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时间:2019-05-15 02:4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第一篇: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教案

授课内容: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课 型:

作文活动课 教学目的:

1、由某物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精彩的比喻为作文填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数字笑话:

A、1对7说:“你别以为把头低着我就不认识你!”

B、7对2说: “下跪干什么啊?”

C、6碰到9,(大吃一惊): “哎,兄弟,怎么倒立着走路啊? ”

D、学生猜:

0碰到()

,0不屑地说: “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教师:瞧,这些数字多么会联想啊!这节课让我们也好好表现一下,怎么样?

板书课题: 联想

(二)、活动阶段:

1.教师: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练习,造一个句子

”我由_____想起了_________"。

下面请同学们把造好的句子念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 学生发言 ] 教师:赞评(以上同学善于联想,句子选得很好,请掌声鼓励)

2.教师:接下来,我给大家几个词语,请告诉我你联想到了什么。a.“窗户”(板书)

学生回答: 玻璃,眼睛,明亮,破碎……(教师点评,板书)b.“美丽”(板书)学生回答: 玫瑰,四大美女,生活,天空,宝石……(教师点评,板书)c.请学生互相出题,互相回答,充分展开联想。

(三)过渡阶段: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平时我们写作文的情况,往往是思维比较狭隘,想象不够丰富多彩,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同样,如果我们能在构思作文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那么作文就如同披上了彩色的外衣,使人眼前一亮。

(四)范文分析阶段: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教师:这段对琵琶声的描写,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比喻,十分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它用了哪些比喻?

学生稍作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明确:

a.“如急雨” “如私语”使大弦小弦的声音非常形象化。

b.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前面相比,更使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c.“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写出了流畅和冷涩的乐声,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使琵琶声达到高潮。随即收拨一画“如裂帛”,嘎然而止,却余音袅袅,回肠荡气。

(五)欣赏阶段:飘 走 的 纱 巾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一块美丽的纱巾。它的颜色是那般鲜艳,是橄榄绿,可又带着几分鹅黄的底子:是如烟的柳绿,可又像那葱郁的草色,纱巾上,镶着几朵金花,正如暮春万绿丛中闪耀着几朵不凋的迎春。它轻柔,飘逸,是我童年的爱物之一。

然而,有一天,它飘走了……

那时,我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娃娃。一天下午,天刮起大风,尽管风吹得我走不动,但我还是很高兴:我可以戴那漂亮的纱巾了。相形之下,走不动又算什么!我走在街上,脖子上纱巾向一边飘,仿佛是两片嫩嫩的翠叶在飞舞,忽然,天上飘起了雪花。噢,那原来是路边的孩子乘风用纸片“造”的雪花。我也要让天上下雪!一个念头在我幼稚的头脑中闪现。可是我没有纸呀,一低头,我看见了纱巾。

我摘下纱巾,风吹着它,它舞着,跳着;我笑着,叫着。忘情的欢乐,使我不由自主地松了手。一阵风,将它那轻柔的身子推举起,飘然而去。它越飘越高,打着旋儿,折着筋斗,时而被吹开,时而拧成一团,就好象收不住舞步的姑娘。我奋力要抓回纱巾,但却无济于事,它依旧飘得那般高,那般轻柔。纱巾飘啊飘,终于不见了,或许溶入了空中的风,化作了天上的云,而留给我的只是一片泪光……

这是童年的旧事,那飘走的纱巾也永远不会寻回,而今天,我确实又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纱巾,那就是青春。

它并不能围在我的脖子上,但却充满了我的整个的肌体,心灵。它依旧是迷人的绿色—跳动的绿色正是希望,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它依旧有金花,那正是闪耀在青春年华中的欢乐,友谊,幸福。这与童年的爱物相比,更是无价的珍宝。今天,它正在我的手中,但它会不会像那纱巾一样随风而去呢?怎么不会!越是美妙的东西,就越容易逝去。只要稍稍把握不好,它就会永远地离开我。童年飘走的纱巾,留给我的是一片泪光,逝去了青春,留给我的将是眼角的皱纹,两鬓的霜雪。泪水洗不掉心中的悔恨,叹息也换不来流驾的岁月。失去了纱巾,可以再去购买;失去了青春,又去哪里寻回?让青春从我身边飘走,又是何等的可悲!要想把握住青春,就要依靠那双有力的手。

童年,我曾飘走了一块纱巾。今天,我要紧紧把握住这块更美的纱巾,再不让它飘走……

评析: 一块美丽的纱巾由于童年的不慎飘走了,永不能寻回,而今天“我”又确实得到一块美丽的纱巾—青春—更是无价之宝。纱巾丢失,可以再买,青春失去,哪里寻会?要把握住青春,就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这就是《飘走的纱巾》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六)拓展阶段:

上文将青春比作纱巾,请你同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体裁不限,要求展开联想,运用比喻,写出真情实感。

第二篇:03 维汉动物名词的联想与比喻

维汉动物名词的联想与比喻

骆惠珍

(新疆昌吉学院 中语系, 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 维汉动物比喻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其文化背景, 观察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象的差异, 切忌望文生义。

[作者简介]骆惠珍(1965-), 女, 汉族, 新疆昌吉学院中语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双语教学研究和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关键词: 维汉语;动物名词;比喻

中图分类号: H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0823(2002)03-0075-02

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 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研究, 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千百年来, 人类在猎捕、驯化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 认识并掌握了各种动物的习性, 在语言实践中, 人们常常把所熟悉的动物特征引申到人类生活中来。维汉两种语言都不乏用动物设喻,借助动物的某些特征所引起的联想来比喻人的用语。但由于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生存环境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两个民族在用动物设喻时, 对某一动物的认识和联想大相径庭, 显示出各自的文化色彩。

一、联想空白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索罗金等人论述话语及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一种“空白”理论。所谓“空白”是指原话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 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①照此说来, 维汉两种语言中, 在一种语言中用某种动物设喻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提及动物的某些特征, 而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联想却是平淡无奇, 毫无文化意义可言。

“驼羔”在维吾尔语中含有“乖乖、小宝贝”的联想意义,尤其是将“驼羔眼睛”视为倩女的代名词,如j芦b爿(俊美的眼睛、漂亮的眼睛),把小孩子昵称为6灿,甚至称赞到:0《“一Yk夤L;Mo爿或者o‘QⅪo爿vqu Yb多(这孩子多么可爱)。这跟维吾尔人历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有关, 北疆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牲畜, 上述比喻正是畜牧文化的反映。而汉语中的“骆驼”一词, 不过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而已, 引不起漂亮的联想。提及骆驼, 大家常用它比喻人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负重致远的好品质。

“鸳鸯’’因喜欢雌雄成双成对生活在水中.永不分离,因此汉族人常用鸳鸯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其维语对应词乱3j梦6U声却是个普普通通的动物,不会带来什么联想。维吾尔人倒是用d啦峨·j 0山d芦岱(布谷鸟和则纳甫)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鹤”(tj jp)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仙的坐骑之鸟,又称“仙鹤”,由于神仙皆长生不老,其坐骑之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常与象征长寿的松联在一起.有“松鹤延年”之美称。新疆地区极少见到这种动物,因此,在维吾尔文化中,鹤是个极为寻常的动物,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联想。

龟(uUI=;)在汉民族文化中,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方面龟象征长寿,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称“龟驮石碑”,象征“万古长存”的意思。另一方面,由于龟首、龟颈一有动静就缩入硬甲之中,忍辱求生,在汉文化中龟便用来比作妻子有外遇的丈夫,骂人“乌龟”、“王八”或“王八蛋”简直是奇耻大辱。在维吾尔文化中没有这种联想, 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 其貌不扬的动物罢了。

二、联想不同

维汉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有着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有些动物的形象在我为美, 在彼为 丑;反之, 在彼为美, 在我为丑。如:猫本是以捕鼠著名的家庭豢养动物, 由于它

对主人常表现出媚态, 所以在汉文化里,“猫”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可爱、温顺的特征;而在维吾尔语中却表现出对猫的憎恶心理。③如: 钱

.;电L·芷肾峰≮匕剖≯弘

(猫不去晒太阳——无利可图),d·-‘≮L,一b d≯扣

(象猫吃小猫——人不知,鬼不觉),d≯≯刈户(貌似老实其性狡猾),d尸B础芦t L5,=!J受乩』≯’

(猫儿没有钱,却喜欢吃肉),dL受一芦d0≯≯

(象猫一样眯起眼睛——得到好处却不领情的人)。

另外,6LJ-卑出l户节013j~(灯蛾扑火)在汉民族文化观念中,表达咎由自取,自取灭亡之意,但在维吾尔民族文化里,却是赴汤蹈火,追求光明的象征。

“鸡”在汉文化中是美的象征,“雄鸡一唱天下白”.清晨,雄鸡一声高唱,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的音符。“闻鸡起舞’’所展示的是有志之士奋发自励,准备为国效力的壮美图画,在维吾尔语里“鸡’’的比喻义大多数是贬义的,如“j莹≯岁(鸡心,指胆小鬼),u;冀弘,=;(鸡屎,无赖),J3Jk幽·≯多6LL萝(像鸡一样早早睡觉的人)。

喜鹊因有“喜”音而被汉民族看作吉祥鸟或报喜鸟,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而维语中的dLJj≯Y,=;d·okj-P或Y户乱ub声峰-6U广斧3的实际喻义却是唠叨、绕舌。钱钟书先生在揭示这种现象时提出了“比喻二柄”的理论, 他说:“同此事物, 援为比喻, 或以褒, 或以贬, 或示善, 或示恶, 词气迥异, 修辞之学,亟取拈示。斯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 人手当择所执。刺取其意, 合采慎到, 韩非‘两柄’之称,聊明吾旨, 命之‘比喻之二柄’可也。” ④

三、联想相似

尽管各民族的生活背景、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但人类的思维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着种种共性, 这种种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因此, 在维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 某些动物的特征给人带来的联想是相同或相似的。如: 狐狸是一个狡猾、多疑的动物,它给维吾尔族和汉民族带来的联想是相同的。维吾尔语中形容人狡猾时说O‘(0剧岁萝,汉语中也有象“狐狸一样的狡猾”、“狐狸尾巴露出来”的比喻,中国古代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更深刻地说明了狐狸的狡猾。

羊以温顺著称,是凶猛动物的盘中美食,有“可怜的小绵羊”、“替罪羊”之称,它给人带来的联想是逆来顺受。汉语中用“象一头羔羊任人宰割”来形容缺乏反抗精神的人。维语中也用Yb■13k d·屯,j,■噶k d·山j声,f.··B■坞k d。山j乒 来比喻人非常温顺和老实。

狗对汉民族来说是卑贱的动物.用狗设喻大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看门狗、丧家之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维吾尔语中的“狗”亦是如此,在维吾尔人眼里,狗是习性恶劣的动物,所以维吾尔语中形成了诸如u lJb o LjB“∥。产一u(白狗、黑狗都是狗).,Jo od*芦。山(狗仗人势),jq~o(易怒的)等比喻。

诸如此类的引用同样联想的例子还有:dLj哆一声岁冒·_声(象刺猬一样蜷成一团),r3B d·3jl:;,;·Jb∽芦吐“J匹(力大如牛).。j·冒q(蠢驴),6U,午3 Y,:;d崎∞弘(麻雀般叽叽喳喳)。

总之, 维汉动物名词的比喻是两种语言中意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语言现象, 在学习这些具有民族色彩的比喻时, 一定要了解其民族意象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内涵, 切忌望文生义而闹出笑话。注释: ①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94.125.②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 ].北 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3.127.③ 赵淑秀、张鸿义.略论维吾尔成语[J ].语言与翻 译, 1989(3): 38-42.④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M ].中华书局, 1986.41.Asso iation and Rhetor ics of An imal Noun s in Uygur and Chinese LUO Hui-zhen(Ch inese D ep artm ent of Changj i Colleg e, Changj i 831100, Ch ina)Abstract: The an im al rheto rics in U ygu r and Ch inese is an in terest ing language phenom enon.In the cou rse of learn ing it , at ten t ion m u st be paid to the cu ltu ral backgroun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them m u st be ob served.Key words:U ygu r and Ch inese;an im al noun s;rheto rics.·72

第三篇:弄清比喻、拟人与联想的关系

弄清比喻、拟人与联想的关系

比喻、拟人与联想之间内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比喻”、“拟人”,什么是“联想”。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两个不同类别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它们之间便可以构成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组成。如《海滨小城》中的“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榕树”是本体,“绿绒大伞”是喻体,“像”比喻词。另外,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

拟人,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如《花潮》中的“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

联想,是一种写作方法,它是由实在的事物引出来的,写实在事物的时候加上联想,往往更加深刻,更能感动人。联想一般是用“仿佛”、“好像”、“他想”等一类的词引出来的。

其次要弄清楚比喻、拟人和联想的关系。

第一,比喻句的喻体部分都属于联想,但联想不一定是比喻。如:“水面平得像一面镜子。”中的“像一面镜子”是联想也是比喻。而“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仿佛看见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联想却不是比喻。一般情况下,比喻句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本体和喻体;二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别的东西;三是本体和喻体一定有点相同之处。而联想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只要不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而是由事物引起的想象就属于联想。

第二,同样拟人都是联想,但联想却不一定是拟人。如:“山在欢呼,水在笑。”“欢呼”、“笑”就是由“山”和“水”的声音引起的联想。但是,“看着发下来试卷上的79分,她想:要是再认真一点,多考一分就‘红分’了。”“她想”后面的是联想,不是拟人。

第四篇:“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教案-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 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 课 型: 作文活动课

授 课 者: 徐勤灵

授课班级: 浙江省常山县城关中学初二(5)班

教学目的:

1、由某物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精彩的比喻为作文填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数字笑话: a、1对7说:“你别以为把头低着我就不认识你!” b、7对2说: “下跪干什么啊?” c、6碰到9,(大吃一惊): “哎,兄弟,怎么倒立着走路啊? ” d、学生猜:

0碰到()

,0不屑地说: “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教师:瞧,这些数字多么会联想啊!这节课让我们也好好表现一下,怎么样? 板书课题: 联想

(二)、活动阶段:

1.教师: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练习,造一个句子 ”我由_____想起了_________"。

下面请同学们把造好的句子念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 学生发言 ] 教师:赞评(以上同学善于联想,句子选得很好,请掌声鼓励)2.教师:接下来,我给大家几个词语,请告诉我你联想到了什么。a.“窗户”(板书)

学生回答: 玻璃,眼睛,明亮,破碎„„(教师点评,板书)

b.“美丽”(板书)学生回答: 玫瑰,四大美女,生活,天空,宝石„„(教师点评,板书)

c.请学生互相出题,互相回答,充分展开联想。

(三)过渡阶段: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平时我们写作文的情况,往往是思维比较狭隘,想象不够丰富多彩,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同样,如果我们能在构思作文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运用恰当精彩的比喻,那么作文就如同披上了彩色的外衣,使人眼前一亮。

(四)范文分析阶段: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教师:这段对琵琶声的描写,成功地运用了各种比喻,十分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它用了哪些比喻?学生稍作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明确:a.“如急雨” “如私语”使大弦小弦的声音非常形象化。b.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前面相比,更使得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c.“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写出了流畅和冷涩的乐声,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使琵琶声达到高潮。随即收拨一画“如裂帛”,嘎然而止,却余音袅袅,回肠荡气。

(五)欣赏阶段:飘 走 的 纱 巾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一块美丽的纱巾。它的颜色是那般鲜艳,是橄榄绿,可又带着几分鹅黄的底子:是如烟的柳绿,可又像那葱郁的草色,纱巾上,镶着几朵金花,正如暮春万绿丛中闪耀着几朵不凋的迎春。它轻柔,飘逸,是我童年的爱物之一。然而,有一天,它飘走了„„那时,我还是个三年级的小娃娃。一天下午,天刮起大风,尽管风吹得我走不动,但我还是很高兴:我可以戴那漂亮的纱巾了。相形之下,走不动又算什么!我走在街上,脖子上纱巾向一边飘,仿佛是两片嫩嫩的翠叶在飞舞,忽然,天上飘起了雪花。噢,那原来是路边的孩子乘风用纸片“造”的雪花。我也要让天上下雪!一个念头在我幼稚的头脑中闪现。可是我没有纸呀,一低头,我看见了纱巾。我摘下纱巾,风吹着它,它舞着,跳着;我笑着,叫着。忘情的欢乐,使我不由自主地松了手。一阵风,将它那轻柔的身子推举起,飘然而去。它越飘越高,打着旋儿,折着筋斗,时而被吹开,时而拧成一团,就好象收不住舞步的姑娘。我奋力要抓回纱巾,但却无济于事,它依旧飘得那般高,那般轻柔。纱巾飘啊飘,终于不见了,或许溶入了空中的风,化作了天上的云,而留给我的只是一片泪光„„这是童年的旧事,那飘走的纱巾也永远不会寻回,而今天,我确实又得到了一块美丽的纱巾,那就是青春。

第五篇:《围城》中的比喻

论《围城》中不恰当的比喻

《围城》一书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古怪荒诞的蹊跷构思,更没有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但她却能扣人心弦,引人渐入佳境,牵动中外千万读者的思绪与情感。究竟是什么原因?除了小说所反映的是不多见的题材这一因素以外,恰当的文学语言的运用是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仅就比喻而言,笔者认为,《围城》可谓比喻辞格的“百科全书”, 书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通篇堪称比喻手法之集大成。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娴熟高超,尤其对比喻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界。比喻辞格俯拾即是,妙语联珠,其使用频率之高,构成了此部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许多研究者都早有了细致的分析和精当的评价,但在这成百的比喻中是否都字字珠玑、“喻喻”生辉呢?通过对全书500多个比喻的精心比较和分析,从语境的角度来看,有一小部分比喻的使用是牵强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像一首优美乐曲中的不和谐音,损害了作品的整体表达,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本文将从比喻的雅化、俗化和泛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让广大读者对于《围城》中众多比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比喻的雅化

比喻的雅化是用典雅的、外来的或古典书面的喻体来比喻一个一般性的事物,也就是引用经典,使比喻走上陌生化的道路,以其陌生的比喻来寻求出与本体既不似又相似的某一点,把非常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情态幻化为一种读者较为新奇、颤动的事物上,在这种新奇、颤动中形成动态美,这种动态美,不再仅仅停留在表层意思的分析上,而必须深入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深层关系中方能领悟其比喻的独特和效果的巧妙。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创造性转化,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就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妙处。由于钱钟书先生在进行《围城》创作时一味地强调比喻的雅化,而使一些比喻走上了晦涩之途;同时又往往采用喻体复杂的结构句式,造成了比喻格式与小说叙述语言的不协调,偏离了小说叙事风格和人物形象描写这一主体,背离了小说创作的初衷。本文对雅化比喻作了统计,有多处的使用不太恰当,我们在下面就分析一下:

(1)她们见了大嫂的相貌,放心释虑,但对她的身材,不无失望。柔嘉虽然比不上法国剧人贝恩哈脱(SarchBernhardt),腰身纤细得一粒奎宁丸吞到肚子里就像怀孕,但瘦削是不能否认的。“双喜进门”的预言没有效验。

在本段文字中,用了一个法国剧人来与孙柔嘉的腰身纤细相比,虽有相似之点,但使用了雅化的比喻后就给人以隔的感觉,毕竟用一剧人与身材相比总给人不协调之感,使叙述不再流畅。

(2)那赵辛楣本来就神气活现,听苏小姐说鸿渐确是跟她同船回国的,他表情更仿佛鸿渐化为稀淡的空气,眼睛里没有这人。假如苏小姐也不跟他讲话,鸿渐要真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搏之不得”的真理了。

本段文字连续使用了3个比喻,是比喻的连用,一是方鸿渐在赵辛楣的眼中如“稀淡的空气”,即是眼中无此人;另外两个比喻是方鸿渐的内心感受,自己如“鬼影”,如“道家‘视之不见,搏之不得’的真理”,也都是表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无足轻重的心理。在这3个比喻中,前面的两个比喻已经将方鸿渐的此种心态表达殆尽,但作者又用了一个雅化的比喻“道家的真理”作比,反把读者的注意视点拉向了喻体本身:道家真理的玄妙上。因为道家的真理用老子的话来说是“道可道,非常道”,是用了难于述说之喻体来比喻易于理解之本体,使比喻的含义发生了转化,本来是容易理解的,而现在却变成了玄妙,这个比喻的使用实在大可没有必要。

此外,小说中尚有许多比喻带有雅化倾向:鲍小姐是块肉的比喻,日本飞机轰炸是倾国倾城,沈太太的狐臭味比作古罗马成语的愠羝、巴黎大菜场交响乐,三闾大学刘东方之妻刘太太

②夸不足一岁的儿子是“殇儿墓志”,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是“古史辩”等等。

二、比喻的俗化

比喻的俗化与比喻的雅化正好相反,是作者为了寻求表达的新颖性,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而在庄重、庄严或一般化的场景中生发出一个通俗,有时甚至庸俗的比喻。这种化雅为俗的方法,即是人们常说的“谐语庄用”、“大俗即大雅”的使用方式。用这种俗化的比喻,在小说文体中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有时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境界,但是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而一味寻求新异的话,也可能会使比喻误入歧途,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对《围城》比喻的分析中,共有多处以喻害辞的俗化比喻,现略举几例进行分析:

(3)门口桌子上,一叠饭碗,大碟子里几块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红烧,现在像红人倒运,又冷又黑,旁边一碟馒头,远看也像玷污了清白的大闺女,全是黑斑点,走近了这些黑点飞升而消散于周遭的阴暗之中,原来是苍蝇。这东西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现在刚是深秋天气,还显不出它们的后凋劲节。

本段文字纯为写物,写了红烧肉、馒头和苍蝇,作者用了三个比喻,目的是来说明饭店的环境卫生非常糟糕,以使描写对象更为生动形象,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红烧肉“像红人倒运,又冷又黑”,两者的相似点不太明显,红人倒运会变冷,尚可理解,是心变冷了;可是会变黑却难于分析,是否是整天绷着个黑脸还是怒火万丈呢?馒头“远看也像玷污了清白的大闺女,全是黑斑点”,此处的“清白”与馒头的“白”不应是同一个“白”,此“白”非彼“白”也;人们只能把“清白”理解为“洁白”才通顺,给人的意象似乎是一个洁白女子的身上长满了“杨梅疮”,方可与此处的“黑斑点”相照应。这两个比喻的使用,就不再是讽刺店铺的环境卫生,而却把两个喻体当作了讽刺的对象,是在讽刺“倒运的红人”和被“玷污了清白的大闺女”了,使比喻表达的重点发生了移位,冲淡了表述的主体。另外,此处的叙述视角是作者,而不是心怀邪念的李梅亭,这便使语气更显得极不协调,特别是第二个比喻。至于说第三个比喻,把苍蝇、蚊子和臭虫比作岁寒三友(松、竹、梅),是比喻的雅化,但却不甚妥帖,岁寒三友在深冬也是不会凋谢的,否则何以会称为“岁寒三友”呢?而这三种害虫在深冬都虽未死光,但也已销声匿迹,踪迹全无了,而此时却是深秋,所以它们才会来玷污白馒头,叮咬方鸿渐,惊吓孙柔嘉了。

(4)鸿渐走前几步,闻到一阵烤山薯的香味,鼻子渴极喝水似的吸着,饥饿立刻把肠胃加紧地抽。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鸿渐看见一个烤山薯的摊子,想这比花生米好多了,早餐就买它罢。

本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第一、三句是对方鸿渐动作、心理的描写,已几天未进米而极度饥饿的方鸿渐,在闻到烤山薯的香味后,“鼻子渴极喝水似的吸着”这一比喻非常生动,因口渴喝水的动作人们极易理解和把握,把方鸿渐对食物极度渴求的心理刻划了出来。于是方鸿渐就自然想到买回去当早餐吃,并认为“这比花生米好多了”。段中的第二句显然是作者站在一个全知的角度对烤山薯的想象性评价,方鸿渐认为当时很好的烤山薯在作者的心中并不太好,用了一个男女偷情的俗谚“偷着不如偷不着”来比喻烤山薯的“香味”与“滋味”的关系。这一比喻离开具体的语境,无所谓好坏,当然,就孤立地看,只能说明作者想象丰富,但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体会,就显得粗俗和隔膜,破坏了小说叙述的节奏和人物所处的氛围。虽然孟夫子有言“食色,性也”,此时的方鸿渐们连基本的“食”都未解决,怎么会考虑到更高一层的需求———“色”上呢?虽然方鸿渐在回国途中已偷食了禁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毕竟还是一位绅士,不会在如此情形之下产生“色”的欲望。故此,作者对烤山薯香味的经典性议论,是作者本人内部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化形态,是借这烤山薯的香味与滋味的关系来隐现作者内心对“私情男女”的“性”关系的一种评述,从而把比喻所要强调的本体意义转移到了喻体上,使比喻走向了它的反面。另外,该比喻的含义与下文的叙述也有矛盾之处,方鸿渐认为烤山薯好,买回去后,“(辛楣)大赞鸿渐采买本领”,“孙小姐李先生顾先生都来了,都说:‘咦!怎么找到这东西?⑤

④妙得很。’”人们都称赞烤山薯确实不错,而作者却偏偏说吃“到嘴,不过尔尔”,显然是有矛盾之嫌的。

(5)听众大多数笑,少数张开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那纪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吕校长在鸿渐背后含有警告意义的咳嗽。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方鸿渐从国外留(游)学后回到故乡应邀到母校讲学的情景。他讲到中国“通海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杨梅疮,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后听众的反应,那记录的女生在小说中曾有两处提到,“(鸿渐)才见„„紧靠讲台的纪录席上是一个长得颇讨人喜欢的女学生,就可惜头发新烫的浪纹太呆板了。” “听众大笑,那纪录的女孩也含着笑,走笔如飞。”这两处都是对那女孩作正面的直接的描写,第一处是方鸿渐的叙述视角,第二处是作者的叙述视角,叙述和描写都客观如实。“涨红脸停笔不写”,是正面如实的叙述,用“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这一比喻,看似巧妙,与方鸿渐的演讲词“杨梅疮”相暗合,但这不是方鸿渐的视角和心理感受,而是作者的视角,作者的评价,这就使得这一比喻的意义突然显得牵强起来,作者的心态与那位清纯自然、心怀无邪的女孩相比,实在不可以相比。这个比喻,我们只能认为是一个非常蹩脚的比喻,是俗化比喻造成的危害。

以上具体分析了《围城》中的3个俗化比喻,此外还有:沈先生说话像泻肚子,方鸿渐喝醉酒的胃部感觉“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由歌手的歌词言其“身体里结果子了”并进而说歌声像鼻涕,“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韩太太的面貌“像面饼上苍蝇下的粪”,人讲话节制像狗戴嘴罩。这些俗化性的比喻,不仅没有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反而影响了整体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破坏了整体的幽默感,使小说的行文不再是那样的自如和流畅。⑥

三、比喻的泛化

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如果说《围城》的故事情节只好比一幅画的简单线条,而语言修辞则是它的色彩,比喻却是其中最亮丽的颜色。这种语言修辞艺术贯穿了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有些地方,是否使用比喻,使用得是否合理,则又是另一个问题。我所说的比喻的泛化,是指比喻使用者在不该使用的地方也大量使用了比喻,使比喻数量庞杂,不使用比喻反而比使用比喻的表达效果好,使用了比喻反而破坏了整体的叙述风格。在《围城》一书中,比喻的泛化倾向比较严重,其实在前面所分析的雅化和俗化的比喻中那些表达不明、效果不好的例子,都是比喻泛化的结果,只是为了便于分析,将二者单列出,与泛化并列各自分析。

钱先生为何对比喻如此喜爱呢?这与作者创作中的类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在《〈围城〉序》中,钱先生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在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物,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还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物当然是虚构的,有历史癖的人不用费心考订。”有了这种明显的类意识,作者在写作中自然就转化为类化过程,类化过程必然由此及彼,关涉到两类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事物上,而比喻恰好有这一特点。钱先生于是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以达到“比类合宜”的修辞效果,这正是《围城》一书有500多个地方使用了比喻的深层原因。这种泛化比喻有成功的一面,它更能表达类型,突出特征,深化主题,使文采飞动,汪洋恣肆;但也有许多比喻,使用得不尽合理,并未突出其类化特点,反走向了与主体分道扬镳的境地。下面将适当举例,略作分析,以说明泛化比喻的不妥:

(6)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卷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方鸿渐陪苏小姐在香港玩了两天,才明白女朋友跟情人事实上绝然不同。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

本段文字是小说第2章开头的两句话,作者就对“女朋友”进行议论,女朋友就是情人,然后用了玫瑰花和休妻这两个比喻来说明它们的同一关系,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其中玫瑰花

⑦是一个雅化的比喻)。作者由议论入手,并马上使用了两个比喻,但在后面的叙述中,则与这一比喻的内容发生了矛盾,女朋友和情人不是同一回事。而玫瑰花与“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休妻与“协议离婚”是同一回事,两者产生了矛盾,那么这一比喻的作用何在,是否有使用的价值呢?显然,作者运用这一比喻是不恰当的。

(7)晚上八点钟,大家等得心都发霉,安定地绝望,索性不再愁了,准备睡觉。那女同志跟她的男朋友宛如诗人“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的妙句,忽然光顾,五个人欢喜得像遇见久别的⑩情人,亲热得像狗迎接回家的主人。

此处用了3个比喻,表达了同一个事件,方鸿渐一行5人对能担保他们取邮政汇款的一对恋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把两人比作诗人作诗时的妙句,引用古人诗句,写出了5人的期盼和到来时的出人意料,运用自如,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但后面的“亲热得像狗迎接回家的主人”的比喻就不太妥当,与上面的典雅的比喻不相符合,并且把5人比作狗,无法传达出那种急切、焦虑而又喜出望外的复杂心情,这种比喻,脱离了具体的语境,造成了比喻的失误。

钱钟书先生这样广泛地使用比喻,或许是钱先生作为“智性型作家”的一种特性。钱先生有过度追求“类”的共性的意识特征,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就必然更多地将思维由形象性转入了逻辑性,而小说创作需要的又是大量丰富的形象思维,以突出人物形象、事件和场景,这样既需要形象的创造,又需要类化的逻辑,两者就必然产生矛盾。为了消除这种矛盾,作者就只能用比喻形象来代替小说所需要的真正的形象,于是就大量使用比喻,这就造成了比喻的泛化。比喻的泛化一般采用的是俗化和雅化两条途径,在有了本体以后再去寻求喻体,并且使喻体向两极发展,即向“俗”和“雅”发展,使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减少,形成一种新的类化现象,产生新颖的效果。这样做的结果,就使比喻与环境、人物、情节、情感等等有了矛盾,导致了《围城》的多处硬伤,损害了小说的表达效果,给《围城》带来了消极影响。

注释:

[1] 赵勤辉《<围城>的比喻艺术》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8]

[2] [3] [4] [5] [6] [9] [10] 均出自钱钟书 《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 [7] 言文 《<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江海学刊》2000.[1] [8] 彭育波《从<围城>看比喻的结构体系》《修辞学习》1997.[4]

参考文献 :

[11] 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蜕变人格及其人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2] 张文江《围城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6] [13] 翟学伟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14] 汤敏 《<围城>的讽刺艺术》徐州教院学报19卷.[3] [15] 王卫平《<围城>与中国现代讽刺小说》《江海学刊》1999.[1] [16] 倪宝元《大学修辞》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材 P226--227, P368--371

下载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中的联想与比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宋淑莲 [内容]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

    联想与想象作文指导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作文指导 陆轩省 教学目标 1、 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2、 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作文指导——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 一、导语(什么是联想与想象) 1、诗人郭沫若告诉我们,天上的街市最迷人,那里有提着灯笼的人儿在行走;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最和谐,有良田美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苏学士......

    联想与想象作文训练

    《联想与想象》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 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联想与想象作文教案

    联想与想象训练作文指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3、提高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

    作文联想

    [键入文字] 作文中的联想 望梅止渴的故事已众所周知了。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口渴时,一听说梅子,就会想起梅子的酸味,使口内分泌唾液,达到止渴的目的。可见,望梅止渴两者有其内在......

    读书与联想

    读书与联想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可以是天地的沉浮,可以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读书是一个可以很好......

    数学教学与比喻

    湖南黎国之数学教育文存 数学教学的趣味比方 一、引言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是枯燥的,这主要是缘于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有吸引力的,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