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版画有效教学之我见
小学版画有效教学之我见
摘 要:版画是具有独特制作工艺的一种艺术,与其他美术形式相比,其创造性和艺术性是其他美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小学版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团体精神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小学版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版画;想象力;动手能力;有效性
小学版画之所以在众多美术形式中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让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有所得,更容易被吸引进入,全身心投入,甚至很多大人也喜欢这项艺术。笔者撰写本文目的在于让这项艺术形式真正作用于小学美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以下是笔者对小学版画教学的浅显理解和分析。
一、版画的起源和内涵
版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是我国美术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我国古代的版画多以木刻为主,也包含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等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版画的形式和制作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的版画类型多是用刀或者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等上面雕刻。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中的版画形式较简单,便于他们实际操作,主要应用吹塑纸、木版、KT板等材料,然后,借助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水印、粉印、油印等表现出来。版画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满足课标要求。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版画艺术教学
1.以兴趣促进版画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版画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深度挖掘版画特点,激发学生对版画艺术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美的欣赏往往来自于视觉的体验。因此,美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版画作品,在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版画中寻找小鸟、蝴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版画中观察人物的外貌特点、表情,想象和挖掘与其相关的故事等。充分调动孩子们对版画学习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的版画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新花布,新衣裳》时,可以将其改编成综合版画课,老师提前为学生整理和播放一些少数民族服饰的视频,在介绍服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色彩和图案知识,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不断挖掘尝试,比如搜集树叶、水果等,剪切之后刷上颜料,印到纸上,做出各种花布的效果。我们班级有位学生还奇思妙想用橡皮去雕刻花型,然后像印章一样使用,后来,还在班级中掀起了一阵模仿的热潮。这既是教学之外的收获,也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2.阶梯式教学,提高版画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学习接受和理解版画的能力也不同。为了提高版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教师主要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如《手印、指印变变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手来进行拓印画,学生喜欢什么颜色就涂在手指上,然后印在白纸上,这种有趣的拓印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为学生初步认识版画打下伏笔;中年级的版画教学目的是认识版画,了解版画的表现形式,感受版画的肌理美,这个版画学习阶段多以纸板画为主要形式,可以是教师拟题或学生自己确定题材,充分发挥想象,用粗铅笔在吹塑纸上用力刻画,刻出画稿的主要轮廓,最后把拓印纸与吹塑纸对应夹好进行涂色拓印。高年级版画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木刻版画创作,要求学生学会用手中的手工刀细致雕琢,倡导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并基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材料创作版画,可以是人物、动物,也可以是校园生活,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艺术潜能。不同年级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全面发展,了解和收获的才会更多。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版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做一幅版画,给自己的好朋友做一幅版画,并且亲手送给对方,这样,他们就会带着情感,用心地完成作品,而且赠送的那一刻更是令人感动,印象深刻。
3.版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版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绘画和制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版画创作的小组合作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幅版画,每个人既要单独完成自己的方寸之间,又要兼顾作品的整体性,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版画学习成为快乐的过程。
总之,小学版画教学看似是一项很简单的教学,也貌似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在真正实践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其教学意义的重大。为了实现版画的有效性教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更要丰富版画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进版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马云.小学版画有效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012(2).[2]马文静.感受趣味的版画丰富快乐童年:小学版画教学之我见[J].科学导报,2013(9).[3]金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版画教学[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3(12).编辑 鲁翠红
第二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都离不开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炼。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潜能为基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尊重文本,研读教材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教学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作用不可忽视:一是文本的感染作用;二是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语文课堂应把文本渲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尊重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要精读文本,深读文本,直到对文本的内容烂熟于心时再进行研读。研读要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要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有关文章及参考资料。对待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架构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怎样的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注重学生的“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至此,在已经成熟的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吸取外在的材料,对文本的认识就全面深入了,讲课的切入点呼之欲出,讲什么,怎样讲,已心中有数。
五、多向设计,关注学得
文本设计的重点分两类:一是在课文要害处、重要处引导学生思考;二是在学习困难处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一篇课文中心唯一,但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内容,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课型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得。课堂设计要先关注学,再考虑教。例如预习课,预习课的目的是为“文本展开、文本阅读”作铺垫,为有效开展“文本阅读”作必需的准备,预习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其自身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课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上“预习课”,师生首先要摆正预习的位置。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当前教学思路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每一堂课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预习课的设计必须达成以下四级目标:一是搜集材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解读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有些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在预习中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信息,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学生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二是阅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通读全文,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并能利用黑板做好重点字词的整理和讲解工作。三是直观感悟,交流感受心得。将对课文的理解或某些感受写在空白处,并做好眉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信息,及时引导、点拨。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注意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在思考问题或做眉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教师应把学生的预习思路引到学习重点上来,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下有关文本阅读的知识,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学习什么,从而教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切入点要小,挖掘要深,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有收获即可。以文言文为例,重点应放在字词上,先由学生阅读感知,自己动手翻译,然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并由教师总结规律性的字词。四是提出问题,确立下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并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共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预习感知趋于深入。为此,教师必须明确预习课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预习课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六、强化实践,落实细节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应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设计,在听、说、读、写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要片面强调它的信息功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谈美学理论,谈“虚实相生的艺术”,谈“残缺美”,谈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备课时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国画艺术:水的浩渺无际、山的巍峨高耸等;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体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得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小组活动是语文课堂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要明确活动的实质,避免活动被架空,把活动虚化、形式化。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有:一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二是答问释疑,深化理解;三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要从以上三点出发分别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的形式也应不同,具体的细节一定要落实,真正使小组活动有效化。
七、重视反思,二次备课
以上对备课的理解只是宏观认识,具体的方法因教而异,因人而异;但要做到备课有效是相当不容易的。教师一要有知识上的综合力,知识丰富,才能信手拈来;二要有组织上的凝聚力,课堂要形散神聚;三要有思考上的催生力,为课堂推波助澜;四要有争议时的辨析力,使课堂有思想活力,但也有理性评价。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也就是教师要课后小结。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以教学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随笔写作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许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名师都是踏着这条路笔耕不辍而走向成功的。课后小结使备课向课后延伸。同时,还要实施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相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这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程度、学 有效教学之我见生主体发展的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吴贵忠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
作为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师实施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即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呢啊?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力求一课一得。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不应奢望在一堂课里头去灌输很多知识,解决许多问题,要知道十个指头是按不住十个跳蚤的。
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实施教学时应采取启发式,废止满堂灌,充分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让“教是为了不教”逐渐变成现实。
三、必须认真备课和制作课件,恰当地运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仅凭熟悉教材是不够的。课前必须花时间去查阅与教材相匹配的翔实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在40分钟里头,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活跃之目的。
四、必须精心设计和认真进行板书。板书的内容是一堂课的精髓,便于学生复述和复习。必须精心设计,切忌草率行从事。板书时教师必须很工整地进行书写。把教师最好的书法水平充分展示出来,切忌龙飞凤舞,以达到见课如见人,为人师表的目的。
五、必须十分重视和具体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好了,课堂上教师实施教学才能收放自如,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对答如流,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渐入佳境。
六、必须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实行及时的精批细改。作业能反馈学生对一堂课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教师决策今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马虎不得。以上是我对有效教学的几点肤浅认识。也是我几十年在一线教学的经验点滴。教诲无涯,我愿在教学这个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共勉,为培养祖国的花朵来进行有效教学吧!
第四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读《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心得体会
邵岗中心学校 张多秀
通过这次的校本研训,对我而言,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总结一下教学方面,主要还是立足基础、寻求创新,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毕竟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认知。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 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而创新”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遍功夫一遍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8.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
9.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10.学会整理。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资料。整理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不爱整理的人,就不爱学习。
11、找到一天中状态最好的学习时间。
12、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制定。有效记忆方法——记忆法放电影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总是苦恼,明明才刚学过的东西,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今天就来传授一招特殊的记忆法——放电影记忆法。
在每天在临睡前,躺在床上将一天中老师讲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顾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加深记忆。回忆当时讲课的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通过情景演绎,归纳出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做好二次的巩固。如果碰到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赶紧从身边拿出纸和笔,将问题记录下来,留着第二天问老师。彻底把问题给解决。
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放电影记忆,每次时间不会很长,半个小时之类就可以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给过一遍。
长期积累,我们对于知识的巩固要牢靠很多,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
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读《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学习心得
邵岗中心校
周勇贤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识字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弄不好就会显得十分单调和枯燥,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就难以体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
第一、鼓励自主识字
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识字。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预习,包括弄清读音、记清字形、了解字(词)义,能将字词回归于课本中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步,课堂检测。布置的任务要有检测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听写,要注意的是,听写的字词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或在以前的课文中出现的但没要求写的。另外一部分易错字、难字应在教授课文时随文强调字形和字义。
第三步,课后巩固。要让学生对课前、课堂中的识字得以巩固,就需要课后的强化。当然这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布置回家的听写
注,这就冲淡了人们对阅读理解问题研究的兴趣。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依据对这三个因素的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创立了不相一致的阅读理解的模式。这些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类:(1)以高夫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这一模式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阅读过程。(2)以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的作用,对课文进行加工的,即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印在纸上的文章。(3)以鲁墨哈特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前两者的合理之处,不再偏颇文章提供的信息或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成功的阅读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以上可视为西方国家对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轮廓。同样,在国内,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文的阅读理解策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如在中文认知中的大脑偏化问题、中文的语言转录问题、字优与词优效果以及中文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更有代表性。
除刘英茂分别以成人为被试和以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特点、儿童对句子理解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建(1984)研究了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理解以外,更须一提的是,缪小春等人(1984)研究了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实验用6个名词和3个动词组成各类型的句子,让被试听完一句话后,用玩具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发现:(1)中国人在理解汉语的简单句时,既依据词序,又依据词义,不过词义的作用相对地大于词序的作用;(2)总的来说,词序和词义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理解句子意义都有作用,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但5-7岁儿童在对某些类型句子的理解时,词序的作用相对较大些,而对成人来说则词义的作用要大些。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要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效果,就必须使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式和应用适宜的阅读理解策略。
第五篇: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几乎每个教师每天都在教学,可以说是教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辛苦。但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么不清楚,要么是不满意,要么是事与愿违,因而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但在我们周围,就存在着个别学校平时语文老师不写作文、期中期末考试不考作文的异常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与生俱来的惰性问题,有久教生厌的疲倦感问题,有工作负担重,忙不过来的问题,更有引导和管理的问题。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感到十分茫然,不是不愿意教好,而是不知怎么教。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以“生”为本,重新审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把作文教学放到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才能找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答案。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彻底改变错误的观念,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步入正常的轨道。下面我想结合本人从教以来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兴趣――老师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学生只有真正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乐于作文,也才能有所得益。现代中学生好奇、好胜,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发展欲,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帮助其提高写作兴趣,克服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当他们苦尽甘来心情愉悦时,对作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固然很多,以下我以两点为例: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
为了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言可发。比如劳动、参观、游玩、采访、演讲、家庭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们在一起充满激情的感受生活时,生活肯定也会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
2.以成果为基石,让学生激发自信的火花。
可以建立习作交流平台――网上博客,随时上传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在教室建立“美文驿站”,公布“榜上有名”的学生,张贴他们的优秀作文;利用自习课交流优秀作文等等。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成功,又便于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另外,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习惯――法宝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五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坚持练笔”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专设一个本子,题名“与经典同行”,再在扉页上写上“把握瞬间的心灵颤动,用感觉的天线呼吸、吐纳,入微入微再入微,瞬间的顿悟会凝结为永恒的人生箴言”,坚持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成文于胸”的习惯。郑板桥画竹,总是先到竹园里仔细观察,等到“胸有成竹”了,然后到书房一挥而就。作文同样如此,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5.“文面整洁”的习惯。文面是作文的门面。一篇作文倘若能做到文面整洁规范,它就能先入为主地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能心情舒畅地评阅试卷。所谓文面整洁规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卷面整洁,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指字体端正、不潦草。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有赖于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是行款规范,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作文的行款格式,应包括文章的标题、正文,若是书信体还应包括落款(署名、日期),这些都要规范地书写。
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三.积累――粮仓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里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平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簿”,在扉页上写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将本子合理地分为几个部分,如“经典素材”、“成语长廊”、“妙语放送”、“焦点访谈”等等,具体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另外,我们的作文素材还可以从电视、电影、网络中的新闻中来,积累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记者是如何随时随地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还要学生学会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分析,通过观察,有所发现的方法。为以学生自己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为主的素材积累打下基础。
四.序列――桥梁
近来,笔者深入实际,对七到九年级作文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带共性的问题,从而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共6个学期,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48次作文,而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往往是无目的训练的多,重复训练的多,学生抄袭的多。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
初中作文教学与训练共有48次,分解到3个学年6个学期来完成,每次训练都应该有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果能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48次训练,就能掌握48个写作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积累,其写作水平就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学校必须组织各年级教研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系统的初中作文训练序列,形成48个训练重点。训练序列一旦形成,就能使每次作文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显的梯度,学生每次上作文课都能学到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收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新鲜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目标的重复的教学与训练。
五.反馈――保障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十分能力,三分导,四分写,三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3-4天、最多一周左右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久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在批改作文时,不管是背批还是面批,教者都应该在笔记上作比较详实的记录,为作文评讲积累丰厚的原始材料。准备作文讲评课时要注意: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
3.评讲要多加肯定。肯定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一种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在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评改也好,都要尽量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能过教师的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段舒心的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切实引进作文有效教学的清清泉水,那写作园地里一定会开满芳香的奇葩。
程灿,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