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信息技术学案
物流信息技术学案.docx
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打印 | 下载 物流信息技术学案 第一章.物流信息技术概论 第1节、信息与物流信息
一、数据与信息
1、数据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是客观事物的基本表达。
2、信息
信息是由客观事物发生的能被接收者接收的数据;也可以定义为由实体、属性、值所构成的三元组。
(1)信息活动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2)信息的特征具有真实性、价值性、不对称性、滞后性、有效性、可传输性、可共享性、可扩散性。(3)信息的属性有结构化程度、准确度、使用频率、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数据和信息是相对的;数据处理必须依据客观规律。
4、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处理器、信息管理者和其间的信息传输通道。
5、信息的功能:
一般信息系统都具有输入、输出、储存、加工和传输等功能,具体地说,信息系统的功能有: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信息、人机交互等。
二、信息与决策
1、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信息经分析、处理形成决策;决策执行的结果又成为新的信息。
2、按决策的结果分类
(1)确定型决策:对方案实施的结果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某个结果,在对影响因素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2)不确定型决策:对方案的实施的结果未知,对影响方案实施的因素与结果之间缺乏必要的认识;(3)风险型决策:对方案实施的结果未知,但了解由于某一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某一结果的概率。
3、按需要的信息分类
(1)战略型决策:研究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所应采取的战略。(2)战术型决策:对经营管理中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3)日常业务活动的决策:确定型的管理决策问题。
三、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
1、物流信息的功能
(1)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作用;
(2)具有连接整合整个供应链和使整个供应链活动效率化的功能;
2、物流信息的特点(1)物流信息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不一致,方式不同。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实施性高、信息价值衰减的难度大。(3)物流信息趋于标准化。
3、物流信息的作用
(1)把物流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2)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整体优化;
(3)有于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
4、物流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载体的类型分类:单据、台账、报表、计划、文件。(2)按信息来源分类:外部信息、内部信息(3)按信息稳定程度分:静态信息、动态信息。
(4)按管理层次分:操作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战术管理信息、战略管理信息。
第2节、物流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泛指能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辅助人们完成对信息的检测、识别、变换、存储、传递、计算、提取、控制和利用。
二、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根据物流的功能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类,可以理解为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来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分析和决策的人机系统。物流管理系统以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为基本内容。它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系统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
物流信息平台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另一种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国家、地区或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电子口岸是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一个成功实践。
四、现代物流特点及信息化趋势
1、现代物流的特点(1)信息化
表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代码化、数据库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电子化的手段:数据库、信息网络、电子技术、计算机。(2)网络化(3)自动化(4)智能化(5)柔性化
2、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1)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趋势
①绝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过程加快,仍处于初级阶段; ②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用求的主要内容。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数据的机制。(2)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趋势
①基本信息化仍然是当需求的主要内容;
②信息化将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第二章.计算机技术 第1节、计算机的原理和应用
一、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计算机的部件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最初由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部件:
(1)把要执行的程序和所需要的数据送至计算机中存储起来的存储器。(2)需要具有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设备。
(3)能够完成程序中指定的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加处理的运算。
(4)能够根据运算的结果和程序的需用要控制程序的走向,并能根据指令的规定控制机器各部分协调查操作的控制器。
(5)能按人们的需要将处理的结果输出给操作人员使用的输出设备。
2、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
取出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为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二、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能力强;计算精度高;有记忆能力;具逻辑判断能力;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三、计算机的分类
1、按处理方式分
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2、按功能分
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
3、按规模分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4、按工作模式分
服务器、工作站;
四、计算机的应用
1、数据处理
特点:数据输入输出量大、而计算相对简单得多。
2、科学计算
特点:计算量大,数值变化范围广;
3、实时控制
特点: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
4、人工智能
应用主要表现在:机器人研究、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检索、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定理证 明。
第2节、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由五大部件组成。
一、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进行算术运输和逻辑运算的部件,通常由算术逻辑部件、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二、控制器
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通常由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及操作 控制部件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这两部分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三、存储器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用来保存各类程序的信息。
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器和辅助存储器两类。
1、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称外存储器,属于主机的一部分,用于存放系统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属于临时 存储器。
内储存器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数据保持不变)。
2、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也称外存储器,属于外部设备,用于存放暂不用的数据和程序,属于永久存储器。
外存储器大都采和磁性和光学材料制成。与内存储器相比,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低,而且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所以称为永久性存储器。缺点是存取速度比内存储器慢。
常见的有磁盘、软盘、光盘等。
四、输入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用于从外界将数据、命令输入到计算机的内存,供计算机处理。目前常用的设备有键盘、扫描仪、磁带输入机、光笔、CD-ROM和视频摄像机。
五、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用以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转换成为外界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数字、字符、声音、图像、图形等信息形式。常用的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响设备等。
六、总线
计算机总线是一组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通信线。
1、地址总线
2、数据总线
3、控制总线
第3节、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通常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系统软件是计算机必备的,用以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控制、运行、维护、并完成应用程序的装入、编译等任务的程序。常用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编译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编的程序。它包括商品化的通用软件和实用软件,也包括用户自己编制的各种应用程序。有三类:定制软件、应用软件、流行应用软件。
一、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是为了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进行控制和有效管理,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而配置的一种系统软件。
在操作系统中,通常都设有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等功能模块,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操作系统既定的全部功能。
根据处理的方式、运行环境、服务对象和功能的不同,操作系统通常可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操作系统等几类。
1、DOS操作系统 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2、Windows操作系统 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3、UNIX操作系统 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4、LINUX操作系统
代码公开、完全免费的操作系统。
二、翻译系统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通常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几类。
1、机器语言
由二进制代码形式指令的语言。
2、汇编语言
使作比较容易识别和记忆符号的语言。
3、高级语言
接近于自然语言,不依赖于机器语言,通用性好。上述的汇编语言、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都属于翻译系统。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DBMS为各类用户或有关的应用程序提供了访问与使用数据库的方法,其中包括建库、存储、查询、检索、恢复、权限控制、增加、修改、删除、统计、汇总和排序分类等各种手段。
1、概述
数据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某种规则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人们将越来越多的资料存入计算机中,并通过一些编辑好的计算机程序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这些程序就是被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2、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表:数据库中用来存放数据的场所,以很规则的行列位置存储。(2)字段:表中的一列,它包含某一专题的信息。(3)记录:表中的一行,它包含这行中的所有信息。(4)值:表中行列交叉处的数据,是最基本的存储单元。
(5)主键:表中用于标志记录的字段,不同的记录对应的该字段取值不能相同,也不能空白,这个字段就是主键。
3、Access的操作
新建数据库:使用“新建”按纽创建一个空数据库或通过使用Access中提供的数据模板创建数据库。
添加数据表: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利用向导创建表、通过导入数据创建表;
表设计器对话框的使用:输入字段名称、为表设置主键、为字段设置数据类型、为字段设置属性。
四、文字处理软件(P59)
五、电子表格软件(P67)
第4节、计算机的维护与安全使用
一、计算机维护与安全使用常识
1、电源(要求有稳定的50/60Hz,220V的交流电源。)
2、温度(微型计算机的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为5℃——45℃,这是极限温度,最好工作在恒温环境中。)
3、湿度(微型计算机的工作环境相对湿度为20%——85%。
4、关机(除USB设支持热插并即插即用外,其他外设都应遵循先开外设、后开主机的顺序,关机时则顺序相反。)
5、搬运
6、检修
二、计算机病毒
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寄生性、隐蔽性、针对性、衍生性的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计算机病毒多种多样,按其传染渠道而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引导型 这类病毒侵入磁盘系统的引导区,使磁盘无法启动,如大麻病毒、2708病毒等。(2)文件型 有些病毒寄生在文件中,感染和破坏可执行文件。
(3)混合型 这类病毒在可执行文件中又侵占系统引导区,这类病毒更具有杀伤力,如幽灵病毒、FLIP病毒等。
3、计算机病毒的消除(1)软件方法
(2)硬件方法 防病毒卡和检测病毒。
4、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1)经常做文件备份,重要的文件甚至要多做几份。
(2)尽量使用硬盘启动系统,若必须用软件或光盘启动,建议使用带有写保护的原版启动盘。(3)不使用盗版软件,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盘或不正当途径复制的程序盘。(4)不要将软盘随便借给他人使用。
(5)对所有的EXE文件和COM文件赋予只读属性。
(6)把COMMAND.COM文件隐藏到子目录里,并把它从根目录删去。重新编辑CONFIG.SYS文件,在该文件中增加一行。
(7)对执行重要工作的计算机,要专人专用,专机专用。(8)安装微型计算机的病毒防范卡或防火墙。
第三章、网络技术 第1节、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2、网络的组成
(1)资源子网:包括提供资源的主机和请求资源的终端,都是信息传输的节点。(2)通信子网: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前者控制传输,后者负责传输。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地理范围分
(1)广域网,又称远程网,其分布范围可达数百公里乃至更远,可以覆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
(2)局域网,是将小域内的计算机及各种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时的网络,其分布范围局限在一个办公室、一个建筑物或一个企业内。
(3)城域网的分布范围介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其目的是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内提供数据、声音和图像的传播。
2、按交换方式分
(1)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两个通信节点间建立一条永久物理通路直至通信结束。优点:①传输延迟小,唯一的延迟是物理信号的传播延迟;
②一旦线路建立,便不会发生冲突。缺点:①建立物理线路所需的时间比较长。
②在电路交换系统中,物理线路的带宽是预先分配好的,即使用通信双方都没有数据交换,线路带宽也不能为其他用户所使用,从而造成带宽的浪费。
(2)报文交换:又称包交换,报文交换不事先建立物理电路,发送方有数据要传送时中间交换设备逐级向后传送。
(3)分组交换:把待传送数据包拆分成大小有严格上限的分组再实施报文交换。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有许多不同之处:
①关键之处在于电路交换中信道带宽是静态分配的,而分组交换中信道带宽是动态分配和释放的。在电路交换中已分配的信
道带宽未使用时都被浪费掉。而在分组交换中,这些未使用的信道可以被其他分组所利用,因为信道不是为某对节点所专用 的,从而使信道的利用率非常高。
②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电路交换是完全透明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使用任何速率、任意帧格式来进行数据通信。而在分组交换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按一定的数据速率和帧格式进行通信。
③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最后一个区别是计费方法的不同。在电路交换中,通信费用取决于通话时间和距离,而与通话量无关,原因是在电路交换中,通信双方是独占信道带宽的。而在分组交换中,通信费用主要按通信流量来计算,适当考虑通话进间和距离。
3、按拓扑结构分
(1)星形拓扑:每个站点都通过连接电缆与主控相连,相关站点之间的通信都由主控机进行。对主控机的可靠性要求高,属集中控制。星形拓扑是由中央节点和通过点到点通信链路连接到中央节点的各个站点组成。星形网采用的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尤以电路交换方式更为普遍。优点:①控制简单 ②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 ③方便服务 缺点:①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相当可观; ②中央节点的负担较重,易形成瓶劲;
③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2)总线拓扑:各个站点均与总线连接,共享公用通道,属分布式控制。优点:①总线结构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
②总线结构简单,又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
③易于扩充,增加和减少用户比较方便; 缺点:①总线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限制;
②故障诊断和隔离比较困难;
③分布式协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输;
④不具有实时功能,站点必须是理智的,要有媒体访问控制功能。(3)环形拓扑:各站点依次连接组成一个闭合的环形,属分布式控制。优点:①电缆的长度短;
②减少或增加工作站时,仅需简单的连接操作;
③可使用光纤;
缺点:①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络的故障;
②故障检测困难;
③环形拓扑结构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都采用令牌传送的方式,在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4、按传输媒体分
按所采用的传输媒体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等。传输介质通常分为有线介质(或有界介质)和无线介质(或无界介质)。(1)双绞线网:使用最广、价格相当便宜;(2)同轴电缆网:有自屏蔽功能用于总线;(3)光纤网:安全性高、速度快;
(4)无线介质网:通过空气传播,使用方便;
除了以上的分类方法外,还可以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户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和企业网等。
第2节、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功有是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1、硬件资源共享:包括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
2、软件资源共享:包括各类大型数据库、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
3、用户信息交换;包括电子邮件、新闻发布、电子商务活动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电子数据交换EDI:将各行各业信息用标准格式进行交换。
2、办会自动化OA:通常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实现办公室的计算机化;
3、远程交换:俗称的家庭办公,虚拟办公室;
4、电子银行:由银行提供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新型金融服务系统;
5、电子公告板BBS:供公众发布并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
6、广播分组交换:无线广播与在线系统结合的特殊服务;
7、信息高速公路:用于信息高速交换的公众计算机网络;
第3节、因特网应用
一、因特网的工作原理
1、协议
两台计算机间通信时对传输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进行一个共同的约定,我们称为协议。一般来说,协议由如下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定时。
2、TCP/IP协议
因特网的核心技术,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TCP协议用于负责网上信息的正确传输,而IP协议则是负责将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
TCP/IP协议本质上是一种采用分组交换的协议。TCP/IP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个用户长时间地占用网络线路;另一方面,可以在传输出错时不必重新传送全部信息,只需要传出错的信息包就行了。
3、因特网的域名和网址(1)网址
网址是指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被分配的网络地址,有时又被人们叫做IP地址。IP地址是由32位(即4个字节)二进制数组成,由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组成。(2)域名
为了方便记忆引进的字符形式的地址,由DNS管理。
DNS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域名空间、域名服务器和地址转换请求程序三部分组成。
域名采用层次结构的基于“域”的命名方案,每一层由一个子域名组成,子域名间用“.”分隔,其格式为:
机器名 网络名 机构名 最高域名
最高域名:CN代表中国,JP代表日本,UK代表英国,GOV代表政府,COM代表商业机构,EDU代表教育机构,AC代表科研机构。
4、统一源定位器URL 因特网网页的编址方式,包括协议、域名、路径。
5、因特网的工作原理
当一个用户想给其他用户发送一个文件时,TCP先把该文件分成一个个小数数包,并加上一些特定的信息,以便接收方的机器确认传输是下在确无误的,然后IP再在数据包上标上地址信息,形成可在因特网上传输的TCP/IP数据包。当TCP/IP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计算机首先去掉地址标志,利用TCP的装箱单检查数据在传输中是否有损失,如果接收方发现有损坏的数据包,就要求发送端重新发送被损坏的数据包,确认无误后再将各个数据包重新组合成原文件。
二、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1、专用线路接入方式
用户使用的高速线路将自己的内部网或局域网永久地接入因特网。这一方式是速度快捷、可靠的连接方式,但投资成本大、使用费用高,仅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单位和机构使用。
2、电话线拨号接入方式
该方式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只要有电话线的地方就能接入因特网。但由于该方式连网时的速度较慢,一般仅在数据通信量不大、或偶尔需要连网操作的个人或小团体用户中使用。电话拨号接入方式又可分为:
(1)仿真终端方式:这种方式上网时通过拨号建立连接后,用相应的仿真软件,就能像真正的终端一样实现与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的主机相连。(该方式没有IP地址)
(2)PPP/SLIP方式:这种方式是以点对点或串行链路方式实现因特网连接,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多数用户采用这种方式连网,但它要进行大量的接口运算,对用户计算机的配置要求较高。(该方式具有独立的IP地址)
三、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1、万维网www.xiexiebang.compact Matrix。
二、条码技术的特点
条码是由宽窄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的一种信息符号。
条码技术主要包括编码技术、符号表示技术、识读技术、生成与印制技术和应用系统设计等五大部分。(1)简单;
(2)信息采集速度快;(3)采集信息量大;(4)可靠性高;(5)灵活、实用;(6)自由度大;
(7)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
三、条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基本概念
(1)条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以标识物品、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
(2)码制:指条码符号的类型,每种类型的条码符号都是由符合特定编码规则的条和空组合而成。(3)字符集:指某种码制的条码符号可以表示的字母、数字和符号的集合。(4)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指每个条码字符之间不存在间隔,非连续性相反。
(5)定长码与非定长码:定长码是仅能表示固定字符个数的条码,非定长码是能表示可变字符个数的条码。
(6)双向可读性;(7)自校验特性;(8)条码密度;(9)条码质量;
2、条码分类
对于这些条码的分类,主要依据条码的编码结构和条码的性质来决定。
(1)一维条码:①按长度分:定长和非定长;②按排列方式分:连续和非连续;③按校验方式分:自校验和非自校验。
(2)二维条码:①行列式二维条码;②矩阵式二维条码;
四、条码的生成与识读
条码识读的基本工作原理:由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系统照射到条码符号上面,被反射回来的光经过光学系统成像在光电转换器上,使之产生电信号,信号经过电路放大后产生一模拟电压,它与照射到条码符号上被反射回来的光成正比,再经过滤波、整形、形成与模拟信号对应的方波信号,经译码解释为计算机可以直接接受的数字信号。
1、条码的生成
条码的生成的第一步就是为标识项目编制一个代码,在代码确定以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采用预印制方式还是采用现场印制方式来生成条码。当印刷批量很大时,一般采用预印制方式,如果印刷批量不大或代码内容是逐一变化时,可采用现场印制的方式。
条码印刷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条码的颜色的设计。白色作空,黑色作条是较理想的选择。
2、条码的识读
条码识读是将条码所表示的信息采集到计算机系统的过程,由条码识读设备来完成。
条码的识读设备由条码扫描和译码两部分组成。现在绝大部分条码识读都将扫描和译码器集成为一体。(1)从扫描方式上条码识读设备可以分为接解和非接触两种扫描器,接触的有卡槽式,非接触的有CCD,激光。
(2)从操作方式上分类,条码识读设备可以分为手持式和固定式扫描器。
①条码扫描设备从原理上可以分为光笔、CCD、激光和拍摄四类条码扫描器。
②条码扫描设备从扫描方向上可分为单向和全向条码扫描器。
(3)把条码识读器和具有数据存储、处理、通信传输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设备结合在一起的设备为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的应用为现场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时性、可用性提供了保证。数据采集器按处理方式分为两类:在线式数据采集器和批处理式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按产品性能分为:手持终端、无线型手持终端、无线掌上电脑、无线网络设备。
第2节、EAN.UCC系统条码
一、EAN.UCC条码标识系统
EAN.UCC条码标识系统是通过赋予产品、货运单元、资产、位置与服务的唯一标识,对全球的多行业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开放式的国际标准。
EAN.UCC条码标识系统目前有六大应用领域,分别是贸易项目的标识、物流单元标识、资产的标识、位置的标识、服务关系的标识和特殊应用。
目前,EAN.UCC条码标识系统正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运输、仓储、图书、票据等领域,其目标是向物流参与方和系统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加快实现包括全方位跟踪在内的电子商务进程。
二、贸易项目条码
贸易项目条码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对于这些产品或服务需要获取预先定义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供应链的任意节点进行标价、订购或开具发票,以便所有贸易伙伴进行交易。按照贸易项目的流通领域,可以分为零售项目和非零售贸易项目。按其生产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定量贸易项目和变量贸易项目。
1、一般贸易项目条码(1)编码
在EAN.UCC系统中,用GTIN是为全球贸易项目提供一种唯一标识的代码。GTIN是唯一的、无含义的、多行业的、全球认可的代码。对贸易项目进行编码和符号表示,能够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货管理、自动补货、销售分析及其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GTIN有四种编码结构:EAN/UCC-
13、UCC-
12、EAN/UCC-8以及EAN/UCC-14。①零售定量贸易项目编码
在我国,零售定量贸易项目的标识代码主要采用GTIN中的EAN/UCC-
13、EAN/UCC-8两种数据结构。只有当产品出口到北美地区并且客户指定时,才申请UCC-12代码。
EAN/UCC-13代码由13位数字组成。由厂商识别代码、商品项目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厂商识别代码由国家编码组织统一分配管理。在我国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以确保标识代码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性,厂商不得自行分配。
EAN/UCC-8代码是EAN/UCC-13代码的一种补充,用于标识小型商品。在我国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以确保标识代码在全球范围内的唯一性,厂商不得自行分配。
UCC-12代码由厂商识别代码和商品项目代码能及校验码组成。厂商识别代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分配给厂商的代码,由左起6-10位数字组成。商品项目代码由厂商编码,由1-5位数字组成,校验码为最后1位数字。②零售变量贸易项目编码
零售变量贸易项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包装,随机确定购买数量的商品,如水时,粮食等。
零售变量贸易项目,在结算时用条码符号所表示的信息通常应包括:重量、数量、价格。这些商品的销售信息要输入商场计算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必须使用店内码,由13位数字组成。③非零售贸易项目码
非零售贸易项目是指不通过POS扫描结算的用于配送、仓储或批发等操作的商品。
非零售商品的标识代码主要采用GTIN四种数据结构中的EAN/UCC-
14、EAN/UCC-13和UCC-12三种。(2)贸易项目的条码表示
在对贸易项目进行编码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进行码符号表示。可以表示贸易项目的条码符号有: EAN/UCC-13条码、UPC-12条码、UPC-E条码、ITF-14条码和UCC/EAN-128条码。用户选择条码符号是,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贸易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可用空间印制或粘贴条码;②用条码表示的信息的类型;③扫描条码的操作环境。
贸易项目有四种不同项目标识代码结构的GTIN可供选择:EAN/UCC-
8、UCC-
12、EAN/UCC-13和EAN/UCC-14。
在零售环节中,贸易项目通常用EAN/UCC-13或UCC-12代码标识,分别用EAN-13或UPC-A条码进行表示。如果贸易项目的包装面积比较小,通常考虑选用EAN/UCC-8或者消零压缩了的UCC-12代码标识,分别用EAN-8或者UPC-E条码表示。
如果该贸易项目处于“一般配送”状态,如批发环节中,贸易项目通常用EAN/UCC-14代码进行标识,可以考虑使用EAN/UCC-13或者UCC-12进行标识,条码符号的选择参见上图(P165)。如果需要表示附加信息,就应选择UCC/EAN-128条码进行表示。
信息编码之后,就是用条码符号来表示信息。下面介绍不同的条码符号: ①零售贸易项目条码(商品条码)
零售贸易项目用EAN商口条码(EAN-13和EAN-8)和UPC商口条码(UPC-A和UPC-E)。②非零售贸易项目条码
非零售贸易项目用(EAN/UCC-14)的ITF-14条码表示。ITF条码是连续型,定长,具有自校验功能,且条空都表示信息的双向条码。
2、特殊贸易项目条码(1)图书条码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与国际标准书号中心达成一致协议,把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将EAN前缀码978,作为国际标准书号(ISBN)系统的前缀码,并将ISBN书号条码化。图书代码可以用两种不同的代码结构来表示:
①把图书视为一般商品,然后用EAN商品编码方法进行编码;
②利用图书本身的ISBN编号,按照EAN和ISBN协议规定,将978作为图书商品的前缀进行编码。(2)期刊代码
期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编码方式:
①将期刊作为普通商品进行编码,编码方法按照标准的EAN-13代码的编码方式进行。
②按照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体系进行编码,977为前缀码。(3)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条码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可视为一般商品,也有国家视为特殊商品,因此条码标识上有两种编码方法:
①像其他贸易项目一样使用EAN/UCC-13和UCC-12。
②在EAN.UCC指定的前缀后直接使用ISBN或ISSN组成。
三、物流单元条码
物流单元是在供应链中为了便于运输和仓储而建立的包装单元,是在供应链中需要管理的对象。物流单元采用SSCC即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进行唯一标识,其由AI、扩展位、厂商识代码、系统代码、校验码几部分组成。
四、物流信息属性条码
在EAN.UCC系统中,物流单元的贸易项目的附加信息的编码,可以被定义为物流信息属性,可以运用应用标识符来表示。应用标识符是标识编码应用含义和格式的字符。其作用是指明跟随在应用标识符后面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五、位置码
EAN.UCC全球位置码能够唯一标识任何物理实体、功能实体和法律实体。
位置码采用EAN/UCC-13编码结构。若用条码符号表示,必须与相关的应用标识符一起使。目前GLN只能用UCC/EAN-128表示。
六、资产条码
这里的资产包括可回收资产和单个资产。可回收资产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可再次使用的包装或运输设备。单个资产被认为是具有任何特性的物理实体,典型的如飞机零件部件。
运用全球可回收资产标识符和全球单个资产标识符可对可回收资产或单个资产进行编码,并运用UCC/EAN-128条码进行管理,来实现资产的全球和全部有关数据的记录。
标识资产的应用标识符包括EAN.UCC全球可回收资产标识符(AI8003)和EAN.UCC全球单个资产标识符(AI8004)。
七、服务标识码
EAN.UCC全球服务关系代码可以标识在一个服务关系中服务的接受方,为服务供应方提供了存储相关服务数据的方法。服务项目代码由服务的供应方分配,服务参与方的结构和内容由具体服务的供应方决定。
标识EAN.UCC全球服务关系代码的应用标识符AI(8018)。
八、物流标签
物流标签上表示的信息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由文本和图形组成的供人识读的信息;为自动数据采集设计的机读信息。
EAN.UCC物流标签是由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顶部包括自由格式信息,中部包括文本信息和对条码解释性的供人识别的信息,底部包括条码和相关信息。
1、物流标签的设计
物流标签的版面划分为三个区段:供应商区段、客户区段和承运商区段。
2、标签的位置
条码符号距离任何垂直边的最小值不得小于50mm,建议使用两个标签。
第3节、其他常见的一维条码
一、25条码
25条码是一种只有条表示信息的非连续型条码。每一个条码字符由规则排列的5个条组成,其中有两个条为宽单元,其余的条和空、字符间隔是窄单元。25条码的字符集为数字符0-9。25条码由左侧空白区、起始符、数据符、终止符及右侧空白区构成。
25码是最简单的条码,它研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1999年由美国正式提出。当时主要应用于各种子文件处理及仓库的分类管理、标识胶卷包装及机票的连续号等。
二、交插25码
交插25码是在25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美国的Intermec公司于1972年发明的。起初广泛应用于仓储及得工业领域,1987年开始用于运输包装领域。1997年我国也研究制定了交插25条码标准,主要应用于运输、仓储、工业生产线、图书情报等领域的自动识别管理。
交插25码是一种条、空均表示信息的边续型、非定长、具有自校验功能的双向条码。它的字符集为数字字符0-9。
三、39条码
39条码是1975年由美国的Intermec公司研制的一种条码,它能够对数字、英文字母及其他字符等44个字符进行编码。
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材料管理、经济管理、医疗卫生和邮政、储运单元等领域。我国于1991年研究制定了39条码标准,推荐在运输、仓储、工业生产线、图书情报、医疗卫生等领域。39条码是一种条、空均表示信息的非连续、非定长、具有自校验功能的双向条码。
39条码可编码的字符集包括:A-Z和0-9的所有数字字母;特殊字符包括:空格 $ % +$ :/.+ 几个字符。
第4节、二维条码 一、二维条码的简介
1、二维条码的特点
(1)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2)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能力;
(3)安全性高,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4)读取率高;
二维条码与一维条码的特点比较:
一维条码的特点是:用于对“物品”进行标识的条码,即给物品分配一个代码。
二维条码的特点是:用于对“物品”进行描述的条码,信息容量大,安全性高,读取率高,错误纠错能力强。
2、二维条码的分类
(1)行排式二维条码:又称堆积式二维条码或层排式二维条码。原理是建立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按需要堆积成两行或多行。如PDF417、CODE16K,CODE49等。
(2)矩阵式二维条码:又称棋盘式二维条码,是在一个矩形空间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的不同分布进行编码。原理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组合编码原理等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图形符号自动识别处理码制,如QRCode,贝龙码等。
二、PDF417条码
PDF417条码是由留美华人王寅敬博士发明,因为组成条码的每一字符号均由4个条和4个空共17个模块构成,是一种
多层、可变长度、具有高容量和纠错能力的二维条码。每一个PDF417符号可以表示1 108个字节,或1 850个ASCII字符或 2 710人数字信息。
三、QR条码
QR条码是一种典型的矩阵式二维条码。具有的唯一的寻像图形使识读器识读简便,具有超高速识读性和高可靠性,具有的校正图形,可有效解决基底弯曲或光学变形等情况的问题,使它适宜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管理等领域。以特定的数据压缩模式表示中国汉字和日本汉字,表示效率比其他二维条码提高20%。
第5节、物流条码的应用
一、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方面
1、物料管理:
作为WIP状态的标识,准确确定目前物料的消耗与供给情况; 并且条码对物料的标识为建立产品档案奠定了基础。
2、作业管理:借助无线局域网建立半自动化的作业管量方式。
3、仓储管理: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保证货位。
4、销售管理:可用于POS销售、销售店面的实时数据采集。
5、配送管理:在配送中心的众多环节均可应用。
6、分拣作业:运用条码技术可建立自动分拣系统。
7、运动中称量:与条码自动识别相结合,可不中断运输称量。
8、产品售后跟踪服务:可提高产品售后服务的效率。
二、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举例(了解P198)
1、条码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某家电企业生产流水线条码系统组成:工作流程、系统设计目标、条码的设计、条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管理、PCB板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仓库管理、查询、报表功能)。
2、二维条码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 目前,在美国、法国、我国匀已使用。
三、我国物流行业条码技术的应用
1、我国物流行业应用条码的阶段(1)技术启蒙阶段(20世纪90年代)
(2)起步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头两年)(3)快速发展阶段(目前)
2、我国物流行业条码应用的现状
目前刚刚起步,除少数先进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使用。
3、我国物流行业条码应用的发展前景
条码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六章、射频识别技术 第1节、概述
一、无线射频技术的特点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
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可非接触识别、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抗恶劣环境、保密性强、可同时识别多个识别对象等突出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物料跟踪、车辆识别、生产过程控制等。、射频识别技术是以无线通信技术和存储技术为核心,伴随着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应用过程涉及无线通信协议、发射率、占用频率等多方因素,目前尚未形成并在开放系统中应用的统一标准,因此,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闭环应用系统中。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1、国外射频技术发展状况
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
2、国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
国内射频技术发展状况:新兴的自动化识别技术,已应用于电子月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方面。
三、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特点
1、结合其他高新技术、由单一识别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与GPS相结合,或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
2、结合现代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应用
第2节、射频识别技术基础
一、射频识破别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
1、系统构成
RFID系统通常由射频标签、识读器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几部分组成。射频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储可识别的电子装置。识读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置。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通信传输的设备。(1)射频标签
I、射频标签的构成:由调制器、控制器、编码发生器、时钟、存储器及天线组成。II、射频标签的分类:
①按射频标签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和半被动式三种类型。
主动式标签是自身带有电源供电,读/写距离较远时体积较大,与被动式标签相比成本高,也称为有源标签,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不足之处是电池的寿命有限。
被动式标签内无电池,它接收到识读器发出的微波信号后,将部分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供自己工作,一般做到免维护,成本很低并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比主动标签更小也更轻,读写距离则较低,也称为无源标签。
②按射频标签读写方式分为:只读型标签和读写型两类。
只读型标签又分为只读标签、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和可重复编程只读标签。
③按射频标签有无电源可分为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两类。
④按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可分为低频标签、高频标签和微波标签三类。
⑤按射频标签的工作距离可分为远程标签、近程标签、超近程标签三类。(2)射频识读器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的设备。识读器读出的标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射频识读器一般由天线、射频模块、读写模块组成。
频频模块由射频振荡器、射频处理器、射频接收器及前置放大器组成。
读写模块一般由放大器、编解码及错误校验电路、微处理器、实时时钟电路、存储器、标准接口及电源组成。
2、工作流程(1)识读器经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无线电载波信号;
(2)当射频标签进入发射天线的工作区时,射频标签被激活后即将自身信息经天线发射出去。、(3)系统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经天线的调节器传给识读器。识读器对接到的信号进行解码,送后台计算机控制器;
(4)计算机控制器根据逻辑运算判断射频标签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5)执行机构按计算机的指令动作。
(6)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各个监控点连接起业,构成总控信息平台。根揣不同的项目可以设计不同的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1、射频识系统的选择
依据通信环境选择系统通信方式(电磁耦合、电磁感应、微波)应注意避免冲突、识读距离及安全要求(主要研究)。
射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识读器冲突;标签冲突;识读距离不恰当;面临潜在的入侵者,而这一范围又无法确定。
2、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具体为: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生产线的自动化及过程控制;物品跟踪与管理(P226);仓储管理等。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AS)是一种设置在南非要控制物品出入门口的RFID技术。
工作原理:在监视区,发射器以一定的频率向接收器发射信号。发射器与接收器一般安装在零售店、图书馆的出入口,形成一定的监视空间。当具有特殊特征的标签进入该区域时,会对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产生干扰,这种干扰信号也会被子接收器接收,再经过微处理器的分析判断,就会控制警报器的鸣响。
第3节、EPC射频识别技术
一、EPC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
1、系统构成
EPC系统是一个先进的、综合的和复杂的系统。EPC系统由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和信息网络系统组成,是全球性、开放性的社会化大系统、包括六个方面:EPC编码标准、EPC标签、识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NS)、实体标记语言(PML)。(1)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与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它是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拓展和延伸,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EPC代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加上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三段数据组成的一组数字。(2)射频识别技术
EPC识射识别系统是实现EPC代码自动采集的功能模块,由射频标签和射频识读器组成。射频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EPC)的载体,附着于可跟踪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读写。射频识读器与信息和系统相连,是读取标签的EPC代码并将其输入网络信息系统的设备。
EPC标签是产品电子代码的信息载体,主要由天线和芯片组成。EPC标签通常是被动式射频标签。(3)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由本地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是实现信息管理、信息流通的功能模块。EPC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全球因特网的基础上,通过Savant管理软件系统以及以对象命名解析服务(ONS)和实体标记语言(PML)实现全球“实物互联”。①Savant系统
Savant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数据校对、识读器协调、数据传送、数据存储和任务管理。②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
EPC标签对于一个开放式的、全球性的追踪物品的网络需要一些特殊的网络结构。因为标签中只存储了产品电子代码,计算机还需要一些将产品电子代码匹配到相应商品信息的方法。这个角色就由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担当,它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ONS),DNS是将一台计算机定位到万维网上的某一具体地点的服务。③实体标记语言
PML是基于为人们广为接受的可扩展标识语言(XML)发展而来的。PML提供了一个描述自然物体、过程和环境的标准,并可供工业和商业中的软件开发、数据存储和分析工具之用。
2、工作流程
由EPCS标签、识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存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读写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找到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并采用分布式Savant软件处理和管理由识读器读取的一连串EPC匹配的其他信息,这就需要ONS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Savant将EPC传给ONS、ONS指示Savant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查找,该文件可由Savant复制,因而文件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EPC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P127)。
二、EPC的特点
1、开放的结构体系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因特网系统,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还有利于系统的增值。
2、独立的平台与高度的互动性
EPC系统识别的对象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实体对象,不可能使用单一的技术适用所有的识别对象,开放的结构体系也要求必须具有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产互操作性。
3、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EPC系统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可在不替换原有体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系统升级。
三、EPC测试案例(P235)
四、影响EPC系统推广的因素
目前,EPC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处在研发阶段,因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EPC能否广泛应用,却也面临着挑战,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硬件设施成本、系统准确性以及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另外,一次性投资庞大,支持技术复杂,系统集成困难,准确率低,安装配置所需工作人员不足,标准不统一,成本高,案例问题没有解决,隐私保护,电磁伤害也存在问题。
五、EPC系统推广应用前景展望
1、全球EPC的研发和应用情况(1)试验第一阶段(货堆);(2)试验第二阶段(货箱);(3)试验第三阶段(单个物品)
2、国内EPC研发现状
技术积累较少,属于跟踪发达国家的研究。
第七章、物流信息交换技术 第1节、概述
一、EDI的形成和发展
EDI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的航运业使用,1968年美国运输业许多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资金汇兑系统(SWIFT)。
20世纪80年代EDI应用迅速发展,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与欧洲一些国家联合研究国际标准。198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第四工作组(WP4)制定了《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简称UN/EDIFACT)。
20世纪90年代出现Internet 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代了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
二、EDI的定义及特点
1、EDI的定义
(1)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EDI的定义:
EDI是利用符合标准的结构化的信息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电子传输。(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EDI的定义:
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3)国际标准组织电工委员会ISO/IEC14622《信息技术—开放式EDI参考模型》国际标准中对EDI的定义: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的信息系统之间,为实现业务的目的而进行的预定义和结构化的数据的自动交换。
(4)对开放的EDI定义:
为完成明确的共同业务目标而在多个自治组织之间,根据开放式EDI标准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5)ISO9735《用于行政、商业、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级语法规则》中对EDI的定义为: 在计算机之间以及商务的标准格式进行的商业或行政业务数据的电子传输。
2、EDI的特点
(1)EDI的使用对象是不同的计算机系统:
(2)EDI所传送的资料是业务资料,如发票、订单等:
(3)采用共同的标准化结构数据格式,这也是与一般E-mail等其他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自由文件格式的区别。
(4)尽量避免介入人工操作,由收送双方的计算机系统直接传送、交换资料;
(5)可以与用户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平滑连接,直接访问数据库或从数据库生成EDI报文。
三、EDI成本效益分析
1、EDI成本分析
(1)硬件成本:包括计算机、MODEM和租用线路费用。(2)软件成本:包括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
(3)通信成本:当使用EDI VAN时,包括邮箱租金、文件传输费用、EDI交换中心文件处理保管费用。
2、EDI效益分析
不同的行业,其EDI效益分析项目有所不同。总的来说,EDI效益包括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 力,降低停工待料风险等效益。(1)降低纸张使用成本;(2)提高工作效率;(3)节约库存费用;
(4)减少对错误资料的处理工作;(5)节省人力费用;
(6)其他效益:可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改善买卖双方的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可迅速获得正确的资料。
四、EDI的发展趋势
1、EDI实施的障碍
EDI裁减后的报文不能相互处理,成本过高;通过专网交互,只适合点到点的交易;
2、EDI的发展方向
由于EDI存在问题,现在EDI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EDI的确良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传统EDI向开放式EDI转变,专网EDI向基于互联网的EDI转变,应用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发展等。
第2节、EDI系统一、EDI系统的构成
EDI由计算机应用系统、通信网络和EDI标准三要素构成。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实现EDI的前提条件,通信网络是EDI实现的基础,EDI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框架。
1、计算机应用系统
计算机应用系统由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PC机、工作站、小型机都可以作为实施EDI的计算机平台,是系统的硬件;EDI的软件包括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
2、通信网络
EDI的通信网络可使用专网的方式、也可使用互联网。目前EDI的通信方式有以下几种:(1)点对点方式(2)一点对多点方式(3)多点对多点方式(4)增值网络方式
3、EDI标准
在整个EDI发展进程中,“标准”扮演了非常理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EDI的标准,也就没有EDI蓬勃发展的今天,EDI标准的不断发展,又带动着EDI进入更高的应用阶段。
二、EDI系统的工作方式
EDI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或以最少的人工介入,以达到无纸化完成数据交换。EDI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用户现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上进行信息的编辑处理,然后通过EDI转换软件将原始单据格式转换为平面文件。平面文件是用户原始资料格式与 EDI标准格式之间的对照性文件,它符合翻译软件的输入格式,通过翻译格式变成EDI标准格式文件。最后,在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交换信封填充,通过通信软件送到增值服务网络或直接传给对方用户。对方用户进行反向处理,最后转换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受的文件格式,并进行收阅处理。
第3节、EDI标准
一、EDI的发展历史
1、产业标准阶段(1970-1980)
2、国家标准阶段(1980-1985)
3、国际通用标准阶段(1985—)
二、EDI标准的主要内容
1、EDI标准体系
EDI标准体系包括EDI综合标准、EDI管理和规则标类标准、EDI单证标准、EDI报文标准、EDI代码标准、EDI相关标准和其他标准。
EDI综合标准主要指EDIFACT基础标准,这是EDI的核心标准。EDIFACT基础标准主要包括:EDI述语、EDIFACT的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实施工指南、报文设计指南与规则、段目录、复合数据元目录、贸易数据元目录和代码表。EDI其他基础标准主要包括:EDI标准化应用指南、EDIFACT标准报文及目录文件规则、EDIFACT业务与信息建模框架等。
EDI管理标准:EDI管理标准是指针对EDI标准的制定和维护过程所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规定。目前,主要包括EDI技术评审导则、EDI评审格式等。
EDI单证标准:EDI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具体业务,必然涉及单证的格式、数据区域等内容。单证标准是为纸面单向EDI报文过渡而制定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单证格式标准。实施EDI首先要进行单证标准化,达到业务重组的目的。
EDI报文标准:EDI的数据载体就是报文,所有数据都利用报文传输。EDIFACT报文涉及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业三大领域。迄今为止,由UN/ECE/WP.4制定的报文标准已有200个。
2、EDI基础标准
UN/EDIFACT由一系列涉及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指南和规则、目不和标准报文组成、主要分成以下三类:
(1)指南和规则。《EDIFACT应用级语法规则》、《EDIFACT语法规则实施指南》、《EDIFACT报文设计指南和规则》。
(2)目录。《EDIFACT数据元目录》、《EDIFACT复合数据元目录》、《EDIFACT段目录》、《EDIFACT代码表》(3)报文。
3、EDI的应用标准——EDI报文标准
EDI应用标准可以说成是报文标准,所谓EDI的专有技术就是根据EDIFACT的规则设计报文,关于EDI报文的详细介绍,在下面有论述。
三、UN/EDIFACT标准报文
1、EDI交换
以报文和服务段的结构化集合形式的伙伴间进行的通信。
2、EDIFACT报文结构
报文、段、复合数据元、数据元、代码。
3、流通领域电子数据交换规范 EANCOM与EDIFACT,EANCOM的组成。
4、EDIFACT标准报文举例(P275)
第4节、EDI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一、应用概述
1、物流公司的EDI应用:改进数据传输及改善作业流程。
2、制造企业的EDI应用:改善企业作业流程。
3、批发商的EDI应用:改善作业流程;
4、运输商的EDI应用:改善作业流程;
二、企业实施EDI的可行性研究
1、实施EDI的可行性研究
内容包括成本、安全、标准、资金流动损失、培训、企业决策的支持等。
2、实施EDI的步骤
(1)分析EDI应用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影响;(2)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影响与连接;(3)EDI应用系统软硬件选择;(4)标准执行;(5)人员培训。
三、EDI实施案例(P284)
第八章、GIS与GPS技术 第1节、地理信息系统一、GIS的产生与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加拿大Roger Tomlinson提出的。它是随着计算机数字地图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和实间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GIS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为GIS开拓期,注重于空间数据的地理学处理。(2)20世纪70年代为GIS巩固发展期,注重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3)20世纪80年代为GIS技术大发展时期,注重于空间决策支持分析。
二、GIS的定义
1、定义
(1)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
(2)从科学角度,GIS是在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立学科体系;
(3)从功能上,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4)从系统学的角度,GIS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虽然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他仔细分析一下,反有定义都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1)GIS使用的工具:计算机软、硬件系统;(2)GIS研究对象: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属性;
(3)GIS数据的建立过程: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 GIS的主要特征是存储、管理、分析与位置有关的信息。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GIS具有以下特征:
(1)GIS使用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从而提供了认识地理现象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2)GIS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GIS的成功应用依赖于空间分析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3)GIS的成功应用不仅取决于技术体系,而且依靠一定的组织体系(包括实施组成、系统管理员、技术操作员、系统开发设计者等。)
三、GIS的构成与功能
1、GIS系统的构成
GIS的应用系统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即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1)硬件:指操作GIS所需的一切计算机资源。
(2)软件:指GIS运行所必须的各种程序、提供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和工具。(3)数据:是一个GIS应用系统最基础的组成部分。(4)人员:是地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5)方法:主要指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方法,即常说的应用模型。
2、GIS系统的功能
一个GIS系统应具备五项基本功能,即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与输出。
(1)数据输入:是建立地理数据库必需的过程。(2)数据编辑与处理:主要包括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
(3)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GIS系统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
(4)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是GIS最重要的和最具有魅力的功能,也是GIS有别于其他信息系统本质特征。
(5)可视化表达与传输:中间处理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可视化表达是GIS的重要功能之一。
四、GIS的开发
目前有两类GIS系统,一类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另一类是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一般有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设施、系统维护和评价六个阶段。
五、GIS在物流中的应用(P301)(重点)
目前国内外已有了专门为物流分析提供的GIS工具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有了最优路线模型、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选模型等,用于物流优化问题。
第2节、全球定位系统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准确、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地区性反馈空间信息。
GPS最早是从美国军方开始使用的,用于定时、定位及导航。
目前,全球有两个公开GPS系统可以利用,NAVSTAR系统由美国研制,归美国国防部管理操作,GLONASS系统为俄罗斯所拥有。
一、GPS的结构
GPS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接收设备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
空间部分:由高度1.2万千米的24颗卫星组叫,其中21颗作为工作卫星,3颗作为备用卫星。地面监控部分:主要负责卫星星历的计算和卫星的监控。由分布在全球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成。
用户接收设备:主要由接收机硬件和处理软件组成,用于接收GPS卫星发射信号,经信号处理而获得用户位置、速度等信息,再通过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和定位。
二、GPS的工作原理
1、基本原理
GPS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是利用了我们熟知的几何与物理上一些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假设卫星的位置为已知,而我们又能准确测定我们所在地点A至卫星之是的距离,那么A点一定位于以卫星为中心,所测得距离为半径的圆球上。进一步,我们又测得点A与另一卫星的距离,则A 点一定处在前后两个员球相交的圆环上。我们还可以测得与第三人卫星的距离,就可以确定A点只能是在三个圆球相交的两点上。根据一些地理知识,可以很容易排除其中一个不合理的位置,那么A点的位置就确定了。
2、定位方式
有两种方式,即根据定位时接收机的运动状态和根据定位的模式两种。
三、GPS的特点(1)定位精确度高;(2)观测时间短;(3)执行操作简便;(4)功能广、应用广;(5)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6)全球、全天候工作;
四、GPS在物流中的应用(P307)(重点)
应用GPS技术,可以解决车辆和货物在运输途中的监管过程,减少空驶消耗,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具体为:GPS车辆定位调度系统、物流公司的货运车辆监控系统、铁路运输管理。
第3节、网络GPS
一、网络GPS的组成
网络GPS就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公共GPS监控平台,经同时融合了卫星定位技术,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等多种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成果。
网络GPS是把Internet技术与GPS技术相结合,在互联网界面上显示GPS动态跟踪信息,以实现实时监控动态调度的功能。
网络GPS综合了Internet与GPS的优势与特点,取长补短,解决了原来使用GPS所无法克服的障碍:(1)可以降低投资费用。
(2)网络GPS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实现无地域限制的跟踪信息显示,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权限做到信息的保密。网络GPS的特点大致如下:(1)功能多,精度高、覆盖面广。
(2)定位速度快,有力地保障了物流运输企业能够在业务运作上提高反应速度,降低车辆空驶率,降低运作成本,满足客户需要。
(3)信息传输采用GSM公用数字移动通信网,具有保密性高、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漫游性能好、移动业务数据可靠等优点。
(4)构筑在国际互联网这一最大的网上公共平台上,具有开放度高,资源共享度高等优点。
二、网络GPS的工作流程
车载终端接收到GPS卫星定位数据,自动计算出车辆所在位置坐标,通过GSM通信模块传输数据到信息监控中心,系统通过数据专线将数据送到系统服务器,中心处理器将收到的数据还原后,与GIS系统的数字地图相匹配,并在数字地图上实时地显示车辆准确位置。
三、网络GPS系统的功能(1)实时监控功能;(2)双向通信功能;(3)动态调度功能;(4)数据存储、分析功能。
第九章、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第1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物流信息有两个层次:一是根据预定目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服务、形成信息产品;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员、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集成、控制、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广义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是面对物流所有领域涉及不同行业的包括运输、仓储、海关、码头、堆场等物流过程的全面管理,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他高科技的设备通过全球通讯网络连接起来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动态互动的系统。
狭义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指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某一企业(物流企业或非物流企业)用于管理物流的系统。
二、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
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可以按照基本的业务管理、企业运作的管理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的决策分析和战略规划层次来确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同。实现基本业务管理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系统可以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但并不涉及流程优化。
实现企业运作管理控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即在系统中贯彻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
实现企业管理的决策分析和战略规划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层次提升。系统不仅要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还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四个层面上:交易系统、管理控制、决策分析以及战略规划。
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面向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面向零售商、中间商、供应商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3、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4、面向供应链中某一环节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这一类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订单管理系统(OMS)和服务管理系统(SMS)等。
五、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1、订单管理:订单管理是对不同客户下达订单(运作指令),物流企业对订单的接收、确认和执行等活动进行管理。
2、收货管理:收货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物流企业对收取客户货物状况的及时管理。
3、发货管理:遵照货的发送的一般规律,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对所有储存货物进行发货管理。
4、仓库管理:在向系统输入客户资料、产品资料后,对不同客户及其所有产品,收货人进行管理。
5、盘点管理:对储存在仓库中的所有客户货物按分仓库、分货品、分存储时间、分货位或分客户等方式,进行日、周、月或年的盘点管理。
6、计费管理:物流企业可以随时掌握应向各客户收取物流服务费的种类、时间和数量,以及应向不同供应商支付的费用种类、时间和金额。
7、运输管理
8、货物跟踪管理:货物跟踪管理一般是与物流管理系统的GPS系统相连接的。
9、供应管理:供应管理是物流企业对外聘供应商进行采购、评估和使用的重要技术支持功能。
10、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指对物流企业所有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管理的功能。
1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用于物流企业的系统管理员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授权管理、客户登录管理等。
12、其他功能
第2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一、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1)开放性;(2)可扩展性;(3)可得性;(4)精确性;(5)及时性;(6)完整性;(7)可靠性;(8)完全性;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1、项目需求和可行性调研;
2、系统基本需求分析;
3、系统开发;
4、系统实施;
5、系统验收;
第3节、电子商务物流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Browser/Server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B2C),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B2B)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二、物流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1、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子商务定义中,电子化的对象是整个的交易过程,不仅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而且还包括物流。信息流最为重要,它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实现对物流通过程的监控。
2、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1)物流保障生产:(2)物流服务于商流:
(3)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
三、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1、电子商务中物流方案的重点考虑因素(1)电子商务消费的地区分布
电子商务的客户可能在地理分布上是十分分散的,要求送货的地点不集中,物流网络并没有因特网那样广的覆盖范围,无法给经济合理地组织送货。因此,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公司也需要像有形店铺销售一样,要对销售区进行定位,对消费人群集中的地区提供物流承诺,否则是不经济的。(2)销售的品种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采用电子商务这种形式。(3)配送细节
同有形市场一样,电子商务这种无店铺销售方式的物流方案中配送环节是完成物流过程并产生成本的重要环节,需要精心设计配送细节。(4)电子商务服务提供者
ISP、ICP、传统零售商店、传统批发企业、制造企业等均有条件开展电子商务业力。(5)物流成本与库存控制
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可能比店铺销售方式的物流成本高。在库存控制上,电子商务经营者也面临界挑战,因为经营者很难预测某种商品的销售量。
2、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体系的建立模式
电子商务完成也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完成。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的情况下,物流体系的建立应该被看作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业务之一。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可以有以下几种组建模式:电子商务与普通商务活动共用一套物流系统,ISP、ICP自己建立物流系统或利用社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电子系统。
四、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应用
1、电子商务在联想公司的应用(P336)
2、DELL的电子商务化物流
3、沃尔沃物流应用
4、海尔物流
第4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
1、高效消费者响应(ECR)(1)什么是ECR 高效消费者响应(ECR)是当前欧美比较推崇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它是指供货商和销售商为了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最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战略。
ECR起始于美国食品杂货业。它是指食品杂货的分销商和供应间以满足顾客要求和最大限度降低物流过程费用为原则,及时做出准确反应而进行密切合作,使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ECR以信作和合作为理念,通过引进最新的供应链管理运作和创造消费者价值理念,推广供应链管理新技术与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零售业的精细化管理技术,协调制定并推广相应的标准,力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优化供应链两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条码、扫描技术、销售点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集成起来,在供应链之间建立一个无纸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断地由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同时信息能够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的系统。这样,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ECR的最终目标是分销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人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商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链内的有序流动。(2)ECR的产生
ECR的产生可归结于20世纪商业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到了90年代后,美国日杂百货业零售商和生产厂家的交易关系由生产厂家占据支配地位,转换为零售商占主导地位,在供应链内部,零售产和生产品厂家为取得供应链主导权,为商家品牌和厂家品牌占据零售店铺货架空间的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成本不断转移,供应链整体成本上升。(3)ECR实施原则
①以较少的成本,不断致力于向食品杂货供应链客户提供产品性能更优、质量更好、花色品种更多,现货服务更好以及更加便利的服务。
②ECR必须有相关的商业巨头的带动。该商业巨头决心通过互利双赢的经营联盟来代替传统的输赢关系,达到获利之目的。
③必须利用准确、适时的信息以支持有效的市场、生产及物流决策。这些信息将以EDI的方式在贸易伙伴间自由流动,在企业内部将通过计算机系统得到最充分、高效的利用。④产品必须以最大的增值过程进行流通,以保证适当的时候可以得到适当的产品。⑤必须采用共同、一致的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机制,它着眼于系统整体的效益,明确地确定可能的收益并且公平的分配这些收益。(4)实施ECR的好处
由于在流通环节中缩减了不必要的成本,零售商和批发商之间的价格差异也随之降低,这些节约了的成本最终将使消费者受益。除了这些有形的好处以外,还有一些对消费者、分销商和供应商重要的无形的利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增加了选择和购物的方便,产品更新鲜。对于分销商而言,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对顾客更加了解,改善了和供应商的关系。对于供应商而言,减少了缺货,增加品牌信誉,改善和分销商的关系。
2、快速反应(QR)(1)QR的产生
快速响应是美国纺织与服装行业发展起来的一项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供应链管理策略。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国产的鞋、玩具以及家用电器在市场的占有额下降到20%,而国外进口的服装占据了美国市场的40%。面对与国外商品的激烈竞争,服装行业进口商品的渗透却在继续增加。(2)QR的实施
QR的目的是减少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QR的着重点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QR的具体策略有商品即时出售、自动物料搬运等。实施QR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对所有的商品单元条码化,即对商品消费单元用EAN/UPC条码标识,对商口若悬河储运单元用ITF-14条码标识,而对贸易单元则用UCC/EAN-128条码标识。利用EDI传输订购单报文和发票报文。②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与内部业务处理有关的策略。如自动补库与商品即时出售等,并采用EDI传输更多的报文,如发货通知报文、收货通知报文等。
③与贸易伙伴密切合作,采用更高级的QR策略,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在该阶段,每个企业必须把自己当成集成供应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3)QR的投资与收益
对于零售商来说,大概需要销售额的1.5%—2%的投入以支持条码、POS系统和EDI的正常运行。这些投入包括EDI启动软件、现有应用软件的改进、租用增值网、产品查询、开发人员费用、教育与培训、EDI工作协调、通信软件、网络以及远程通讯费用、CPU硬件、条码标签打印的软件与硬件等。实施QR的收益是巨大的,它远远超过其投入。(4)QR的新发展
目前在欧美,QR的发展已跨入第三个阶段、即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简称CPFR)阶段。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经营理念。它应用一系列技术模型,这些模型具有四个特点:开放,并安全的通信系统;适应于各个行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是可扩展的;以支持多种需求。
CPFR研究的重点是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承运商及零售商之间协调一致的伙伴关系,以保证供应链整体计划、目标和策略的先进性。
美国的Kurt Salmon协会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认为,通过实施CPFR可以达到如下目标:新产品开发的前导时间可以减少2/3;可以补货产品的缺货将大大减速少,甚至消灭;库存周转率可以提高1-2倍;通过敏捷制造技术,企业的产品中可以有20%-30%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而制造的。
3、价值链驱动
价值链驱动(VCI)的最终目标是向世界各地任何规模的交易伙伴实时传递相关的动态数据流,依此业影响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市场。一个VCI的固化软件程序可以实时地与其他的软件程序传递数据,进行交流。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补货流程
“连续补货”是指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零售商每日向供应商提供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供应商根据零售商实际销售及安全库存的要求,替零售商下订单或补货。这种补货方式可大幅降低供应商应对市场的响应时间,尽早得知市场实际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的不必要库存,并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降低缺货率,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一个CRP系统,一般有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需求预测、订单生成。
1、连续补货的两种方式
连续补货有两种方式:联合管理库存(CMI)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1)联合管理库存(CMI)。
零售商将库存和销售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的预测系统据此对零售商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生成建议性的订单,经零售商核对、确认后,向零售商补货,并调整下一步生产。对于CMI,零售商对补货过程负责。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零售商的补货系统由供应商执行。零售商商品数据的任何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并向零售商补货,同时调整下一步生产。
2、连续补货过程的应用(P353)
3、连续补货实施的过程(1)内部评估;(2)员工培训;
(3)选择贸易伙伴和产品品类;(4)确立CRP的目标;(5)决定项目团队的组成;(6)制定商业规则和定价机构;(7)建立重要的评价指标;(8)建立新的过程流;(9)建立预测和订单生成模型;
(10)在贸易伙伴间共享库存和销售数据;(11)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产品和位置数据库一致;(12)建立商业应用;(13)实施EDI;(14)试运行;(15)评估;(16)正式运行;
第十章、物流信息标准化 第1节、物流信息标准化的作用
一、物流标准化及其作用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和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1)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2)物流标准化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系统功能的发挥。(3)物流标准化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物流标准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
二、物流信息标准化的作用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关键。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现代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以避免各个孤立的信息孤岛。目前,企业要在物流管理中建立物流管理是信息系统,货物跟踪和信息交换系统,迫切需要物充标识系统、物流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等方面的系列标准。
第2节、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一、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照制定标准体系表要做到全面性、系统性、先进性、预见性、可扩充性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技术先进、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系统配套的《物流信息国家标准体系表》。该体系表在编制时,遵守了完整性、可扩展性、层次性、协调性、先进性的原则。
二、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的作用
物流信息标准表可确立物流信息方面的国家标准体系,给出物流信息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国家标准明细表及国家标准体系表说明。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为应用部门与单位提供了查询、检索当前和未来物流技术标准的资料。通过该标准体系表可了解与物流信息技术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对于尽量等同或修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我国物流尽快与国际物流的接轨,增强我国物流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速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体系表的结构与层次
本标准体系表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并尽量做到适合国内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体系表采用树形结构,层与层之间是包含的关系。
1、体系表的第一层
标准体系表从需求角度出发,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当前主要是指《物流信息术语》。该标准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信息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服务术语的定义。
该标准目前尚未制定,但为规范物流信息的应用当前应亟须制定。
2、体系表的第二层
按照物流信息标准化对象特征的不同,第二层分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和其他。
3、体系表的第三层
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服务标准进一步人层。
物流信息技术标准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交换和应用入手,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和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由于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信息服务现有标准较少,因此在对其进行分层时,既考虑到当前亟须制定的标准,又兼顾物流信息发展的趋势,为体现体系表可扩充的特点,本体系表为相关标准留有接口。鉴于EPC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分为EPC系统管理标准和其他管理标准。
从业人员是服务标准中的重要方面,因此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分为物流信息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和其他服务标准。
4、体系表的第四层
第四层由第三层扩展而成,共分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以继续扩展成若干个更小方面,每一个更小方面都可以组成本专业的一个标准系列或是一个标准,具体内容见图10-1插页。
四、体系表分析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在四个层次上进行标准化:物理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从需求角度出发,采用分层结构,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第二层按照物流信息标准化对象特征的不同分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和其他。
其中,物流信息技术标准按表示、交换和应用三个层次划分,又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又可分为通用的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应用标准再分为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标准、贸易单元编码标准、物流单元编码标准、物流参与方与位置编码标准、相关信息编码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
物流信息采集技术解决了物流信息进入物流管理系统的瓶劲问题,是实现物流自动化的关键,当前用在物流领域的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主要是条码技术标准和射频识别技术标准。
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标准:物流数据单元标准、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以及物流单证标准。物流单元标准主要包括纸面单证和电子单证,电子单证标准主要包括EDI标准和XML标准等。
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用规范物流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说明物流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
物流信息管理标准主要指EPC系统的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服务标准主要是物流信息从业人员服务标准。
五、已有的物流信息标准(P376)
六、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的趋势
1、新兴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将成为重中之重;
2、全球电子商务主数据标准化将成为物流信息标准化的重点;
第二篇:物流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横例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基于卫星的无线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分拣:是把很多货物按品种、不同的地点和客户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地从储位拣取出来,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集中并分配到指定位置,等待装车送货。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应用软件。
运输管理系统TMS:是基于运输作业流程的管理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运输计划、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调度、指挥。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条码: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GPS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工作原理: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特点:(1)定位精度高(2)覆盖面积广(3)观测时间短(4)被动式、全天候的导航能力(5)操作简单(6)功能多,应用广。
RFID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动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当系统接收天线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电子商务的四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
自动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及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和分拣道口组成,需要自动存储系统的支持。其主要特点:(1)连续大批量地分件货物(2)分见识差率极低(3)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
GIS在物流分析中的应用:(1)网络物流模型。(2)分配集合模型。(3)设施定位模型。(4)运输路线模型。自动化仓库系统的构成:(1)货物储存系统(2)货物存取系统(3)货物输送系统(4)控制和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横例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基于卫星的无线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分拣:是把很多货物按品种、不同的地点和客户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地从储位拣取出来,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集中并分配到指定位置,等待装车送货。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应用软件。运输管理系统TMS:是基于运输作业流程的管理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运输计划、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调度、指挥。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条码: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GPS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工作原理: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特点:(1)定位精度高(2)覆盖面积广(3)观测时间短(4)被动式、全天候的导航能力(5)操作简单(6)功能多,应用广。
RFID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动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当系统接收天线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电子商务的四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
自动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及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和分拣道口组成,需要自动存储系统的支持。其主要特点:(1)连续大批量地分件货物(2)分见识差率极低(3)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
GIS在物流分析中的应用:(1)网络物流模型。(2)分配集合模型。(3)设施定位模型。(4)运输路线模型。自动化仓库系统的构成:(1)货物储存系统(2)货物存取系统(3)货物输送系统(4)控制和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横例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基于卫星的无线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分拣:是把很多货物按品种、不同的地点和客户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地从储位拣取出来,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集中并分配到指定位置,等待装车送货。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应用软件。运输管理系统TMS:是基于运输作业流程的管理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运输计划、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调度、指挥。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条码: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GPS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工作原理: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特点:(1)定位精度高(2)覆盖面积广(3)观测时间短(4)被动式、全天候的导航能力(5)操作简单(6)功能多,应用广。
RFID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动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当系统接收天线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电子商务的四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
自动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及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和分拣道口组成,需要自动存储系统的支持。其主要特点:(1)连续大批量地分件货物(2)分见识差率极低(3)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
GIS在物流分析中的应用:(1)网络物流模型。(2)分配集合模型。(3)设施定位模型。(4)运输路线模型。自动化仓库系统的构成:(1)货物储存系统(2)货物存取系统(3)货物输送系统(4)控制和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横例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个基于卫星的无线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分拣:是把很多货物按品种、不同的地点和客户的订货要求,迅速准确地从储位拣取出来,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集中并分配到指定位置,等待装车送货。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用来管理仓库内部的人员、库存、工作时间、订单和设备的应用软件。
运输管理系统TMS:是基于运输作业流程的管理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运输计划、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调度、指挥。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射频识别,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条码: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GPS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工作原理: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特点:(1)定位精度高(2)覆盖面积广(3)观测时间短(4)被动式、全天候的导航能力(5)操作简单(6)功能多,应用广。
RFID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动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射天线发送出去;当系统接收天线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电子商务的四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商流。
自动分拣系统:一般由识别及控制装置、分类装置、输送装置和分拣道口组成,需要自动存储系统的支持。其主要特点:(1)连续大批量地分件货物(2)分见识差率极低(3)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
GIS在物流分析中的应用:(1)网络物流模型。(2)分配集合模型。(3)设施定位模型。(4)运输路线模型。自动化仓库系统的构成:(1)货物储存系统(2)货物存取系统(3)货物输送系统(4)控制和管理系统。
第三篇:物流信息技术读书笔记
班级:10物流管理姓名:刘洪云学号:1013121026
《物联网核心技术_RFID原理和应用》的读书笔记
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内容丰富,并且举例新颖。内容由浅入深,全面详尽的介绍了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数据处理算法,通过对应用案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首先我了解了物联网的相关内容。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英文全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即物与物相联的互联网。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终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RFID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建一个有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本书的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重点介绍物联网的内容。第一章物联网简介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发展以及体系结构和应用。第二章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构架EPC。EPC系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
第二部分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内容。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它作为无线通信和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完美结合,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IT技术之一,在生产,物流,交通,公共管理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RFID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无线射频技术的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RFID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主机系统,阅读器和电子标签。按照不同的划分类别,分为低频系统和高频系统,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集成电路固化式系统和现代有线改写式系统及现场无限改写式系统等。它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识别和交换数据的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标签由耦合原件及芯片构成,里面含有内置天线,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可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转信息.第三部分介绍了RFID技术的应用实例.其中包括交通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安全防伪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实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射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具有远距离识别,可存储,携带较多的信息,读取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在智能交通和停车管理等领域,主要有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称重系统等.在安全防伪领域的应用:主要有门禁系统,电子门票系统,汽车防盗系统,酒类防伪系统等.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射频技术用于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促进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它主要应用于物流配送环节,仓库管理环节和
运输管理环节。典型应用实例有: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实例,德国麦德龙的应用实例。
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主要应用实例有美国使用射频技术的公共图书馆,欧洲使用射频技术的图书馆和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有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等。主要包括有射频技术在医院排队系统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血液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射频技术在医疗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这本书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我了解了什么是物联网,射频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有很多的优点,并且有身大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射频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篇:趣味物流信息技术
41浅谈我国的第三方物流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
学号:
浅谈我国的第三方物流
摘要: 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 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
3.物流渠道不畅。
4.服务功能不全。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篇:物流信息技术复习
1.什么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
息;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
狭义与广义的:狭义,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广义,物流信息不仅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包括与
其他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等。
物流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时效性、实用性、种类多。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是硬件、软件、数据库及数据仓库、人员。
2.数据包括哪东西?数字、图像、图形、日期。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
模型。
3.计算机网络协义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个要素组成。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因特网属
于广域网。因特网采用的是TCP/IP网络协议。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万维网或www.xiexiebang.com,教育机构.edu,科研机构.ac,军事机构.mil,互联网络服务.net,非营利性组织.org,商业机构.biz,4.射频识别技术由几部分组成?其中信息载体是射频标签。根据射频标签的读写方式可分为只读型标签、读写型标签两类。
5.条码作为一种图形识别技术与其他识别技术相比有什么特点?设备结构简单、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灵活实用、自由度大、成本低。条码扫描译码过程是光信号—模拟电信号—数字信号。
6.常用的一维条码、二维条码、物流条码有哪些?一维码,UPC条码、EAN条码、三九条码、库德巴条码、EAN/UCC-128条码;
二维码,QR Code、Data Matrix、龙贝码;物流条码,EAN通用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贸易单元128条码。
什么是EAN码?它是由几位数字组成?通用商品编码;标准版13位,缩短版8位。
厂商应选择编码的原则为唯一性原则、无含义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7.●在哪些典型的无含义代码、非连续型条形码?39条码
8.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即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GIS在物流中的应用包括最优路线模型、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分配集合模型、设施选址模型。
9.信息分类中,可扩充性指分类体系的建立应满足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在分类体系中应留有适当的空位,以便新的事物或概念增加时,在体系中有一定的位置安排,而不至于由于新的事物或概念头的增加而导致分类体系又推倒重来。NAVSTAR系统提供了P码(精码)和C/A码(粗码)两种定位服务,P码为军方服务,定位精度达到3米。相对于传统书店,网上书店容易做到存书量最大、成本最小。
10.GPS包括几部分?接收机硬件的组成部分有什么?三大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GPS卫星星座;GPS接收机
天线单元、GPS接收机主机单元和电源。
11.EDI发展趋势是由传统EDI向开放式EDI转变、专网EDI向基于互联网的EDI转变、应用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发展。
EDI的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的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
配送中心采用EDI带来哪些好处?
(1)采用EDI可以节约纸张成本消耗,取得可观的收益;(2)可以提高单证的传递速度,减少单证的传递环节和交换手续,使各种单证数据瞬间在不同的企业间完成全部传递过程,减少清算的时间,加速贸易资金的周转,进而促进贸易的发展;(3)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在贸易伙伴之间建立更好、更密切的关系;(4)使企业内部运作过程更加合理化,增加贸易机会,提高服务质量。
12.快件接收的确认环节包括哪几个方面?
(1)粗分。将本投送区域的快件按照划分的投递路线进行粗分。(2)细排。粗分后,将快件按照投递路线的先后顺序进行细排。(3)复核。细排后的快件,要进行复核,核查有无错排和现场遗留的快件,防止错投和漏件。(4)填写投递清单,盖章戳。在投递清单上登列经细排复核无误的快件,以便投递签收。
13.根据上述EAN-13条码,计算代码690123456789X中的校验码X
偶数位代码求和E=9+7+5+3+1+9=34
奇数位代码求和S=8+6+4+2+0+6=26
T=3E+S=3×34+26=128
用不小于T且为10的最小整数倍的数减去T,X=13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