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淡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语言文字规范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语言文字规范教学
重庆市铜梁县中和小学
李 琳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头脑几乎还处在知识空白阶段,语文教育此时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思维。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一些基本道德的教育也几乎是从语文开始,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在传道育人,帮助学生打好人生的基础。那么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将如何来传道育人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规范化的问题。因为没有规范,就无法来传道育人。
那么,我们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怎样来渗透语言文字的规范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语言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良好的语言环境,是确保交流通畅的前提条件,规范语言需从口语开始。
首先应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近年来,教师普通话资格考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发音不标准,口语表达能力欠缺,一离开课堂,又回到方言的自由天空纵横驰骋。语文教师要从职业需用的高度,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性,努力讲好普通话,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鼓励师生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像新闻联播、电视诗歌散文等节目,通过这些优秀的语言类节目,增强对普通话的感悟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朗诵、演讲比赛,使学生有一种说普通话光荣的思想,促进他们形成互相学习、竞相比赛的良好风气。
共3页
第3页
二、使用规范的文字符号
规范汉字的使用,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字观”。现行汉字是一整套文字符号体系,是标准的书面语言表达工具。而有些学生却以会写繁体字、异体字为荣,这种错误思想千万要不得。作为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繁体字因笔画太多、不易于书写而被简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了解繁体字)。“二次简化字”、异体字根本没有形成体系,应坚决加以杜绝。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正楷字入手练习书法。练字一定要用字帖,没有字帖,就没有规范。有些学生写字“自成一家”,就是不用字帖、没有规范的不良后果。练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平时的作业用字是否规范,这才是规范文字使用的根本。
三、通过语感训练语法
语法是语言规范的具体表现。汉语语法体系本身并不十分复杂,但规范化要求也不如俄语、英语那么严格,这给学习带来了难度。要学好汉语,应该在语言本身的揣摩和练习上多下工夫。一方面,教师应从口语抓起,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用合乎规范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讲课,通过正面引导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应把重点放在书面语言的规范化训练上。从学生作业特别是作文入手,采用面批等形式,找出使用不当的语言毛病,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错误,并重新写出合乎规范的语句。另外,指导学生多读典范文章,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敏锐程度,真正实现通过语感训练语法的目的。
四、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
共3页
第3页 首先,不在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比如“一张VIP看两场动物秀”就违背了会话的量准则和方式准则。语言是民族的认同,如国歌、国旗一样,也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维护语言的民族性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因而,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外文,维护汉语的民族性和国家的尊严。其次,既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又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近10年来,外来文化来势很猛,对地名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建筑物命名上,例如:照搬外国人、地、事物名,如深圳的欧洲城、重庆的普罗旺斯、济南的格林小镇等;住宅无通名;街道通名用外文,将“国际化”误解为“外国化”,为此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带动大家抵制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第三,用科学的态度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权。字母词的存在,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一是有的字母词在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语来称说,如“做B超”、“照CT”;二是有的虽然有相应的汉语词,但存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差异,如“bye-bye”(再见),有洋派和新潮的味道;三是有的字母词还能够活用,如“今天晚餐我们AA制,饭后卡拉OK去”。对待字母词,我们的正确态度是承认现实,恰当的处理,做到“疏”而不“堵”。
总之,只有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才能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意义,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生正确应用和推广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电话:023—45861744 手机:*** 通信地址:重庆市铜梁县中和小学 李琳 邮编:402563
共3页
第3页
第二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第三篇:小议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议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绥阳县郑场镇莲花小学:明
见
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课,有以综合主题形式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法制知识广播,也有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冯恩红教授曾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社会、造福社会的人。因此,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四、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的点太多太多,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实践。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语文教学中,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之我见
【摘要】当前,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语文课堂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文章将安全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从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安全教育素材,从丰富安全教育文化、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渗透安全教育,力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安全教育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安全教育 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进去。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渐凸显出学校教育的弊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下面,列举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营造学生讨论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通过教者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展开对生命的讨论。在两难情况下的取舍问题,常常能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 ”的故事,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无论孩子们持哪一种意见,哪一种观点,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他们都在不觉间增强了对生命之宝贵的意识,开始了对生命的价值的思索。既让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认识。
二、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
在一年级教学生识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又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就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 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生产与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更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专门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要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而小马自己又无法判断,它就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上当受骗。平时对于防火、防电等等方面,都要时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在语文教学中以点带面,拓展安全认识。
《司马光》一课文具有很好的安全教育契机,这就要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能将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安全问题,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教学本文时,在本课的导入就创设情境,列举了学生也许会遇到的问题——小明一个人在家里玩耍,闲得无聊时,玩起了火,玩着玩着不小心把窗帘烧着了,请问: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他们都纷纷举起小手,想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办法。有的说,赶快用水把火泼灭;有的说用扫把把火打灭;有的说赶快打电话给爸爸„„这时,课堂上的气氛异常活跃,我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小结,告诉学生在危险面前,千万不能慌张,要保持镇静,想出最佳的方法,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最后总结全文时,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互救,化险为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列举了身边的许多事例,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要带你去哪里玩,自己应该婉言拒绝;课间游戏摔倒受伤,鲜血不止,应该马上报告老师或自己用红领巾等方便包扎的物品进行伤口包扎„„这样既完成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使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将语文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得以发挥,满足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五、在语文教学中多措并举,丰富安全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安全教育文化。除了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安全教育教材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外,还动员孩子们广泛阅读关于安全知识的书籍,积累安全知识,收集安全故事。组织孩子们做安全知识笔记、安全知识宣传;绘画安全标识图,创作安全知识儿歌、顺口溜等。还可以在班队课上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进行了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这样,既把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又丰富了安全教育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 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每位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总之,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能指导他们的行为举止。也许您觉得我做得不够,百密一疏;也许您对我的点滴之余,报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心中的安全警钟会长鸣不息,时时敲响,从而真正做到:防范时分秒,平安你我他!
第五篇: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
张洪艳
【内容摘要】:
在当今科技信息时代,需要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人才来适应。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从三方面来探究科技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渗透课外延伸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神奇,是奥妙无穷的,我们必须从小爱科学„„”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的各种科技元素,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撞击出兴趣的火花。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知识的《星星的新朋友》和《卫星比武》;介绍转基因科学的《种瓜得豆》;介绍古代科技知识的《恐龙》;介绍自然方面知识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 归纳起来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除此以外,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鲸》《狼和鹿》等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告诉人们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
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熏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
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如教学《郑成功》,我不仅指导学生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还引导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只有科学地指挥战斗的重要性。然后加以拓展:其实很多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天梦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神舟号飞天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学《我叫“神舟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神舟号,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科普诗歌,通过植物妈妈送孩子离开身边的办法,告诉学生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布置学生一个作业:还有哪些农作物的果实也是长在地下的?可以自己下田去找一找,也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科技元素明显增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无声读物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课堂是渗透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载体。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学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就提出了“是什么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的了解,特别是“法布尔为了抓住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捉到一只漂亮的小甲虫高兴极了,把这个宝贝放进蜗牛的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赏„„”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科学殿堂的。
教学《夜晚的实验》后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却也闪耀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提升思想,培养情感。
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内容,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 “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通过讨论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会等。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参观、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指导写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高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多地引导科幻故事的写作。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假如我在太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一些学生的水平令人赞叹,从中可见他们的科技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完《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写《我心目中未来的海洋》。学完《夜晚的实验》后,让学生编写采访斯帕拉捷的采访稿,激起学生对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实践精神的敬佩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有时,根据需要还让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今时代已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脑的运用已开始普及,我们可以开展电脑习作竞赛,就是让学生利用电脑直接习作,打破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优越性,激发科学兴趣。
2.语文实践,培养科学素养的驿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在做中学。”,就是要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变单纯的“读科学”为“做中学”。也就
是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如:听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故事会;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放科技电影录像;组织学生到工厂及一些科研单位参观,或到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展览会去参观,并组织学生讨论、谈体会、记心得,使学生能够深入进去,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在板报、宣传栏开辟“科普园地”,建立科技活动室、科技展览等,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崇拜,科学的甘露就会浸入他们的心田;如果给学生一种氛围,科技意识就犹如一缕春风,涧物无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