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4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

——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

第1课时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5、内环境具有那些理化性质?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6、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巩固练习】

第2课时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问题与答案】

7、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8、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0、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巩固练习】

第3课时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问题与答案】

12、实验目的是什么?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和生物材料在加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13、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14、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盐酸和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眼睛、口等接触。

科学史话 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巩固练习】

第4课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问题与答案】

15、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6、反射弧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7、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18、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联结的。

19、什么是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0、神经冲动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产生神经冲动。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2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22、兴奋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巩固练习】

第5课时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问题与答案】

2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体现在哪些方面?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4、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5、大脑皮层语言区损伤会导致哪些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W区损伤将不能写字,V区损伤则不能看懂文字,S区损伤则不能讲话,H区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神经外科医生

【巩固练习】

第6课时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的实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问题与答案】

26、激素的法相过程带给你什么启示?

科学探索要敢于向权威观点提出挑战,需要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7、什么是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8、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有哪些?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等;胸腺分泌胸腺激素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等。

29、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0、血糖的去路有哪些?

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

31、血糖如何维持平稳?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32、什么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的意义?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练习】

第7课时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

【问题与答案】

3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是怎样进行的?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使得甲状腺激素含量得到平稳。

34、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科学·技术·社会 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巩固练习】

第8课时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问题与答案】

35、什么是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6、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各有什么特点?

神经调节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3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如何相互协调的?

有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8、人体体温如何保持正常?

当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时,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使得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从而使得体温下降。或者通过使得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从而使得体温下降。

39、人体水盐平衡如何保持?

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得尿量减少;或者下丘脑把信号传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使得水盐恢复平衡。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因此尿量增加,将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了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科学·技术·社会 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巩固练习】

第9课时 第4节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问题与答案】

40、免疫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41、免疫系统有哪些功能? 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42、人体有哪三道防线?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

43、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44、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异性抗原起免疫作用的,具有专一性,所以叫做特异性免疫。

45、什么是体液免疫?

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大部分增值、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46、什么是细胞免疫?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这种免疫方式叫做细胞免疫。

【巩固练习】

第10课时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应用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问题与答案】

47、什么是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

48、什么是过敏反应?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失或功能紊乱叫做过敏反应。

49、过敏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50、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要从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传播途径来预防。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51、器官移植在临床运用上主要面临什么问题?

器官移植面临着技术上免疫排斥和供体短缺等问题。

52、免疫学有哪些运用?

免疫学的运用主要有:疫苗的发明和应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等。

【巩固练习】

第11课时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问题与答案】

1、什么叫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了什么观点?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拜尔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

5、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吲哚乙酸

6、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引起植物向光生长。

7、什么是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8、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哪?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9、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10、生长素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巩固练习】

第12课时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问题与答案】

1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促进生长。

1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发挥生理作用时有什么特点?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3、什么是顶端优势?

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14、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不相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茎最迟钝。

15、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巩固练习】

第13课时 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问题与答案】

16、实验器材有什么? 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17、所用生长素类似物是什么? 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

【巩固练习】

第14课时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问题与答案】

18、除生长素以外,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植物激素?

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19、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0、脱落酸的作用如何?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1、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 促进细胞分裂。

22、乙烯的作用是? 促进果实成熟。

23、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4、各种植物激素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吗?

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而生长素则促进增殖的子细胞继续增大;脱落酸强烈地抑制着细胞生长,并使衰老过程加速,但这些作用又会被细胞分裂素解除。

2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有哪些?

乙烯利催熟冬季果实,可以做到有计划的上市;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啤酒生产时用到的酶,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巩固练习】

第15课时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问题与答案】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什么是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4、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 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5、什么是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6、什么是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进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7、什么叫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8、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9、年龄组成指的是什么?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10、增长型的特征?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11、稳定型的特征?

各个年龄层的个体所占比例适中。

12、衰退型的特征?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3、性别比例是什么?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4、种群的空间特征如何?

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

【巩固练习】

第16课时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问题与答案】

15、操作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

3、计数

4、计算种群密度。

16、样方大小多少为宜? 一般以1m的正方形为宜。

17、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18、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19、实地调查和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实地调查的误差大,模拟调查的误差小。20、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越多,结果的误差越小。

科学家的故事 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附

1、马世骏运用什么战略来治蝗? 运

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

2、马世骏概况的生态学的实质是什么? 协调生物与环境或个体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

【巩固练习】

第17课时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与答案】

21、什么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2、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如何?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3、“J”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理想条件下: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24、“J”型曲线特点? 增长率不变,无限增殖。

25、什么是“S”型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6、“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

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27、“S”型曲线制约因素?

1、环境条件有限 ;

2、种群密度上升,种内竞争加剧;

3、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数量增加。

28、“S”型曲线特点?

1、种群密度上升,增长率下降,有最大值(K值);

2、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3、有2个关键点,即K和K/2,在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2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0、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不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群的K值也不同。

3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应该减少环境中的资源,减少种群的K值。

32、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不能,会受环境的影响,在K值周围波动。

3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巩固练习】

第18课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与答案】

34、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单位内的酵母菌数量,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5、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震荡是为了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实验误差。

3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再进行稀释。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植保员 附

1、植保员的工作是什么?

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并对广大农民进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附

2、一个优秀的植保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需要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并且要研究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巩固练习】

第19课时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研究群落的内容有哪些?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什么是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4、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什么是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6、什么是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7、什么是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8、什么叫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什么?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巩固练习】

第20课时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种群丰富度的研究

【问题与答案】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2、记名计算法是什么?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3、什么是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级等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科学·技术·社会 立体农业

4、什么是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巩固练习】

第21课时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问题与答案】

1、什么是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演替的类型有?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什么是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什么是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初生演替的阶段如何?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6、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什么时候开始施行? 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工程师

7、林业工程师的就业单位是?

林业科学研究单位、林场、林业站、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8、林业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

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及林业技术的推广等。

9、林业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如何?

经常深入林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和保护着森林资源。

10、林业工程师的教育背景? 林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巩固练习】

第22课时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问题与答案】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 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营养结构?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的功能单位,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它们与环境之间发生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4、生物都是怎样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不同种类的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的吗?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5、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还有哪些生物也生产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中还有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6、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不是,有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作为分解者存在的,例如屎壳郎分解动物的粪便。

7、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缺少一个后会有什么后果?

生产者为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而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缺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它们与缺一不可。

【巩固练习】

第23课时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问题与答案】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不能循环流动,且逐级递减。

9、什么是能量金字塔?

讲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中,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裕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11、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是以下去想: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做为排出物、遗体或残骸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巩固练习】

第24课时

调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

科学·技术·社会 生态农业

【问题与答案】

12、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还有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农民是用什么方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的?

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生长。

13、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14、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15、农民对农作物的秸秆是如何处理的?

传统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16、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只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17、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巩固练习】

第25课时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问题与答案】

18、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如何?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19、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0、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1、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一般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转合成有机物并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22、大力植树造林是否会对温室效应起到缓解作用?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得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23、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

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24、既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肥呢?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离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不能归还土壤,所以要施肥。

【巩固练习】

第26课时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问题与答案】

25、实验一中探究目的是?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26、请做出实验一的假设?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的。

27、实验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且应遵循等量原则。28实验二的探究目的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比如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29、根据实验二的内容做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

【巩固练习】

第27课时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问题与答案】

30、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类型?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3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起着什么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场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巩固练习】

第28课时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问题与答案】

33、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时能通过自身结构之间的相互调节,从而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大小与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即营养结构有关,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4、试举出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中反馈调节的例子。

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35、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同吗?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巩固练习】

第29课时

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问题与答案】

36、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在有限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该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37、其中所用到的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生产者是: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低矮杂草,仙人掌,仙人球

消费者是:蜗牛,小乌龟

分解者是:蚯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38、生态缸中的自来水能换成池塘水吗?

若换成池塘水,应先统计好池塘水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巩固练习】

第30课时

第6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与答案】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近几百年来呈“J”增长,已经接近峰值,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人口增长使得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坏,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单产不高不稳,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4、我国人口近几百年为什么会人口增多?

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且人口基数大。

5、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所以该规律不完全适合于人口增长情况。

【巩固练习】

第31课时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问题与答案】

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7、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还可利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

技术,加强对珍惜、濒危物种的保护。

8、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巩固练习】

第二篇: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实验中心批准的2009-2010资助金项目,本北京市仅此课题获批。

“英语模块教学法”(english modular approach)是由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易仁荣老师历经十年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该方法以“模块”(module)为原理,以辩证法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复杂的英语语法、3500个英语单词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英语模块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内容板块化、简单化,系统化,既节省英语教学时间,减轻师生教学负担,又能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 教材 教法》等先后发表了易仁荣老师的系列论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易仁荣老师编著的《高中英语语法7天会》、《高中英语写作7天会》、《高中英语词汇7周会》等5 本专著,颇受读者欢迎。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组专家鲁子问教授、朝阳分院副院长夏秋荣、教研中心教研员朱丽萍、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等分别在开题会上对“英语模块教学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课题组认真做好此课题的扩大实验和推广工作。朝阳区教委特级教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王雪梅老师、易仁荣工作室核心成员以及八十中学、日坛中学、九十四中学部分英语老师也出席了开题会。

(八十中学 易仁荣 供稿)

朝阳区职业高中第二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启动

2009年3月27日,朝阳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组织完成了第二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暨培训课程第一阶段讲座,培训工作正式启动。全区八所职业高中上报本期学员30名,涉及9类学科。教研室针对学员具体需求,拟聘13位职高校骨干教师和5位教研员,组建了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本期培训班将延续上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与学员密切配合、教研室对导师和学员跟踪管理”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完善管理方法,将本期课程分为教学理念学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教学论文撰写等四个阶段,为期四个月,主体课程拟在本学期结束。

(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 陈 清 供稿)

第八十中学

◆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优秀校内报刊活动颁奖典礼”在京铁大酒店举行,八十中学报送的教科研刊《八十教研》获最佳科研刊特等奖、《晨光报》获最佳社团报一等奖。

◆2009年2月13日,八十中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了首届教科研年会,会议主题确定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议由张恩海副校长主持,朝阳区教委姜继为副主任、朝阳区教科所桂富荣所长、朝阳分院教科研处刘继玲主任出席了会议。

在会上,刘丽斌书记宣读了获奖名单,教科研室童嘉森主任做了学校2008年教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于冬云助理对《教科研年会章程》进行了解读,随后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成果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和4个先进科研集体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结束后,教委姜继为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姜主任首先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了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获奖代表刘亦工、涂洁、吴卫东三位老师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向全校教师介绍了他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切身体会。最后田校长做了大会总结,肯定了八十中2008年的教科研工作,同时指出,学校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八十中学 童嘉森 供稿)

望京实验学校

我校承担的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培养中小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的研究》即将于今年结题。为了配合学校结题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及总结反思能力,2009年2月12日,我校请来课题指导专家——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价研究室张爱兰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培训。会后各教研组针对专家讲座内容,结合各组研究进展情况,就前期实践中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学校的科研计划,各教研组、各子课题组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规划,制定了本学期各教研组详细的研究计划,这对后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望京实验学校 黄秀英 供稿)

呼家楼中学

◆2009年1月6日下午呼家楼中学召开“呼家楼中学第十一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会议由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主持。该年会共收到60篇论文,有14篇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获奖比例占25%。学校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两位获奖论文教师分别做了交流发言;李献国校长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强调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强调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考纲、考点等。本次活动搭建了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的校园文化氛围。◆2009年2月12日上午,呼家楼中学召开2008-2009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暨专家讲座”会议。学校特邀我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王丹就《对中学校本课程的认识》做专题讲座。该讲座涉及四个版块内容: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该讲座逻辑性强,环环相叩;科学性强,引经据典;实用性强,联系实际;思路开阔,旁征博引。通过聆听该讲座,全校教职工受益匪浅:徜徉在论证严密的科学之中,领略到如何研究的方法之中,将尝试在新学期的实践之中。

◆2009年2月27—28日,呼家楼中学在朝来农艺园召开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双研会。与会领导有区中教科乔科长、教研中心苏主任、各科教研员以及学校领导。会议由教学主任李锋主持。首先,李献国校长致开幕词。主管教学的白光副校长、李锋主任就高三和初三年级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就新学期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注意要求做了认真布置。初三和高三年级组长就各自年级教情与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详细剖析。之后初中、高中组进行分组讨论,区教研员随组参加,针对学科特点做出指导;

中教科乔科长参加了初中分组讨论,就中考报名、查漏补缺、采取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初三和高三两个年级组长将分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区教委中教科乔科长对这次校本培训——双研会,予以充分肯定、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文本化,希望教师认真细致地做好教研、考研,为质量工程的推进落到实处。区教研中心苏主任肯定了教师的学情分析细致、到位,针对中高考工作重点强调四个要点: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方法得当、落实到位。这次双研会,气氛热烈,集思广益,受益匪浅,意义重要,影响长久。

(呼家楼中学 供稿)

劲松职业高中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劲松职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拉开帷幕。学校聘请北京市职教专家庆敏校长进行了《如何上好一节课——做好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区职成教研室张俊英主任解读了《朝阳区职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摩赏析了市区级优秀课,进行课例分析。在理念讲座与课例观摩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进入到实践演练阶段。4月底,学校开展了“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层干部推门听课实地了解培训效果。5月份,学校将在推门听课的基础上,推出典型全校展示,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区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

(劲松职高 孙敬梅 供稿)

第三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总结)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

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

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

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

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

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

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

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

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 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

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0、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5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

52、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5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概括为: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

提高鸡的产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产);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56、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7、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5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9、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而且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6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

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6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5、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

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6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6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

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69、设计实验的三步曲:共性处理(注意分组、编号)、变量处理(平衡无关变

量)、结果处理(要给出可操作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体液

血浆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图示画出)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Cl-),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细胞外液是,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如何区分某成分是否属于内环境?

如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

;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

;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

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能引起组织水肿形成因素有哪些?

补充: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第二部分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调节

反射的条件:有

;有完整的结构(不能是离体的)

: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

反射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

在下图中画出静息电位以及受刺激后的电位分布:

静息电位:

在箭头处进行刺激:

兴奋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

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局部电流

静息状态:外

内,K+外流。兴奋状态:外

内,Na+内流。

局部电流

膜外:由

部位

部位

膜内:由

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 电信号 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在下图中画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并标出相应的结构名称。

2、兴奋传导过程中信号的变化

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的方式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而不能反过来传递。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内含化学物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作用于,使另一神经元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

脑干:与

有关

小脑: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W,V,S,H区

体液调节

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

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激素调节

特点:,通过,作用于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

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本质:

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

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

最大的区别

液体进入

实例

内分泌腺

无导管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内环境

外分泌腺

有导管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

(重点掌握)

内分泌器官

激素种类

作用

激素失调症

垂体

侏儒症 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少年少:呆小症

多:甲亢

缺碘:甲状腺肿大

(大脖子病)

下丘脑

胰岛

糖尿病

低血糖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

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

促生长发育方面:

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

血糖平衡

1、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

2、请在下图中画出血糖调节示意图(若有问题参看资料P20)

①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②合成糖原:场所(细胞及

细胞)

③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蛋白质

④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浓度。

⑤血糖调节主要是

调节,其次是

调节

有关血糖病知识

低血糖  血糖浓度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

头昏、心慌、高血糖  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  胰岛

细胞受损,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

表现:  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

检验:  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Cuso4,Na2co3)呈蓝色---(临床应用),较稳定;

斐林试剂(Cuso4,NaoH)呈蓝色;尿糖试纸

防治:  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

反馈调节

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这种调节方式

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写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并在途中标出负反馈调节(课本P28)

水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重点知识:

抗利尿激素(保水):

分泌,释放

渗透压感受器是,是渴觉中枢

在下图中画出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并指出哪些是神经调节,哪些是体液调节

(课本P32)

体温调节

重点知识点:

①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

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

②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调节主要是

起主要作用,次之,体温调节中枢是,是体温感觉中枢

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⑦调节方式: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通过上图回答问题:

1、寒冷刺激时神经中枢是。

效应器有。

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

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有神经---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调节

第一道防线:、等(痰,烧伤)

(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

(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1免疫

(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本质

:,存在:主要存在于

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特异性)

抗体:

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淋巴细胞是有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其中B淋巴细胞在成熟,T淋巴细胞在成熟。

特异性免疫过程: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在下图中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并标出二次免疫时的过程(资料P28和P29)

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细胞免疫: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4,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

①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和

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

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学的应用

①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

②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③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第三部分

植物激素调节

知识点总结

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

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在下图中标出受到单侧光刺激后胚芽鞘内的生长素运输方向及分布情况)

在植物祥光弯曲的过程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

(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

植物弯曲部位是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

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生长素少生长的,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

(光,重力,人为原因)

生长素的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即

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

生长素产生:

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

促进生长,抑制生长

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

请在下图中标出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及分布情况来解释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A

B

C

D

植物的下列生理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是()

A向光性

B根向地性

C茎背地性

D顶端优势

E除草剂

生长素的应用:

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

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

果实的发育过程: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NAA,乙烯利)

赤霉素(GA)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脱落酸

(ABA)

分布:

主要作用:

细胞分裂素(CK)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乙烯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四部分

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

种群的数量特征: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

直接影响

不可忽视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

预测变化

()

种群密度   间接()

决定大小的密度

(性引诱剂)

()

(计划生育)

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

:(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种群:

群落:

年龄组成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

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见。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J”型增长曲线

条件:

(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无限增长曲线,呈

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

在上图中用不同颜色笔画出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示意图

曲线J型分析

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的特性

曲线“s”型分析

ab:表示

bd:

e:,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会停止增长或

(生存斗争的结果)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知识点总结

当N=

时,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C点)

N>K/2时,种群增长率

N<K/2时,种群增长率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

群落的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

种间关系

: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

: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

:蛔虫,绦虫、虱子

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

A

B

A

B

A

B

C

A

B

A

B

A

B

A

B

C

D

写出上图中A

B

C

D图对应的种间关系,画出它们的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

(竞争关系)

二、群落

植物与

有关

动物与

有关

群落的空间结构

注意: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

种生物的空间结构,种生物的高低错落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海拔较高的山脉上从山脚到山顶的植物变化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还是水平结构。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发生的演替(如,)。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甚至还发生的演替(如,)。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

进行。

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生态系统越来越

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不同

水生演替:湖泊

沼泽

湿地

草原

森林

第五部分

生态系统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大气圈下层,水层,岩石圈上层)

生态系统的类型:

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

包括:人工林,果园,城市

农田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

生产者:

养生物,主要是,还有

组成成分

如:硝化细菌

消费者:

养生物,绝大多数

和所有的生物

1、结构

分解者:

养生物,营

生活的细菌及真菌,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动物,蚯蚓,蜣螂,蘑菇)

(营养结构)

2,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

呼吸作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无机物

光合作用

()

()

有机物

()

有机物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是

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

无分解者,其起点: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⑤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⑥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抵抗力就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恢复力就。

⑦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进行

和的渠道。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

3,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

昆虫

青蛙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

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

为单位。

渠道: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开始:从

开始。

过程:

呼吸(热能)

生产者

有机物

初级消费者

有机物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来自,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

(其中一部分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②流入消费者体入的能量是指:的能量

③分解者的能量:来自

④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处:

A

B

C

D

⑤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一般营养级不超过

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要贵),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m1<5m2)。

⑥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⑦能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

⑧数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

也有反例;例如: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树

⑨生物量(重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

⑩生态系统在能量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补充。

11)能量流动图解

几乎不能循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按食物链的形式,当存在分解者时,注意:(如果是自然界微生物则不能与生产者构成循环,如果是人工沼气池,则可以与人构成循环。)

饲料

太阳能

农作物

家禽家畜

落叶

食物

微生物

(沼气池)

粪便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清除鱼塘中的黑鱼。)

目的: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作用率,合理的调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物质循环知识(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循环

形式:,(在生命界与非生命界间循环),范围:

()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

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物富集作用

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过程。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富集作用越强。

信息传递相关知识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不以营养结构为基础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依靠

来完成。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

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会谈到

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如沙漠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

a表示

稳定性

b:表示

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生态系统)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

第六部分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生物多样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动物园)

全球问题:

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有。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1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2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水盐平衡调节

7、体温调节

8、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3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会数食物链条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4、功能: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d、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

e、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以能量或质量表示

f、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4

一、生长素的发现:

1、胚芽鞘 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二、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四、其他植物激素: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5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 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问题与答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①《分子与细胞》教学案 【课 题】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课时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二) 【本节聚焦】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

    高中生物必修二月考试题(苏教)

    生物必修二月考生物试卷 2012年3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 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12节练习

    沂南县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案 第4章 1、2节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专题作业 组题:张太波 审题:张萍 使用时间:2012年5月28日学科主任: 1.2009年9月11日齐鲁晚报刊登了“围......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内环境作用: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

    高中生物必修三总结(大全5篇)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新人教A版必修五教案:3.4 基本不等式(三)

    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课时 基本不等式(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使用a2+b22ab和ab2ab.2.会应用此定理求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