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令宏)
浅谈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永川区仙龙镇张家初中 孔令宏
创设情境,是每个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终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教学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以下就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的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引入创设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作为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教师,我们在教学里应该传递出极大的感染力,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我曾听过一堂课,那是本区骨干教师献出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就说课前导入吧。老师配乐讲了一个故事。音乐是《感恩的心》,故事是“感恩的心的由来”。故事特感人,我情不自已,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我发现身边好多老师都在擦眼睛,前面好多学生在抽泣,甚至讲台上讲故事的老师,也泪光闪动!故事讲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一定要找到《感恩的心》这首歌,找到“感恩的心的由来”这个故事,学会这歌的手语,然后去跟我的学生分享。
是啊,从这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口里,喷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她自己,感动了她的学生,也感动了听课教师。课堂引入创设了这么感人的情境,这堂课当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加深理解,活跃课堂。初中语文课中很多文章意蕴深厚。有时,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难以奏效。这时如果创设一定的情景,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农村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不深,甚至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当分析完“背影”时,我问学生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很多学生都说: “我好多年没有见过我的爸爸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一个小故事:上初中时,我父亲每天晚上到学校来接我,由于不准进校门,父亲只好在校门口站着等,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三年从不间断。父亲的影子印在了我的脑子里。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它就在生活细节中,只是需要用心去体会,于是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父亲对自己的“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教学《童趣》一课,我给学生讲述自己童年如何观察蚂蚁搬家,如何把花籽埋到土里当地雷,让其他小伙伴来“排雷”。教学《看云识天气》,我让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天上的云,辨认云的名称,判断天气。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情境,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时利用课文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皇帝的新装》、《陈太丘与友期》、《范进中举》、《孔乙已》、《核舟记》等课文,文中都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通过表演教学,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去,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兴趣,积累素材。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或读一两篇范文,最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作文。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分类背一些优秀作文,以便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作文,难免步入“假、大、空”的行列。
我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累积的素材太少。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日记中看出来,平常整天坐在教室里,没东西可以写,一旦学校开展运动会、艺术节、扫墓等活动,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大不一样,可惜这类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开展得太少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写作的欲望。
平常的作文教学中,除讲述必要的写作技巧外,我总会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
利用语文课有目的地开展“演讲”,“讲故事”,“献爱心”,“讲歌朗诵会”,“古诗背诵”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动水。春天来了,我会让学生到校内外观察,写下“感受春天”。有空时我会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陶瓷厂、养鸡场参观。写下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让学生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常以自身经历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用多彩活动来创设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能力,适应社会。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提出来,强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综合性学习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新型的教学法形态。由于操作起来难度大,很多老师怕麻烦,怕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没有落到实处。而是跟普通课文一样只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并没有真正去实践。
怎样才能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呢?我认为关键是围绕主题创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生活。
在综合性学习《金线,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学时,针对学生爱乱花钱的习惯。我选择“我也来当一回家”这一实践性活动。活动分为以下几步:
一、通知家长,说明活动意义,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弄清自己家庭以前一个月的消费。
三、拟定一个月的消费计划,班上进行交流。
四、一个月后比较当家的这个月与以前的消费。
五、写当家的感受。开始部分学生家长不太支持,由老师出面说服他们。除此以外,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这种无痕的情景设置,学生很感兴趣,特别认真,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通过参与家庭的理财实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初步的理财能力。
所有综合性学习都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完成学习任务,情境教学在综合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同时,我们教师要多读书、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提高我们自身素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情境。
第二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水田小学罗敏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试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也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体味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乐曲,渲染情境;借助道具、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利用多媒体,进入情境等等。不论怎样的创设情境,都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创设的情境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情境;体味情境;演示情境;渲染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堂引入不得力,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吧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效率。现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那么,我们将在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与运用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创设与运用:
一、联系生活,借助图画,体味并再现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1
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并且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生活。利用生活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时,我是这样做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天空中飘着的白云,与课文中的情景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的特别有味儿!利用生活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叙事、写人、写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一幅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照文章绘图的创造性与重塑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小学课文中的内容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图画,再现情境。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文时,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中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借以显示文章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一年级的《这儿真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篇课文深刻的含义,就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画画,我就用绘画的方式导入、渲染情境。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只住着小熊一个,显得它很孤独,跟着课文思路走,接着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等等。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示在面前了,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这样学生好比在岛上生活过一样,实地体会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浓厚,在快乐的绘画中领会了课文的精髓实质,教学效果好。
二、运用实物和乐曲,演示并渲染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一些具有较强客观性的课文教学中运用最合适不过。如
四年级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自然比空洞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与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老师的课,在她的教学《王二小》的课堂上,孩子们流着眼泪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听课的老师个个热泪盈眶。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情感发展得并不完善,而这正是老师通过音乐情境的渲染,才获得如此情真意切的效果。可借助音乐为学习课文渲染情境,还可以借助音乐为作文创设情境。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描写。而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小学生喜欢唱歌、听音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听一曲美妙的乐曲,学习用语言文字手法描写音乐的意境。这样既可以训练其思维想象力,提高艺术修养,又可以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道具及多媒体,体会并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一边朗读,一边表演。由于头饰洗、渲染了气氛,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得开心、读的开心、演得开心。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意义建构的情景,不仅要实现以景激情形成学习动机,更要实现以景促学,使学习能和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累似的情景中发生,更好实现意义建构。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因此我采用播放录象创设情景的方法,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在海底,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还采用加大对比度,降低光度、音量的操作方法,使画面逐渐变
暗变黑,音量逐渐从有到无,让学生具体感知海底一片宁静和海底一片黑暗又有光点闪烁其间的奇异景象,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的活动方法的录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就很容易,掌握了课文的精髓,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情境创设,是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以上尝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点滴做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但以上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教材难度的加深,不可能单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内容,因时,因地而选择不同的做法,既要切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主体,又要明确目的,做到和谐统一,灵活机动,把学生真正引入积极的情境中去,让学习不再枯燥。总的说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多种方式运用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通过自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创设的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让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2]《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省教育厅主管,出版时间:2012年第7、8期(合刊)。
[3]义务教育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4]《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作者:韦志成,出版时间:1996年。
第三篇:信息化环境中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环境中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的智能的创造性工具。如今,由信息技术构成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情景创设在数学中的运用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情境 多媒体 小学数学教学 本世纪50年代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他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每天教授一千个外语单词,成功率竟达98.08%。这项惊人的教学成果立即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学术界围绕它展开了热烈的探究式讨论。其实,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它将学习和唱歌(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洛扎诺夫说,暗示教学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人们从情境中得到多种多样的暗示,这种暗示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学得好些、多些、快些、省时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潜力,从而提高个体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习的需要,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洛扎诺夫对情境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把情境教学推广到全世界,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学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 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用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所以,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也将建构主义强调的关于学习情境创设的理论和研究推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为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乐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个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达到“乐中求知”、“寓教于乐”的目的。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聚“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而相同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也更利于学生的认知
和识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的,所以,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80个0)1.500……00(10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当然,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整个课堂多媒体网络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的“幕后策划”,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其次,在整个课堂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教师更是直观情境创设的主角,他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抓住事物本质;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二、显示知识形成过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水平、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问题讨论、问题探索和问题解决中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中的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培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应用在问题情境中得到了体现和锻炼。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要能驾驭并能引导问题的讨论,既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能对学生中的错误概念及时更正;在课件中对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并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使用一般教学手段效果不佳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就可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微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
分成分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πr ×r=πr2。这种用微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课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特别是那些用传统媒体难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教师如果因材施教,借助于幻灯、微机等现代媒体,定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首先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这相邻的三个面分别着上红色、蓝色、黄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移动右面至左面、移动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带上音响,发现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并且引起学生概括“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选择水平方向的一条棱旋转,发现它与其它三条棱长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条棱、前后方向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再引导学生概括成“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四、提供多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只有精心安排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当前还有一些教师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随意性,形式单一,层次不清,学生的练习机械重复,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口算练习时,主要形式有:听算、打手势算、抢答、举卡片、猜算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摘苹果、拔萝卜、出手指、点灯笼等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3】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4】 高文.情境学习的关键特征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启示[Z].
【5】 杨建国.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5).
第四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来揭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乐趣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6.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7.教学情境的优化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六种创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蔡子良:《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李宏钧:《浅谈情境教学》,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5.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第五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邹小红余江县第一小学
【内容提要】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分四部分对这个论点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具体阐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涌进校园、步入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何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谈几点初浅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创设生活性的数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数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学校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咦,服务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呢?噢!原来他们正在准备给运动员分发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呢?小朋友们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妙招。学生甲是这样数的:2、4、6、8、10、11、13,一共是13盒。学生乙马上举手说: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原来他是一盒一盒数的,也数出有13盒。而学生丙呢,更是得意地认为他的办法最好:他是先数出盒子里有9盒饮料,再从盒子外面拿1盒进来凑成 10盒,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一共也是13盒。„„在这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的满足与发展。教师随时随地尊重并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更是给课堂增添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多媒体计算机继续演示:操场上有的同学在比赛跑步,有的同学在比赛踢毽子,有的同学在比赛跳绳,还有的同学在比赛跳远。教师问: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通过观察数出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合起来一共有12人。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一个9加几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观察从不同角度对9加几的实际意义作出了解释。有的学生说: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则提出: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9加几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当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联系生活,显露生机,洋溢情趣,充满智慧,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
二、创设图像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新教材的情景图尽管幅幅都是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景。“加减混合”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个难点内容,要求学生不但会计算而且还要知道所表示的意义,如果一字一板去叙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设计了“美丽的大森林”的教学软件。设计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例题画面动态地展示出来,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和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在巩固练习时,把练习题设计成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如: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时,在大屏幕上出示4个小朋友,4条红领巾。启发学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早日戴上红领巾。然后一条一条地闪烁红领巾,动态地逐一给每一个小朋友戴上。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很快就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理解了“同样多”这一很难确立的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声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忘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出奇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了课本原有的引入模式,以学生喜爱的多媒体动画形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琦琦小朋友还在呼呼地睡懒觉。教师提问:琦琦上学会不会迟到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墙上的钟已经指在了7点整,于是一起回答:会迟到的。这样的设计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如戏剧的序幕,酝酿了情绪,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导入新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第二天,太阳公公又升起来了。琦琦上学会不会再迟到呢?学生们带着疑问看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窗帘拉开了,床上没有人。小朋友们发现床头柜上的电子钟显示的是7∶00。琦琦到哪儿去了呢?画面一闪,原来她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前的多方设计,课内的步步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绪之中。这个过程,既是一次认知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受到了惜时、守时的思想教育。
另外,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注意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后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我们教学“10的加减法”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动画:一只漂亮的小白兔背着水果高兴地向家跑去,不小心装水果的布袋有一个破洞,掉了2个„„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活思维。接着出现□+□=1010-□=□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情绪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这样,教师创设了探索式的学习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10的加减法,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趣味性的知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小动物都非常喜欢,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可以使学生身处童话般的世界。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大森林??用数学”这一课时,上课伊始,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以“美丽的森林”画面,使得孩子们仿佛声临其境。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出示“动态的蘑菇园”、“小鹿跳舞”,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初步的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也感受到“用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20只小动物从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到一起(有的从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从天而降;有的“唱着歌”飞入„„),排成一行5只,共4行。问:一共有几只动物?第15只小动物是什么?第19只呢?„„结果学生的答案不仅标新立异,而且丰富多彩。学生回答对了,该动物发出三声叫声或跳动三下,此时学生的成功体验是无以言表的;答错了,大象老师给予鼓励性语言。在巩固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一只可爱的小兔要回家的情境,让善良纯真的孩子们帮助小兔朝着数字大的方向走,从而绕过凶猛的野兽,平安回到家。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知识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加深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和序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正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