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质问题设计1
相机诱导,垂钓思想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质问题设计
广东博罗中学
王容
516100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阅读理念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在这块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适当的点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的情境呢?我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方面下一定的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 优质问题设计
小威廉姆·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这就强调了对话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由此可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将有利于课堂的高效教学。而课堂的优质问题设置,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结合新课标,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悬念式提问,设置导课亮点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在导课时设亮点,用一些趣味性的提问,是奠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
/ 6
在讲授粤教版第三册第十课《项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同学们,你们相信一串项链可以让人付出10年时间的代价么?这串项链有什么深意么?”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导语,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授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板块第一课《我的母亲》时,当讲完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后,在知识迁移板块中,我想若是教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通过“母亲”这个词语让学生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或者师长。这样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乏味与厌烦的情绪,并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母亲”这个词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仿照示例,通过“母亲”的英语翻译“mother”一词,选择mother其中的一个字母,说说你对它的含义理解,并举出具体的事例。
示例:M much,含义为 母亲给了我很多爱,事例有 十岁那年的寒冬的早晨,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发现母亲伏在我的床头睡着了。看着她憔悴的容颜,瘦弱的身躯,我差点不敢辨认这是我的母亲。原来,这段时间,母亲日夜小心地守护着我。
学生看到这道在语文课上出现英语并且2门学科融合的题目,感到新颖而好奇。班上立刻出现了讨论的声音。大家情绪显得非常高昂,不时有同学边说英语,边在纸上比划着。我让大家安静下来,分别点了几个同学的名字,让他们说了对这个词语字母的理解。同学A说O.old.;同学B说T teach;同学C说E eyes等等。他们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了细节描写,为母亲写了一段很有真情实感的文字。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般浩瀚,父爱如高山般深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他们,深爱他们,并把这种爱扩散到尊敬、爱戴邻里乡亲,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过生活感受,让学生创设了情境。学生在调动自己生活积累的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二.指向性提问,明确思维方向
/ 6
语文课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设定出明确的问题目标。对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是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提问一定要明确,要单一。每篇课文可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教师如果就自己钻研所得一古脑儿倒给学生,学生反会迷迷糊糊,不得要领。要做到教学目的单一,须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为让学生真正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提出问题后,教室鸦雀无声。老师连续重复了几次,没有一个学生起身回答问题。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记得在听一个老师上粤教版选修课文《想北平》一课时,他导入课文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散文有什么不同?”当时是公开课,从开始导入时学生的热情参与,突然教室一片安静。这个老师着急地问了几次,都没人回答。最后这个老师自己匆匆说了几句就进入课文的学习。事后,笔者分析,这一问题的用词缺少了必要的限定成分,以前学过很多散文,和哪些比较,从哪一个角度比较,学生理不出头绪,只能选择沉默。因此,语文教师要回避随意性强的问题,在意每一个设问的用词,让学生由沉默走向思考,走向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问题广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广为窄”,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追求物质和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紧接着问:“当时的法国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虚荣之风盛行。”从而,学生就能回答路瓦栽夫人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三.连贯法提问,深化问题难度
“善于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置都是先易后难的过程。问题如果太复杂,学生就难以听清记清,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提问就是无
/ 6
效的。如教《荷花淀》时,有位教师提问道:“同学们,你们读《荷花淀》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它在语言上、构思上、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四个问题组成的,这种连珠炮似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很难一下子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每个问题应该集中于一点,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
事实上,语文教师可以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发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在教授粤教版选修教材《囚绿记》一课时,我设计了几个台阶式的问题:(1)(2)作者在这篇小说了记了一件什么事情?(囚绿)
“囚绿”的过程中,作者做出了什么行为?(把窗外的常春藤枝叶硬拉进窗内)
(3)(4)(5)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感情?(朋友、欢喜等)最后,作者对“绿”怎样了?(放绿)
作者借“囚绿记”这件事情,想表达什么思想呢?(托物言志。赞美北方抗日的人民,也是赞美像常春藤一样追求光明的人。)
通过这样的引导,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在教授粤教版必修三《宋词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
(1)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只要看了都能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壮观、恢弘,旷远等)
(2)如果说词的上片是在写景,那么词的下片作者在写什么呢?(根据文本学生也基本上能回答:写情)
(3)作者为何写到了周瑜?(大部分学生通过文本信息就能答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从而体会作者借赞咏历史人物周瑜来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
/ 6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四.开放性提问,促进学生思辨
《新课标》中“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只是唯一明确的答案,学生只有答到老师手头上的那个答案才正确,那么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它不能达到上面所讲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已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环境,提供自主条件,既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充分探讨,争论,学生也的确是各抒己见,大家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认真研读课文,找充足的论据,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找出破绽,进行批驳,课堂气氛非常好。在这一争一论中,对课文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完粤教版必修一课文《氓》时,我抓住文中的“我”勇敢地和负心人氓分手的行为,提出一系列问题:你是怎样看待女主人公的行为的?你觉得如果女主人公分手后,她的命运如何?是否会获得幸福?如果她“穿越”到现代,你觉得女主人公的命运会是怎样?当师生探讨到女主人公的命运时,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女主人公那么勤劳和善良,是可以遇到真心对她好的男子。”有人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女性的地位低下,何况一个已经结婚又被休了的妇女。所以女主人公的命运注定是孤苦终老。”本以为学生能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探讨出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这样疑问:“老师,你说,这篇文章主
/ 6
要是批评那个叫氓的男人的花心么?为何大家把错误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男主人公?这里面的女子没有问题么?”于是,我便让学生以小组谈论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结果不少学生说到:“可能是女子和夫家人关系处理不好,可能是女子多年来没有生育,„„”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从主动探究中得知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之低下和人们思想之保守。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给教师带来惊喜。但有时会出现脱离文本或钻牛角尖等的乱问乱答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
高效课堂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课堂优质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主编: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主编:潘新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6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学校:中牟四高
姓名:张海霞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牟四高张海霞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文章中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
底。
第三篇:优质教学设计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教学设计
编号 姓名 侯志鹏 任教 六 年级 12 班 学科 语文 编写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在报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学生自由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河源市和平县阳明中学陈风华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无论从宗旨、目标、方案,还是从观念、模式、方法上看,都发生了深广的变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把握其精神,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个性得到鲜活的发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大难题。作文教学低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突破这一道制约语文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的瓶颈,业界也涌现过许多种“作文法”,如钱梦龙老师的“模仿—创造”训练体系,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高原老师的“三级训练体系”,章熊老师的“语言—思维”训练教学法,周蕴玉老师和于漪老师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体系等等。不一而足的“作文法”我们试过不少,但收效甚微。本文试图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交流与表达”部分共九条。最重要的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将要求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作文教学理念之一:“能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中明确责任意识,陈述自己的看法时考虑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的看法。
以往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魔棒的指挥,往往给学生甚至老师(包括家长)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作文就得“高、大、全”,似乎作文的主题思想越高越大越全,就越能得高分。这样一个长期应试作文的模式,早已造就学生说假造假的主动适应性。相信大家对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还有些许印象吧。这次作文要求学生写心理承受能力。许多考生为了追求“感人效应”,就瞎编滥造,写自己在高考路上所受到的挫折:或是亲人谢世,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人下岗,或是自己重病,等等。考生虽远隔千里,但作文却是类同,这就是造假的结果。须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今中外的名篇,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有作者真实情 1
感的参与。而我们的学生在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存在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也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健康”。这实际是强调作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于漪老师曾经说过:“用真情浇灌的文章才有活泼的生命力,千万不能为写文章而说假话,造假情、虚情、浮情。虚情假意,不仅写不出好文章,对语言文字也是一种亵渎。”这朴实的话语无疑在告诫我们:中学生作文应该去矫饰,存真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培养学生应有的个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写作有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设计来看,强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主张在写作中进行富有创意的思想表达。在历届高考满分作文中,有相当数量的作文具有虚构想象的色彩,虚构想象的魅力吸引和征服了阅卷老师,成了作文出奇制胜的法宝。但是,“虚构”不能等同于“虚假”。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话得说回来,如果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真正将虚构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探索的一条途径,让学生尝试进入另一种写作状态,进入另一个自由想象的世界,那就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写作个性自由张扬的开始。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作文教学理念还提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事实上,在以应试为目的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判断有个性和创意的作文时,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隐忧和担心,害怕这样写会铤而走险。教师的这种担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放开手脚作文并不难,真正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判定什么是富于“个性”和“创意”的作文,这种价值衡量和判断标准的确立,才会真正起到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如果平时作文都无法让学生自由写
作,那么,在面对一个具有开放特点的作文试题时,指望他们突然灵光一现是不现实的。
要改变目前中学生写作水平低及写作时造假这个尴尬处境,迫切需要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去振臂疾呼:让真情回到作文中来!
作文的“真”主要体现在材料和技巧两个方面。写作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大千世界,事事可写,情情可叙,只要你对这些生活有独到的感受和触悟。为了使学生在作文时做到“真”,我认为要做好下面几点工作:
首先,要解除学生心灵的枷锁。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如果过分强调“文以载道”,就会左右学生的选材、构思,使学生作文时回避现实,掩饰心迹,而不得不造假。比如有些学生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某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教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写作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对作文就增加了一个新的要求——感情真挚。这是衡量考生作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来看,写真情实意、实话真说的作文往往比那种虚饰矫情的文章得分要高出许多。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自觉地冲破以往作文“左”的禁区,去崇尚自我个性的张扬和真诚感情的抒发,就敢于想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其次,要提高情意心智。作文是一项富有情感的心智活动,写作者应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但目前学生对弱小及不幸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每当作文往往勉强为之,敷衍成篇。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琐事,关注邻里同学,培养高尚情操。正如罗丹所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第三,要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丰富写作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围绕这个要求,我们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之类的活动,要求学生就自已最关心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设置一些热点问题,抽签进行演讲;可以指导学生办班刊、出墙报,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结合教学的内容,可以开展“我编、我演、我评、我感”的综合性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写作能力。
最后,应设计实在的灵活的作文题。每次作文都应使每个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时学生就会敞开心胸,展露真纯,畅所欲言,写出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的文章来。
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情来自生活的真实,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央视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之所以名声大振,妇孺皆知,是因为“实话实说”。说话如此,作文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写真话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的题词对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大胆鼓励学生说实话,表真情,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定高调,否则,我们的作文训练无异于缘木求鱼,只会弄巧成拙
2004 年 11 月
(此文“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五篇: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认识新课标时,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尽管进行多次改革,但也必须正视它,同时切忌盲目崇拜跟风,以新课标的一切为标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走向时代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开拓创新,大力开展新颖的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正确开展新课标改革。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开展了八次重大课程改革,此次新课标改革,引起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尽管过去进行的课程改革获得的成效不显著。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有大的改变,学生也保持一贯的学习作风,高中学生是出于高考的需要而读书。近两年,全国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新课标改革,在城市、农村等各个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新课标。与此同时,在各级机构的促进下,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施新课标期间,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既有盲从的现象,也有排斥的现象,不过大多数更是以自身实际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正确吸收和自身相适应的部分。本文针对该课题开展研究,以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原则,开辟新的角度和方式执行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此次改革正处于世纪之初,因此富有更深刻地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新课标集三种维度为一体发挥课程的功能,不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知识素养给予重视,还注重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教师对新课标展开研究时,必须重视以上两点要求,既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语感和思维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由于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主体必然会发生改变,学生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时必须保持科学性,积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不能错失更新观念的良机。必须借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按照其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开始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后,众多教师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满足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需要。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青年教师,善于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在笔者看来,新教材不仅仅是突出形式上的新颖,而必须从内在上突出“新”。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视,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等能力。而如何按照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更集中精神,调动学生动手和实践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中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课堂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充当辅导者,学生必须树立自我观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将自己对文章和课堂教学的见解表达出来,各抒己见,创造活跃轻松地课堂氛围,开展热烈的讨论,进而保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设计教学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师必须具备民主观念,明确自身的地位,为学生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凸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部分青年教师以为新课标的新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玩花样,实际上并非如此,玩花样并不难,而既丰富教学的形式又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则并非易事。一堂课玩过之后学生什么也未学到,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即使课堂形式再新颖,这堂课也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注重形式的新的同时也要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到焕然一新,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培养了学生极高的领悟能力,进而满足新教材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部分教师以为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就能突出新教材的新,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手段之一,如果过度使用,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多媒体毕竟只是冰冷的机器,不具备感情色彩,而解读众多文章必须带有浓厚的情感。因此,将图片、辅助说明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可行性。
目前,传统“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由于不断开展新课程改革,对于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亟待对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开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展开分析和研究,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所有教师都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一堂好课必须同时具备吸引性和高效性,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所以,为了创造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不断思考和反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完善教学方法。目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即为如何保质保量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