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开题报告作者:黄海泉 徐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0
我校高中语文组申请的《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经青白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领导小组批准,列为青白江区“十·一五”教育重点课题。根据青白江区研培中心课题领导小组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研究什么?
我们的课题名称是: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标题关键词解读:
1、优质课堂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优质”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及进步.其特点是课堂教学具有深刻性,独到性,广博性,启发性,实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见解深刻,独具慧眼,精益求精;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得主体,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均得以发展和进步。
2、语文优质课堂教学:本课题所强调的“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3、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教学的方向的原则,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和规范,促使课堂教学具有操作性强,稳定性和开放性兼具,充满活力的课堂形式。
(二)研究的对象及目的
本课题研究,就是借鉴目前国内外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依据新课标的新理论、新方法,用科学的精神设计新形式,构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新形式,让课程心灵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景和谐化;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演示烘托情境、游戏创造情境、表演展示情境;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以取得优质课堂教学的形成。
二、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源于当前语文教学状况的思考。
张志公先生指出:“多年来,语文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其间,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教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少、差、费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原因在哪里呢? ①教与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老师有了教学大纲,有了教学参与书,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学生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转,只知完全听从老师的教授,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②教法与学法陈旧。这些年来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过,教法陈旧,不知变通,搞“满堂灌”、“题海战”的老师也大有人在,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主导意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刻苦认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向学生授“渔”,使学生的自读能力非常差,因而学生也不知该怎样去读、去记、去背、去练等等。③教师唱独角戏,一人表演:一块黑板一只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得不感兴趣。所以大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任务。
2、源于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后的思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形成易操作而又高效能的优质课堂。
3、源于当前教师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研究活动的直接依据。教师要把日常的备课活动提升到教学设计的高度来认识,使备课与研究成为一件事而非两件事,这正是“教学即研究”口号的本意。当前要坚决纠正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教学经验,凭原来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这种行为将直接导致教学的形式化、低效化。
4、源于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地推行,我们已经感受到它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高中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施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现行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一些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高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南辕北辙、格格不入的。课堂上教学理念与行为缺乏有效融合的现象仍较严重,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仍很难让人满意。可以这么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探究、梳理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需要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因此,如何融合理念与行为,将理念内化为行为,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精神,富有时代性的眼光,重构课堂教学设计形式,从而产生富有深刻性、独到性、广博性、启发性的优质课堂,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能,是目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启动此项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力求体现先进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科学性与操作性的融会一体,新颖性与实用性和谐统一,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可操作性强、稳定性和创造性兼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形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对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实践意义
本课题与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问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新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实现我区教育新突破。
2、理论价值 该研究探讨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建构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能够很好地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回答“什么是高中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为教学设计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3、重要作用
从教师成长上看: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让教师成长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的创新型教师。让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立足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教师则从一般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培养一批优、特、名师。
从学生发展上看: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重难点、创新点
教师的所有课堂教学行为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提升学习的价值。本课题研究,就是:
1、要促使教师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让教师意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身上;不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和教学过程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接受”知识的认识过程,而是主体双方体验生命意义的自在过程。
2、借鉴目前国内外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依据新课标的新理论、新方法,用科学的精神设计课堂教学,构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新形式,让课程心灵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景和谐化,从而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热情及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以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能.研究的重点: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在充分考虑学情,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重构,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本位,即使至上的特点,重视课堂上学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共同实现,以切实提高课堂效能.研究的难点在于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科学,优质的以及如何重构优质教学设计.研究的创新点:从文体特征,课型特征及过程设计三个角度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关注教师的教学风格,充分考虑学情,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怎样来开展这项研究
(一)课题的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的直接产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学效能核定,否定教学是教师一种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否定教学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的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2.素质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部分,屏弃那些死板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天的每一次教育教学行为都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从而有效地减轻当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环境或情境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不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起关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序列的.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为现在教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心理学,教育学意义上的坚实基础.其中的观点在我们进行教学实际时值得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根据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资料,综合成文献综述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初始阶段,为了搞清高中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要展开全面调查。然后归纳梳理,形成问卷调查表。主要通过对三个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有关内容的详实的数据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3、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层次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呢个跟踪辅导,包括建立个人档案、具体学习阶段的描述,确立阶段性效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等等,以供课堂教学设计及效能研究参考。
4、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各种具体问题做出的反映,采取的态度,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5、开设实验班的教育实验法。将在起始年级开设1-2个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研究。研究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国内外一部分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学习新课标有关文件及其他细料;观摩研究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
2、教师分专题进行研究。以文体特征研究为主线,兼顾课型特征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
3、教师之间进行相关研究的理论探讨,帮助教师近一步增强本专题的相关理论的知识。
4、教师就本专题研究设计3——5堂公开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经过讨论——再设计——再上课——再设计的环节后,发挥北大附中的资源优势,请国内语文教育专家进行指导,最终形成一系列课件及教案。
5、建立学生评议档案。
(三)研究的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2月是调查分析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调查,摸清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情况及学生学习的渴求方向,进行归纳分类,建立个案集及学情调查档案,写出调查分析报告。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9年5月是分析研究阶段。分析研究阶段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出研究反感和具体研究步骤,所要达到的效果。
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10年5月是归纳总结阶段。归纳总结阶段是收尾阶段,各子课题要拿出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课题组也要在汇总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推敲,提炼出具有规律性、指导性的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的组织、管理
1、本课题管理采用总课题组负责,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以子课题研究具体参与的方式展开。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设计规划、申报、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我们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总课题组制定的目标框架中展开实验性研究。同时我们这个子课题以研究内容为核心,单独申报新的区级教研课题。希望与总课题以及各子课题组之间实行资源、智力和成果共享机制。
2、领导小组
3、研究小组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及分工 依据教学实际及教材体例分工如下:
1.文言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曹征
何庆华
曾良泉
2.诗歌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赖红英
张中晓
3.散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黄海泉
王华英 5.小说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张中晓
赖红英
6.戏剧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黄海泉
7.习题课的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马军礼 8.作文课的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论文
东明.课题研究的教案集
10.课题研究的课件及课堂实录等影像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
2.优秀课件光盘 3.优质课课堂实录光盘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
黄海泉
徐华(执笔)
陈尚斌
孙 黄海泉
徐华 黄海泉
赖红英
2007年10月22日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探究
巢湖市槐林中学蔡孝林
摘要: 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以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对话设计案例为依据作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梳理,借此表达自己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 对话心得连贯精巧发散探究趣味包容
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文章,对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引发了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僵硬等弊端得以充分暴露。学者们认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通过新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一致指出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现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显然,语文课堂要“对话”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开展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呢?一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一定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是由语文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合作的教学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不能单方面的满堂灌,但好像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自由地讨论,然后教师自己总结一下即可。也许这样的方法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行得通,而对农村的学生常常是等于没有上课,变成语文自习课了。因此,我觉得(农村)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引导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课堂引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语文教师的各种课堂对话设计来实现的。好的课堂对话设计能够起到诱导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
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堂的对话发挥积极作用,使对话真正触到学生们的心坎上就很值得研究了。本文就自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几个案例作点理论上的梳理,以期求教于方家。
第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连贯性,能帮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有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之感,那么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就高了。也许课堂起初学生回答问题感觉特别简单,但当一个简单问题引起他们简单思考回答完后,紧接着一个新问题自然而然又来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时,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怖心理就没有了,而回答问题的兴致也就有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也就精彩了。比如我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既简单又紧密相连的问题,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
1、作者陆蠡在自己文章中记了一件什么事?(囚绿)
2、“囚绿”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样的行为?(把窗外的常春藤枝叶硬拉进窗内,占为己有欣赏)
3、同学们能从情感的角度为作者这样的古怪行为作解释吗?(至爱)
4、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内容感受到作者的这份至爱之情的?(选房间、类比句、直接描写)
5、作者用类比句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很有艺术表现力,你能模仿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吗?说几句。
6、文本中的“绿”是一根常春藤,作者喜欢它,只是把它当作常春藤来欣赏吗?(不是)
7、那么常春藤的“绿”在作者心里有哪些丰富的意蕴呢?找书中句子。
8、这样的写法是什么样的语言表现艺术?(象征)
9、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对囚的“绿”的感悟是有一个逐步深入了解的过程?(先呼“绿友”,再称“囚人”)
10、呼“绿友”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朋友?(能给自己带来希望、慰安、快乐、爱、幸福、生命力量的朋友)
11、再称“囚人”是把常春藤的“绿”看成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了?(有赞美北方抗日人民之意,更是借之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是托物言志)
12、同学们能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志吗?试一试。
这一课我一共设计了12个对话问题,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衔接紧密、由易到难,能回答上一问题就能回答下一问题,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应当精巧,才能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我们知道高中阶段长期高强度的学习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疲倦、厌烦的情绪,尤其易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缺乏学习兴趣。这时如果语文课堂所设计的对话平板而枯燥,那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不能全怪学生的。此时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就很重要了。如何引导学生能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对语文保有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对话设计上对症下药。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设计出新颖、特别、精巧的对话让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好奇之心,它就是对症下药。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能让学生随着教学对话对文本产生好奇之心,就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从而诱导他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进入到文本对话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时到了鉴赏阶段,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翻阅史料得知晋王李克用“临终托矢”是在公元908年,儿子庄宗李存勖继承父业后公元923年称帝建国后唐,用了16年;过了3年,公元926年身死国灭。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从课文中找到更为详细的事实依据吗?或者能从道理上做阐释吗?一时间学生们都抢着回答我的提问,后来我提醒学生们诵读课文后思考再作详细回答,所有学生都按照我的引导去积极阅读课文,那堂课真的是对话热烈,对课文的理解也特别到位。在学生们的脸上真的是全看到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第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发展极具可塑性,此时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与语文课堂探索文本时设计的对话有密切联系。具有较强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提出新颖解析,提出新的观点,从而能标新立异的催发剂。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堂课在学生理解掌握了课文的一般知识后,都能提出这样一些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
力,那么我们就能在每节语文课堂上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们能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就提了这样一个极具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今天,我们都知道成语“鸿门宴”是指充满陷阱和杀机的宴席(赴会)。但在直接研读文本《鸿门宴》后却无这样的感觉,我想说的是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同学们能不能研读文本,看看老师的观点是否有道理。
记得当时这一问,一下子调动了学生们阅读文本的积极性,他们显出极为兴奋地样子,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他们思维发散与探究时的血流涌动。后来我们整堂课都在热烈地讨论着。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鸿门赴宴只是为了道歉,而刘邦道歉了;我们说项羽叫刘邦来,只是为了要个尊他为王的面子,而刘邦喊他将军了;我们说项羽看到范增示意却不动手,是因为他觉得刘邦是有功之人杀他不道德,他绝不做不道德的事;我们说项羽不杀樊哙是英雄相惜,不拘小节;我们说项羽不乘机追杀刘邦是小瞧他的,随时可剿灭。总之,真的可从项羽的性格出发阐释“文本‘鸿门宴’没有杀机这个观点”。由此可见,带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对话设计是多么重要。
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趣味性,因为趣味性的对话能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并使其学有所获。例如我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对话情景: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好《兰亭诗集》中的诗,有的是内容相关的其他诗词,也有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喜欢的诗词;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兰亭山水景色,营造气氛;学生们感觉自己在曲水边;我们模仿曲水流觞来吟诗,轮流上黑板来默记书写《兰亭集序》片段。这堂课当时的情景我相信会令许多学生终生难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真理!
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设计的问题要具宽容性,不能是假对话。语文课堂上对话绝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不完整是非常常见的。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不对,更不能全盘否定甚至加以讽刺,而应当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要给予学生积极地回应,保护学生的对话积极性。语文教师要有宽容心,但也绝不能玩假对话。教师可以用启发的手段来提醒学生,比如: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再仔细想一想等等,让学
生能继续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对于有创见性的答案,尤其要给予鼓励,切不能照本宣科,因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是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一个会思维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有思想的学子,这是学生身上最宝贵的事物。
以上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设计的思考,是我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粗浅得很,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摸索的地方。我将加倍努力,继续学习,深入探究,心系语文,追求更高。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编:倪文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设计合适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浅谈一些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脱离实际
1.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掌握的,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依据学生的基本学情而定。对于我们职教中心的学生来说,学生的素质普遍不是太高,所以,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难,当然也不能太容易,要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太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根本不屑于回答,自然没有回答的热情;太难的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自然也就无法回答。还有,学生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也有不同的反应。如对于文言文,学生的理解度比较低,问题的设置就要相对简单一些;对于故事、寓言等文章,学生的接受度较高,问题就可以相对深刻一些;对于诗歌、散文等,教师就可以情感为突破口,多提情感性的问题。
2.设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不能搞“一刀切”。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也要有不同的评定标准,不能搞“一刀切”,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不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如对待优等生,问题要有发散性,以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待中等生,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解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待学困生,问题设计的要比较简单,让学生能够顺利、正确地作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设计要有高度,也要选好角度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高度,即要总览文章,居高临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比如,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时,教师可精心设计以下问题:作者在写离别前、离别时、想象离别后的时候,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一个总览式的问题,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可对整首词有整体的感知,并能从中悟出作者感情的转变:离别前,作者表达的是恋恋不舍却不得不分开的愁绪,用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离别时,表达了两个人之间相爱太深,从而离别太苦、太难的情感,采用的是神态描写的手法;离别后的情境是作者想象的,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孤寂、清冷之情,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选好角度,不能盲目乱问。掌握好问题的角度,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比如,学习《苏武传》一文时,怎样总结苏武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呢?教师就可以从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上提出问题:苏武面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怎样的?苏武面对这些有何反应?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得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保证;社会环境也很残酷,周围的人或冷酷无情,或阴险狡诈,或贪生怕死,或卖国求荣。但是苏武始终不改其志。这样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重点,也让学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三、问题设计要注意时机,有的放矢
提问要注意时机,不能满堂都是问题,从头提到尾,这样就发挥不了问题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1.在课文关键处设问。在一篇文章中,总有一些词句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关键点。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提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这首词的整个内涵、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词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问题也就都明白了。所以在课文关键处设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在起承转合处设问。在文章的起承转合处设问,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感受文章的内涵。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著名的词时,教师可以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进行设问:这一句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上片写了什么内容,下片要表达什么感情?这句放到这里,为什么?最后得出了这句的作用是过渡,由上片状景过渡到下片述人,为下文具体写周瑜作渲染铺垫。
四、问题设计要简洁、明了、具体
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简洁、明了并且具体,也就是“小切口”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怎么回答,从哪些方面入手。切忌问题过大、抽象、含糊、笼统,让学生不知所措,根本找不到回答的点。比如,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如果教师问学生:作者在地坛是怎样感悟生命的?鉴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很难回答的,因为问题涉及范围太大了,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回答。所以,教师要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小问题,让学生在这些小问题中思维得到层层递进,得到升华、提高,在循序渐进、一环扣着一环的问题中,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责编 张翼翔)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付素梅
来源:《学周刊·a》2013年第01期
摘要: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及时总结闪光点会汇聚成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教学反思 虚拟情境 化繁为简
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时将印象深刻的教学随笔进行了整理,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接着,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待。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可以认字,读中可以会意,读中可以悟情,读中可以明理,读中可以知法,读中可以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应该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
感所在,特别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鼓励学生在一定的积累基础上,针对某篇文言文,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内容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祝福》是一篇老课文,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情况来看,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合适的。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本堂课,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起去破案这一导语,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2]张惠莉.互动课堂教学反思.语文报教师版中学总第189期,2001(1-21).篇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了高二(5)、(6)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在这学期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 2 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3 4 篇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新课改毕竟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准确把握标准和尺度,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课文
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层的思维方向,结果这节课便只剩下活泼有余,扎实不足,空洞的热闹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只从表面去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语文科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过分强调个性而疏忽引导
新课改提倡教师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的,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唯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罪名”。
一篇文学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基于此,如果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应该用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去加以引导。这学期,在学习《狱中上母书》时,学生看完课文,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作者夏完淳那种反清复明、忠君爱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认为作者夏完淳逆历史潮流那种愚忠是不可取的,他应该退而隐居著书立说,从而保留晚节;还有一种认为作者
夏完淳可以选择出朝为仕,当一名好官为人民谋福利。这三方面的同学辩论起来都很有道理。第三种理解,哪一个最贴近作者的本意,是不难判断的。我认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应该鼓励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马行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却不能对其给指点、引导,那么我们的教学就难以提高,深长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
再次,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
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是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逐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更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古文化的载体多在古诗文,不背若干,则对中国文化无法体会,更不用说传承了。
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该引导他们说得成理。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有没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理解和谐统一,“三维目标”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小沔中学)
篇四: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务必思索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内心拥有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摆在面前的即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学,去用,这样才能有所长进。
第一,对话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便于培养和谐师生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与课文相关的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运用巧妙的设问,便于学生有精彩的回答。
3、设置有趣的对话的话题。包括: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利用课文设置相关的问题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试找出几处,品味其梦幻般的意境。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文你有什么看法?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教师简单的评论。
第二,语文要突出人文性,注重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语文要强调自主性,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
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
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语文教研活动后的反思
我有幸聆听了柴巧敏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在家门口亲身体会了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借此机会我想谈谈这节课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给我指正。课主要优点:
1、注意创设情境。课始,柴老师通过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说话的平台,为学生打开话匣子铺垫了基础。
2、教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柴老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说好话的关键之处。
3、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要使学生言之有物,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用直观表象引发学生说话。柴老师就很好的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当学生欣赏完图片之后,柴老师引导学生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能根据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说上一两句话来。
纵观整堂课,还做得不够:
第一,老师双向互动这一点还做得不够,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听和说得能力,柴老师只管叫学生说,没有让学生认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整堂课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学生没有打开话匣子,我想这跟教师自己的过渡语不够优美有关.教师的导语没有激励性,没有精辟的小结,也没有丰富多彩的评价,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第三,有点牵得过死,总觉得柴老师就是在围着教案转,一直在让学生说“放鞭炮”的习俗,语言说话的形式有点单一,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我觉得学生说了其他的习俗,你就可以让学生说他喜欢说的话。
校际交流-“赏识性教学诊断”语文教学活动反思
2007年10月16日,我校组织的“赏识性教学诊断”语文教学校际交流活动拉开了帷幕,所有语文老师都积极准备,率先上课。作为其中上课者的一员,我对于这次活动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两点收获和自己的教学反思吧。
收获一:
对于这次的上课,从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我就非常认真,从选好教学内容的第一天,就开始认真钻研教材,紧接着就是搜集各种资料,找图片做课件??然后,从试教到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再修改再试教,整整试了四次教,教案也修改了四次,都说课文试多了就没感觉了,可是对我而言却恰恰相反,每一次试教带给我的都是新的体会,对教材,对教法,对学法,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一次比一次思路更清晰,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方法更有效。所以我想这次活动我收获更多的并不是最后正式上课所获得同行们的肯定,而是这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虽然过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品尝过失
败的苦涩,但从这过程中,我得到自我反思的机会,得到了自我的提升。所以我十分感谢这次活动,它既让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还能让我走出当局者的迷雾。我想通过这次活动,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以及今后该努力的方向,也更自信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
收获二:
除了上课本身对自己的提高外,听同年级其他老师的课对我的帮助和启发也很大。她的语文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听她上课真是受益匪浅。那激情洋溢的教态,那巧妙的教学构思,对教材钻研深,课堂拓展面广??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最令我折服的是她对教学的热忱,对同事的热情。不管再忙再累,只要你去向她询问教学上的事,她绝对会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无私地帮助你。所以,我非常感谢她在我每一次试教时给我最中肯的建议和帮助。
比组长伍高峰老师,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已经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听他的课,会让你不自觉地被他那精湛的语言感染,被他对教材教法所独到的见解而折服。在我试教时,他的评课往往能让我茅塞顿开,十分感谢他不厌其烦地听我试教,帮助我修改教案和课件。
听他们的课往往能让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了解。所以我感谢这次活动,它让我更好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反思一:(教学反思)
这次我上的课文《颐和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我国世界遗产”为主题,训练的重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紧紧抓住游记的特点,创设游览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美读和趣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抓关键词,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从中感受到颐和园景色的优美。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文化的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游得有趣,读得有味,学得有法。中年级时既不能让学生对游记概念化,又要让学生形成对游记的初步正确的印象。
不足之处:
因为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最后设计的小导游环节没有来得及进行,这是一大遗憾。另外感觉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
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不过,总的来说,感觉孩子们还是学得比较轻松,读得也还算有滋有味吧。对游记也有了不少的认识。“赏识性教学诊断”,因为有了赏识,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同行的肯定中获得自信。而诊断则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抱着帮助、指导、探讨的目的,所以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能坦然而轻松地接受同行们的指教。我想每一个参与这次活动的老师都会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非常庆幸自己也能是其中的一员。
新理念新模式语文教学活动反思
江东中学的三位老师为全市100多位初中语文老师演绎了“杜郎口模式”,所有与会者都有一个共同
的感受:不虚此行,让我们在家门口就学到了新理念新模式。
一、真正体现了“杜郎口模式”的精髓,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即“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二、展示了“杜郎口模式”的课堂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尤其是预习课,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
三、营造了真正的三动的课堂:——动脑(预习阶段)、动手(展示阶段)、动口(交流反馈阶段),学习知
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也是学生的。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想不集中注意力都难呀。这次观摩学习活动,促使我们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首先,我们平时布置给学生的预习显然太肤浅了,在“杜郎口模式”中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习就是正课。
其次,“先学后教”是我们现在通行的方式,但这次的教研活动“展示课”环节让我想到的是“先学后交”,“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学生要“交”,老师也要“交”。这也促使我们做老师的不断提高各种素养。
听课反思
听了三堂课: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 感想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想法:
1.三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重视文本,方法得当,而自主学习是这三堂课最大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这三堂课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预习课中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去理解和分析文章,通过质疑解疑达到预习的效果。展示课中演绎部分尤为精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体现出了一个“新”字。反馈课中注重的是复习巩固个拓展延伸,让学生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课外的一些知识,较为丰实。
3.对于这三堂课,我们也有一些想法和疑问。展示课中的这些环节和我们平时常态下的课有着比较大的出入,我们觉得以常态课的情况来上这堂课的话会觉得更真实和丰实些。而反馈课,是不是只是停留在复习巩固上?大半节课用于拓展延伸是否妥当呢?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这三堂课的收获和想法,这三堂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总之,这三堂课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这一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最根本的功能。
百年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
语文学科自1903年的独立成科,到今年已整整百年,百年时间,对于一个学科建设来说,还谈不上漫长,但也不能说不让人汗颜——整个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都还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还不能不让人对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状况做出深刻的反思。
一、语文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缺陷。
二.语文教育研究在思维上,沉溺于一种经验现象的描述,缺乏理论的建构。
三、语文教育研究在具体方法上轻历史传统的纵向研究,语文学科的独立虽然只有百年时间,但是语文教育在我国却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语文教育研究的众多宝贵经验尚待挖掘,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却经常有意无意地轻视或者是忽视了它。
四、语文教育研究主体的二元背离。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语文教育的研究
总之,当我们反思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它带给我们众多的启示,其根本就是语文教育研究要以语文为本位,注重母语的特征性,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进行语文教育研究。(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8月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510303 教研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收获很多,受益非浅。
首先,这次语文教研课是以一种新的形式,两个教师合备一节课,合上一堂课,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补不足,取长补短,体会到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和上课的经历,使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这次语文教研活动中的课讨论环节,意义也很深远。教研员的总结既宏观又细微,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指导性的建议。
例如:对语文课本的深入挖掘、教材的再处理等。给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了各校语文教师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备课上课时都会忽视自己的不足,但是这一点别人却很容易发现,听取别人的意见,会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另外各校语文的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交流一些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请求一些帮助,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总之,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都会有所收益,有所进步
——语文教学研讨
听了两节课,可以说是深有感触。教书的年头越多,越觉得自己越不会上课了!也许是自己成熟了,看到的更多的是别人的缺点,而不再是自己的优点。
校本教研反思 2007年6月5日下午,在 中学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初三的《陌上桑》,一节是初二的《马说》 听了初三的课,让我感到惊喜,原来一节课可以尝试着由两位老师来上。而两位老师 针对此节课,在此谨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上课重在务实,教师的范读必须起到示范作用,本节课美中
▲但遗憾的是没背熟,有卡壳之处,令人惋惜。除此之外均完美。
《马说》一课很务实,教师的平翘舌区分得特别好,与前一节衔接得也很自然。
▲ 遗憾的有两点:其一是学生背时,有两人出现错误,教师均未指出。
▲ 其二是讨论题的设置,最终也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教师上课,必须关注学生,倾
听学生的回答,有错及时指出。
总之,此次校本教研,让我更深地领悟了语文学科的实质,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语文课必须脚踏实地,涉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那天的教研不仅让我的眼动手动更让我的心动。我有一点小小想法:
1、初三学生的预习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且做的很好,我想对于素质好的学生,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写的这么样?还可以怎的衔接居然如此天衣无缝,让自己也有了尝试的渴望。不足的就是此处,教师尝试着背,篇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使学生学习高中文化知识的一
种教学方式,现代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
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要数填鸭式教学方式了,这样的方式能取得短
暂的效果,但不仅不能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而且
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填鸭式;教学效果;反思
一、高中语文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
1.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这种教 学方式之下学生不仅不能体会到书本中的精神所在,反而会适得其
反,他们会减少自己对课本的理解,一味地听取老师的讲解,把老
师理解的当作自己的理解,所以在考场中我们会常常看到类似的文
体,以及出现相似的观点。
2.还有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互动,在这个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
以各抒己见。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在高中教学中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领悟到的和学习到的知识更
律。但对于老师来说高中课堂教学就是赶课时、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也
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社会的现实原因,也取决于
个人的想法问题。社会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傲的头:你 会,你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要想改变现在的教
良现在的考试制度。教师以及家长很容易将一个
挂钩,这样便无法使教学朝我们想象的方向去发
才能改变未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化,现代
近利的思想,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想不劳而获或者
果,这样的思想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其实要解决
教学的问题,不仅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角色转换和教育方法中去实
1.关系是平等的,可出现的,虽然这样多,也不会千篇一赶进度,而学生也不常出现在当代的二、高中语文课堂现代语文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学方式,就必须改孩子的优劣与成绩展,只有改变现状人养成了一种急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当代高中语文课堂去完善,还可以从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的角色转换。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师不仅
仅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看书,品书的。”显而易见,叶老先生的话的意思是要把学生引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
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的真谛,但有些时候学生会由于面对种种自身
章,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2.方法的转变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要做到教
要的是要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
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各
以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3.发言,不要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而责备学生,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
都是一个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答案不
是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情感的共鸣。
简单地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地演绎思维,而
的过程,即在积累与阅读视野中得到升华,丰富
提升语文素养。当代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弊端,子打死所有人,我们可以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素而不能理解文我们要凭借教育育方法的转变最主强迫学生赞同自己抒己见,这样才可要鼓励学生大胆大大地提高。其实每一节语文课是唯一的,我们都语文教学过程不是是获取并积累知识学生的文化积淀和但我们也不能一竿利与弊来进行反思,达到最大化。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语文规范课堂之我见
我们常说,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小组通过相互听课、课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目标达成、主体参与、知识建构、师生互动和学生发展。基于对这五个因素的思考,结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始终觉得一方面要加强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将备课组教学的统一性与个人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三种策略的探究,从整体上完善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一、课前:力求备课的实际而准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注重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路设计、内容设置、教法选择、活动安排,评估调控等都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特长风格,凸现“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教案是备课活动的载体和结晶,教案一般的格式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具体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得失、疑难和创新)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再构)
(1)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在关注学生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目标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意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定的学习内容的摄入量和学习技能的达成度不仅要以学段目标为依据,而且要视学生实际提出分层要求。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要体现四个关注:(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2)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3)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4)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内容再构)
(1)关注整体:从整体入手,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前后知识结构的逻辑联系。
(2)适当处理: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增减,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核心知识和方法”为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既要符合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注重学科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又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渗透和交融。
3、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过程再构)
(1)教学流程设计要清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再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处理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
(2)新课导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揭示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活动要将教师讲解和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增加体验有机整合。
二、课堂:强调授课的质量和效能
以“目标要明确、容量要饱满、重点要突出”为要求,以“师生互动、三维互举、课内外互延”为手段,来确保学生“课课有得、课课有思、课课有悟”。上课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科学,所以需要预设;教学又是艺术,更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学需要关注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自身的教学实际经验和智慧来充实、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加强时间管理。
2、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学素材,进行自主思维加工,并形成有关知识概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定向功能,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学习目的、对象和方式,直到学习活动的主要步骤、重点和难点,预知或想象学习的结果,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时间让其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多时候教师往往缺乏耐心,有时因为时间关系,不舍得等待,容易过早地抢夺学生的话语权,走入习惯性的教学中,把精彩扼杀在萌芽状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把握好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学科思想,关注知识本源,要寻根溯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智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三维目标整合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板块学习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断获得发展。
4、把握好常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关系
常规媒体,如板书,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并能体现课堂教学实施的脉络。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如PPT等,设计时要注重实效,要切实为教学目标而设计,以教学目标为指向。要根据不同媒体特有的性质,合理选择,适时有效使用各种媒体,做到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三、课后:注重反馈的及时和有效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教师作出教学调整的依据。
1、作业布置要注意适量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适量性,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高中学生偏科现象较严重,群体中存在较大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布置作业时要精选习题,做到总量分层、难度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
2、作业设计要注意适切性和丰富性相结合
作业设计要与学习目标一致,与学习内容相关,与前后知识相联。特别是要关注“三维”课程目标在作业系统中的落实:作业设计若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则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作业设计若重在创设情景和思维过程,则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
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作业设计若重在体验和实践,则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作业评价要注意激励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师要将“练必收,收必改,改必评,错必纠”真正落到实处。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坚持激励和开放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对于答案不强求机械化的统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使作业的评判更为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不仅要在作业上批上一个红“√”或“×”,打上一个分数或等级,还要进行有效的讲评,要抓典型题、易错题,进行错因分析,讲清方法,迁移训练,巩固提高。
我们主张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可以由多种评价主体参与,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比如: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搜集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出全面的公正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013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