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中的联想教学范文
浅谈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在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中,在文学创作的想象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联想是人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人的情感、意志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合理因素。联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的象征、对比等写作方法及其深刻含义;同时,还可以使语文课上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丰富多彩,增强教学效果。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联想法呢?以下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对比联想。指的是由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联想。它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例如,在词语教学中,由一个词联想到它的反义词,由它的现代意义联想到它的古代意义,等等。这种联想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在语法教学中,由一个词的实词性使用状态联想到它在另一种情形下的虚词性,由非主谓句联想到主谓句,由把字句联想到被字句,由单句联想到复句,等等。这种联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在课文分析中,既可以把同一文体的几篇课文
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含光中学 罗小红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第二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
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一、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成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1课《动物装饰――鸡》一课时,教师就应抓住第10课《动物装饰――鱼》?和第9课《动物装饰――虎》的装饰方法,利用虎、鱼与鸡在装饰手法上都必须经历变形这一图案装饰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虎、鱼在简化、添加、装饰的处理方法,从而演变为鸡的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装饰的一般方法,即通过对动物原形体的变化(或简化,或添加,或装饰),达到图案装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二、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如第十册第5课《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子。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第四册第6课《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结合第四册第4课《温暖的阳光》一课,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暖色,以暖色为主想象创作一幅画。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他们已能掌握红――橙――黄为暖色,并能体会到暖色使人感觉热烈、欢快、激奋、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四、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有因果关系,作品的题目制约着作品的内容。因此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如第十一册《为童话、寓言配画》一课,其教学目的是初步使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细研究文字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重点抓住文字内容中的典型、主要的情节及形象,然后运用造型手段将分析出的典型的主要情节及形象描画出来,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应扣住原因(文字),从文字中揣摩、合理地分析色彩因素,这样通过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分析与表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插图即结果就产生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由结果(画面)求证原因(文字),看画面是否准确、形象地表现出了文字的内容与思想。这样,学生通过多次推理训练,强化了因果联想能力。
五、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联想能力。?如第四册第7课《去太空旅行》,本课教学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想象飞往太空的工具。由于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太空?
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学生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创造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七年级语文中的联想教学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 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一个圆形,在小学生眼里会变成苹果、球、太阳、饼干、盘子、镜子„„小学生是善于想象、长于联想的。但平时学生对各种大小、形状、纹理都不一样的图形往往又是不太注意的。本课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所观察事物的形状和大小的联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找到创作的灵感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图形联想显得太深奥,学生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从何进行联想。于是我就利用书上有两张图片,一张是树上的房子,问学生“这张图片是由什么产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发现是树加房子产生的联想,通过加一加的方法。一张是悉尼歌剧院和帆船的对比图案,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2008年的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灵感就是鸟巢。
2、有针对地设计作业
这节课如果空洞得布置学生画图形联想,学生肯定无从下手。于是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一个杯子,然后再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如杯子加眼镜你想到了什么,杯子加菠萝你想到了什么„„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设计起来不会那么空洞。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图案一般都是把那个东西画在杯身上就好了,作业效果不是很好。
课后我在反思这课到底怎么处理,会让学生不仅学得有广度,还有深度呢,于是上网寻找答案,后来我无意间看到一篇教案,觉得他的作业设计更好,之前我就没有想到呢。以一只铅笔为原形,没有让学生直接设计,而是出示铅笔横放、竖放、倒放、扭曲的图片,让学生先展开想象,这样学生创作起来有的放矢。在第二课又让学生创作了铅笔乐园、铅笔森林等全新的画面。如果有以上的教学,学生的作业效果肯定会更好了。
作为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一定能创作出惊人的作品。
第五篇:《蔬果联想》教学案例
《蔬果联想》教学案例
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 张世锋
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蔬果联想》是人教版第四册当中的一堂设计•运用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进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稍加改变后,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理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节设计•运用课,我以故事游戏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设计、运用,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感和成就感。本节课通过学生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小手将收集到的各种蔬菜瓜果,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进行创作,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能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像,将收集到的蔬果想像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
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成各种立体的动物。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设计知识,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构思设计。
2.蔬果的制作方法,通过示范解决。
学具准备:蔬菜、水果、牙签、切刀等。
教具准备:示范作品及蔬菜、水果、切刀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很高兴能在这里给大家上课,希望这堂课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哦,对不起,接个电话。(喂,你好,哦!谢娜呀,参加快乐大本营?我在上课呢!“谢娜向你们问好,”学生答:“谢娜好”)
师:同学们看,这个电话是用茄子做的,只是在上面加了几个数字,像这样的作品,老师这里还有几件。(一一展示双节棍、话筒)
师:表演双节棍,(唱周杰伦双节棍)
师:表演歌曲《我的麦克风》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 没关系 我还有我的蔬菜,哦!你快乐吗?
生:我很快乐!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想要吗?
生:想。
师:不给,自己做。哪怎么做呢!
这节课,老师就教给大家用我们有限的蔬菜来制作即好玩,又有趣,又能吃的蔬果造型作品。
二、分析作品,讲授新课:
请看大屏幕
1、欣赏 “大猩猩”制作过程。
师:刚才我们 看到了一个茄子制作大猩猩一个过程,一个方法非常简单,一目了然。那难在哪儿呢?我想难在他有这么好的想法这么好的构思。
2、师问:你曾想到过用茄子制作“黑猩猩”和“手机” 了吗?
生答:没有。
3、师问:那么,为什么老师制作“黑猩猩”用的是茄子而不是用辣椒或西红柿呢? 这个问题谁来帮我解释一下?
生答:颜色和外型不适合。
师:看一下黑板,随即画出一胖一瘦两个茄子,问:这两个茄子哪一个更适合做大猩猩,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总结,颜色、形状、纹理。(板书)这就是材料的特征,我们在构思作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特征,明白吗?
生:明白啦
4、师出示东北大萝卜,师:根据它的颜色和形状同学们想一下它适合做什么呢?思考一下不要着急呀,我们可以通过切割的方式、组合的方式、粘贴的方式。对于这个作品我有个建议咱们雕个美女好不好呢?
生:不好 为什么不好呢,师: “一个好的构思是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和多的时间去制作,它应该是巧妙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别具一格的。那么针对这个大萝卜想想看能做什么?
生:自由发言
5、老师也有个想法,来看看老师的想法怎么样。我一刀,我两刀。“过新年呀咚咚咚、喜洋洋呀咚咚咚”切两刀就变成一面小鼓。既简介,又快速,还有新意,也很聪明。构思很重要。
2、联想竞赛
师:今天,陈老师带了好多的蔬菜,我们来共同看看根据这些蔬菜的外形和颜色我们能联想到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看西红柿。(播放课件)
生:可以联想到红色的灯笼,因为灯笼是红色的西红柿也是红色的。
师:说的很好,除了灯笼还有同学能想到其他的吗?
生:还可以在西红柿上添加眼睛鼻子和嘴巴做成人的脸。
师:这位同学想的太好了根据西红柿得形状想到了人的脸,我们其他得同学也应该这样大胆得进行想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老师手中的包菜,看看它得形状和颜色你又能想到什么?
生:可以根据包菜得形状把它做成一个猪头,把包菜的根部当作猪得鼻子,包菜宽大的叶子做成猪头上的大耳朵,再添加上眼睛和嘴巴就做成了猪的头了。
师:说得太好了,不仅想的很有创意,而且还把这个猪头的制作方法都说出来了。
A、是用什么蔬菜联想的;
B、利用蔬菜的什么特点来做的;
C、用哪些方法来制作的。
刚才欣赏到了这么多作品,老师的、你们自己想的还有课件上播放的,一定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大家都准备了那么多蔬菜水果,那接下来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你可以现象作什么然后再选择材料,也可以很据材料(形状、颜色)去构思。开始!
师:哪组同学已经考虑好了,你们是怎么想的说说看。为什么你会有这个想法呢?
生:回答
师:评价
三、自由创作,展现个性
师: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了,你们可以小组合做,也可以独立完成。开始行动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意安全。
(媒体出示)作业要求:利用各种蔬菜瓜果进行造型。(视屏出示一些优秀作品,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播放背景音乐,鼓励个性发挥。提示:用刀具的同学注意安全,不要伤手
五、展示作品:自评
师:哪组的作品愿意展示给大家,来做好的到前面来,我要找个学生扮演记者对大家的作品进行采访,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师指导学生利用蔬果造型作品做访谈节目及游戏。)
A、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你选取的是什么材料?
B、你是怎么构思的? 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C、你回家后打算怎么办?
六、收拾与整理。
师:先将用剩下来的牙签,小树枝等物品收集在一起,再将其他的垃圾收好,做一个会爱护卫生的好学生。
七、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新的收获,简单的蔬菜造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多观察、多实践。记住,学习是快乐的。Class over!
板书设计:
蔬果的联想
特征:形体色彩斑纹
方法:切割插接镂空
八、教学反思
1.教学思想的创新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本课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手段(故事趣味性导入法,实验操作、故事想象、人性化的互评方式等等),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实验活动和创设情景,找寻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实践能力,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精神,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重视;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经常被忽视。而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幻想的特点,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极其丰富的,本案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形式:小品情景导入→实验创作→自我找寻方法→进入故事想象创作;营造一个宽松,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完
成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灵活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是十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也是相应和相互统一的。
3.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看学生作品的优劣,而对于学生的作业过程并不很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的肯定与否来进行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情感的发展,在作业展评中让学生互评的形式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交流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出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