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异质同构”论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异质同构”论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美术,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视觉审美艺术,同样,作为其基本形式的绘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表现,具有极高的情感性。传统的绘画活动常以教师示范,学生以模仿学习为主。教师往往重视绘画的结果及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绘画过程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尤其反映在低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中,机械模仿成分过多,画面呆板,缺乏情感表现力。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美术上的弊端,如何为低年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开拓一条崭新、有效的教学新路呢?
现代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格式塔心里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审美心理活动不是分散的感觉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内在整体结构的动力系统。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在此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异质同构”论,阐明了审美心理的构成,即“心”与“物”的异质同构。鉴于此,把“异质同构”论运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感表现力,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一、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匹配的心理环境
1.以文学的形式给以学生知识的熏陶,情感的点拨
课本作品具有丰富、优美的语言。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主题富有哲理,在启迪学生情感方面有着法比拟的作用。如我在指导学生画“小蝌蚪”时,给孩子们欣赏《岩石上的小蝌蚪》这则童话,孩子们被小蝌蚪那坚定不移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暗暗咒骂那两个不守信用的小哥哥,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在绘画中舍弃了那平时最爱画的红太阳,而在小蝌蚪前面添画了一洼池水和几根水草。因为在他们意识中,“太阳”会把小蝌蚪晒死的,而“池水”会让他们游着去找到自己的妈妈。画面虽简单,但却体现了学生对小生命的同情和怜悯,对妈妈的思念和深深的爱。通过这一次次的活动,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了人类高尚的情感,并把这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热情渗入到美感形象里,以绘画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以音乐为媒介,给学生以情感色彩的渲染,引发情感的共鸣
如我带领孩子画《娃娃脸谱》时,我让每个孩子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之后,我又请孩子们听了一首《表情歌》,这首诙谐而轻松的歌曲,孩子们在愉快而轻松的气氛中歌唱,又把在活动中对情感的体验反馈到画面上:有高兴的、生气的、伤心的,并配以不同的情感色调,高兴的表情以红、黄相配,烘托热烈、欢快的气氛;生气的表情则多采用紫、黄相配,给人以对比、冲突感;而伤心的表情则用灰暗的色调呈现出来,整个活动在构图、色彩、装饰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美感具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欣赏美,总以动作相伴随作为表达自己审美情感的方式,如在绘画“蝴蝶”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视频《化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蝴蝶找花的情景,并以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为便于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音乐形象,我又给学生设计了几种舞谱,反映不同姿态飞舞的蝴蝶,富有动感的音乐加上孩子的亲身体验,使低年级学生笔下的蝴蝶脱颖而出:或翅膀展开小憩于花朵;或翅羽相叠,欲与花儿媲美;或向左右侧展,似在交谈……
3.文学、音乐、美术三者结合渗透,给以低年级学生整体的美感和美感的再创
文学、音乐、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手段,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变通。在选取时,要注意整体审美特征的一致……如“小树叶”中,选取的文学作品是童话《树妈妈和树叶娃娃》;音乐作品是歌曲《秋叶》,引导学生画“花”时,则以文学作品《卖花姑娘》及凄婉的名曲《圣母颂》渲染始终,再如意愿画“春天”,则以诗歌《春天的秘密》和节奏乐《杨柳青》融会贯通。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文学作品配以热烈、感伤的音乐情绪。使点滴、零碎的文学、音乐经验向综合方向汇拢、迁移,最终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二、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匹配的物质环境
要达到“心”与“物”的异质同构,还必须有“物”的参与。在低年级学生的物质世界里,大自然是他们最亲近的老师。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说过:美是自然界一种伟大的秘密。学生对美的感受离不开大自然的教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周围的生活,周围的世界。春天,带学生到室外找一找柳絮嫩芽;秋天,带学生欣赏一下枫林晚景;夏天,带学生聆听那特有的鸟语蝉唱……这些无不给低年级学生视听上的美感,无不给他们创造上的冲动。在他们画里,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小草钻出了半个脑袋,花儿咧开了嘴,柳条跳起了秧歌舞……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在动手动脑中真正地融会贯通了。
综上所述,以“异质同构”论为指导,积极运用美术活动的多种手段,完成“心”与“物”的同构,“情”与“画”的同构,将对低年级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低沽的作用,当然,强调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并非摒弃其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两者并驾齐驱,开创出一片独特的学生美术活动天地里!
第二篇: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符号学解析
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符号学解析
摘 要: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是图形创意中的两种表现语言,起着创造新的视觉形象、展示新的艺术价值的双重作用。运用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基本原理,对图形创意中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视觉符号的解构与分析,由此领悟符号学在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创作中的重要性,发现并提取相关的理论经验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图形创意;符号学 1.背景
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个记号X代表并不存在的Y”。它的存在取决于能指(表达层)和所指(内容层)的结合,其中X可被看作是符号中所说的能指,Y可被看作是所指。一个符号的能指层可以同时表达多个所指意义,而一个所指内容也可以同时由多个能指层来表达。在图形创意过程中,我们对设计元素的挑选、组合、转换和再生,实际上就是对符号学的运用。符号学(Semiotics)最早是20世纪初由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 1857—1913)和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 1839—1914)分别在大西洋两岸提出来的。它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符号的本质、发展规律、意义、各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等。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才开始作为一门学问被诸多学者研究。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符号学也作为一种方法开始应用到艺术和设计领域。因此我们可以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来解析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的创作特征。
2.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运用
从本质意义上讲,图形创意就是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图形创意的完整释义应该是:以传播信息为根本原则,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晰的阐释方式说明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异的形象画面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观众不得不接受信息。同时还应以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其中所展现的对事物的全新理解给人以思维和智慧的启迪,以超然意境的独特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引导。[1]它作为设计符号的一部分,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我们对它各设计要素的视觉功能、文化意韵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作为图形创意中的两种表现语言,在图形创作中,我们熟练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设计符号,使这些元素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使它们形神兼备并达到高度统一,以表现图形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2.1 同质异构
“同质异构”是用一种元素的形,通过对形的巧妙变化来打破原有的形态,重组成多种新的表现符号,用以表达多种意识形态和语言形态。一般来讲,形、意并存是“同质异构”的基本特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同的历史背景,都具有不同的设计形态。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激发了人们的表现欲望,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我们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新符号,以满足大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无论是从审美意识还是从创新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同质异构”的表现手法和开发新的视觉资源是我们当前图形创意的重要动力。
2.1.1 整体解读蝴蝶的同质异构
“同质异构”训练《2W》(图1)“同质异构”训练《苹果》(图2)
“同质异构”训练《心》(图3)“同质异构”训练《奥运五环》(图4)
图1到图4是一系列以“蝴蝶”为基本元素进行的“同质异构”训练。《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中,庄子在梦境中梦到蝶,醒来却想到是蝶梦到他还是他梦到蝶?在这里庄子打破了“物我”的界限,是一种反常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2]在这组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用蝴蝶构建起的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不同的符号信息,每一个符号都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而且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样的蝴蝶,它传达的信息却可以千姿百态,可以是一组字母、一个苹果、两颗心、一个奥运五环等。这时,蝴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蝴蝶,它承担的是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功能。根据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在能指层——“蝴蝶”不变的情况下,它的所指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成了字母、苹果、心和奥运五环。(见表1)在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前提下,用蝴蝶的形还可以变换出更多的视觉符号,从而传达更为丰富的意义。从同质异构的符号学意义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同质异构中的形和意义并存,形的不断变化同时也衍生了形的意义,从而丰富了意义的存在。能指(SR)所指(SD)(表1)
2.1.2 从局部解读蝴蝶的同质异构
当我们单独观察每一组蝴蝶的外形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蝴蝶”—“2W”、“蝴蝶”—“苹果”、“蝴蝶”—“心”、“蝴蝶”—“奥运五环”等,这些元素之间的“外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在进行同质异构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两个符号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使它们的能指层发生“异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构”,这样,符号的所指意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见表2)这样的同质异构训练可以增强我们对世界万物各符号之间的认识,并发现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似关系,从而提高眼睛系统观察对象的能力。能指(SR)所指(SD)能指(SR)所指(SD)能指(SR)所指(SD)能指(SR)所指(SD)(表2)2.2 异质同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种形象,都可以传达一种图形信息。在图形创意中,哪一种符号更加贴近我们想要表达的形象?如何挑选和组合符号?两个符号之间的置换和摩擦会产生什么样新奇的效果?这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不断搜集各种形象符号,进行整理,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我们需要的设计语言,以此来促进新符号的产生。“异质同构”就是遵循这一原理,它用一种元素的形去破坏或者去嫁接另一种元素,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削弱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异质就是载体“物、我”,同构就是桥梁,就是“合一”。所以,要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元素连接成一体从而组成新的、更具意义的元素,我们就必须发现和把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用更广阔的视角和全方位的观察去审视对象,联想它们在各个状态下的视觉效果,巧妙地把同构原理运用于设计。2.2.1 用符号学基本原理分析异质同构
蝴蝶 字母:2W 蝴蝶 苹果 蝴蝶 心 蝴蝶 奥运五环
蝴蝶 心 字母:2W 苹果 奥运五环 ……
“异质同构”训练《扑克牌》(图5)“异质同构”训练《百家姓》(图6)
“异质同构”训练 《芭蕾》(图7)“异质同构”训练《数字》(图8)
图5到图8是对蝴蝶的“异质同构”训练,分别用了不同元素的形,通过重组和变化,共同构成了相似的蝴蝶的形,同时传达了蝴蝶这一所指意义。图5用了四种扑克牌的形形象的阐释了一组蝴蝶,而图6则用姓氏传达了一组蝴蝶的形状,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质”,构成的却都是蝴蝶的形,这也正是此设计的巧妙之处。图7和图8分别用形态各异的芭蕾舞姿和不同的数字来表现了蝴蝶,它们的材质运用各不相同,但是对这些不同材质进行组合、加工和转化,同样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蝴蝶。和同质异构不同的是,虽然仍是以蝴蝶为主题进行的图形创意,但是它的能指和所指发生了变化,这时,蝴蝶变成了所指层,并由多个能指层来表达。能指层各不相同,可以是扑克牌、百家姓、芭蕾舞和数字,但是所表达的内容——“蝴蝶”却是相同的。(见表3)。这也正是“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魅力所在。在设计中把握好能指和所指的基本原理,运用“异质同构”的表现手法,可以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能指(SR)所指(SD)(表3)
2.2.2 异质同构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图形不是单一以审美为目的的一种装饰,而是在特定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对某一个或多个元素组合的一种蓄意刻画和表达形式,有时是美学意义上的升华,有时是富有深刻意义的哲理给人们以启示。[3]“异质同构”中对设计符号的组合和转换,经常被运用于标志设计、海报设计、招贴广告、字体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扑克牌
百家姓
芭蕾舞 蝴蝶
数字
……
陈幼坚作品(图9)
图9是“茶佳人”的标志,作为标志,它向受众者传达的是一种符号信息。首先我们可以判断出此标志是用了异质同构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设计元素的挑选、切分、组合和转化,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元素同构在了一个画面。按照符号学原理,符号的存在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代表的是表达层,所指代表的是内容层。显而易见,此作品中的所指层指的应该是标志的主题意义“茶佳人”,而用来表达和阐述这一概念的作品本身则是表达层,也就是能指层。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的所指系统被切分成若干相关的符号及符号系统,各种编码的方式、层次不同,得到的符号必然多样。[4]进一步分析标志的符号特征,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将所指层切分,以便获得更小的语言单位,便于分析表达层即能指层的内在结构,一步一步的深入选择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以便寻找创意点。在此,“茶佳人”就可以被分解成“茶”和“佳人”两个单元,也可以说是两个单元符号,每一个单元符号都有各自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层。(见图10)“茶”这一所指可以有“汉字”、“拼音”、“英文”“茶具”等能指表达;“佳人”这一所指可以有“女头像”、“汉字”等能指来表达。也就是说,“茶佳人”的主题可被转译为:汉字、拼音、茶具、女头像等等。(见表4)作品中,作者选用了“茶具”和“女头像”两种具像符号。有了这两个符号,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交集,即同构。可以发现,作者在两个符号之间十分巧秒的运用了切割、破坏、连接等手法,合理的解决了“形”与“形”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之相互和谐和统一,把“茶具”和“女头像”以曲线为共面的方式同构在了同一画面,力求获得最佳的符号系统来描述和阐释对象。
所指(SD)
茶 汉字(茶)拼音(cha)英文(tea)图像(茶具)
……
佳人 汉字(佳人)图像(女头像)
……
能指(SR)
(表4)
2.3 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
无论是同质异构还是异质同构,它们的表述都会围绕着“义”来展开。所谓“义”,可以被理解为“意义”。对于图形创意而言,同一能指经过不同设计师或者同一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和深层挖掘,就可以用以表现不同的所指。(图1—4)而不同的能指经过变化和锤炼,也可以用以表达同一所指。(图5—8)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用形的变化来传达意义的存在。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训练都可以扩散和梳理想象思维,并提高创新意识。它们对“义”的表达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找设计元素,进而对在这些元素进行分析,然后合理的安排相关的符号进行编码,尽量使之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和谐效果。使“义”的概念更广泛(同质异构)或者更集中(异质同构)。3.小结
运用符号学原理解构和分析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在图形创意中的表现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在图形创意过程中,任何设计都离不开符号的影子,找准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定位,发挥创新思维,发现符号新特征,尽可能多的找到表达所指的元素,然后有效的利用这些基本符号元素,使它们不断的进行转换、变化、组合,最后得以再生,这样在创新中就很容易找到设计思路和主线。
同样,用符号学解析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意图是从实例中发现和提取相关的理论经验和设计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运用符号学这种方法论不但可以分析设计,反过来还可以指导设计。整体上看,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各种形式的图形创意都在试图寻求和呼唤着图形与图像之间的“和谐美”,求同存异、不断创新,以求达到视觉效果上的艺术性和合理性;从局部看,每个符号又单独存在,它们不是简单的图形和文字之间的组合和拼凑,而是充分运用符号学的相关原理对图形和文字进行的一种衍变和再生,他们相互依存并相互利用,并在整个图形创意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运用符号学原理对设计作品进行更深一步的解构和展开,也不是简单的解读各个设计元素的意义,而是对相关符号不断深化和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厌其烦的发现符号的多元化特征,沉着冷静的去总结符号规律,并把对符号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然后大胆创造新符号,用符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指导我们的设计,使设计更具创新作用、更具冲击力,更有效的把信息传达给观众。
第三篇: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废旧材料在小班幼儿活动中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文章研究了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陶行知思想;废旧材料;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70-02
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观时至今日依然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废旧材料在小班幼儿活动中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全面发展。学前期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由于各方面能力比较薄弱,很多东西都需要不断尝试。下面,就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一、废旧材料在活动中的运用有效地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从定义上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对幼儿来说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来源。很多时候,教师会忽视生活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特别重视教材中的教育内容,一切都是照搬理论。然而,这样的行为对于刚刚踏入幼儿园的小班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小班幼儿本身的能力有限,尤其是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最重要的注意力,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规中矩灌输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幼儿学到的东西只会是单一的,幼儿也会因为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趣味性而失去兴趣,导致活动效率不明显。
废旧材料在活动中的运用,则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精美的教玩具,以此来吸引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力和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由于废旧材料的来源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以及幼儿将废旧材料制作成精致的、与生活中的实物很相似的教具玩具,这样的材料会让幼儿更加熟悉,更加能够与生活结合起来,同时能让幼儿在温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现自己。教师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情境、语言的指导就可以让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操作活动。这也可以帮助小班幼儿尽快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例如,平时的区域游戏就源于生活。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进行着不同的活动。通过教师在区域中投放的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电视机、冰箱、空调、桌椅等家居用品,为游戏增添了乐趣,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玩的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游戏,从而在游戏中获得经验与知识。这就是陶行知认为的幼儿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由此可见,幼儿的游戏、学习等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也都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当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他们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经验。这些生活赋予的教育,比教师强加给幼儿的硬式教育的印象更为深刻,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宝贵的经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认为,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是生活的场所,那么社会就是教育的场所。因此,“社会即学校”。教师要以幼儿广阔的生活环境为教育场所,让幼儿亲近社会、亲近大自然,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教育场所,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以及大自然中自由地进行活动和探索,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结合。陶行知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引导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幼儿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幼儿的经验在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中得到有效迁移与升华。比如,小班开展的“秋叶飘”“冬天到”的主题活动,教师除了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还可以在环境布置的时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与秋天相关的事物(如秋天的树叶)、冬天相关的事物(如雪花或者雪人)等)。通过废旧材料的制作,能有效地烘托季节的特点,帮助幼儿了解四季的不同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感受,能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秘密,在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也会引导他们获得更加深刻的、更进一步的经验。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和方法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该理论在活动中的实践与运用,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方法论,保证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有效施行。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的“行知合一”的观点,表明了反对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反对幼儿照搬模仿的现象,把自由还给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进行活动,通过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获得经验。比如,班级内组织以“废旧材料”为主的特色课题教学活动,教师让幼儿自主去进行交流、操作、探索等,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通过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废物改造,在活动中加入趣味性的操作,不仅能通过操作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从操作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二、废旧材料在活动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
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自由活动,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及其个体差异性。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就是要把幼儿的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幼儿全方面能力的教育。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现在的教育中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活动中也需要明确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要以幼儿为主,教师只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鼓励者。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大胆创造,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
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的运用是多样化的,每一种废旧材料都是一物多用的。因此,在教师开展的课题活动中,在提供给幼儿废旧材料之后,要引导他们欣赏几种成功的作品。如生活中的硬纸盒,可以制作成相框、可以进行添画、可以进行涂色活动等,不同的方式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幼儿的思维,还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时,教师将一些精美的作品投放到幼儿园或班级的环境布置中,也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教育教学中也处处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为幼儿创造更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引导幼儿从操作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作为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经验知识。相信经过教师的努力,一定会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辛岩.幼儿美术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2]张勇,张园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2008(03).[3]许丽萍.利用餐具开展创意美术[J].早期教育,2013(05).[4]李雯.幼儿园废旧材料的开发与利用[J].甘肃教育,2015(09).[5]王玲.自由表达 快乐创造――小班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第四篇: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香江明珠小金星幼儿园
陈建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幼儿对大千世界生活中许多美好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取向,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一、选择生活化的主题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根据幼儿兴趣点,把“美术”课程融合进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如在主题活动“盒子”中,大家收集了各种样式的废旧包装盒。由此生发出了“盒子变变变”和“给盒子分类”等多样活动。盒子是幼儿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物品,其中蕴藏着“大小”“形状”“色彩”“用途”等多种信息,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教师让幼儿试着给盒子分类,初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分类的经验。在盒子上想想添画,制作出不同的玩具,孩子们在玩中体验了乐趣、发挥了想象、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
2.根据幼儿探索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幼儿知识,为日后的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秋》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树叶、果核等。利用收集来的这些自然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当幼儿收集到各种各样秋天的瓜果时,我们让孩子一起把它们布置成一个瓜果展览会。当幼儿看到各种各样的树叶时,他们好奇的拿起来看、比,我就及时地引导他们去收集不同的树叶,组织幼儿进行《树叶变变变》活动,引导他们按某一特征将树叶分类放在书本中压一压,带叶子风干后用它们进行创意粘贴画。和幼儿相互合作,有的用刺槐树的叶子做金鱼的身体、枫叶做金鱼的尾巴,还有用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成蚂蚁的小船、飞舞的蝴蝶……当农作物丰收时,请家长帮忙收集其种子到生活区,引导幼儿探索种子的多样性,并对种子进行分类和种植。
3.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如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孩子们亲自去菜场体验买菜,觉得很新鲜,直观认识和触摸使许多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我们随即设计了绘画活动:菜园舞会。以孩子们前期积累认知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朋友。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孩子的心,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孩子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挖掘生活化的美术表现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1.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材料。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树叶,果壳,种子,石块,稻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秋天到了,在主题性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是孩子们熟悉又喜欢的,幼儿能够自主创作,运用苹果、香蕉、黄瓜等装饰成了各种小动物,既有趣,也能装点我们的活动室;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当印章,构思奇特,趣味盎然。
2.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我们在幼儿园中开辟了“美术室”,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教师发动幼儿与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稻草、麦秆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专用活动室时间里,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比如:我们召集幼儿共同收集了大量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材质多样的纸盒。因为有了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孩子们的制作各显特色。有的用大纸箱作出了“大机器人”、有的用废弃的纸袋合作做成了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有的用小的纸盒制作了小汽车、坦克、长颈鹿等。
三、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1.特色区域实现美术活动的自主化和游戏化。《纲要》提出,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在幼儿创造性制作活动中正式与非正式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针对正规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美术特色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和美工的工具,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变废为宝”融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各种废旧物和自然物进行的“小制作”,其过程不但是一个“玩”的过程,而且还能创造出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我们把收集的瓶子、盒子等废旧物,洗净消毒后,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瓶娃娃,风铃,小汽车,方便面的纸碗做成了菜场的称,月饼盒做成了电脑。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
3.亲子环保活动让美术创意无限。我们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安全无公害的废旧材料,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小制作”和“自制体育玩具”比赛,各种饮料瓶、果冻壳、纸杯子、报纸等,经过巧手“打扮”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和有趣的玩具。开展“我爱绿色家园”主题画比赛。孩子们的家长的指导下创作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环保画。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发展。这些环环相扣的环保行动,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第五篇:笑脸激励法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笑脸激励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能使学生有怕学逐渐转变为愿学、乐学,自觉主动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笑脸激励法”,这一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促进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激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这样的现象:对同一位学生,当你安排他去做一项十分简单的任务时,他会平平常常的完成;当你分给他一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且对他进行鼓励,充分相信他有能力做好这项任务时,他会很出色的完成这项任务,这就是激励的作用。在才接到三年级的教学时,班上的作业完成得较差,看到这一情况,我没有急于批评这些同学,而是用笑脸激励法鼓励学生认真、及时的完成作业,一周没有一次不交作业得一个笑脸;交作业且质量较高又得一个笑脸;从不交作业到交作业这样的进步再得一个笑脸。这样既照顾了多数学生,特长生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一个笑脸努力地完成作业。当我听到学生说,谁得了几个笑脸了我要追上他,我知道学生们开始了你追我赶的学习。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把这些同学训斥一顿,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恐怕结局将是另一番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激励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师恰当地进行激励,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激励可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通过笑脸激励法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行为,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去努力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采用“一帮一”的方法,根据当天学习的内容出一个题目,一位特长生固定帮助一位后进生。只要这位后进生得到一个笑脸,帮助他的学生也可获得一个笑脸,特长生为了帮助后进生得一个笑脸时时讲解、辅导。这样,既让特长生树立了自信心,又使后进生收获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真正实现手拉手共同进步。
三、激励可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这学期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笑脸激励法的作用,原本沉寂、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轻松、愉快。每周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佳表现两人,这两人各得一个笑脸,最佳小组一组,小组和组员各得一个笑脸,主要依据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把个人的力量凝聚到小组中,从而培养学生克服自私自利,争当集体中的一份子,为集体争光。把笑脸激励法与课堂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由此看来,笑脸激励法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节课中激励机制如果运用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能激活犹如一潭死水的沉闷课堂,让你的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