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

时间:2019-05-15 02: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螳螂捕蝉》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螳螂捕蝉》教案》。

第一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螳螂捕蝉》教案 溧阳市城南小学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螳螂捕蝉》教案。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教案》)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2)学生自练(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5)学生互说。(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教案

第二篇:螳螂捕蝉 教案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四、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五、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案

睿智对话中走向生本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螳螂捕蝉”这则故事领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紧扣文本语言,感受少年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

3、通过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题目切入,初读课文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课件1)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

2、这课生字词语不多,指名读。(课件2生字词语我会读)

3、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倒不少。(课件3易错词语我会辨)

4、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读课文自然就容易多了。指名读。(课件4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5、读到这句话时:“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老师产生了疑惑,相信你至少能提两个有质量的问题。(课件56,点红“这番话”和“恍然大悟”)

二、紧扣“这番话”,展开教学

1、文章&

9、&11,仔细读读,从这些具体的描写当中,一定会有些语句引起你的注意?(课件7,点红3个“却不知道”)

抓住三个“却不知道”引导:如果它们将头往后一调,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祸。咦,蝉怎么不掉头看看身后?螳螂怎么也不掉头看看身后呢?黄雀怎么也没有掉头看看身后呢?请你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3句。

2、少年说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谁能像少年那样将这件事绘声绘色地讲好? 带上修饰词,画面才会情趣盎然。(课件8复述故事)

3、师:万全之策是既瞻前顾后,又顾后。现在,该用一句话来对蝉、螳螂、黄雀三位好好总结一下喽!齐读书上的句子。(课件9故事寓意)

4、说话练习,强化寓意。如果由我们对蝉、螳螂、黄雀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由蝉、螳螂、黄雀三位对自己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蝉、螳螂、黄雀要告诫别人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这句话,该怎么读?

三、紧扣“恍然大悟”,展开教学

1、少年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恍然大悟】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过来的意思?(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拨云见日 如梦初醒 顿悟„„)(课件10近义词)

3、吴王由少年的这番话到底悟出了什么呢?当初大臣们劝说吴王的理由是什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1小节)

4、吴王悟出来的结论,跟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不是正好一致的吗?可大臣们劝说吴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课件11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这两句话中的“死”意思一样吗?透过这两个“死”,你看出了什么?你见过固执的人吗?吴王固执到什么程度?

6、少年的话吴王还是听进去了,他决定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跟大臣们说说自己悟出的内容。请你代他拟一道圣旨。(课件12代拟圣旨)

四、细读课文,悟少年“智慧”

1、大臣们苦苦劝说却无济于事,还惹得吴王下了一道死命令;【板书:死命令】 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只用一番话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一言九鼎的君王心悦诚服地改口。少年靠的是什么?这其中一定藏着什么神奇的密码!就让我们走进这番不寻常的劝说之中,走进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去探寻那神奇的密码!(课件13 读少年)

2、交流:(这是一个完整的劝说过程,所以我们先从第三小节开始交流吧)预设:

●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词语!

●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有不寻常的发现?●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发现少年是在有意而为?

●为什么选择在清晨转?为什么选择在王宫花园里转? ●为什么要拿着一个弹弓在转?是否算好了要转上三天?

●那要是三个早晨后,吴王还是没有发现他呢?(课件14比较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透过这个不寻常的“被”字,你领悟到了什么?

看似被动实为主动,一个“被”字透出少年无尽的智慧呀!由这句话,我们不妨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第二天清晨,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三天清晨,他又——(引读)(课件15,引读&3)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四天,少年又——(引读)(课件15,引读&3), 这一次,少年终于见到吴王踱着方步向他走来,他的心中一阵():

但很快就控制好自己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读——(课件16“被发现”)

●师追问: 有同学关注吴王在对话中的所有反应吗?(课件17)读一读,你有什么话要说?

(透过吴王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再次领略到少年的智慧!你看他一步一步地吸引吴王主动而饶有兴趣地来“问”,而自己则藏于暗处不留痕迹地“答”,吴王不知不觉中按照少年的节奏在接受“劝说”,此等劝说方式,实在是巧妙至极!)

● 师再追问:你说少年在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怎么没有提到一句攻打楚国的话呀?他真的见到螳螂捕蝉这件事了吗?那他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含而不露,实在是巧妙至极呀!)● 同样是在劝,在你看来,大臣们的劝是(力劝、直劝),少年的劝又是怎样的劝?(智劝、巧劝)同学们,那神奇的密码解开了,一切尽在少年这番智慧的劝说之中。

【板书:智劝】

总结语: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这语言的智慧哪里来,阅读中来,思考中得。请两个同学为我们分角色读读,让我们再次见识那个有胆识有智慧的超群少年。

五、古文学习,拓展延伸

北京的6年级小学生,他们也学《螳螂捕蝉》,不过是古文版的。想不想尝试。(课件18、19小古文)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想象说话。

少年智劝吴王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众大臣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吴国的平民百姓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楚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那些准备乘虚而入的诸侯国的国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说一说)

【板书】 螳螂捕蝉

智劝

死命令

————

恍然大悟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主备人——袁丽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集体交流,讨论。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

指名读。

师生评价。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描红。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讲述故事。

练习说话。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案2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螳螂捕蝉》教案3

一、听写词语,引入故事。

1.能与同学们合作是我的荣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你来读课题。

大家都带练习本儿了吧?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

2.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奖励自己一个五角星。(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二、指导学生练讲故事。

1.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先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让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2.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施以鼓励)

(预设: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

3.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师指指听写的词语。) (她还能将听写过的几组词语都恰当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扬,鼓励。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三、读通课文,理清思路。

1.我们讲的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2.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适时引导学生读第一节。)

3.写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适时解决疑惑

4.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

5.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四、自导自演,表演故事。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两个是演员,谁是导演?

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给这两位演员导一导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给“小导演”们导的机会。)

2.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旁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你的未来又多了一条路可走,说不定能成著名演员呢!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下课)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螳螂捕蝉》教案4

【学习目标】

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

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

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

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

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

(“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然而它们不知道悲剧即将发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是告诫君王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现在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

板书: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功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捕蝉》教案5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

到了( );从吴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练习:

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

五、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蝉 ← 螳螂 ← 黄雀 ← 少年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螳螂捕蝉》教案6

看了《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导,学生练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想,教师引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三、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螳螂捕蝉》教案7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螳螂捕蝉》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

(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

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②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

③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④讨论:你觉得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⑤引读故事。

⑥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复述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教案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少年

《螳螂捕蝉》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悠闲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着身子前爪

③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④少年弹弓瞄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

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

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自学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

3)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朗读训练

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学生自读

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

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改)

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螳螂捕蝉》教案11

一、听写几组词语。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螳螂捕蝉》教案12

【设计特色】开放、有情趣地解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别出心裁入新课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蝉。(其中简介昆虫:“螳螂”和“蝉” )

2.理解“捕”字。(换成“捉、逮、抓、啄、吃、杀”等来读)

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理念:导入要自然 、亲切、不露斧凿痕迹,学生要在轻松愉快、兴奋不已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才能真正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课未始,情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① 指名说;②同学之间互相说;③再概括些怎么说?④点拨: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把内容再“减肥”怎么说?⑤想一想,吴王和侍卫官,主要又写谁?为什么?用一句话来说。⑥过渡小结:一篇5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侍卫官,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侍卫官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并说出理由来。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这一遍我建议大家细细地读,边读边画边思考。

(设计理念:强化初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强化初读,才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减肥”运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利于训练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发展语言。)

三、细读课文话侍卫

1.细读课文,教师巡视。

2.大家话侍卫官。

板书:侍卫官是一个(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计答案有:非常勇敢、为国分忧、关心国家大事、有耐心、爱动脑子、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粗中有细、爱和平等等。

② 师问:侍卫官的劝叫什么劝?(智劝、妙劝、巧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等)大臣们的劝又是一种怎样的劝呢?(直劝、正劝、笨劝等)侍卫官是怎样劝的?劝说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胸有成竹地读,不慌不忙地读,沉住气地读、不紧不慢地读等),自由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

(设计理念:多元解读课文,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学生反复玩味,看似多余,其实学生在这种循环往复,盘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感悟、积淀到内化,让人感受到语文课里有语文。)

四、品读课文悟关系

1.过渡: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上台用符号表示。讲讲你的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吴国、楚国、诸侯国;我们、玩耍、荒废学业等)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4.师问: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板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设计理念:提倡自主学习,绝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点。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词语掀波澜

1.师问: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卫官的机智勇敢,国家需要安宁,不要战争等等)

2.师总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设计理念: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给学生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引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玩耍←—我们←—荒废学业

附阅读短文: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

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直说。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

吴王听说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园里去干什么?”

侍卫官回答说:“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

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还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

2、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螳螂捕蝉》教案13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捕蝉》教案1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a指名说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真是太霸道了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转来转去沾湿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螳螂捕蝉》教案1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代指的不同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5.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是什么。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后小结:学生能正确读文,通过学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古文时,需要教师指导如何停顿,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练读这句话,体会大臣们考虑问题的周到。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2.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故事:“螳螂捕蝉”。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指导。

(4)组织小组讨论:少年仅仅是为吴王讲一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找到理由?

(5)组织讨论:少年说的一番话,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6)带问题读课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2.分角色朗读全文,(同桌、小组、集体)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复述课文

指名复述课文,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

课后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下载《螳螂捕蝉》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螳螂捕蝉》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螳螂捕蝉 教案

    教案与反思: 10、螳螂捕蝉 一、1、读题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二、学文 (一)读读课文1——2节,看看少年时在怎样的情景下......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内容:10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

    螳螂捕蝉教案

    10 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展开想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螳螂捕蝉教案

    湖小六年级2班语文家长开放周教案 课题:课文10 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吴培兰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日早上第一节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

    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10、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

    苏教版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

    课堂教案:螳螂捕蝉

    作者:江苏徐州铜山大彭实验小学 刘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个体自主的品读、感悟、反馈、师点拨指导,师生讲故事比赛,阅读古文原著等方法,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

    螳螂捕蝉教案5篇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