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第一篇: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

10、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蕴含深刻的道理。学生对八字成语的掌握还不是很多,可是要一下子理清文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代表意义不是易事,因此,强化文字积累,深刻领悟寓意,体会少年的“智”劝将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学

1、“螳螂捕蝉”的下半句是什么?

2、像这样的八字成语有许多,谁来说一说?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了解“螳螂捕蝉”的出处。

三、精讲导学

(一)认真听读课文,并思考:

1、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2、想一想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蝉、螳螂、黄雀各自如何表现?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利害关系?

3、少年是怎样劝阻吴王的,从中你体会到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二)集体交流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吴王攻打楚国? 指导朗读

2、在文中找出这个故事,读一读。

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学生讨论,填表格,理清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利害关系。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 ←(捕)← 螳螂←(啄)← 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三)练习讲故事。

四、当堂检测

1、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几个和螳螂捕蝉相似的事例。

2、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3、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少年能够成功?

五、课后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篇:螳螂捕蝉 教案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悠闲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

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

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

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

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是一个爱国的人。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

6、你认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专制蛮横、知错就改)

四、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学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五、作业

1、继续写好剧本,练习表演。

2、推荐寓言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代寓言》。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默写五组词语,然后让学生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并体会人物形象;(3)课文表演,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己表演,再让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再让每个人根据当时情境写台词。这堂课我感觉(1)容量很大,学生的阅读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时间有点仓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感觉印象

第三篇:《螳螂捕蝉》教案

睿智对话中走向生本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螳螂捕蝉”这则故事领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紧扣文本语言,感受少年富有智慧的人物形象。

3、通过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写下自己的感悟。教学过程:

一、题目切入,初读课文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课件1)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

2、这课生字词语不多,指名读。(课件2生字词语我会读)

3、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倒不少。(课件3易错词语我会辨)

4、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读课文自然就容易多了。指名读。(课件4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5、读到这句话时:“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老师产生了疑惑,相信你至少能提两个有质量的问题。(课件56,点红“这番话”和“恍然大悟”)

二、紧扣“这番话”,展开教学

1、文章&

9、&11,仔细读读,从这些具体的描写当中,一定会有些语句引起你的注意?(课件7,点红3个“却不知道”)

抓住三个“却不知道”引导:如果它们将头往后一调,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祸。咦,蝉怎么不掉头看看身后?螳螂怎么也不掉头看看身后呢?黄雀怎么也没有掉头看看身后呢?请你用上“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3句。

2、少年说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谁能像少年那样将这件事绘声绘色地讲好? 带上修饰词,画面才会情趣盎然。(课件8复述故事)

3、师:万全之策是既瞻前顾后,又顾后。现在,该用一句话来对蝉、螳螂、黄雀三位好好总结一下喽!齐读书上的句子。(课件9故事寓意)

4、说话练习,强化寓意。如果由我们对蝉、螳螂、黄雀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由蝉、螳螂、黄雀三位对自己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 如果蝉、螳螂、黄雀要告诫别人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这句话,该怎么读?

三、紧扣“恍然大悟”,展开教学

1、少年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板书:恍然大悟】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过来的意思?(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拨云见日 如梦初醒 顿悟„„)(课件10近义词)

3、吴王由少年的这番话到底悟出了什么呢?当初大臣们劝说吴王的理由是什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1小节)

4、吴王悟出来的结论,跟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不是正好一致的吗?可大臣们劝说吴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课件11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这两句话中的“死”意思一样吗?透过这两个“死”,你看出了什么?你见过固执的人吗?吴王固执到什么程度?

6、少年的话吴王还是听进去了,他决定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跟大臣们说说自己悟出的内容。请你代他拟一道圣旨。(课件12代拟圣旨)

四、细读课文,悟少年“智慧”

1、大臣们苦苦劝说却无济于事,还惹得吴王下了一道死命令;【板书:死命令】 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只用一番话就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一言九鼎的君王心悦诚服地改口。少年靠的是什么?这其中一定藏着什么神奇的密码!就让我们走进这番不寻常的劝说之中,走进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去探寻那神奇的密码!(课件13 读少年)

2、交流:(这是一个完整的劝说过程,所以我们先从第三小节开始交流吧)预设:

●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词语!

●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有不寻常的发现?●再读一读这几句话,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发现少年是在有意而为?

●为什么选择在清晨转?为什么选择在王宫花园里转? ●为什么要拿着一个弹弓在转?是否算好了要转上三天?

●那要是三个早晨后,吴王还是没有发现他呢?(课件14比较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透过这个不寻常的“被”字,你领悟到了什么?

看似被动实为主动,一个“被”字透出少年无尽的智慧呀!由这句话,我们不妨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第二天清晨,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三天清晨,他又——(引读)(课件15,引读&3)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四天,少年又——(引读)(课件15,引读&3), 这一次,少年终于见到吴王踱着方步向他走来,他的心中一阵():

但很快就控制好自己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读——(课件16“被发现”)

●师追问: 有同学关注吴王在对话中的所有反应吗?(课件17)读一读,你有什么话要说?

(透过吴王的一系列反应,我们再次领略到少年的智慧!你看他一步一步地吸引吴王主动而饶有兴趣地来“问”,而自己则藏于暗处不留痕迹地“答”,吴王不知不觉中按照少年的节奏在接受“劝说”,此等劝说方式,实在是巧妙至极!)

● 师再追问:你说少年在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怎么没有提到一句攻打楚国的话呀?他真的见到螳螂捕蝉这件事了吗?那他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含而不露,实在是巧妙至极呀!)● 同样是在劝,在你看来,大臣们的劝是(力劝、直劝),少年的劝又是怎样的劝?(智劝、巧劝)同学们,那神奇的密码解开了,一切尽在少年这番智慧的劝说之中。

【板书:智劝】

总结语: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这语言的智慧哪里来,阅读中来,思考中得。请两个同学为我们分角色读读,让我们再次见识那个有胆识有智慧的超群少年。

五、古文学习,拓展延伸

北京的6年级小学生,他们也学《螳螂捕蝉》,不过是古文版的。想不想尝试。(课件18、19小古文)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想象说话。

少年智劝吴王的事很快就传开了: 众大臣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吴国的平民百姓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楚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那些准备乘虚而入的诸侯国的国王听说此事后,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说一说)

【板书】 螳螂捕蝉

智劝

死命令

————

恍然大悟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螳螂捕蝉》教案 溧阳市城南小学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螳螂捕蝉》教案。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教案》)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2)学生自练(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5)学生互说。(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教案

第五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主备人——袁丽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下载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篇螳螂捕蝉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螳螂捕蝉 教案

    教案与反思: 10、螳螂捕蝉 一、1、读题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二、学文 (一)读读课文1——2节,看看少年时在怎样的情景下......

    《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内容:10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

    螳螂捕蝉教案

    10 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2.展开想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螳螂捕蝉教案

    湖小六年级2班语文家长开放周教案 课题:课文10 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吴培兰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日早上第一节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

    苏教版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

    螳螂捕蝉教案(最终五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少孺子的劝诫办法巧妙在哪里,能够体会出少孺子是个怎样的人。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

    课堂教案:螳螂捕蝉

    作者:江苏徐州铜山大彭实验小学 刘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个体自主的品读、感悟、反馈、师点拨指导,师生讲故事比赛,阅读古文原著等方法,让学生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

    螳螂捕蝉教案5篇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