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河流(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刘小敏
本节课是中国的河流第四课时,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有关黄河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的内容有的超出了教师的意料,给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第二篇: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刘小敏
滚滚的长江是中国的河流中最难的一课,尽管充分准备,可是第一课时讲后,还是暴露许多问题。由激昂的《长江之歌》导入,新课学习却气氛沉闷,长江概况。借助导学案这个学习助手,只要学生能自学解决的知识,我就放手给学生。例如:长江发源地、长度、入海;流经地形区和省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分界点等,学生或通读课本,或分析地图,或小组合作,但却让人有巨大情感落差。教学方式单调-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再学习再讨论,教和学枯燥无味。课堂中老师始终牵着学生走,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参与,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如此多的课堂陋习,我一下子懵了,良好的自我感觉噶然而止。重重压力下迸发出无穷动力,抹干眼泪后我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大胆改革,对“滚滚长江”第二课时的教学做了调整。期待有所进步。
第三篇: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本节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等已学过的知识。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互相联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在讲授“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内容时,我主要从几个基本概念入手,让学生根据河流分布图中给出的主要河流,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分析外流河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按照教师的提示,给学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别分析南北两侧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征与成因,学生通过分析图和教材资料,采用对比的方法从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大小、结冰期的长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与成因,重点是强调学生要从已学知识中分析得出结论,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大部分学生态度积极端正,对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好,为后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就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节课又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仍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
董建伟 2015.9.28
第四篇: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刘小敏
这是滚滚长江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失败这节课我在教学上有所改变。导入我采用图片展示。奇怪的是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那种浓浓的学习氛围让我深深感到:满堂灌,灌满堂,只会让学生在等饭吃的过程中,食之无味。然后我采用分层次回答问题和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基本内容加以点拨强调即可。长江开发。分水能和航运两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图文,然后播放视频《三峡》,“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伟大壮举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长江忧患。首先播放一组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图片,触发学生的情感弦,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讨论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集体力量使这个疑难问题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有学生说:“因为近些年长江上中游乱砍乱伐,导致长江下游即将成为第二条’地上河’!”有的说:“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工厂企业建筑物占用航道。”学生能够跳出降水多、支流多、中下游地势地平、河道弯曲等课本内容,拓展到课外这是我所意外也很欣慰的。归纳治理措施时更是“百花齐放”:“南水北调”“下游开挖河道”“中上游植树造林”“中游裁弯取直”“退耕还湖”“提高防灾意识”等等,一个接一个的点子,让我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刮目相看。
每位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害怕讲得少学生不明白,而我也会不知不觉陷入传统教学的漩涡。总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到课堂上的“留白”: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我愿意插上民主的翅膀,带领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共飞翔。实现学校的三教加思想和核心问题。
第五篇:《河流》教学反思
《河流》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是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三个标题,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通过执教本节课感想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完整,从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到问题生成,课堂达标练习,再到课外拓展,环环相扣,各环节衔接自然。
2、教学目标明确,有实效,出示时间合适。
3、教学讲究策略,导学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问题解决讲授到位。
4、课堂训练突出,习题设置分层次、有梯度。
5、课外拓展联系了生活实际(汶河),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新课程理念有体现,课堂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取知识。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节奏控制不恰当,前松后紧,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影响。
2、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些价值不高,有待于以后改进。
3、针对本节知识记忆的方法指导不够全面。(如一些记忆口诀没有提示学生)
三、教学重建
针对以上分析,在下一步教学中要着重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记忆方法的指导要全面,经常。
2、要学习控制教学各环节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一步研究设置有价值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