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案
北师大 十二册 语文 第 一 单元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是当代儿童作家斑马所写。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文中的爸爸真是了不起,他通过带孩子去爬树,让孩子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培养了意志,锻炼了体魄;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情趣;收获了快乐,增长了智慧。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这一主题。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
2、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乐趣,体悟“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难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里玩呢? 2、引出课题。3、审题。
从课文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你想进一步了解什么? 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作者通过写我学会了爬树来体现爬树的乐趣。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想像爸爸教我如何爬树?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北师大 十二册 语文 第 一 单元
站在地球上!”)
7.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自豪。
8.比较:第一次爬树和第二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爬树:大呼小叫,像动物。第二次爬树:觉得亲切,像猛兽。
9.交流爬树后作者的心情。(围绕课文第19—22自然段谈自己的感受。)10.教师相机板书:快乐。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结合课文中的疑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3.引导学生深思:
现实生活中“爬树”不太可能,那么应该怎样回归自然呢?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4.课堂练习。
鼓励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5.课堂小结。
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爬树前 担心
第一次爬树 紧张 回归自然 第二次爬树 自豪 热爱自然 爬树后 快乐 保护自然
第二篇: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设计
一、教育理念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则体现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0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五.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六.德育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上述目标。
七.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安排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题目来回顾文章主要情节,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这时,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3.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VCD片或照片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4.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关于板书
爸爸带我去爬树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1.学生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2.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
第三篇: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第四篇:爸爸带我去钓鱼
爸爸带我去钓鱼(2012-12-23)
今天,爸爸带我去钓鱼,我激动的一大早就起床了,我迫不及待地喊爸爸起床,带我去河塘,可别以为只有男生会钓鱼,我这个女娃娃也会钓鱼!
到了鱼塘,那是个度假村的,山清水秀,垂柳轻拂,钓鱼的人可真多,我急忙和爸爸一起拿出鱼杆,找了个好位置。我们装上鱼线,挂上鱼钩,串上鱼食。开始钓了,我钓了半天,一条也没有钓到,可爸爸钓了一条又一条,都五条鱼了,我又是生气,又是羡慕,于是我泄气了,不想钓了,就帮爸爸捞鱼吧。爸爸钓到鱼我就使劲地去捞,等到中午我又累又开心,因为看到爸爸钓那么多鲜活的鱼。吃中午饭了,也许是我没有钓到鱼,一点胃口都没有。吃完饭,我想池塘里的鱼也该饿了吧,应该好钓些了,于是我又硬拉着爸爸陪我钓鱼去,十分钟过去了,突然我觉得好象有鱼在吃鱼食,赶紧喊爸爸帮忙,我们合力猛地用力一拉鱼竿,哇,钓到一条大鲤鱼,我开心极了,终于钓到鱼了,这时我想到了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爸爸说“你钓到鱼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吧”。
我久久不愿离去,以后要是有时间,我一定要再来钓鱼!
点评:女孩家也会钓鱼!小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把钓鱼时的动作,心里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写出了失败后成功的喜悦之情。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拓展阅读》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构想: 本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内容很浅显,所反映的生活和同学们很贴近,文字障碍不多,因此,非常适宜自学。“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习了《山中杂记》,你有什么感想?
2、是啊,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再随作者班马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美景。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对班马有哪些了解?
班马原名班会文,是目前畅销书《亲子旅行——成长新策略》的作者。据介绍,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家庭亲子旅行的完整方案,其旨在让孩子在旅程中获得成长,是我国目前公认的一种好玩的亲子教育方式。
2、齐读课题《爸爸带我去爬树》。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多音字:
5、词语:
莫名其妙: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不明白,不理解。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7、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8、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爬树的时间、地点、对象。“我”是怎么爬树的?“我”爬第一棵树时怎样?“我”爬第二棵树时怎样?为什么先要热身?
三、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教师从中引导:
(1)作者是城市孩子,生活视野窄,胆量小,过分的安全措施使作者很娇气。
(2)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板书“回归自然”
2、“我”爬上树后的感觉怎样?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
解答上述问题后,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本文有深刻的含义,那就是爸爸带我爬树的真正用意。爸爸带“我”去爬树是针对一个城里孩子平时生活和所受教育的缺陷所作的决定,他是想通过爬树,要“我”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锻炼身体,回归自然,让“我”在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3、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
2、为什么要“回归自然”?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五、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六、教师总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作业设计:
1、理解课后题。
2.以“回归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次爬树 热身 回归自然 爸爸带我去爬树 热爱自然
第二次爬树 领略大自然美景 保护自然
《爸爸带我去爬树》问题设计
佳句赏析:
我们 脚踏着水桶粗的横干,手抓住坚硬的枝条,迎风站在离地有十来米高的半空 中——风好大呀,蓝天白云,田野碧绿,小河在发着亮„„而我的四周全是 枝条,绿叶,我像一只猛兽,站在地球上!我一只手搂着大树,一只手搂着爸爸,恍恍忽忽 中觉得心很大,又很深,很远—— 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
回城了.回家了.我还老在望那棵树,好像在树上也是一个家,一个遥远的老家......思考:
1、爸爸是怎么带我去爬树的?
2、“人在树上真的很快乐”为什么?
3、联系文章,你是怎么理解“恍恍惚惚中觉得心很大,又很深、很远„„”这句话的意思的?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5、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6、爸爸带我去爬树为什麽要重点写“我”爬上大树的感受?
7、爸带我去爬书中两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8、文中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案:
1.答:爸爸先带我去选树,爸爸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我爬树。先用微笑鼓励我,接着命令我爬树,然后爸爸保护我系数。当爬第二棵树时,爸爸跟我一起爬树,边爬边帮助我。
2.答:在树上看到不同的景致,看到了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体会到了爬树过程中战胜困难的乐趣,更体会到了回归大自然的快乐。
3.答:因为在书上看到不同的景象,体会到了爬树过程中战胜困难的乐趣,更体会到了亲密的父子情。
4.: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5、让我体会到爬树的无限乐趣——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奇特感觉,教育我要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6、因为 有你爸在树低下 撑着你 你才能爬大树 你爸无私的付出 才会让你爬上大树 你爸就是你的靠山。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如何把父亲“大树”的形象通过实在的事物写出来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写如何或者怎样爬上树,那这篇文章就会缺乏真正的内涵,因为你偏离了重点。重点是刻画人物形象,即父亲“大树”的形象。而你父亲形象是主要是通过你的心里感受来侧面反映出来的,所以你的感受很重要,应该重点描写一下。希望你重点理解借物写人,侧面烘托,刻画形象几个词。
7、第一次是很害怕,而第二次是很熟练,和树很亲切。
8、对比。我与父亲的对比;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课后反思:
美猴王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为明朝的吴承恩。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教学目标:
划分结构层次,通过自读、复述,理清故事情节。抓住美猴王的动作和语言,分析、把握美猴王形象。理解文章详略的处理。揣摩文章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性。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构想:
本文内容浅显,但属于古代白话文,所以有许多文言词汇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在书中的地位怎样?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作者简介:吴承恩(1500-1582),汉族。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82岁。
2、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4、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它之所以成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它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它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二、自主探究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瞑目()窍()石碣()镌()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遂 开辟 石崖瀑布 疲倦 逐 怪癖 天涯 曝光 蜷缩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开辟,喜不自胜,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4、理清文章顺序。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带领众猴,进入洞天。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三、语言揣摩
1、“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众猴只是欣赏瀑布,却不敢入,石猴却连声高呼“我进去”。初步表现它胆量与众不同。
2、“它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这句话写石猴进入瀑布泉,只用了十六个字,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它的高强本领和勇敢精神。使用动词“蹲”、“纵”、“跳”,十分贴切,读者如闻猴声,如见猴形,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恰如其分。
四、问题探究
1、小说创作讲究伏笔与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第三段,发现瀑布后,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为下文石猴被拥为王作伏笔。第四段结尾处,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与之照应。
2、有人说:“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结合课文或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以孙悟空为例,他变化多端,武艺高强,具神性;他爱憎分明,有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胆量,具人性;他又有猴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具自然性。
3、第四段对石猴的动作、语言描写属正面描写,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此段有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石猴?如果有,请指出。
第四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时,先写它跳入泉里,进洞察看,再行出动,着意写它动作的伶俐,观察的细致,足见它艺高胆大,聪明细心。再写它向众猴报告洞内所见,赞美这是它们“安身之处”,提出大家都进去住,显得它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后写石猴为王,群情悦服,从侧面表现了它本领过人,深孚众望。
五、欣赏评价
1、本段使用了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短句的排比写出了石猴的活泼、伶俐;对偶使句式整齐;引用使行文有文采又有趣。生动地反映了石猴的山间生活。请你仔细阅读第二段,从修辞、句式、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
2、作者是如何抓住猴性,显示其特征的?
六、拓展阅读
悟空只好拜辞菩提祖师,驾起筋斗云,哪消一个时辰,便回到了花果山,举目看去,眼前是一片荒凉凄惨景象。他大吃一惊,急忙召唤他的猴子猴孙们。
猴儿们从各个角落跑出来,向美猴王哭诉。原来猴王走后,有个混世魔王前来抢占水帘洞,还捉了许多小猴。美猴王大怒,问明方向,便去寻魔王报仇雪恨。
悟空去到水帘洞前叫骂,混世魔王披挂出来迎战。悟空夺过混世魔王的大刀,把他砍成两段。好猴王,只见他拔下一把毫毛嚼碎喷去,立刻变成数百个小猴,杀进洞中,剿灭众小妖,救出被掠去的猴儿们。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看他的言行,这个片段通过孙悟空的哪些行动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特点?试析。
2、画线句使我们想到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克隆”。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啊!发挥你的想象,为这段故事补充一段细节描写。作业设计:
查找有关西游记的故事,阅读有关章节。板书设计:
美猴王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跳入瀑布,发现水源。带领众猴,进入洞天。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感受快乐
教学内容:
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欢乐,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教学目标
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融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打动别人。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生活中快乐的事例;在讲述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精神。体会发现和创造是最有乐趣的事,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取得了胜利,会感受到乐趣,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感到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体会发现和创造是最有乐趣的事,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取得了胜利,会感受到乐趣,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感到快乐。教学构想
综合活动是以学生为主,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材料,自己整理材料,设计版面,教师在此过程中只给予相应的指导。活动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自己做。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材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准备材料 整理材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欢乐,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今天,就请你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
二、准备材料(提前布置人物让学生去调查采访)
提示:
1、稿件内容要真实。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小事,比如:旅游、收集、体育运动、小实验、小发明等,要求学生说清楚要求学生说清楚发现和创造是最有乐趣的事,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取得了胜利,会感受到乐趣,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会感到快乐。
3、学生分小组交流,再由小组集体评价,并推荐有意义的事情进行全班交流,并在全班中进行评价。
4、要求学生将自己讲述的故事写下来,最好配上照片。(注:小组合作办杂志的要注意做好分工。)
三、整理材料
筛选、整理,修改稿件的内容。要求:体裁多样,内容精彩感人,版面要图文并茂,书写要整洁。篇幅过长,还要进行缩写或改写。板书设计:
感受快乐
发现和创造
克服困难向自己挑战取得了胜利
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版面 学生学习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设计版面 1.设计草图,排排版。2.题目要醒目。
3.版面上下左右要平衡,色彩搭配要协调,形式要活泼。4.合作的同学要注意分好工。
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 板书设计:
题目要醒目
版面上下左右要平衡
色彩搭配要协调
形式要活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评价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展示学生的手抄报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
1. 内容范围是否广泛。2. 表达是否多样化。3. 装饰排版是否合理。4. 整体的效果是否吸引人。5. 书写是否整洁。
6. 手抄报的命题是否正确。7. 是否有创意。
„„
学生根据以上提示,用心观看,填写评价表
三、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板书设计:
评价
内容范围是否广泛。表达是否多样化。装饰排版是否合理。整体的效果是否吸引人。
书写是否整洁。手抄报的命题是否正确。
是否有创意。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