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第一课时
端午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积累词语、掌握朗读长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粽子感受端午节传统节日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2教学难点:理解“掀开、裹着和剥开”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端午节习俗图片,学生看图说话,师总结端午节习俗。
2揭题,读题,相机认识“端、粽”
二、检查预习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
三、识记生字
小组合作朗读字音。
2交流识记方法。
四、课文朗读
1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展示朗读,相机正音。
五、生字书写 1 梳理笔顺。2 观察,教师范写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 扩词练习
第二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第一课时
端午粽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棕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zònɡ jiè zǒnɡmǐjiānfēn dòuròudàizhījù wǔ yèzhēn
端 棕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据 午 叶 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多音字 分:多音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fèn 本分
分
fēn 十分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chánɡ太长
长
zhǎnɡ长大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bāo剥皮 剥
bō剥开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教学设计 jiān中间
间
jiàn间接 反义词
真——假 分——合 来——去纪念——忘记近义词
纪念——怀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开——打开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米——(来)变一笔
午——(牛)写偏旁
粽——()端——()总——()带——()加偏旁
十——()刀——()具——()反义词
假——(真)合——(分)纪念——(忘记)来——(去)
六、升华学习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萧县龙城镇梅村小学
刘素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多媒体课件:自己学一学
(1)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顺。(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三 识记生字生词。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3)认识新偏旁:“土字旁”,“米字旁” 2出示词语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分给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指名读,齐读。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 再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师生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的时候,外婆包粽子,我们吃粽子,分给邻居吃粽子。同时还点明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第一课时 (6)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2.出示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1)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吃过粽子吗?(2)同学们都说吃过粽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3)课件展示生字,小火车认读。
三、再读课文,品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边听边找出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4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1)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四、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外拓展:收集端午节其他的习俗的图片。
第五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通过图文结合,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米、分”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图片请学生欣赏。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图片会想到什么?(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粽子也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味。孩子们,喜欢吃粽子吗?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2、在去外婆家之前,请同学们用接力法读好这些词语和句子。出示生字词卡片,用接力法按行认读。(无错就过,有错用放大镜纠正。)
二、读通课文,感知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把词语读的这么好,老师相信你们把课文也会读得非常棒,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自读学习要求。(读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请XXX同学来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2)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读了这段你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味;“盼着”这个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一段,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4)集体朗读。
师:不知道今年外婆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样的粽子?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看屏幕,朗读学习要求。
2、出示“ 叽叽喳喳 ”法合作学习要求。(计时:五分钟)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思维导图,教师随机点拨指导。②当堂展示,请学生汇报交流。
师:谢谢XX小组的精彩的汇报,希望其他小组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认真思考、大胆说。把掌声送给他们。③请同学上讲台,贴板书。
3、看实物说粽子的样子。
师:通过这张思维导图的训练,老师觉得你们对课文已经用了很好的理解,下面请一位同学补充这个句子。①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师:同学们“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叠词?请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叠词和短语。②请学生仿写这样的词语。
()的草地()的天空()的稻子
③学生对比朗读句子,感知体会。(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非常有节奏。)
4、实物尝粽子的味道。
师:外婆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你来咬一口尝尝什么味道?
①抓住“又黏又甜”这个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②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第二个句字,感受粽子的香味。③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的手艺可不一般,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也多,那外婆包了那些口味的粽子呢? ①指名说出外婆包了哪些口味的粽子。②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都吃过那些口味的粽子? 师: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口味的粽子,爱吃辣椒四川人,还制作出独具特色的辣粽呢!我们在外婆家吃粽子心情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 ④指名回答。
师:外婆不仅为我们准备了又黏又甜的粽子,还不忘把这样的美味送给邻居们吃。这是什么样的外婆呢?
⑤指名回答。(热情、懂得分享
······)
师:这样的外婆是不是值得称赞呢?请同学们用夸赞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
⑥用夸赞的语气读一读第三自然段。(3)学习第4自然段。
师:同学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①指名学生回答。②齐读第四自然段。
③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请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三、拓展延伸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和同学们用内外圈分享交流。(用内外圈的合作学习方法交流分享,并汇报。)
四、指导书写米、分
1、观察他们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学生作品展示。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请你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并和同学一起交流。
3、制作一份端午节手抄报。
4、跟奶奶、妈妈学包粽子。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最后我们用一首儿歌结束这节课。儿歌:吃粽子,蘸白糖,五月初五是端阳。
五彩线,手腕绑,龙船下河喜洋洋
板书设计 端午粽
样子(贴)(贴)
味道
又黏又甜(贴)青青的箬竹叶(贴)一股清香(贴)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