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庞君 2011年6月29日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和灭火》。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探究的办法让学生证实燃烧的条件,同时加强练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思维。再讨论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得出两点:一是如何利用燃烧的条件使燃烧更旺?二是根据燃烧的条件想想有哪些办法能进行灭火?最后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办法及其原理再做练习巩固和提升本课相关的知识及其应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为,不仅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课前演示了“魔棒点灯”的实验,很让学生开眼界。
2、用课件展示了白磷在水下燃烧的探究实验,学生观看效果良好。这样比教师课堂上实际操作方便很多,毕竟实验室里没有白磷,而且该实验做起来并不方便,花费时间会较长。
3、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开展4人一小组讨论的方式,更能开动学生的思维效果教好。
不足之处:
1、在教案设计时,对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设计不到位。由于课前受停电和仪器短缺等问题影响,导致耽误了点开课的时间,所以一上台我就比较心急,做演示实验和说话都太快了,很多话没仔细经过大脑分析就说出来了,没什么分量,缺乏斟酌,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就像是在下棋,前面的关键棋子没好好下,导致后面的棋子举步维艰了。
2、教学设计环节与实际不搭。在开始做 “活动与探究”时,由于实验器材过少,学生没能好好动手进而动脑,光知道探究的环节了,但具体该怎么着手却摸不着头脑,就像是要他们去证明“1+1为什么=2”这类简单但不好用理论证明的问题似的。所以学生很苦闷。而我也过于纠结在这块,没能清醒地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导致这段课堂气氛比较冷场,也耽误了较多的时间。
3、本节课我有较多的想法,思路也较清晰,但实际上课时状态不佳,心急,导致实际课堂效果远没有预期的好。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未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技巧性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准备一节公开课确实不容易,也比平时的上课要费心得多,由于顾虑多了,反而导致没有平时上课时的从容。不过,不吃一堑就不能长一智,我还是要更多的进行教案撰写和反思的锻炼,毕竟不劳何获?只要做了,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会有经验收获的。成长的过程就是经验的累积过程嘛,加油!
第二篇:燃烧和灭火反思
《燃烧和灭火》反思
对于《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来说,我充分的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这一节课以熄灭学生的生日蜡烛为情境进行导入,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你还有几种熄灭蜡烛的方法呢?并用实验来进行演示。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上课时从学生所熟知的熄灭蜡烛的方法,让他们试着总结灭火的原理。再有灭火的原理得出燃烧的条件。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上这一节课时,往往由探究燃烧的条件开始,一步步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虽然也能学到该学的知识,但我觉得由灭火的方法到灭火的原理,再到燃烧的条件,更加显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不仅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开始层层研究,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思考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4、本节课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
由学到的燃烧的条件自然的过度到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展示几处不同地方的火灾,谈其危害并让大家思考火场逃生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一并提高了能力。
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上下来,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只有不断的钻研业务知识,不断的结合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多想、多做,定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第三篇: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板书:
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七、效果检测:
1.教材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相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D.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温度低于棉布着火点
2.2007年12月6日,山西省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特大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瓦斯爆炸后,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___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_______,对于任何一条的有效控制都可以避免瓦斯爆炸。据此,我国安全监督部门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项措施。请对其中的任意一项措施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一不可
八、教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干的着、湿的不着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第四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树立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火即燃烧并不陌生,知道火用途很多,也知道火灾的可怕,但是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是不了解的,对火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燃烧和灭火》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铁、硫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本节课可以从学生希望了解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1、对着火点的理解
2、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纸条、蜡烛、烧杯、湿毛巾、火柴、剪刀、水、棉花、镊子
学生用具:玻璃棒、酒精灯、纸条、蜡烛、烧杯、湿毛巾、火柴、剪刀、水、镊子、棉花、酒精
二、教学设计:
课堂检测:
一、指出下列灭火方法的原理:
1、妈妈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她用锅盖盖灭。()
2、杂物起火时,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4、用灯帽将酒精灯盖灭。()
5、用扇子扇灭蜡烛火。()
6、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时,用湿抹布盖灭。()
二、1、火灾报警的电话是
2、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遇到高楼下层楼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3、室内起火时,为何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燃烧得更旺?
第五篇: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
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②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导课):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谁的答案好。(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学生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幻灯片展示火灾图片。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幻灯片展示。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幻灯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标识,并结合教材介绍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条件:
要有可燃物; 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
1、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与氧气的接触;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方法: 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练习题第一题和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