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

时间:2019-05-15 02: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人教版新课标 目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的一大胜果,它的实验与推广,必然引起社会,特别是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学科中心论,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全面理解新课标理念,整体把握新课标内涵。

一、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

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教育评价换尺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客观化。

第五,标准本身欠精度。新《课程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又如:什么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本身就是实践课。“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纰漏,不一而足,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我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我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

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我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我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2019年第二期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我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我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我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我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我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我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我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拇指教育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我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我才不怕呢。正当我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我曾被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凭着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意志,他坚持到了最后。”还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让我们猜邱少云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好。其实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就会很感动的。本来读的时候想掉泪,可是一分析就没有感情了”。还有的同学奇怪地质疑:“邱少云他们是先遣部队,埋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一个悲壮的画面被拆卸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激情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困惑,一个个怀疑。我呆住了,面对英雄,教师会认为他们是神,并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才不接受你的看法呢。的确,神是遥远飘渺的,而人的情感却是相近相通的。由此看来,靠老师是不够的,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造才是最可靠的。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综上所述,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来参考!

新学期来临,仍然面对老面孔,但要重新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承受新的压力,即让自己减轻压力,又能搞出新名堂,出更上一层楼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塌实,学得兴趣高涨,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的制定出如下的教学计划:

六班共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而陈海丽与俞泽锋等几位学生是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辅导和监督。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热爱生活、民族团结、爱国主义、了解多元文化、热爱科学等方面的专题。还设置了以“告别母校”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难忘小学生活”。另外,上承五年级下册旨在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专题“中国名著之旅”,本册教材编排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这组教材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如第五组,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体现了最后一册对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要求。再如第二组,在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最后一个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3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高年段其他各册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除第一组和第六组外,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如,第二组“民风民俗”。

这一组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进行小调查。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要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还布置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课例:第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北京的春节》,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让学生看看不同作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节的,各写出了春节的什么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思考题中,还为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让学生想想、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后三篇都是略读课文,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在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安排了“资料袋”,展示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色建筑。在后面三篇课文前的连接语中,都渗透了本组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着重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为学生后面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进行了铺垫,也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编辑思路。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其实在本组的导语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布置,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利用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进行习作,写完之后相互交流、修改,最后可以编一本民俗作品集。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死记硬背”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死记硬背”人教版新课标

提起“死记硬背”,人们大多都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认为它已不合时代潮流,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也正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强盛的青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我认为“死记硬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为必要。

首先,“死记硬背”是儿童学习规律决定的。我们知道,儿童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如果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儿童在大好的机械识记年龄里,识记的东西就会十分有限。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机械识的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反过来看,成人的理解力比较强,但如果过去识记的东西很有限,提供给成人理解的内容也会很有限,因此成人的理解力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不去充分挖掘和开发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在他们识记能力很强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死记硬背”一些将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人生”排错的程序“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将被强。我们还知道,在儿童阶段,机械识记的东西有不容易遗忘、记忆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死记硬背”,机械识记在儿童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他机械识记能力十分强的时候,就让他们识记尽可能多的东西,为他们将来有更多的可供理解的内容,提供足够量的知识储备。这就如同牛羊吃草一样,在虎狼未来之前,争抢更多的食物;物竞天择,使牛和羊具备了反刍的生理功能,它们先将草吃进嘴里,但不急于消化,等到闲暇时再进行反刍、消化。我们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就如同牛羊反刍一样,也有一个先机械的识记知识、占有知识,日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识的反刍现象。如果我们是这样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否定“死记硬背”了。知识的反刍必须建立在“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语言素材储备,就无法进行知识的反刍。

其次,“死记硬背”是汉语学习特点决定的。汉语负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汉语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美的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它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要真正的掌握汉民族的语言,运用好我们的母语,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这种积累和积淀必须在儿童阶段开始,儿童不需要马上理解他识记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但必须首先识记这些东西,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们在儿时所积累和积淀的东西,理解和消化他们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并化作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形成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语言的个性来。这种表达方式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文化风采。汉语的学习就是这种,这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儿时“死记硬背”一语言素材,必须“死记硬背”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以备以后顺畅自如,意蕴华美地进行表达。

古今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为名家。巴金12岁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茅盾更能抽背《红楼梦》中的任一章节。郭沫若、鲁迅惊人的“背功”今世人惊叹。台湾作家三毛作品中,随时都会有令你叹服引用恰切的古诗文,又何尝不来自于她头脑中熟记的内容呢?由此可见,汉语的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之一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没有满腹经纶的积累,就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

“死记硬背”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其重要的地位自不待言,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还“死记硬背”以应有的地位。积极地正面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习古人的那种苦学精神,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人教版新课标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民主和谐的整体课堂氛围作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便水到渠成。小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求知欲望很强烈,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所以他们的心中是不缺乏问题的。但学生小小的问题种子能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要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在课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当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分析时,我们要说:“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如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课文,通过阅读分析,让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点拨引导,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他们的问题跟课本内容一点也不相干或不合理时,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委婉地告诉他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不合理,可以课下找老师解决。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是对他们学习兴趣的珍惜,也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还可以锻炼和引导他们的思维逐步地深入到问题更深的地方去。让学生的问题贯穿课堂可能看起来要乱一些,似乎是毫无章法,但是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和归纳,引导学生的问题,归纳学生问题,就能水到渠成,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感悟思想。阅读时,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书声中感受到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短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小学生去读。先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说,读诗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创意朗读,比如分角色朗读,带表情朗读,听录音朗读等。不管哪种形式,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感触课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情感的感悟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

三:融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作文课的教学,还应该把写作能力的训练分散融汇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利用课堂进行作文教学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童话,因此可以选取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阅读课上发给学生,让两个同学合看一本,这样做是为了先带动一部分爱看书的学生,再带动全班学生。到后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爱看的书,以至于班级建立起一个“读书角”,书橱里的书就成了大家的财富,成为大家的精神“粮库”。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读书时必须拿起笔,要么圈点勾画,要么择句积累,要么写下感受。当然小学生能力有限,应该以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主。我班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的专用笔记本,不是用来做课堂笔记,而是专门用来读书摘抄优美语句的。这样的阅读练习多了,学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技巧学生并不明白,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有一次在作文练习时,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来写他的奶奶,我在他运用倒叙的段落部分,特意地批上“运用倒叙,很吸引读者”一句话,并在班上作为典型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倒叙,而且对它的作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方法和过程,还要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竭力让学生“动”起来,建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自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在很多优质课上,小组活动中,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发表对其他学生的看法,形式丰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师都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初体验来有针对性地引导。这种重视学生初体验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

五、总结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仓库,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简单,因此看待问题也很单纯,但教师不要认为小学生就没有思想和感悟。有一次,我让学生说出本地几种冬天开的花,并简单描写一下花的样子。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的说有的写。在各小组发言时,连着几个小组都写的是梅花。于是我提示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是看不到梅花的,大家所说的梅花都是书上讲的,仔细想想有什么花,不仅是田野上的,在屋内开放的也可以。这下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的说水仙花,有的说君子兰等,还有个同学说大白菜花,我迟疑了一下,然后把问题抛给了这个学生,问:“大白菜是怎么开花的呢?”这个学生说:“我记得去年冬天,妈妈把吃剩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时常浇些水,不用上花肥,过不了多久就开始长出花茎,再长出花骨朵,开出一个个黄色的小花,很香的。但我忘了是几个花瓣了。”他的发言立刻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都认为非常正确,我也认为那节课他讲的大白菜花是开得最真实、最朴素的花。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据新课标谈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重点

    依据新课标谈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 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第八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悟 丰乐中心学校冯兴林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本文以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阐述了选题理由、目标确定、施教方法、实施效果、巩固措施、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教改......

    教学案论文:教学案 历史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案论文:“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 【中文摘要】本文是关于“教案学案一体化”的个案研究,共包括三章。第一章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学术史回顾以及论文重点。国......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论文[合集]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形势为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路、手段等内容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影响了我国下一代......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实施例谈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实施例谈通用版 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观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在课堂上尊重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 人教新课标版

    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 教材是例子,对这一例子使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败。同样一份教材,各人的教法不同,导学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会一样。就像厨师能将同样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