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问教案
18.学与问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过渡:这三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1),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2),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2,交流上述问题.过渡 :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③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第二篇: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问很重要)
第一自然段,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文章的总起段,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指名说完后,教师出示投影)老师也找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一看。(投影出示)
2、听了大家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
3、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4、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5、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读了第二自然段,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三、自学第4自然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后。
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4、同桌交流答案
指名回答(理解,朗读)
5、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齐读)这个事例也再次证明了作者第一自然段提出的观点,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第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向谁问? 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出示第五自然段)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是的,养成习惯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把“你”换成“我”大声朗读。)
4、读了全文后,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七、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收集关于学与问的名言警句。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每事问(1924)陶行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1924)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第三篇:《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考”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深化论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一篇很好的说理范文。【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前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到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习得。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努力体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既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能恰当地说清道理,体现人文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勤学好问的重要意义,养成这种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2.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2.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说明事理的议论文)
2.我们以前学了哪些说理性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2.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1)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问”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下这两个比喻是什么?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2.哥白尼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连接下文)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遇到这样的情 况该怎么办呢?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第四自然段,试着抓关键语词体会。
2.交流反馈:(1)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2)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师总结:是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齐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四、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默读第3自然段。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深化了观点。快速浏览课文。(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
(2)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六、归纳收获与课堂练习
1.学完全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3.同学们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勤学好问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沈 括
注意方法 观察思考
深化观点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说理性的文章,层次鲜明、清晰,我讲解本文时穿插了三个故事,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讲解时声音宏亮、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使 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板书设计合理、优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教案---《学与问》
课 题:《学 与 问》
(六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教师:刘伟光
单位:纪台镇中心小学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法,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 缤 瞬 辅 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学生?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第五篇:《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能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家学准备:制作课件; 收集有关哥白尼、沈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明确学与问的关系。
2、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过渡:那学问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于语句。2.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3.师:这一分句重在强调问,那问是如何重要呢,作者又是如何说的呢/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问比作金钥匙,把问比作铺路石,告诉我们“问”很重要)(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②是的,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的重要性。齐读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单单这样说,也许你不相信,“问”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咱们一起走进哥白尼的事例,相信你会解开这个疑惑。那作者又在文中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板书:哥白尼 沈括)
2、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
3、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默读第2小节,在你认为值得关注的词语边上写上你的理解。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哥白尼的勤学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交流:(看出哥白尼勤学好问)从那些地方特别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相机出示:A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问什么总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
(a 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b缠,表现出他对问题的不懈探求。什么叫缠着?什么情况下是缠着?
生: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
师:问题必须解决,如果没有解决你怎么办?
生:继续问。
师:想一想,哥白尼如果有问题想要问妈妈,妈妈这时正在看书,没空,哥白尼会怎么做?
生:哥白尼会缠着继续问。
师:如果妈妈还是没有空,说:“我看完这一点”,哥白尼怎么做?
生:再继续缠着。
师:缠到什么情况为止?
生:妈妈回答他的问题。
师:一直缠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这说明哥白尼怎么样?
生:勤学好问。
c指名表演“缠”。(预设:可怜状的;执着型的;撒娇式的等)指读句子。
抓住“经常”“缠着”——齐读)
B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a(能从省略号中读出好问)
b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c好了,同学们,哥白尼小时候就是这么喜欢问问题,那你知道他长大以后获得的成就吗?
课外同学们合作查阅了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出示哥白尼图片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日星说等)师补充
5.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好问)
8、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9、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探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文中的沈括的事例较好的告诉了我们。沈括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2、交流反馈:
(1)了解沈括生平贡献。在沈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自学以下几个问题。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他首先是怎么做的?
((3)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嘛?(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3)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道理的
4、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5、(学生对本段文字质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尽”的意思是(凋谢了),“始盛开”的意思是(刚刚开始盛放)。后两句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究竟会低多少?(海拔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摄氏度。)
6、是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沈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真央的道理呢/?
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7.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是的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只要勤学好问,就能有所成就。
四、深入理解。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你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以谁为师呢?默读§3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指名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生理解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什么?(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五、总结全文。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快速浏览课文。出示最后一段。(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板书:相辅相成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板书:养成习惯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指名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完整地认识说理文的结构,全面把握。)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归纳收获。
1、学完全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学的越多,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问的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会越多。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
3、同学们,刚才你们畅谈了学习这一课后自己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
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还学过哪些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说理的?(《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类文章的写法。
(语文学习作用之一的工具性在说理文中同样不可忽视,学了说理文,要掌握写法更要学会与人交际时实际运用,当运用知识获得成功时,便是对学习者最好的奖励,莫大的鼓舞。)
4、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齐读。
七、课外作业。(二选一做)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培养学生积累并且运用名言的能力)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模仿课文的说理方式进行劝说,基础弱一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劝说,做到人人都会说。)
板书设计 :
五、激趣拓展,活学活用。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5)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6)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8)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出示: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 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4、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六、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附 板书 23 学与问
勤学好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