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汇编)

时间:2019-05-15 02: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

第一篇: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

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瓦解的过程原因,浮动汇率

制度的发展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和掌握金融全球化的动因表现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金

融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对其的评价。2.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一、课堂的引入

2007年的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渐渐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随着美国股市的下跌,中国日本欧洲的股市跟着下跌,随着危机的演变,各国的经济增速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了两点:第一全球的金融市场的金融市场早已紧密相联。第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那么,国际金融体制是怎样的?相互之间又如何影响?金融全球化有何表现,对实体经济如何发生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大家回答这些问题。

二、内容的讲授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

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间交易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系统规定、做法与制度,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可供参考的其他界定: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

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国际金本位→→国际金块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五个阶段。

(一国际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Gold Specie Standard,大约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末,结束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

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和输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和输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一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3、国际金本位制可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 当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顺差得以减轻。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成立条件

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二国际金块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国际金块本位制

国际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1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

(2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

(3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1925—1928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由于其不稳定,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的金块本位制都先后崩溃了。

2、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也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1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但可首先兑换成某种外汇,再以外汇在国外兑换黄金。

(2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储备金,在必要时通过买卖外汇或黄金来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个国家参加会议(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由

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1、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货币的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10%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幅度为正负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4、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建立,其宗旨是: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

二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为某个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2世界银行

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

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长期贸易收支失衡,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受到严格限制,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投资的扩大

2、美元的投放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不足的问题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金融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和解体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弱的国家之间维持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在着一国能否支撑这种固定汇率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obert Triffin于1960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he Triffin Dilemma,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或“美元荒”的双重威胁。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荒”;而1960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

元灾”(1960年10月出现第一次美元危机,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1970年后美元危机加剧。

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1973年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体系的两

个基础——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均告崩溃。

三、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问题。

197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1972年7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及后来替代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76年1月成员国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从而实际上形成了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1、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方面,《牙买加协定》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的现象。

2、储备制度

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

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69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特别提款权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1美元。1974年7月1日以后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定值。1981年1月1日以后又改用美元、马克、法郎、英镑和日元5种货币定值。

现实中,特别提款权只是国际储备资产的一种补充。

3、资金融通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各会员国份额的100%提高到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会员国份额的50%增加到75%。

第二节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与改革方向

一、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新特征

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

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工具,从而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

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汇率制度也有所不同,牙买加协议的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也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货币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否则可能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二、特别提款权制度

发行量有限、分配不平衡(按照各国在IMF的份额进行分配、只是记账单位和虚构的货币单位

三、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1982年以后,IMF把汇率制度按照灵活性即汇率的弹性分三大类:(1钉住汇率制,包括钉住单一货币、钉住特别提款权和钉住一篮子货币;(2有限浮动汇率制,包括单个货币的有限浮动和一组货币按照合作协议的有限浮动;(3更为

灵活的汇率安排体制,包括根据一套指标较频繁地调整汇率的安排,其他有管理的浮动和独立浮

动。

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而发展中国家采取与一种或多种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

四、国际储备的多样化

大多数国家的国际储备使用了包括美元、日元、英镑、欧元在内的多种外汇,但美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五、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与走向(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国际货币体系由单一汇率制走向多元化

2、建立汇率目标区制度(二建立区域货币集团

1、欧元的产生和发展

2、亚元的构想

1999年以后,IMF用新方法对各国的汇率制度重新划分,按浮动程度大小分为8种:(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4有波幅限制的钉住;(5爬行钉住;(6有波幅限制的爬行钉住;(7不事先公布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8单独浮动。

钉住汇率制度一般指将本国货币相对于被选做“锚”(anchor的货币(或货币篮子的汇率保持在小范围内波动。该制度汇率波动有两个特点:(1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比较小;(2对本币与“锚”货币的汇率平价不进行频繁调整。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并不事先宣布汇率的波幅或变动路径,而是通过相机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水平。

第三节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的动因及表现(一动因

1.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2.各国金融自由化发展推动

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服务业开放。3.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4.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融创新体制的发展。(二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1.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开放化和跨国化 2.金融交易国际化 3.金融主体全球化 4.企业金融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货币政策的依赖性加强。2.金融服务业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3.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4.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直接投资影响和金融资本流通影响

三、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特点

(1主体为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同时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投 资者

(2交易对象为货币而非一般商品,对经济整体发生影响。(3交易数额巨大,风险后果严重。(4金融风险是各种金融行为的反应。一般经济危机的起因均为金融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1.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风险。2.国际银行业的系统风险。3.国际证券化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4.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风险。5.国际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四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监管层面: 政府监管: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 行业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市场监管

第二篇:国际货币体系

5、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解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和功能:

一是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二是规定一国货币同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确保各国间货币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三是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第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本位币的体系。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选择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货币篮子是现实理性的。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美国凭借美元核心国际货币的地位,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大量输出美元,无偿占有外国资源。而其他国家积累的大量美元储备又有相当大的部分重新流回美国投资于低回报率的美国国债,无偿占有外国资金。

2、国际货币体系流动性过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发行受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制约。各国在一时期的黄金持有量是相对稳定的,加上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国际收支不会持续严重失衡。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成为事实上的本位币,而且失去黄金拥有量的约束,美元的信用扩张首先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自利行为。

3、汇率过度波动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理性地权衡而确定汇率,汇率政策成为各国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常常导致竞争性汇率贬值或升值,汇率的急剧波动在所难免。

4、国际金融机构的寡头垄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七国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构共同监管,而真正的掌控者为美国。在短期内消除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议

1.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稳定的汇率体系。建立货币汇率稳定协调机制,通过政策调节及充分的协商,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其次,在其他相对弱势货币之间,允许其根据自身情况,在钉住、可调节和浮动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2.积极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强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研究, 探讨区域性经济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的冲击和维护国际货币秩序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应该积极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准备制度条件。

3.进一步改革IMF体制功能。一是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更多地考虑根据一国国际收支状态而不是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降低美国对IMF绝对控制。二是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在某国家或地区爆发危机时,增强IMF可动用资金的规模。三是扩大IMF提供援助的范围,增强其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职能。

4.加强国际货币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协调各方关系的。首先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次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地区间的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另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则包

括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

第四、结论

首先、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中心-外围的不对称体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组合体系。美元处于体系的核心,具有支配地位。其次、充足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缺乏流动性的经济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国际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货币由于受其供给上的约束,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需要。然后、汇率制度的多元化、浮动化成为国际现实,构建资本流动信息预警体系成为重要任务。由于美元本身的波动性,其汇率事实上也是波动的。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大部分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然而,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不规则流动又常常导致众多国家汇率意外过度波动。最后,对国际金融组织的垄断是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不平等的突出表现,应对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改革。

第三篇:银行招聘考试:国际货币与金融知识

银行招聘考试:国际货币与金融知识

一、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决定的。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是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

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影响各国汇率变动的深层因素有哪些?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外汇供求状况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只是表面的,汇率变动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债务增加,对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国际收支顺差,对外债权增加,对本币需求增加,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引起国际收支亏损,贬值货币也会在市场上遭到抛售,造成本币汇率下降。

3.利率。利率的高低调整会使外资的流入或流出增加,改变外汇的供求状况,引起汇率的变动。

4.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造成经常项目逆差,本币汇率下降。长期看,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增强对其货币的信心,使其币值稳定坚挺。

5.中央银行的干预。中央银行出于某种经济政策的考虑,可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在短期内会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汇率的变动。

6.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庞大的游资流动迅速,受预期因素的影响很大,预期因素成为短期内影响汇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各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会印发周期性经济波动,导致国际收支恶化。这属于周期性失衡。

2.经济结构性原因。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结构失调,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会引起该国的国际收支的失衡。这属于结构性失衡。

3.货币价值的变动。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短期内出口商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当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短期内出口商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收支顺差。这属于货币性失衡。

4国民收入的变动。当一国的国内和国外的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也成为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如何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

当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进行调节:

1.商品调节。采取对出口商品给予补贴用优惠利率刺激出口等奖出限入的措施来改善国际收支逆差。

2实施金融政策。以调节利率或汇率的办法来平衡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利用提高再贴现率或使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降低再贴现率或使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

3.实施财政政策。即以扩大和缩小财政开支或调节税率的办法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一般是采取增税减支来扭转国际收支逆差,采取减税增支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

4.利用国际贷款。利用国际贷款来及时灵活地融通资金是最普遍使用的措施。

5.直接管制。国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国际收支,包括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

第四篇:国际货币体系[小编推荐]

第八章

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也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各国为了进行国际经济交往,规范收支行为,在国际范围内对一系列规章制度、机构所做出的一种全面安排。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即汇率的确定)。

2、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3、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4、国际清算的原则。

5、国际收支调节的原则。

6、黄金外汇流动的自由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可以按照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和汇率制度这两个标准加以划分。

1、根据国际本位货币划分: 一是纯粹商品货币本位,如金本位就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

二是纯粹信用货币本位,如不兑换纸币本位就是以外汇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而与黄金无直接联系。三是混合货币本位,如金汇兑本位就是同时以黄金和可直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

2、从汇率制度的角度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同时以上面两个标准划分: 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所谓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基础的货币,如金币或银币。国际金本位制就是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本位是一种货币制度的计量单位。如金本位制度中的盎司。银本位制度中的两(中国)。

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法案》,并首先采用了金本位制。1853年(葡萄牙),1873(德国),1897(俄国、日本),1900(美国)等国家先后实行金本位制。从1816年英国正式颁布《金本位制法案》到1936年法国、瑞士、荷兰等国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存在的时间总共是120年。

一、金本位制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制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三种形式,即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时间延续大体上是100年左右)。金币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自由流通;国际以法律规定铸造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作为具有无限法偿效力 的本位货币自由流通。

(2)自由输出入;金币和黄金何以在国际间自由流通。

(3)自由铸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者请求国家铸造机构代铸。

(4)自由兑换。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

这就是人们讲的金币本位制的四大自由。

2、金块本位制

由于这种金块是一定数量的金坯,所以也叫生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国家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没有金币流通,只发行纸币(如银行券)来流通,流通的纸币有无限法偿效力;

(2)单位纸币规定有含金量并确定黄金官价;

(3)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金币和黄金,只能按黄金官价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块;当时英国规定最低要1700英镑才能到中央银行兑换金块。

(4)国家为了保证兑换,货币储备是金

块。同时禁止私人输出黄金(即不能自由输出入)。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将本国货币间接地同黄金相联系,故又称虚金本位制。

一战后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或主要特点是:

(1)国家规定金币为主币,但国内不铸造金币,也不允许流通金币,只能流通纸币,纸币规定有含金量;

(2)通过含金量的对比,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钉住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只能兑换外汇,这些外汇要符合货币发行国的管汇规定才能兑换黄金;

(3)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国家的国际储备主要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和黄金,而且要把这些储备存放在盯住的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

(4)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通过买卖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实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采取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上都要受到“货币联系国”的控制。

1931年英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度,1933年美国以及1936年法国瑞士荷兰等国宣布废除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本位制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大多相同,即都遵守大体相同的做法和惯例。

2、松散性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并不是在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领导和监督下出现的,而是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办法。

3、自发性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该体系的作用是自发地而不是各国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政策而

发挥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通过黄金在国际上的自发流动而进行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统一性、松散性与自发性的特征是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状况相适应的。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

1、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2、保持汇率稳定。

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4、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

5、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6、有利于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

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也不是十分完善的,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当时英国获得了控制世界金融的特权,英国的货币政策影响和支配着其它国家的货币金融活动,这必然引起严重的国际间利益冲突。第二,黄金的供给赶不上高速增长的黄金需求,不能适应经济贸易增长的需要。第三,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存在缺陷。金本位制的规则难以为各国接受,经常

不能严格遵守。

四、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了黄金兑换并禁止黄金出口,国际金本位制逐陷于瓦解。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国家大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终于全部土崩瓦解。

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的原因:

1、自身的缺陷;

2、战争赔款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3、几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

4、短期资本的流动;

5、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

6、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遭到破坏。

7、而从根本上来看,则完全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危机进一步激化

在货币制度方面的反映而已。

第三节

货币集团支配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货币集团的出现及主要运作特点 从三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逐步形成了以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集团,国际货币集团的主要运作特点是:

(1)集团内部以一个主要国家的货币作为中心货币,集团内各成员国货币与中心货币(主导货币)保持固定比价;

(2)集团内各成员国以主导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国之间的结算都通过主导货币进行。

(3)集团内部的外汇支付与资金流动完全自由,但对集团外的收付与清算则实行严格管制,常常要用黄金作为国际结算手段;(4)集团内各国的黄金与外汇储备,须交主导国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二、三大主要货币集团

1、英镑集团。

2、美元集团。

3、法郎集团。

三、货币集团的实质及影响

1930年代出现的多个国际货币集团,从本质上说是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大国为了加强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邻地之间的联系,为了维护其本国的利益和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结果。

西方国家从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各集团内部货币比价、汇率波动界限及货币兑换支付均有统一的严密规定,而对集团外的国际收支则采取严格限制,集团之间壁垒森严,限制重重,在这一时期,不存在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3年7月1日至22日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怀

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就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协调和监督下实行“两个挂钩”以及所采取的一项维护固定汇率的措施。而“两个挂钩”则构成了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根支柱。

两个挂钩: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确定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与此同时,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作为规定本国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以按各自货币的含金量确定,也可以不规定含金量而只规定与美元的比价。

一项措施: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波动。超过这个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护汇率的稳定。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世界性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机构,签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并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金融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弥补了国际储备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清偿能力的短缺问题;

(2)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使汇率相对稳定,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3)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机构的建立,提供了国际磋商与货币金融合作的讲坛

(4)基金组织采取的多种贷款形式,使逆差国家仍有可能继续进行商品的国际交换,从而可以暂时缓和逆差国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危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和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1、以一国货币(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若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出现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就难以保持稳定,就会发生美元危机,从而危及国际货币体系。这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in)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

2、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坚持固定的官方平价,虽然汇率可以调整,但只有出现“根本不平衡”时有关国家才可以大幅度变更平价,这样就使得各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有效利用汇率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同时,对于什么是“根本不平衡”没有明确定义,这使得暂时不平衡与根本不平衡难以区分,结果许多国家往往拖延对汇率的调整,造成汇率明显的高估或低估。

3、外部平衡以牺牲内部平衡为代价。

4、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基金份额太少,利用基金组织贷款的条件过严,不利于它们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国际金融。

5、很强的国际剥削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种种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最终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过程

1、美元荒。战后初期,各国普遍感到美元不足,形成美元荒。

2、美元灾。美元灾是指美元供应过多,充斥市场,造成泛滥的经济现象。

3、美元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危机是指由于美元泛滥引起的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下降、地位动摇、被人们竞相抛售并抢购黄金和其它硬币迫使美元暴跌的一种金融现象。

第五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如

何称谓,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提法,如“牙买加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等,也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世界进入“无体制”的时期。这些提法虽然不同,但从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来看则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是在《牙买加协定》的基本框架基础上演进的,因此,分析现行货币体系离不开《牙买加协定》这一转折点。

一、牙买加协定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的第五次会议上,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借款额度、增加会员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等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

2、降低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宣布黄金非货币化。

3、增加基金份额总量,调整各成员国应缴份额比重。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5、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

2、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

3、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4、区域性货币集团迅速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我们所分析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各国共同认可并清楚规定的游戏规则的完全反映,而主要是在《牙买加协定》自由化和市场化原则的框架下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弊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积极作用

1、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状况,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摆脱了原先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基本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3、对国际收支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及综合运用的办法,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的困难。

4、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发展,对区域内国

家和地位的经济,从而对世界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1、多种方式的浮动汇率制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2、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使得国际货币关系中缺少统一和稳定的货币标准。

3、国际收支多渠道的综合调节,使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反而愈益严重。

4、众多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削弱国际货币组织的作用,加剧国际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给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问题。

四、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1、恢复金本位制

2、恢复美元本位制

3、综合货币本位制(特别提款权本位制)

4、设立汇率目标区

汇率目标区是指在一些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之间确定汇率波动的幅度,作为目标

区,其它货币则钉住目标区或随之浮动。

5、“蓝皮书”计划与《阿鲁沙倡议》。这是发展中国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意见。1 前景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秩序存在着严重不合理,这与国际货币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国际货币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但由于不同货币制度对各个国家的利害关系不同,这就决定了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是货币本位制问题。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种完善的以单一国际货币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实现,其途径可能有:

一是在欧元的示范带动下,区域性货币得到发展,国际上货币的种类逐步减少,并可能最终走上统一的单一国际货币的道路。二是经过或快或慢的发展,现在的符号货币发展到无形货币(电子货币)阶段,一种记帐单位足以履行货币的各种职能,象特别提款权也就不会因为它是计帐单位而妨碍

其流通手段的职能,那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国际货币理论的发展,实现以某种国际货币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则也许是可能的。

三是以上两种的综合发展或结合发展。

第五篇: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

案例七: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

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此后,日本金融自由化开始逐步展开,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日本金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危机四伏的金融体系。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认为金融自由化是促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泡沫经济严重化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问题是,当时日本能否通过拒绝金融自由化的方式进行金融风险控制,为什么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严重金融动荡中日本又进一步推进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对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回答上述问题,而且对分析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变迁路径也提供一个典型实例。

一、90年代以前日本金融自由化的逐步展开

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日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管制的国内与国际因素不断涌现,日本金融业逐步踏上了自由化之路。

(一)大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

7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日本经济增长率降低而发生的企业资金需求减少,对战后日本传统的金融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促进了证券回购市场的发展,并由此引发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竞争。自70年中期开始,日本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规模迅速膨胀,1978年已经超过4万亿日元,从而成为当时在日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由利率金融市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出现了“余裕”资金,为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把其大量投入到了自由利率的证券回购市场。证券公司所进行的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证券回购业务的迅速发展,“破坏”了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均衡关系,而这又招致以都市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的反击行为。1979年5月由都市银行所推出的可转让存单(CD)就是银行业回击证券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尽管当时发行的CD面额很大,时间期限规定也较严格(面额5亿日元以上、期限为3~6个月),它还不是一种主流金融商品,但毕竟与证券回购交易一起打开了突破日本金融商品价格管制的缺口。

第二,加速了银行同质化的进程,并从而引发了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大企业由于采取了“减量经营”的经营方针,致使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不断减少。并且随着融资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大企业对银行借款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这样就造成了各种银行在贷款对象选择方面向中小企业加速集中的趋势。另外,都市银行、地方银行这类传统以短期周转资金借贷为核心业务的银行,也开始逐步扩大了设备投资贷款等长期借贷业务。1970年都市银行的对外贷款总额当中,设备投资贷款所占的比例仅为12.0%,而1981年便上升到了21.4%,1991年则达到了40.1%。上述3个时期地方银行的设备投资贷款占其对外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7%、27.0%和37.1%。上述情况表明,80年代日本银行业日趋同质化,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之下所确定的银行业分业经营原则已被新的经济环境逐步打破。

(二)赤字国债大量发行对战后日本传统金融体制的冲击

以1975财政发行2.3万亿日元的赤字国债为开端,日本走上了大量发行赤字国债之路。国债的大量发行使日本传统的国债定价、发行和消化方式已无法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大藏省开始实施国债的“流动化”和利率“弹性化”政策,即允许银行将持有的已发行1年以上的国债在市场上出售,并且自1978年开始采用公募拍卖方式来发行国债。这样,国债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由利率金融商品开始出现于日本金融市场。

国债大量发行的最重要影响,并不在于出现了一种规模巨大的自由利率金融商品,而在于由此而引发了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渗透以及银行业与证券业在开发以国债为基础的新型金融商品等方面的激烈竞争。由于自1975起发行的国债多为10年期国债,其偿还期在80年代中期开始,这意味着在80年代初日本金融市场上会出现规模巨大的“期近”国债(即在两三年之内就将到期的国债)。由于这些国债是一种自由利率金融商品,因而其收益率一般都高于被政府所管制的银行存款利率。如果证券公司大量出售“期近”国债回收资金,势必将极大地影响银行业的吸收存款能力。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日本银行业强烈要求政府允许其从事国债交易业务。这种努力尽管遭到了证券业的激烈反对,但1981年通过的新“银行法”还是满足了银行业的要求,允许其从1983年4月开始从事国债交易业务。

在“新银行法”出台前后,日本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相互渗透日趋加深。这最集中地反映在证券业以国债等公共债券为基础,陆续开发出了具有存款性质的中期国债基金、利息基金、零利债券、证券互换、长期国债基金等金融商品,银行业则相继开发出了指定日期存款、大额贷付信托、国债定期账户、国债信托账户等具有证券特点的金融商品。

(三)强大的国际压力对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作用

70年代末以后,日本传统的金融管制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压力。这种国际压力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第一,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日本企业债券发行管制放松。70年代以前,由于大藏省及由8家主要银行组成的企业债券发行协会,对企业发行债券采取了种种抑制性的政策措施,致使日本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另外,由于日本的外汇法禁止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这又使得日本企业无法自由地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1980年日本对实施多年的外汇法进行了重大修改,确定了外汇交易“原则自由”的政策原则。随着日本对国际间资本流动管制的放松,日本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所获得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海外资本市场对日本国内资本市场构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放松了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措施:一方面逐步调整了长期实施的企业债券发行“有担保原则”这一行业惯例,降低了债券发行企业的资格标准;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所收取的担保物品管理手续费。自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基本改变了担保物品管理手续费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其费率一般都由银行与企业协商来确定。

另外,在企业债券市场管制不断放松之际,日本企业正在争取实现CP(商业票据)发行合法化。然而,由于银行业及其后盾大藏省的阻挠,这一行动迟迟未果,最后双方的交涉过程演变成了具有政治色彩的斗争,企业界于1987年终于获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此后,日本企业的CP发行规模迅速膨胀,到1990年末其余额达到了15.7万亿日元。

第二,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压与日本的金融管制放松。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高利率政策造成美元大幅度升值。随着美元升值对美国出口产业及就业打击不断深刻化,美国政府逐渐矫正了美元升值是“强大美国”的象征这一肤浅认识,转而要求有关国家采取措施抑制美元升值。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出台的“索罗门报告”认为,造成日元贬值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实行“人为低利率”的金融管制政策,致使投资家不愿投资日元以及日元金融商品。所以,要求日本加速实行金融自由化。1984年5月末,刚刚成立不久的“美国—日本美元日元委员会”提出了“美国—日本美元日元委员会报告”,与此同时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题为“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此二报告一般被合称为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宣言”。在“宣言”发表以后,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在都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地方银行、相互银行(1989年2月大部分转化为普通银行,被称为“第二地方银行”)、信用金库等6类银行型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中,自由利率存款比率由1986年3月的11.8%上升到1988年3月的26.8%。其中都市银行的存款利率自由化程度最高,从15.9%上升到了34.7%。

二、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措施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90年代前半期谨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阶段;二是90年代后半期金融自由化的最终完成阶段。

(一)90年代前半期日本自由化的进展

90年代前半期,尽管日本金融业已经陷入到不良贷款严重、金融交易大幅度萎缩的困境之中,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打算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金融管制体制,并以此实现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秩序重建,而仅仅是按照80年代中期所规划的金融自由化目标实施了如下两项措施:

第一,存款利率的完全自由化。90年代以前,日本在不足1000万日元的小额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方面所取得的唯一进展,就是于1989年6月引入了限额为300万日元的MMC(浮动利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仍然没有任何松动。90年代上半期,日本存款利率自由化获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逐步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0年4月把MMC的最低限额从300万日元调低到了100万日元,1991年4月把MMC的最低限额进一步降低到了50万日元,同年11月实现了300万日元以上的小额定期存款(3个月~3年)利率自由化,1992年6月废除了关于MMC最低限额的规定,1993年6月为期1个月至3年的小额定期存款利率实现了完全自由化,1993年10月,开始引入最长期限为3年的浮动利率存款和最长期限为4年的固定利率存款(中长期存款),1994年10月实现了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并引入了最长期限为5年的固定利率存款。其次,短期内迅速实现了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2年6月引入了新型储蓄存款(金额为40万或20万日元,与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进行联动),1993年10月出台了新型储蓄存款的进一步自由化措施,1994年10月除了结算帐户存款以外的所有活期存款利率都实现了自由化。这样,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历程,日本对银行业所进行的价格竞争管制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第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的初步发展。80年代,尽管银行业已经开始涉足国债等公共债券的交易活动,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开发出了大量的渗透到对方经营领域的金融商品,但真正的金融业务兼营化却始于90年代初期。1992年日本通过了《金融制度改革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3种业态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实现业务的兼营化。另外,生命保险公司与财产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进入到对方的经营领域。

(二)90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自由化

90年代中后期,受不良债权等严重问题困扰的日本金融业发生了空前的危机,许多巨型金融机构陷于经营危机状态,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事件频繁发生。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民众信任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上台执政的桥本内阁于1996年发表了题为《金融体系改革———面向2001年东京市场的新生》的报告,确定了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构想。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控股公司合法化。自1998年3月开始实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法》规定,在日本可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就是指以某一金融业态的金融机构为母体,通过50%以上控股的形式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子公司化的金融组织形态。战后日本的禁止垄断法一直禁止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此番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来实现金融业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是为金融机构的顺利重组提供条件。

第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2月,日本银行业被允许设立专供信托投资公司出售信托产品的柜台。这一举措表明,信托交易开始进入银行。自1998年12月起,日本银行业被允许在窗口出售信托投资产品。另外,在此期间日本开始允许银行系证券公司从事股票交易。在放宽对银行及银行系证券公司业务限制的同时,日本也扩大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自1997年开始日本的证券公司被允许开设“证券综合帐户”。所谓“证券综合帐户”,即指在证券公司给客户开设的交易帐户之上附加上支付与结算功能。这表明证券公司开始涉足长期以来一直被银行业所垄断的管理结算帐户业务领域。

第三,对金融机构开业及价格与非价格竞争管制的进一步放松。首先,证券公司与信托投资公司的开业管制由以前的许可制改为注册制。在注册制之下,有关机构只要满足一些必备的条件,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营业资格或退出某一经营领域,从而降低了证券业与信托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其次,股票交易手续费的自由化。泡沫经济破灭以后,随着证券公司向客户提供“损失补贴”事件的不断被暴光,日本各界人士对股票交易手续费管制的批判之声日趋高涨。人们普遍认为固定制的手续费标准是产生损失补贴问题的温床。1998年4月,日本政府终于决定对5000万日元以上的股票交易实行自由手续费率。

第四,国际间金融交易的彻底自由化。于1998年4月起正式实施的日本新《外汇法》规定:实行内外资本交易自由化,放开资本项目下外汇业务的许可证制或事先申报制;外汇业务完全自由化,废除外汇银行制、指定证券公司制和兑换商制;放开个人和企业在国外金融机构开户存款;放开企业间外汇债权与债务的轧差清算以及境内居民外币计价结算。另外,日本政府为使企业更容易地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还进一步放松了对

企业债券发行的管制。1996年1月,日本大藏省废除了此前长期实行的企业“适合发债基准”,规定无论何种企业,只要获得一家以上的信用等级评定公司的信用等级评定,就可以发行企业债券。

三、关于日本金融自由化展开过程的几点启示

通过前文对日本金融自由化展开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运行环境的演变是推动金融制度改革及金融自由化的最强大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必然会产生诸多新的经济问题,从而要求政府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满足金融机构调整其业务内容的需要。具体到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实例来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堀内义的总结是非常确切的,他认为,日本“金融自由化并非是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对金融业实行了极为严格的管制措施。甚至有人据此认为,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不是在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之下实现的。骄人的经济发展成绩使日本政府对传统的金融管制体系非常满意,甚至从没有考虑对其系统进行改革。但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企业资金需求减少与融资手段逐步多元化、赤字国债的大量发行等新现象的出现,不断迫使日本政府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推进金融自由化。90年代后半期日本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则是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与金融机构及金融主管当局———大藏省丑闻的不断曝光,人们日益怀疑日本政府的执政能力,公众舆论对政府行动和政策制约作用也日趋增强。面对严峻的危机,不出台符合公众利益、赢得公众信心的重大举措,执政集团必将承担巨大的政治成本。在其社会声誉降到最低点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被迫对传统的金融管制制度与组织结构进行彻底改革,以便获得自身的政治利益。

第二,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一直是渐进地展开的。正是在这种渐进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日本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加剧。以银行业为例,在日本传统的金融管制制度之下享受着多种巨额“经济租”的银行业,在管制放松过程中不仅“经济租”不断减少,而且其原有的“势力范围”不断受到迅速崛起的证券业和企业直接融资的侵蚀。这样,银行业不仅面临着确保存款稳定增长的难题,甚至在寻求合理、可靠的贷款对象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期间,日本银行业的存贷期限结构风险、融资对象风险、融资内容风险不断扩大,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这种现象的发生尽管有银行内部对经营风险控制弱化单方面的原因,但在吸收存款和寻求合理、可靠的贷款对象都面临着严重困难的情况下,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就很难通过内部控制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金融风险的最重要手段是出台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通过谨慎的监管措施稳固金融业的经营基础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通过适当的途径实现金融业的业务兼营化,是促进金融机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加快了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步伐。第三,金融自由化作为一种管制制度改革的过程,必然存在利益格局重建问题,所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避免被有关的利益主体所“俘获”。在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展开过程中,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围绕国债业务问题发生了尖锐的对立,一般产业企业则与银行业围绕CP发行合法化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各方利益主体的斗争中,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被传统金融管制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银行业所俘获,尽力维护银行业利益的倾向。因为一般说来银行业的要求,例如从事国债等公共债券交易业务等,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证券业与一般产业企业的要求,都需要费尽周折才能够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照

顾既得利益获得者的利益,对平稳地推进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却不能在方方面面都照顾既得利益获得者的利益, 否则改革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因素是推动经济体制变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们在讨论制度选择问题时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设计。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完全根据自身的意愿和情况来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设计。国际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展开过程就为此提供了一个最充分的例证。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改革其国内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制度,而此项改革则进一步加深了大企业“脱离银行”的趋势。美国政府的施压则极大地加快了日本利率自由化进程。可以肯定地讲,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制度选择空间被不断缩小的时代。

下载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自由化教案MicrosoftWo.(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读后感★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读后感 07应经温竞武200712603109 [摘要]仿佛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

    2015宁夏银行招聘考试:国际货币与金融知识

    宁夏分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nx.jinrongren.net 2015宁夏银行招聘考试:国际货币与金融知识 2014-08-28 16:39:47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一、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在金......

    重建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建议论文

    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制度进行较彻底的改革,乃至重建新的适应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南北方大多数国家所普遍认同或接受的主张。......

    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本站推荐]

    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 国际货币体系含义及其目标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

    上报浅谈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全

    浅谈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

    金融组织体系概述.

    第一节金融组织体系概述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体系一般是指由各种金融机构组成的组织体系,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

    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及与西方的不同

    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及与西方的不同 组员:赵静文,陈淑媚,佘沁燕,贾如 我国的金融体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重点,多种各金融机构并存。中国人民银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