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幼儿自发绘画中的典型行为
论幼儿自发绘画中的典型行为
美术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选择美术资料的机会,是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自由确定绘画主题,尽情享受自我发明所带来的兴奋、自豪和满足。研究者通过对67名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观察,揭示了幼儿在计划绘画活动中很少出现的典型行为表示和其意义,试图提醒教师和家长注意能流露幼儿真情实感、自由尽情发明的自发绘画活动。
一、贯穿始终的言语行为
自发绘画活动中,幼儿不再受到“美术课”中“恬静地绘画”的束缚,有大量言语行为表示,且其言语行为经常随同整个绘画过程。主要有两类表示: 一类是自言自语行为。即幼儿经常边绘画边自发地哼唱或自言自语等。他们在自发绘画活动中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身体感知觉,多种表达方式协调一致。如案例1: 案例1 小许说:“我来画长颈鹿。”接着一边画一边扭动脖子说:“长长的脖子。”画了一会儿,小许哼起歌曲
皮亚杰把这种出声的“自言自语”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在幼儿的自发绘画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自言自语是对作品内容的一种有力补充和解释,如幼儿画鲨鱼时自言自语:“啊,吃人啦!”画鸭子时:“啊,唐老鸭来了。”小许在画长颈鹿的脖子时扭动自身的脖子,由长颈鹿的脖子联想到自身的脖子,反映了幼儿在艺术思维展开时能把自身因知觉而体验到的审美意象提供出来。这种自言自语是幼儿思维的有声表示,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
另一类是幼儿间的对话。自发绘画过程中,儿童间的交谈机会较多,交谈随同活动全过程,内容也较丰富。具体放晴一般涉和: 1.关于绘画内容。有时会询问他人:“你画什么呀?”如禾禾对乐乐说:“你画的是白雪公主吗?”再如小丛画了大鲨鱼,说:“这是鲨鱼的牙齿。”在旁边绘画的小凯听后做了一个夸张的恐怖表情。
2.关于绘画资料。绘画活动离不开绘画资料,因此,绘画资料经常是幼儿谈论的话题。如小白说:“这是我妈妈买的新油画棒,有25种颜色。”小顾接着说: “我有16种。”小崔听了说:“我有18种颜色。”再如小琦向他人借了一支笔,告诉小颖:“我借了金色的笔,我家里也有金色的笔。”小颖问:“你借谁的?”“是小弛的。” 3.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如小崔对小顾说:“我画得好玩吧。”小白说:“你就爱画美女。”小武说:“对,她就爱画美女。”
4.闲聊。有时幼儿间的话题是闲聊式,与绘画主题、资料都无关。如小琦说:“我昨晚看电视啦,是体育竞赛。”小武说:“我看了唱歌节目。”
自发绘画活动中的交谈是幼儿间的对话过程,是无预期目标、计划的自发的谈话。对话的实质不是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共享”。“对话不欢迎劝告或说服的存在。”[1]在交谈中,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既说又听,相互理解,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但与日常交谈不同,幼儿间言语交谈真诚、稚朴,情绪直露、思维简单,常是弱逻辑思维的自发表示,并不会拐弯抹角。由于他们一边绘画一边进行交谈,大局部内容和绘画有关,如有关绘画内容、资料、同伴作品等,因此话题持续时间短、转换快。
与日常交谈类似的是,他们在交谈中同样会运用引出话题、倾听、应答与轮流等交谈战略。幼儿为了顺利进行绘画,在处置交谈与自发绘画活动的关系时经常采取特别战略,如“意会”。“意会是一个普遍的过程,它可以被分享,从而使人人心领神会。意会分享的过程可以通过言语、肢体或其他的外部交流形式而表示出来。” [2]如小丛告诉小凯自身画了鲨鱼的牙齿,小凯用一个夸张的表情作为回应,标明自身对鲨鱼牙齿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幼儿自发绘画
活动过程交谈的愉悦性,他们在体验愉快创作的同时自由驾驭话题,分享无拘无束的交谈带来的愉悦。
新《纲要》中强调了“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宽松、民主的自发绘画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愉快轻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幼儿在自发绘画活动过程中的自由交谈一方面是对绘画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能促进语言发展。
二、快乐的嬉戏行为
在幼儿自发绘画活动中有大量的嬉戏行为,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独自嬉戏行为,其表示是幼儿独自玩、专注于自身的活动。如小陈在自发绘画活动过程中撕纸、玩弄自身的绘画作品和绘画工具。另一类是同伴嬉戏行为。这是幼儿借助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外界物体与同伴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游戏。
在嬉戏过程中幼儿总是表示出兴奋的神态和愉快的心情,旁观者都会受到他们的感染。研究者对自发绘画活动案例中的幼儿嬉戏行为进行了下列考虑和归纳: 1.对绘画资料的假想引发的嬉戏行为。案例2 韬韬拿了红油画棒对婷婷说;“帮你涂口红。”说着就对着婷婷的嘴唇假装涂口红。婷婷一边抿着嘴,一边作出让韬韬涂口红的样子,两人嘻嘻地笑着。
油画棒、记号笔、水彩笔等是幼儿常用的绘画资料,这些资料的特征经常使幼儿发生联想,引起嬉戏行为。韬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红色的油画棒假想成口红,这是象征性游戏的表示。
2.绘画内容引发的嬉戏行为。案例3 可可画了洗脸池,小季问:“你画了马桶啊?”可可说:“不是,是洗手的。”说着,可可把两只手放在纸上作洗手状,不时摩擦纸面。小白见了也把手伸过来,说:“我也洗手。”两人把手放在一起,哈哈地笑。案例4 卫卫模仿他人画了 “神州6号”,写了文字“神”,问尧尧:“‘舟’怎么写啊?”尧尧摇头说:“不会写。”小白听了笑嘻嘻地说:“我会。”说完在绘画垫板上用笔作乱涂状,卫卫看了一会,笑着说:“我也会啊。”边说边在垫板上乱画,嘴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案例5 天健画了鲨鱼,小胡说:“鲨鱼不是这样画的。”小欢说:“啊,鲨鱼游泳。”说完两臂作游泳动作,天健连忙用手按住小欢的头,嘻嘻她笑,小胡又用手按住天健的头,嘻嘻地笑,三人很开心。
幼儿的自发绘画活动是发展变化的,绘画过程中幼儿能和画面中发生的新形象进行游戏。如可可等根据画中的洗脸池嬉戏,并享受嬉戏带来的快乐。
3.绘画活动中话题的延伸、发挥引发的嬉戏行为。案例6 天天看到一只蜜蜂在绘画区旁边的走廊上飞,用手指着叫起来:“蜜蜂。”旁边的佳佳正专心地画画,天天见佳佳没反应,就用手碰佳佳的耳朵说:“你的耳朵呢?”眉眉说:“哈哈,耳朵,蜜蜂有耳朵。”丁丁也哈哈笑:“蜜蜂,耳朵。”说着和天天一起碰佳佳的耳朵,佳佳笑着摇来摇去地躲避。案例7 天天看了小秋的画,问:“是你志(自)己画的吗?”涵涵听了笑:“哈,‘志’己。”天天说:“自身。”涵涵又说:“志己,志己。”天天说:“几几„„”
案例8 绘画活动区。小凯说:“我暑假要去少年宫画画。”小丛说:“我也要去的。”小凯说:“真的?”小丛:“骗你是小狗。”小凯放下笔,伸出小拇指:“拉钩!”小丛放下笔,用小拇指钩住小凯的小拇指,两人一起笑嘻嘻地:“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拉钩上吊„„”
由延伸的话题而借题发挥,如幼儿故意混淆“志”和“自”的发音,声音的改变令他们觉得滑稽可笑,获得嬉戏的快乐。言语、嬉戏等行为一般不影响幼儿的绘画活动,而成了对绘画内容的补充,从而使作品变得更为丰满,也经常使他们的创作更加投入、更加充溢乐趣。约翰·胡伊青加在其《人:游戏者》中曾指出:“我们只需观察小狗,就能看到人的游戏的所有要素都已表示在它们快乐的嬉戏中了。它们以某种态度和姿势来相互邀约做游戏。它们遵守着不咬对方耳朵或不使劲咬对方耳朵的规则。它们佯装变得很愤怒。”[3]约翰·胡伊青加试图从动物的嬉戏行为来观照人类的嬉戏。本文中幼儿小陈在绘画过程中撕画纸、用油画棒的盒子作为望远镜反映了他对绘画自身不感兴趣,出于“本适”的天性,自发地去寻求新鲜的刺激,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自发绘画过程中的同伴嬉戏行为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平等、亲密、友好的关系。嬉戏中幼儿常伴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如案例2、3、5、6、8 中,儿童或头碰头、或按对方的头、或拉钩,这些没有距离、随便、不拘谨的交往方式能促进亲密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就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身体上的亲近可能促使亲密关系的发生,至少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4]幼儿在自发绘画活动中边哼唱边绘画、边绘画边自言自语等,他们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身体感知觉,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协调一致,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这些典型表示标明幼儿的自发绘画活动是他们尽情游戏的过程。这种游戏是幼儿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自发游戏,区别与课程化的、教学化的、模式化的游戏。我们不由想起席勒那句著名的断言:“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5]在这样的自发绘画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激动与“游戏激动”浑然一体。注释:
①②[英]戴维·伯姆著:《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16页。③[荷]约翰·胡伊青加著:《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页。④[加]马克斯·范梅南、[荷]巴斯·莱维林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3页。⑤席勒著、范至等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页。
第二篇: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观念
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观念
摘要:关于我国国画中的空间理念,其被诸多的国内外学者和相关人士都进行过不同层次的阐释。“有限寓无限”这是业内外对中国古代绘画一个较为普及的认识。文中,笔者通过分析“虚与实”、“黑与白”的空间布局手法,对此观点进行了一下个人认识上的阐释。
关键字:中国;古代绘画;空间概念;空间布局
中国绘画深深扎根于历史悠远、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之中。其通过一条条线自由灵动的“穿梭”于纸张之上,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是极为出神入化的。从空间构成角度分析,它不像西方绘画那般,极为遵从透视、光影变化等传统的空间构成元素,而是通过虚与实、疏与密、远与近、开与合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一个个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有限寓无限”的“新空间”。从这些至美的“新空间”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绘画所特有的“空间”观念。于此,笔者特结合个人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我国传统绘画“虚与实”和“黑与白”的空间布局特点,去谈一下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古代绘画中那“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
一、虚与实的空间布局分析
所谓的虚与实空间布局,实则就是“有无相生,尽精微而致广大”的空间布局方法
参阅于吴芸著.《论中国画虚幻空灵的空间观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P121-126
。通常来讲,“以实待虚”和“以虚明实”是画家表现此种空间布局的主要策略。而正是这两种手法,让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古代绘画中“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
1、以实待虚
关于
“以实待虚”的空间布局处理手法,清代画家邹一贵在其论著《小山画谱》中是这样解释的:“虚而不可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而虚者自出。”而纵览一幅幅通过利用此手法处理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用“实”去体现“虚”的空间观念,酣畅淋漓的体现了老子“大象无形”的“宇宙感”。
拿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所画的工笔山水画《庐山高图》来说,在中景表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效果时,画家并未废多少笔墨来刻画水流,而是通过对及对瀑布两旁的一草一木进行疏密、远近、大小等方面的精细表现,从而形成了瀑布从高处流下、又汇流成河、湍湍流向远处的画面。
2、以虚明实
通常,在虚实空间布局处理上,除了“以实待虚”的手法,“以虚明实”也是经常被使用到的。拿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所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来说,为了表现在浩浩江面上只有一个老翁垂钓的孤寂和广阔感,画家就是通过细致绘画小舟和老翁“实化”处理,在刻画江面时匆匆带过的“虚化”处理,让观者深刻的感受到老翁的孤寂感。
二、黑与白的空间布局分析
众所周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墨”是国画的章法之一。也就是说:国画讲求笔墨触及不到的画纸上,要让这份“留白”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对此,笔者认为:它实则与虚实关系的“虚”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加表现,从而来寓意大的空间。
拿齐白石老人所画的虾、秋蝉、小虫儿等动物来说,在画面的背景处理上,他总是不着笔墨,而是通过笔笔传神、不滞于物的笔触对所描绘动物栩栩如生的刻画,让我们觉得每一个空白的背景都是一草一石的万籁景致。
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浅显认识,通过虚实、黑白的空间布局分析,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观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有人说我国古代绘画的空间理念是一种“唯心”的表现,有人说这是一种“须臾与永恒”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弹丸之地尽现广袤之乡”的表现……而不管它是哪一种表现,它那“有限寓无限”的空间观念是展露无余的。而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既要去掌握这种表现技巧,更要领会这份至高无上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吴芸著.《论中国画虚幻空灵的空间观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P121-126
[2]
王世襄著.《中国画论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3]
商艳玲著.《境由心生的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04)
第三篇: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城壕幼儿园:张婧
儿童绘画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孩子画画是他初到这个世界、渴望接触和认识这个神奇变幻、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一种表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有画画的潜在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绘画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和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复杂语言和文字的幼小儿童来说,绘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幼儿常在绘画中自然、充分、无拘无束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内心蕴藏的丰富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和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表达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潜能在绘画中得以发挥,认知和个性得以发展。绘画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的第一步是想象,乃至于幻想。美术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怎样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
一、尝试“心灵感悟”,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
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孩子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地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小兔乖乖”、“小羊吃草”等绘画内容,“小笨笨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
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二、尝试“趣味化”,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
幼儿喜欢去触摸、摆放和拆卸各种东西,这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去探索材料,教师在各种活动中都要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为他们进行创造和表现提供信息资源,同时,应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1、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而造成孩子艺术表现的模式化、固定化,对生活中的没无动于衷,这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和兴趣,更是他们对外部事物认识的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要让幼儿以美的感觉、感受和理解美,引起幼儿以美享受的情感,陶冶起情操,才是美术教育价值所在。
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运用观察、记忆、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示范画,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表现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在美工《手套》活动中,我提示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装饰手套,并提供了腊光纸、及时贴、绘画纸和蜡笔等材料,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对以往的感知,制作出了漂亮,风格各异的手套。这说明,幼儿有很大的潜力,只有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讲童话,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水果蔬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
三、尝试“读懂孩子的画”,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专教法与学法的对象是教师与幼儿,他们都是主体。要在幼儿园美术创新中培养幼儿成为富有创造性、个性独特的人,教师要树立美术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意识,应提高创造教育的能力,应掌握美术创新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做到合理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二〇〇九年四月八日
第四篇:教子心得——在绘画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绘画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阶段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我们做父母的应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培养他们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让我们的宝贝们在广阔自由的天地里,愉快地进行创造,健康充实地成长。对于五、六岁的他们来说,让他们动脑筋、花时间去创作一幅作品、或为问题寻求答案,从中得到新体验,尝到成功的满足感,这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一、引发好奇心,激发创造的欲望。
创造激情来源于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孩子们的好奇心重,对有趣的事物,往往出于好奇而引发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寻找奇异的、有刺激的事物,引起探索兴趣,激发创造的激情,促进创造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家长应巧妙地抓住儿童纯洁稚拙的童心和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依据兴趣和绘画技巧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成效地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们在晴朗的假日里完全可以带上可爱的宝贝们去游玩,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画出一个自己遇到的景色。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挖掘幼儿创造的潜力。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的观察,可以帮助孩子们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比如在春色盎然的春天,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到野外去观察春天自然界的变化,带领幼儿去寻找春天,观看春天的自然风景、录像带或风景图片,演唱有关春天的歌曲等。通过上述活动让幼儿了解春天的特征:春天到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小草露出了嫩绿的小芽,树木也穿上了绿色的新装,迎春花开放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农民伯伯正忙着播种……。我们启发幼儿:“这么美丽的春天,我们画下来好不好?”这样稍加引导,孩子肯定会欣然命笔,积极投入到创作中,一幅“美丽的春天”便会跃然纸上了。
三、保护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创造潜能。
某位教育家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传统的绘画观念中,我们一般喜欢要求孩子用固定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方法来完成任务,我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如果孩子很想去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方法,我们应该大胆允许并鼓励、引导之,这样肯定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挖掘。因此,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方法后,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方法去绘制相同的画面,这样能大大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幼儿独特的想象力。
幼儿正处在创造和发展的初期,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愿我们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绘画空间里自由想象、大胆创造出他们的世界,画出属于他们的童真,画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第五篇: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本站推荐)
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王店小学古城幼儿园 耿玲玲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念儿歌、唱歌、跳舞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把内涵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极好形式,它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绘画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这是因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压制和挫伤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照着范画临摹,最后拿范画作为标准,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绘画过程,并把幼儿绘画教学简单地当成临摹绘画教学。看看下面几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一位老师正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出示范画──语言讲解──教师示范模仿画──幼儿模仿练习画──讲评作品以范画为标准,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画面二:在绘画时,一幼儿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像吗?”老师回答:“嗯,对,就是这样画,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真好!”
画面三:老师辅导幼儿绘画时,发现一位幼儿没按示范画,老师生气地说:“你画的对吗?我是这样画的吗?应该按我教得这样画。”
画面四:要参加市里举办的幼儿绘画大赛了,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获奖,自作主张用铅笔画好轮廓线,然后让孩子描画。
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活动中老师是指挥者,孩子只是在老师操纵下的“生产者”,画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像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型玩具一样。因此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画面是统一的,布局是统一的,色彩是统一的,那孩子怎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有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如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启发他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
二、让幼儿学会观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不能为了教而去学,而应该贴近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幼儿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教师对幼儿绘画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到万物,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这样便强化了观察的视野,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丰富了知识。但是幼儿在观察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的观察,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
如画“小鸡”,就可以教幼儿从整体形态上看:小鸡的全身长着什么?它的样子怎么样?(毛茸茸的,很可爱。)再看看局部的结构:小鸡的头长得怎样?像什么形状?(圆形)小鸡的身体长得像什么?(圆形)身体的下面长着什么?小鸡毛茸茸的毛是什么颜色?有几种颜色?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部分到细节部分,从各部分结构到色彩,一一观察分析。幼儿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产生绘画的愿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幼儿自由表现
被动的训练使幼儿表现不出童趣美,也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这怎么能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又怎么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理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启发式教学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可是老师成为幼儿的大朋友,共同商量,共同作画,幼儿学画成绩将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提倡幼儿自己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提倡尊重和爱护幼儿的审美特点和自由表现。绘画活动中的技巧只是教会幼儿造型、色彩等,而不是束缚幼儿的童心童趣,只要我们相信幼儿的绘画潜力,幼儿的绘画才能才会最大限度迸发出来。
四、发挥幼儿想象力,让画面灵动起来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如果教师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们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我们珍视儿童画的特点,让孩子以纯真的感情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幼儿天生喜欢喜欢涂涂、画画,其创造力宛如一座矿山,值得我们去开发。幼儿美育是扎根的工作,多给与智慧的启迪,心灵的美化,使孩子拥有更丰富、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