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时间:2019-05-15 02: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第一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魏名宝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

(一)(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导语

(二)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导语

(三)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导语

(四)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是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用权者不说,臣奉使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通“顾”,难道。)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

四、学生自读自译

五、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

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

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

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

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六、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四》)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 然: 本: 末:

3.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1)派遣 使者(2)使命 出使

2.(1)通“悦”,高兴(2)是的,对的(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 3.翻译:齐王派使者拜问赵太后,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年成没有灾吧?百姓也没有祸吧?齐王也没有病吧?”使者不高兴,说:“小臣奉命出使拜见威王,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卑贱的在前,而尊贵的在后吗?”威后说“不对。如果收成不好,哪里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国君?所以,有所问,能舍弃根本的而问不重要的事吗?”

第二篇: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

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

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

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

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第三篇:《触龙说赵太后》 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当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第四篇:《周庄水韵》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周庄水韵》教案

河南省淮滨县马集初中张健刚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设想]

1、本文是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学准备]

1、制作周庄地理位置课件

2、展示周庄水乡风光的图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

二、指导朗读。

1、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读。

*展示播放周庄的动画画面。

*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3、检查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几幅图画呢? 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2、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对周庄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威尼斯)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突出其是东方的“威尼斯。”

3、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几次游览有何不同?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次是仲春雨季——烟雨迷蒙的水墨画(飘忽朦胧的美)第二次冬天一场小雪初晴后——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纯净简单明快的美)第三次极力渲染周庄节日的热闹气氛——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的油画)作者第三次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彩灯倒映的河水,张灯结彩的花船,丝竹管弦飘绕不绝,缤纷盛开的礼花及四面八方传来的惊喜的欢呼。作者描写了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坐船由古镇这头到古镇尽头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是按照这样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水河像光带,河里上飘来的音乐声,再从河里抬头看屋脊的剪影,再往上看到盛开的礼花,回到屋脊,最后又落回水里。是从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把周庄这个奇妙的夜晚尽收眼里,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

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

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

5、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

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

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

做一份淮滨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美丽的淮河犹如一条流动的腰带从这里缓缓流过。漂亮的东西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滨城大地上。迷人的兔子湖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泛舟其上,如临仙境。这里是楚相的故里,这里是……

本文通过三次亲身游览周庄,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庄的水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五篇: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触龙说赵太后》读后感

读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我对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爱,有时不是甜言蜜语;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宠惯娇纵;而是看似无情的磨练;无时无刻的培养、循循善诱的教导。也唯有这种无言的爱,才能铺就我们更幸福的未来。

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爱,然而,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是一种伟大感情,却会使子女毁灭。”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却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罪,烧水做饭怕烫着,扫地拖地怕摔着,洗衣洗袜怕冻着……真是“捧在头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他们不让孩子做这做那,表面上是爱他,实际上却害了他。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非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他们,他们又会些什么呢?终究还是一事无成,犹如温室里娇艳的花朵,一旦遇到大自然的狂风暴风,便会一吹就倒。正如赵太后爱长安君,让他处处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但这样的爱只会使孩子变得更脆弱,受不起打击,父母总希望让孩子幸福,但他们也总是忘记自己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

有些父母拼命地挣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充裕的物质生活,以为这就是让孩子幸福;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物质充裕的孩子更容易染上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恶习,这也更使一些不法分子想入非非,进而实施绑架、敲诈勒索钱财等犯罪活动,使孩子游离在危险边缘。

雏鹰刚会拍打翅膀就被逼迫着学习飞翔,这不是什么虐待,只是为了让雏鹰学会飞翔。香港首富李嘉诚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是独特:让孩子吃苦。他的孩子在美国学习的期间,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之外,其余的花费都要靠孩子自己打工赚来。李嘉诚最小的儿子曾在西餐厅当过服务生,在麦当劳当过洗碗工,而现如今却被誉为“商界小超人”。这何尝不是“让孩子吃苦=让他成长”的最好事例呢?

触龙说赵太后知识点中心思想: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下载《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准备:CAI课......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 1......

    中华第一龙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江西省浮梁县三龙中心学校林雪亮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五篇范文]

    《触龙说赵太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

    3.中华第一龙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_39154(共5则范文)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

    小学语文《中华第一龙》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2、学会通过中......

    《中华第一龙》教案(精选五篇)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2、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