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2: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第一篇: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南江县柳湾小学 程亮

一、尝试的缘由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

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二、具体的尝试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富饶辽阔的天府之国的幸福,长在迅速崛起发展的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蚕桑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片习作中写道:

“„„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羊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三、尝试后的体会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之间活动

2、情感的激发——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也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有多重要呢?“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里》)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第二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农村作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农村作文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尝试的缘由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些都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

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具体的尝试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鸟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他们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也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惊喜振奋!——这同样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经济农作物种植区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差距。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的路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诸笔端;同时,电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3.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现在的农村人仍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这些都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风土人情,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尝试后的体会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

“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2.情感的激发——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有些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第三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积淀

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小学教育的灵魂。儿童天性好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有效张扬儿童天性、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大体可分为参观游览活动、语文主题活动及社区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而且能为发展学生的不同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供广阔天地。

一、通过参观游览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写作能力

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永远是孩子最喜欢的的语文大课堂。春夏秋冬风光迥异,早晨夜晚景色不同。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乡,时时处处都有变化多端的景象值得去观察,有充满乐趣的活动值得去体验。春天踏青、野炊、放风筝,夏天小河戏水摸鱼虾,秋日登高望远采野菊,冬季破冰、赏雪、打雪仗„„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广阔的大自然让孩子的身心放松,天性得到充分解放,能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设计活动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单元目标来穿插户外活动,如每册教材都有介绍家乡景物的课文,或有记叙活动的课文,甚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本地人文资源,组织一次次目标明确的参观游览活动。只要教师有心,不愁教材不新。

参观游览应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基点,在引导观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最后指导他们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在组织登山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留心沿途的景色及风情,对感兴趣的事物要仔细观察;登山过程中要注意自己身体和心情两方面的感受,“累”是怎样的感受,累的时候想到什么,怎样前行;其他同学有哪些表现;登上山顶时心情怎样,由近到远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活动过程重在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只有明确了目标,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今春,我组织本班学生春游,在评改这次习作时,许多精彩的文字让我欣喜:“老人坐在田埂上眯着眼抽烟袋,身边的黄牛已经吃饱了,躺在地上懒懒地甩着尾巴,拍打着苍蝇、虫子”“远处的山连绵不绝,若隐若现,真不知道那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火红的杜鹃是大山脸上的胭脂”“我的腿像灌了铅似的,足有千斤重。我只能一步步地挨下山来。”„„试想,如果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任凭他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也描绘不出这般生动的画面,捏造不出这么真实的体验。看来,不要吝惜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一片天地,他们会还你很多惊喜。开发好大自然这本鲜活灵动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凭借语文主题活动发掘学生听、说能力和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主题活动也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形式有故事会、辩论会、演讲赛、朗诵等;培养学生创编、阅读能力的形式有办黑板报、手抄报、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等。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有计划的穿插一些语文主题活动,既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养,又能通过活动来调控教学节奏,活跃气氛,使得语文教学不至于紧张、单调。

阅读是一切语文主题活动的基础。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农村学生获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教师的传授,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只占少数。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永远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主题活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才有兴趣和能力去进行其它一系列的语文主题活动。现在,我们农村小学图书室配备的图书无论从内容还是数量方面,都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关键是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获取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有了一定的语文积累,便可以顺势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办手抄报等相关活动。这样既能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将从阅读中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检测,还能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对于阅读更深的兴趣和更高的期待。

近年来,我坚持与学生一起阅读,不断以不同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今,我本班学生人人都有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当他们涉猎书籍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表现和倾诉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于是,其它一些主题活动就应运而生了。本学期期中,我班学生自发策划了一次演讲活动,演讲内容都有课外阅读的痕迹。讲者表达清楚,文采、口才都有一定感染力,听者全神贯注,听后积极评价,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主题活动不仅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述说、写字的能力,同时,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办板报,都是在阅读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围绕主题,发散思维,有益于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依托社区实践活动整合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学习有两大源头,一是千百年来积累的人类文化精华,以文本状态出现;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包括自身的体验,以非文本形式出现。笔者以为,后者指的就是以社区实践活动为主的一种学习形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阐明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最终是为学生的“做”,而社区实践活动能有机地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指导、实践、检测、提高的完整过程,达到全面整合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也需要教师在学期初作整体规划,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及时令季节、社区实际做灵活调整。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利用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社区实践活动究竟能为语文学习做些什么?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的问题。要通过社区活动来提升语文素养,这种明确的指向告诉我们,活动要利用社会语文环境,在语文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要有效地开发散落在社区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街头访问陌生行人,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调查村民的生活状况,等等,创造不同的语言环境,达成相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融入社会,在交际中整合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是整合的素质。教师要更新观念,摸索方法,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大有可为

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大有可为

太湖县小池镇沙格小学陈劲松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小学是挑战和考验,也促进了人们的思考和探索。尽管农村小学“资源”相对匮乏,但沃野千里,作物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为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亲力实践,不失为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关于“山芋”的劳动实践和举办“我们的体育节”活动,既挖掘了资源,挖掘了潜力,又贴近生活,获得认同和支持。

关键词:综合实践农村小学劳动体验体育节大有可为

新课程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学习环境的扩大化等方面都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对广大农村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这使得师生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所缺乏的。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农村家长朴素的观念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取得好成绩、跳出“农门”。教育评价的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非考试课程的实施。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学校的整体状况是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教学设施不如城市学校先进、完善,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教师培训也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社区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城市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当城市孩子生活在狭小的居室中,面对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灯,只能通过图像或公园认识鸟虫和花草,常常通过网络或书籍与人交流的时候,农村广阔的田野正向孩子们敞开博大的胸怀,鸣禽、野花、小草、飞虫与孩子们嬉戏,沃野的耕耘、果园的丰收展示着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和睦的邻里、众多的同伴让孩子们不懂得孤独……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资源,成为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益尝试。

一。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价值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才能

有效地保障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才能在辛勤的探索实践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为此,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分析校情和地方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发动教师自愿申报项目,填写教师信息卡,鼓励教师主动应对挑战;分别聘请班主任、学科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不同人员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任教师。同时,吸收所有有志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一起出谋划策、协作指导,倡导教师进行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组成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艺术、信息技术、英语、心理教研组长等为核心的智囊团。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涉及众多学科,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协作支持,跨学科教师或有着多种爱好、态度亲切的教师自然大受欢迎。我校每逢双周一组织教研活动,智囊团成员和专任教师全体参加,其他教师志愿加入,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师们逐渐增强了课程意识,处处留心,学会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园生活、社区环境中捕捉课程的生发点,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学校有一个不小的植物园,有一块专门供学生劳动实践的土地。秋天到了,学校“红领巾”植物园的山芋渐渐成熟了,在一次参观活动中,这片绿色植物引起了三年级同学的极大好奇,甚至有学生私自挖起来看一看。山芋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他们常常可以在街道、市场看到烘山芋、生山芋、粉丝等出售;许多家长、教师对山芋比较熟悉,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支持与有效的指导。以山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计算、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尝试、总结。由此,我们决定利用身边的山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1.调动兴趣,劳动体验——挖山芋。全体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了这一活动,植物园内响彻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许多同学还在家长的指导下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2.趁热打铁,实践制作——做山芋食品。将山芋的处置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动手尝试,回家之后聘请家长作指导老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山芋食品,如烘山芋、汤山芋、烤山芋、蒸山芋、山芋粉丝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想要探究的有关问题。

3.参观访谈——体验劳动的价值。带领学生参观山芋加工厂,让学生了解利用山芋制作淀粉、粉丝、薯片的方法与过程;把学生带进山芋种植园,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小组协作——研究感兴趣的话题。汇集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如山芋的营养价值、山芋的由来、山芋的常见食用方法、山芋的种植、山芋的种类、种植山芋的收益、山芋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等。每组选择一两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5.整理交流——山芋研究活动展示。在小组自主活动两周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实物展示、文字介绍、小实验等)就某一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同学们有的整理收集来的山芋各部分的标本、绘制山芋生长示意图,有的介绍山芋的种类和特征,有的准备做实验验证淀粉的特性,也有同学通过访谈计算向大家介绍种植山芋的经济价值。

6.活动延伸——小种植。随着活动的深入,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新想法:如果山芋能长成西瓜那样表面光滑的该多好啊,这样就容易清洗了;现在的山芋都是棕色的,颜色十分单调,如果山芋能变成五颜六色的,那一定会非常好看;是不是泥土越松软,山芋就长得越大呢?让山芋的茎和叶像丝瓜一样爬到支撑物上,是不是可以种得更多呢……这样,由山芋研究又自然地生成了许多话题,如是什么让植物生长的呢?植物生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什么叫绿色食品?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种植,因此生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另一个主题——“小种植”。我们把试验田留给学生,让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种植的辛苦和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

二.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目标预先设计好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才能随之不断完善。农村孩子大多活泼好动,有着不同于城市孩子的活动方式与业余生活。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的游戏或活动,如滚铁环、跳方格、扳手腕、爬竿等,每一种活动都有着不同的花样和故事,拥有不少的爱好者。教育活动如果能吸收其精华,发展其优势,那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等都将非常有益。

每年秋季,学校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纳小学生组织体育节、创新体育节呢?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们全程参与整个体育节的组织,让体育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加以指导,由学生宣传健康知识、调查锻炼状况、自主

确定项目、参与制定规则、安排比赛日程、发布活动消息、组织竞赛开展,红红火火地开展了“我们的体育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

1.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确定体育节项目,绘制报名表,统计报名情况。尊重学生的喜好,增设滚铁环、丢沙包、玩陀螺等民间比赛项目。学生设计的调查表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还少,同学们设计的调查表以图画为主,结合拼音,让一年级同学用笑脸和哭脸表示喜欢和不喜欢。

2.采访(村里的老寿星、赤脚医生、体育教师)、收集(通过图书、网络、影视)、整理(小组或个人)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资料,通过广播、电视、手抄报、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宣传、介绍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体育项目的由来和变化、中外体育明星的介绍、2008北京奥运会的知识、教你玩游戏、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3.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比赛规则,安排比赛程序,发布活动信息。学生制定的比赛规则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充满了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

4.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全程组织、参与大多数体育竞赛活动。许多同学与体育老师一起划跑道线、分发号码、准备器材,许多同学在担任小裁判、小记分员等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小裁判”王丹同学说:“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不简单,其中有苦有乐,有哭有笑。这使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否则不会成功。”

5.颁奖仪式由学生主持,评选最佳运动员、最受欢迎项目。体育节结束后,学校征求师生对体育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一位体育老师动情地说:“活动开始前,我真有点怀疑,同学们能不能把这次体育节开展起来。随着活动的开展,看着不同以往的一些做法,不免担心会不会乱得不可开交。当我一次次被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打动、被他们充满童趣的构想感染时,自己虽然更加忙碌,却感到很久没有这么快活过了!”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会缺少资源。相反,它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年多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吸引着教师愉快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第五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类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研究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刘家场小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趋向: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进行探究与体验学习;现实的落差与时代的呼唤期待重新对活动课程加以规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小学急待规范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思维、操作实践的重要阵地,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由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育人模式的深刻革命。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现代综合实践课和的核心,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新时代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

我校位于刘家场镇,全镇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是两省三地五县边缘结合部和物资集散地,区位优势明显,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中国首届乡镇投资环境300佳”,湖北省命名为“重点口子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都为学生综合实践提供了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栖息的土家族、回族、汉族人纯朴、勤劳、和睦,他们的民风民俗、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一种三养”等,吸引着学生关注。这里的几十家省地市产业和2000余户商家有待学生去认识、去研究、去体验。我们组织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我校有八十余年的建校历史。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研究水平前卫的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9个,在岗教职工61人,学生数1286人,学校文化积淀厚实,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显著,曾先后参与过省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四科同步改革”实验、“活动课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验、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育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的实验及中央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科网站群促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变革的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鉴于此,我校经过充分酝酿,申报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委托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本课题的目的:

(1)通过与相关课程的分析与整合,开发出一套适应于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让学生能通过本套教材联系社会实际,亲身体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三、四、五、六年级各有侧重点,探索本地资源,让其融入社会、融入自然。

(3)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1)加强学生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重视学生多元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开展开放式教学方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打破课堂就是阵地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社区。

(4)大力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校本资源,冲破教材、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地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总结的方式开展活动,综合采用实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以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

2、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课题展开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教法与学法,梳理出各个学段的地方性学习内容并进行价值评估。

3、加强与乡镇重点小学的密切交往,加强对本镇兄弟小学的教学辐射,强强联手,强弱联动,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检验、推广。

4、专家引领、骨干带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培训,接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受训教师返校后按要求完成:一场报告,一堂课例,一份成果。

5、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理论和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资料,参照其它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指导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四、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负责人:胡庆文

校长

荆州自然教学名星教师

2、主要成员:

覃春丽

德育主任

松滋市骨干教师 朱传超

副校长

省语文骨干教师 熊

教导主任

荆州市骨干教师 王

网络管理员

信息技术课教师

黄万兰

镇小学语文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荆州市骨干教师 郑

镇小学数学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廖光亚

镇小学艺术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松滋市骨干教师

谢丽君

镇小学英语学科组中心教研组长

牟中华

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

胡玉珊

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荆州市骨干教师 五:开题活动概况

2010年12月28日下午2时,松滋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启动仪式在刘家场小学拉开了帷幔。参加会议的有松滋市教科中心黄主任、辛老师、贺老师,镇中心学校罗校长,此次课题申报的三所学校的校长、课题负责人等,三所学校分别是松滋市实验小学、大岩咀小学、刘家场小学。整个会议分四个议程:首先是教科中心的贺老师宣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对三所学校下发的立项批复和各学校负责人的聘书;二是三所学校的课题负责人宣讲了各学校制订的课题实施方案;三是三所小学的校长在会上就课题实验作了表态性发言,纷纷表示会积极主动的做好课题实验工作,特别是经费方面会大力倾斜。并将此课题实验引向深入;最后教科中心黄所长做了总结发言:课题研究要建立长久的研究机制,必须在先进的理论下展开,由骨干引领打造研究团队。通过扎实而有效的课题研究,让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常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实验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也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一五”重点研究项目。此活动的启动,各学校将加强对课题的研究、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的指导与管理。为综合实践的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松滋市的常态有效实施。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

1、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组,课题申报立项,接受审批部门的验收。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实际,编制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

4、年前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选题任务。

5、确定主题:把各学科组的选题进行统计梳理,明确大致意向。

6、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

7、构建课题实验教师的目标责任,课题实验的促进措施,建立管理、激励的长效机制。

8、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指实施阶段的进程、任务、方法。

(二)实验阶段(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

按上级课程设置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三到六年级每周至少有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由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一名专职综合实践老师担任联系人,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研组长、部分学科教师参与研究。

1、教研组初审,合并相近课题,成立子课题组,明确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及相关职责。

2、分学科组选择子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3、按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完成各阶段的任务。落实各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

4、按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四个转化,即课题向主题的转化,主题向过程的转化,过程向资料的转化,资料向成果的转化。

5、每个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联系会,分析实验现状,交流实验心得。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总结会,总结经验,汇报成效,整理资料,上交成果。

6、每学期围绕课题研究,分类整理资料,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7、做好课题实验的阶段性评估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集成果,编印《论文集锦》,出版校本教材资源包。

3、整理材料,做好结题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学校预设每学年投入经费2万元左右,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下载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策略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策略武强县邵庄小学罗长海【摘要】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国家级、由地方自主开发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力求......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宁乡县巷子口镇中心小学 吴瑶 摘要: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000doc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齐士兰 吕亮亮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崭新的课程,......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颜晓平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杨家庄小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怎样开展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五篇)

    怎样开展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强调“过程和经验”的课程,要搞好这门课,就必须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动手、调查、访......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

    在全乡农村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中华村在全村学习实践活动中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根据县委关于“突出实践特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密结合本村实际,确定活动的实践载体”的要求,按照县委部署,乡党委决定,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