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5 02:0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电影吗?你们也一定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吧?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金陵十三钗》等,那么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吸引呢?是恢弘的战争场面,还是主角的机智英勇? 在苏联50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却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遭遇,后来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今天,我们共同品读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二、检测预习:

邂逅(xiè)(hòu)

狙(jū)击

瓦砾(lì)

嗜(shì)好 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

哽咽(yè)

胳(gā)肢窝

胳肢(gé)(zhi)

胳(gē)臂(bei)

胳(gē)膊(bo)刹(chà)那间

刹车(shā)

柏(bó)林松柏(bǎi)

黄柏(bò)

三、走进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写作背景:

1941年,面对德国的袭击,苏联人民奋起自卫,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战争历时四年,苏联死亡2700万人,有一半是平民。

1946年春天,肖洛霍夫遇到一位参加过战争的军人,听他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经过十年的构思酝酿,千锤百炼,于1956年底完成了《一个人的遭遇》,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余年。

四、整体感知:

题目为《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呢?请按照时间顺序将他的苦难概括出来,并找出相关的情感起伏的词句。

生讨论后总结: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意外车祸(悲愁的心)

五、品味鉴赏:

师:如果我们把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画成曲线,我们能够看到它的大起大落,真是悲喜人生啊!当索科洛夫的遭遇,他的悲喜人生在苏联通过广播响彻俄罗斯大地的时候,街上行人纷纷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我想你在读这篇文章时也一定有很多感触,请找出感动你的细节描写,并有感情地朗读感动你的文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

1、“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2、“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3、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4、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例如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他对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格外珍惜。

5、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尽管凡尼亚白天抚慰索科洛夫这一颗受尽折磨的心,但晚上仍泪湿枕头。在野生动物世界,据说狼总在月夜就是月光舔舐伤口,据说这样疗伤效果很好。在人世间不也一样吗?白天,我们往往带着很多面具跳舞,而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那便是我们心灵生活的开始,你会检点白天所做的一切,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秋夜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后,“江州司马青衫湿”,而索科洛夫,每个夜晚,都要独自舔舐伤口,泪湿整个枕头。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湿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在亲情世界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他们把这一切不幸都承担了,是什么造成的?——战争!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1、显示人物的心理、个性,使形象生动丰满。

2、增强情节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

3、显示时代背景,描绘典型环境。

4、深化主题。

六、人物形象:

索科洛夫是一个的人。

生:坚强、善良、勇敢、坚韧、伟大、朴实、忠厚„„

师:他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善良!一无所有了,仍顽强的活;千疮百孔了,仍无私的爱!他是在战争的飓风中,被卷起的一片树叶;他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一粒沙子,但正是这千万片的树叶,千万粒的沙子带来了战争的胜利和民族的尊严。最后,让我们为人性的坚韧与伟大而鼓掌吧!

七、文本研习只有你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你才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请大家跟着《神秘园》的音乐有感情朗读34段,师读35段,并思考:“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PPT展示战争中的孩子图片。师: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师:肖洛霍夫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的发奖仪式上说:

“„„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幸福的,而通过他的文章感受到爱的我们那也是幸福的。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摧毁一切——家庭、亲情、希望,但他不能毁灭的是人性的尊严,不能消灭的是对于幸福的永远的期待。这是人类的本性,追求美好的本性,它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更是在今天绽放出光芒。最后让我们大声呼吁:拒绝战争,珍视和平!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写作练习:

品读本文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请以“正视历史,反对战争”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第二篇:《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

【设计理念】:

《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在切入点上,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以战争的残酷、血腥为主,本文主要描写战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写那种永远都不能弥补的心灵上的损失,用这种心灵创伤来谴责法西斯的罪恶,比单纯写鬼子暴行更有力。由于作品篇幅教长,需要了解作品前半部分梗概与后半部分主要情节。可以从索科洛夫的遭遇和他的内心活动描写入手研习。

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战争中多次写到眼泪,内涵丰富,所以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由浅到深设计问题展开,长长八页的文本便可以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

【教学难点】:

深刻的情感体验。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关于卫国战争

话说1939年,法西斯势力是猖獗到了极点,整个欧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为了扩大侵略,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发动战争。这小子可机灵,为了腾出手来对付西欧各国,所以呢,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份,和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说好了,有效期是十年,也就是说,这十年之内,谁也不动谁。到了9月1日,希特勒在西欧发动了侵略战争,好家伙,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英国、法国是深受其害,整个欧洲是乌烟瘴气。

按理说这小子见好就收不就得了,他可好,丧心病狂、穷兵黩武,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1941年6月22日拂晓,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550万人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那可不是好惹的,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奋起抗争,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这个人在苏联卫国战争和战争前后的遭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这个人是谁啊?

——安德烈·索科洛夫 2 情节把握

那他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他的遭遇概括出来,并且找出相应的情感起伏的语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好像有样东西断裂)→领养孤儿(心就轻松光明)→【出来车 祸(悲愁的心)】

遭遇——起伏不定——罪魁? ——战争!!多媒体图片显示战争场景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学生查找,明确)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3.“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4.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二、文本研习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发动学生串讲索科洛夫的家事遭遇,突出他的儿子是他唯一的希望。索科洛夫以一种什么样的口吻谈到自己的儿子? 骄傲、欣慰。(请同学朗读第6段)

作者为什么又写到他“老头儿的梦想”? 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 还有他的 “老头儿的梦想,伴随着他儿子的牺牲一切都毁灭了!他儿子是怎么牺牲的?(强调突然性)

人世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中年丧偶,老来丧子。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 的儿子的尸体。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齐读14、15、16三段旁白,指两名同学读剧中人。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3)凡尼亚有哪些举动让你感动?

激动和狂喜的举动!列举揣摩文本

凡尼亚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

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指名读18、19两段。(课外)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PPT显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凡尼亚因为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气;索科洛夫却在—

三、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 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 【PPT显示,伴以低缓深沉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揣摩《一个人的遭遇》题目,是一个人吗?还有没有其他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还是可以看出战争对他们的伤害:

比如凡尼亚的父母,索科洛夫的朋友夫妇等。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即使像索科洛夫这样坚强的人也难以抚平心头的创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不能伤了孩子的心。所以--2.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1)范读最后两段。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写一段感言,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2)互相交流,推荐发言。

(3)点评;小结。“战争归来抱孤儿”一幕感人至深,没有血淋淋的战场,没有普天同庆的凯旋,但带给读者的是几多心酸几多欣慰。战争摧毁不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凡尼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 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有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讨论明确:本文与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在写作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以战争的残酷、血腥为主,本文主要描写战争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写那种永远都不能弥补的心灵上的损失,用这种心灵创伤来谴责法西斯的罪恶,比单纯写鬼子暴行更有力。

【PPT显示战争与孩子图片,伴以战场音效】

看看当今的世界,枪声还在不断地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不同的角落传来。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

子 四、活动体验 齐声朗读: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读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附:板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索科洛夫

失去妻儿,精神受创

战争

失去父母,街头流浪 凡尼亚

典型 7

第三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

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明确:

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内心:“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第三部分: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转折,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最为详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地方,需作重点处理,后面有关题目设置也是抓住这一部分设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内心:心变软了,轻松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第五部分: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索科洛夫的内心:……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还有一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而最常见的梦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里……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总结:索科洛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以他伟大的慷慨无私的胸怀,战胜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伤痛,2、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明确: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结合第1题理解)

3、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明确: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4、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明确:

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那些无助的孤儿寡母。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四、堂小结:

《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肖洛霍夫从“顿河的歌者”上升为苏联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同情者,在这里,他通过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更关怀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普通人对命运对战争的抗争唱响了一曲人的赞歌。

五、布置作业:

1、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我”,当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来表达你的感觉。

2、下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搜集关于战争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作一些解说。

第四篇:《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 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教案《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3、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战争被俘(痛苦)-----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又得新儿(惊喜)

日念亡人(痛苦)

4、请学生谈对此的感受,揭示主题

控诉战争的罪恶,战争对人的摧残

文中提到另外一个人的作用

5、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住了一样。”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6、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

不是。不是一个人,而是战争中的所有人都受害,受摧残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7、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②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三、小结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读完全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启示

珍爱和平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第五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内心活动,分析作品主旨(3)、学习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2年底,中国文坛上迎来了“破天荒”的喜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人”的?

评委会的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自己说辞:表现了苦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习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个怎样的文本呢? 同样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手。同样是表现苦难的。

二、初步解题 意图:从题目入手,梳理故事情节。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明确:索科洛夫

追问:索科洛夫的身份?

明确:红军——农民——工人——战士——战俘——? 谁知道“遭遇”的意思的? 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索科洛夫的故事?

“引文”部分的遭遇:十月革命参加红军;大饥荒时失去双亲;复员后务农做工,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卫国战争时离家参战;1942年受伤被俘,逃跑被抓;俘虏少校,成功回到部队。“正文”部分的遭遇:

逃回部队——收到妻子和女儿死讯——找到儿子阿拿多里——儿子牺牲——在乌留平斯克认识新儿子凡尼亚——遭遇车祸——到卡沙里谋生。

三、分析人物形象

伴随这种种遭遇,索科洛夫的心理状态怎样的?请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1.逃回部队

(“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喜。“激动极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剥夺

2.家破人亡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了一团,怎么也松不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悲。

3.找到儿子

(“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喜。憧憬着和儿子一起生活的美好图景,说明对和平的向往。

4.儿子牺牲

(“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这么厉害吧“)——悲。这里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

因为他这时因战争失去了儿子,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一个人绝望的不是一直看不到希望,而是给他希望以后又让他失望,当他失去妻子和女儿的时候,他得知自己还有儿子,喜出望外,儿子就变成了他最后的快乐和希望,他所希望的仅仅是和儿子一起共同度过剩下的时光,做着老头儿的梦想。而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感觉悲痛到极点,对生活绝望,哭不出来了,所以下文说“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快乐和希望”,连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现在也失去了,欲哭无泪。

这里索科洛夫着重讲述了儿子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

5.认识新儿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喜。凡尼亚让我忘却了曾经失去儿子的伤痛,心里有了慰藉。

6.遭遇车祸

(“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悲。为什么悲愁的心不让他在一个地方长久呆下去?因为战争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他心里有着深深的缺口,这篇土地上留下的都是伤痛,他也害怕继续受到心痛的折磨“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活动设计:

请在括号内填写一个词语、短语(双音节词、成语都可以),概说你对索科洛夫的印象。

()的索科洛夫。坚毅

善良

忠厚

朴实

假想索科洛夫穿越时空,当选“2013感动俄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介凡夫,他是一个战士;他是一名战俘,他是一位英雄。

他坚毅,面对丧妻失女的打击,儿子牺牲的绝望,他挺直了腰杆;他善良,面对没有亲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凡尼亚,他敞开了胸怀;他尊严,面对法西斯战俘营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他承受了压力;他忠诚,面对祖国的需要,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他扛起了责任。

他是一只火凤凰,在苦难中涅槃,在涅槃中升华。致敬,索科洛夫!

四、主题分析

我们都知道“文以载道”的道理,那么,从索科洛夫的遭遇中,你体会出作者的用心了吗?

索科洛夫是不幸的。不幸的只是索科洛夫吗? 通过对课文的研习,我们可以发现肖洛霍夫用简短的笔墨就把索科洛夫前半生的的遭遇讲述清楚了;通过索科洛夫的自述,我们了解了卫国战争后的遭遇。就文章篇幅而言,可以看出,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了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下面我们研习一下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这一部分:

遭遇中的遭遇——凡尼亚 他的遭遇怎样?

第14节:“爸爸在前线牺牲,妈妈炸死在车里”“从哪里来?不知道,不记得”他因为战争也变得失去父母,无依无靠他这样的遭遇使得索科洛夫想到了自己,也是因为战争变成了孤家寡人,唤起了索科洛夫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和爱心,也唤起了他自己对亲情的渴望,所以收养了这个孩子。那么凡尼亚得知自己找到爸爸了,心情怎样?

因为叙述者是索科洛夫,所以只能通过凡尼亚的动作、语言来表达凡尼亚内心的心情:

动作:第16节,“他扑在我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

我们从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凡尼亚动作几近疯狂,为什么呀?因为他太渴望父爱和亲情了,缺少父爱和亲情,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所以从这部分快乐的描写反衬出了战争的残酷。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经苦难,人性升华。

五、再度解题 至此,让我们再来审视文题:为什么不命名为《索科洛夫的遭遇》呢?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索科洛夫一个人么? 显然不是。

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

小说的原文名字直译应该是“一个人的命运”,当时的苏联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人”是苏联的索科洛夫们,是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六、作品艺术特色分析

1.作品全部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我”是作者,他有时作为一个对话者出现,有时作为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另一个“我”是主人公索科洛夫。这是双层叙事结构。

2.内容厚重:故事中套着故事。3.细节描写生动:

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比如:

①第1节,“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第5节,“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③第9-10节,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了话。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例如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七、肖洛霍夫及其创作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本人就是一名战士——军事记者。

他母亲在战争中被炸死,房屋被烧。

肖洛霍夫“十年磨一剑”。这篇小说完成后,在1956.12.31――1957.1.1的《真理报》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八、结语

这是一篇“不同寻常”的小说。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作者不同寻常,当然内容也不同寻常。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课后习题

《一个人的遭遇》配套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柏林静悄悄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了。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外国短文选粹》)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句中的“尽是”和“几乎”有何表达作用? 2.老妇人为何反复地数着“一、二、三”? 3.文中突出地写了两个小姑娘的两次“笑”,有何用意?选出正确的一项()A.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们天真无知,缺乏同情心。

B.以悲衬喜,突出小姑娘们的天真幼稚,对老妇人举动的不理解。C.悲喜对衬,以小姑娘们的嗤笑与老妇人病态之重相互衬托。D.以喜衬悲,更加重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剧色彩。4.对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展示战争残酷,告诫下一代同情受难者。B.揭露战争的残酷性,控诉战争罪恶。C.描写老兵一家悲剧,歌颂老兵献身精神。D.描写战争灾难,表达对老兵一家之同情。【参考答案】

1.强调车内人的组成,暗示战争葬送了过多的参战健壮男子的生命,可见战争之残酷。

2.失去三个儿子精神受打击之大。

3.D(A、B、C三项皆游离文章主旨)4.B(从“两个小姑娘”设置的作用上理解)

下载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二稿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的罪恶有具体认识,理解人类的和平愿望;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5篇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设计指导思想 《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

    《一个人的遭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范文]

    《一个人的遭遇》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2012—11--21 一、 教材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 《一个人的遭遇》——它,无声地述写着英勇和悲壮,凄惨和苍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一个人的遭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

    1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大全五篇)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

    《一个人的遭遇》 同步练习(人教版)

    《一个人的遭遇》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梗概 邂逅 和睦 刹那 狙击 (6)嗜好 (7)粘住 (8)哄骗 (9)栖息 (10)窒闷(......

    《如何写一个人》教学设计

    如何写一个人(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黄市中学刘礼长 【习作背景】 写人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在小学就训练过,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如何写人依然感到困惑。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