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模版)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教学研究会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 何国昌 王强
所在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名称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产生了“虚拟教育”;“教”的技术也逐步向“学”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但随着农村远教工程和宽带网络的实施,网络作为方便快捷的课程资源,成为我们利用的可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广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使互联网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总之,本课题以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会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我们认为确立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2、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3、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4、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5、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通过探索互联网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3、发现和探索网络资源在尝试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摸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应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的现状。通过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娱乐中参与互联网的现状及需求,为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2、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创作实践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探究互联网与尝试教学法整合的有效策略。
3、实践并完善教学策略,研究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初中的尝试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建立课题网站,及时、全面反映研究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经验推广应用等活动。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以行动研究为主,以课例研究为着力点;做好教学试验研究课的课堂录像纪录、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教师课堂评语、任课教师教学小结等观察材料的收集;课后要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评委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教师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论文)。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五个环节三轮循环,深入开展“行动者(科任教师)——学习者(学生)——观察者(评委)”的三角反思。做到课与课之间有“技术上的改进、手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变革、观念上的提升”。
3、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2-2012.2)
组织完成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和课题开题的各项工作。
2.启动实施阶段(2012.3-2012.7)
(1)建立课题网站,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并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进行师资培训,展开研究。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等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
3.深入研究阶段(2012.8-2013.8)
学习优秀案例,并实践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调整和布置本阶段研究实验工作,展示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组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过程录像(典型课例光盘)。
4.结题阶段(2013.9-2013.12)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的终结性测评和验收。(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何国昌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师资培训和课题最后的统稿.副组长:王强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和资料收集.成员:刘雪红 女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成员:郭伟 男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及指导。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2012年3月10日
第二篇:《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产生了“虚拟教育”;“教”的技术也逐步向“学”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但随着农村远教工程和宽带网络的实施,网络作为方便快捷的课程资源,成为我们利用的可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广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使互联网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总之,本课题以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会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我们认为确立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2、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3、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4、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5、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通过探索互联网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3、发现和探索网络资源在尝试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摸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应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的现状。通过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娱乐中参与互联网的现状及需求,为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2、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创作实践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探究互联网与尝试教学法整合的有效策略。
3、实践并完善教学策略,研究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初中的尝试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建立课题网站,及时、全面反映研究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经验推广应用等活动。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以行动研究为主,以课例研究为着力点;做好教学试验研究课的课堂录像纪录、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教师课堂评语、任课教师教学小结等观察材料的收集;课后要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评委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教师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论文)。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五个环节三轮循环,深入开展“行动者(科任教师)——学习者(学生)——观察者(评委)”的三角反思。做到课与课之间有“技术上的改进、手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变革、观念上的提升”。
3、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2-2012.2)
组织完成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和课题开题的各项工作。
2.启动实施阶段(2012.3-2012.7)
(1)建立课题网站,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并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进行师资培训,展开研究。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等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
3.深入研究阶段(2012.8-2013.8)
学习优秀案例,并实践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调整和布置本阶段研究实验工作,展示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组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过程录像(典型课例光盘)。
4.结题阶段(2013.9-2013.12)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的终结性测评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XXX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师资培训,撰写《》和课题最后的统稿.副组长:XXX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和资料收集, 撰写《》
成员:XXX 女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成员:XXX 男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及指导。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2012年3月10日
第三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教学的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一)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及创新与运用游戏到教学中的水平,提高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为进一步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打好基础。
三、研究目标
(一)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1.自然情境下的自由游戏
自由游戏又称自主游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由游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自由游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拔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叫号抱团等。
2.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3.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创新游戏即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
(三)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1)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
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投掷教学前先“玩纸飞机”;跳跃教学前进行“仿生”游戏等。(2)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
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体育游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还可以达到完成准备活动、调节情操、消除疲劳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教师的“益友”,更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现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但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游戏”。因此,如何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效果,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题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想和实施步骤
第四篇: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都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本文就来探讨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研究目的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对现有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查询、观察、观测、分析、辨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品德。也许这样的学习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可替代的。
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 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进行分析。(2)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优化和整合高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 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材中有关生活化地理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5、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一)地理课堂生活化
1、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3、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二)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地理化”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要使地理课 3 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07年10月):
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A)撰写开题报告;
B)通过谈话了解高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 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整理高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及搜集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资料;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上一节“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校际公开课; 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A)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B)结题报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资料汇编(包括课件、小论文、视频等)、校本教材。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杨博玲:负责课题的规划与统筹,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负责服饰与地理环境专题。
李红静:挖掘高一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专题。
赵 旭:挖掘高二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饮食与地理环境专题。
罗晓萍: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社区资源等处搜集和整理与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的具体材料。负责中国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专题。
马永娟: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社区资源等处搜集和整理与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的具体材料。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佟 金:挖掘高二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民居与地理环境专题。
刘海辉:挖掘高三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三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人的性格与地理环境专题。
九、参考文献
⑴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
教育学论坛;2013.11 ⑵张淑娟:回归生活,高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应然追求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8 ⑶赵霞: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摄取地理知识
地理教育;2010.1 4
第五篇: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南 昌 工 程 学 院
题目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研究
学 生 姓 名张积磊
班级09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号
指 导 教 师谢 杰 华
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南 昌 工 程 学 院 教 务 处 订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