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时间:2019-05-15 02:4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篇: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教学过程: 导学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导讲导疑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导练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导评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第1、2课时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导学导讲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导评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导练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导讲导练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导评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导疑导练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导评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导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导讲导疑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导评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第二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第2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5.回顾反思收获。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一)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4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二)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第三篇:2015年三数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样,解答原来的实际问题就聚焦为“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已经装了3000千克大米,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 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例2 应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教材编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策略;先体验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编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进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一)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例1第一次教学从问题出发的思考,用图画分别给出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元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元?”实际问题给出的已知数据很多,如果仍然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推理,能够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而大多数问题都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中间问题。所以说,使用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效率很低,应该更新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条线索来分析数量关系。

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所求问题是推理的切入口,已知条件是推理的归宿。首先要找到所求问题,并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接着要分析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式确认需要的条件,确定应该先算出的中间问题;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检验得数,给出答案。例1按照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把例题的教学设计成四个板块:找到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回顾反思解题过程。

1.正确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

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例题要求“最多剩下多少钱”,这里为什么用“最多”这个词?怎样使剩下的钱最多?都是理解题意必须弄清楚的。

教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思考:买不同价钱的物品,需要的钱数不同。如果买价钱便宜的物品,需要的钱少;买价钱贵的物品,需要的钱则多。如果付出同样的钱,买价钱便宜的物品,剩下的钱多;买价钱贵的物品,剩下的钱少。于是明白,解答“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要购买价钱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应该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具有上述的认识,课堂上只要组织他们围绕“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展开讨论,就能提取已有经验,正确理解问题。

在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确认购买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以后,例题就变成“小明和爸爸带300元钱,买一套价钱130元的运动服和一双价钱85元的运动鞋,还剩下多少元?”这是一道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解答。形成的这道两步计算问题,排除了原来情境里的无关信息,只保留需要的三个已知条件。可见,从问题出发的推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解题效率就体现在这里。

2.凸显“从问题出发”的推理特点与方法,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基本线索是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式上确认需要的条件,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教材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联系购物的经验,得出数量关系式“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在这个数量关系式上,付出300元已经知道,用去的钱还不知道,于是形成先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需要多少元”,再算“付300元应该剩下多少元”的解题思路与步骤。

求剩下多少元通常有两种算法,一种算法是上面已经形成的,所带的钱减运动服与运动鞋价钱的总数,得到剩下的钱。另一种是所带的钱先减运动服的钱,再减运动鞋的钱,得到剩下的钱。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前一种解法,教材也希望学生采用前一种解法,因为这种解法完全符合新授的策略。如果有人提出后一种解法,当然是可以的。但不必提倡,更不必要求一题两解。

3.变化题目,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在解答“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以后,教材接着安排“想一想”: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是例题的变式。变化之一,由“最多剩下多少元”变成“最少找回多少元”,剩下的钱最多,用去的钱应该最少,购买的物品应该最便宜;找回的钱最少,用去的钱应该最多,购买的物品应该最贵。因此,在价钱分别是16元和24元的两种帽子中,应该选择价钱24元的那一种。变化之二,由“买两种物品,每种一件”变成“买3顶同一种帽子”,求一共多少元的问题由“两个不同数量的和”变成“3个相同数量的和”,算法也由加法变成乘法。

教学“想一想”,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正确理解“最少找回多少元”的含义,从而选择相应的帽子,形成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从问题想起”以及“依据数量关系式设计解题步骤”等推理过程。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复体验“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思路,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回顾与反思是积淀解决问题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例1,其目的如果是得出结果,那么列式计算、检验得数就可以结束解题活动了。如果是通过例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回顾解题过程,反思思考的方法与要领,体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切入口、基本线索和主要方法,学会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例1在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两个问题以后,安排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路特点与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说说解答例1和“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是怎样想的,仔细体会“找到所求问题”是推理的起点,“列出与问题有关的数量关系式”是推理的基本线索,“寻找合适的条件和确定先算的中间问题”是推理的主要节点。

组织回顾反思,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与“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有什么不同,明白前者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后者是根据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体验解答例1和“想一想”如果从条件想起将会怎样,感受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比从条件想起的推理更有针对性。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编排了4道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教材的编写很有层次。第1题明确要求“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规定了解题的思路。第2题由“白菜”卡通提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什么?”也明确了分析数量关系的要求。对初步应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学生来说,提出这些要求,给予思路指点是十分必要的。第3题只是“豆荚”卡通提问“这两题都要先算什么?”,第4题则没有思路的提示了。教材希望学生在解答前两道题的基础上,自主应用新学习的思考方法解答后面两题,获得对新策略的亲身感受。

(二)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例2已知一条裤子卖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元。这是一道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裤子的价钱)在解答时要使用两次。学生如果采用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线索思考,往往会把这道问题误解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果采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线索,思路会比较清楚,两步计算的步骤会比较明确。教材仍然按照“理解题意,找到问题列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设计解答步骤列式计算,解答变式问题回顾反思所解答的题,积累解题经验”的顺序组织学习活动,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题意和数量关系。

教材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48元,要求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所求问题。通过画图以及表示所求问题,学生能直观体验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关系,明白上衣的价钱虽然不直接知道,但根据“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可以求得。在线段图上还能进一步看出所求问题“买一套衣服的钱”包括买一件上衣的钱和买一条裤子的钱,是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总和。学生经过这些画图与思考,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形成了有利于解题的氛围。2.侧重于常规解法。

学生明白一套衣服是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以后,会把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上衣价钱+裤子价钱=一套衣服价钱”,很自然地在数量关系式上确定先算一件上衣的价钱,再算一套衣服的价钱。

例2还有一种解法: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可以得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裤子的4倍”(线段图上,裤子价钱看成1份,上衣价钱是这样的3份,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这样的4份),列出算式“48×4”就能算出买一套衣服需要的钱。

分析例2的数量关系,如果从条件想起,也许部分学生会想到后一种解法。现在从问题想起,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想到这种解法。教学应该注意,例2着重培养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策略,要突出前一种解法,如果没有学生提出后一种解法,则不必提及它。

3.改变所求问题,仍然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设计解答步骤。

在解答“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以后,教材编排“想一想”,提出新的问题“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教学“想一想”要注意两点:第一,在例2的线段图上找出表示上衣价钱比裤子价钱贵多少元的那一段,并看着线段图说出一道完整的实际问题“买一条裤子要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培养认真理解题意的习惯。第二,由于例2已经算出了一件上衣的价钱是144元,学生会直接通过“144-48=96(元)”得出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这就把原本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当作一步计算问题解答了。虽然很快解决了问题,却削弱了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过程。所以要组织学生从所求问题“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出发,经历说出数量关系式以及确定解题步骤的完整过程,确保解题思路的教学扎实进行。

4.比较例题和“想一想”,寻找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一般会对题目和解法进行比较。

从题目看,例题和“想一想”的已知条件相同,都是“裤子价钱48元”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所求问题不同,分别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与“上衣价钱比裤子贵多少元”。由于问题不同,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就不同。

从解法看,例题和“想一想”都分两步解答,它们的第一步计算相同,都是求一件上衣的价钱。第二步计算不同,分别用加法求总数与用减法求相差数。

更为重要的是,解答例题和“想一想”采用了相同的思考策略。它们都从问题想起,都可先列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式,都依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答步骤。一定要引导学生比出这些相同点,以加强对“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思路的体验。另外,解答例题和“想一想”,“裤子的价钱48元”都使用了两次,第一次用于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第二次用于得出所求问题。学生看到这些相同点,就体会了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的特点。

(三)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习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

1.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配合两道例题各编排一次“想想做做”,每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或者说说要先算什么)”。如:

例1的“想想做做”第1题“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桃树棵数-梨树棵数=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桃树的棵数已经知道,梨树棵数还不知道。求梨树棵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每行的棵数×行数=梨树的棵数”,还缺少“梨树每行有几棵”。

例2的“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第(2)题用线段图给出“香蕉有60箱,苹果比香蕉多20箱。香蕉和苹果一共多少箱?”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香蕉箱数+苹果箱数=香蕉和苹果一共多少箱”,香蕉的箱数已经知道,苹果的箱数还不知道。求苹果箱数的数量关系式是“香蕉箱数+苹果比香蕉多的箱数=苹果的箱数”,可以先求出苹果有多少箱。

显然,上述的练习符合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从问题想起的思考习惯。教学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更加下位的基础训练,促进解题策略的形成。

(1)给出两个有关的数量,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根据小华做20面小旗,小方做5面小旗,经过一步计算能够得到什么?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是联系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常见数量关系,对已知条件进行信息再加工,他们掌握这样的思想方法并形成习惯,就会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一边理解题意一边分析数量关系,熟练展开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低年级教学一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教科书里有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或选择条件提出问题的练习编排,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这些能力。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还应该适当进行这些练习,把已有的知识技能提升成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并补充缺少的那个条件。如,文艺书有100本,比科技书多多少本?根据“文艺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能得出数量关系式“文艺书比科技书多的本数=文艺书本数-科技书本数”。在数量关系式上能够看出科技书的本数是缺少的条件,应该补充科技书的本数(小于100本)。这样的思考符合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特征,本单元应该着重练习求两个数量一共多少、求还剩下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四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式,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利用“从问题想起”的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编排了一些两步计算的问题,都适宜采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其编排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初步掌握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这些实际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解答,更重要的是运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来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步骤。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自己轻声说、同桌相互说、组内大家说等)让学生系统地思考,并交流想法。另外,还可以适当进行以下的训练。

(1)给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解答以后把它改变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如,阳阳家去年上半年缴纳水费168元,下半年平均每月缴纳24元。去年全年一共缴纳水费多少元?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因为求去年缴纳的水费,需要知道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缴纳水费多少元,应该先算出下半年缴纳的水费(24×6=144元)。如果把这道题改变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应该直接已知下半年缴纳的水费,即“阳阳家去年上半年缴纳水费168元,下半年缴纳144元。去年全年一共缴纳水费多少元?”

(2)给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解答以后把它改变成两步计算的问题。如,商店里原来有48个皮球,卖掉30个,还剩多少个?这是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果把“原来有48个皮球”改成“原来有4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掉30个”改成“上午卖掉16个,下午卖掉14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就变成两步计算问题了。

上述的把两步计算问题压缩成一步计算问题,或把一步计算问题扩展成两步计算问题,所求问题都保持不变,问题的数量关系也保持不变。只是数量关系式上的两个需要知道的条件,一会儿都已知,一会儿只已知一个,使实际问题一会儿只要一步计算,一会儿需要两步计算。这些训练把学生的注意都集中在所求问题及其数量关系式上,有助于学生体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策略。

第四篇:苏教版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步练习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18分)

1.(1分)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_______米.

2.(1分)某工厂有职工420人,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6倍,工厂有男职工_______人?

3.(1分)四年级(1)班同学去郊游,全班38人,共交950元.算一算,平均每人交多少元,然后填写下表.

_______

4.(2分)50盆花.每堆照下面的样子摆放,摆8堆够不够_______?如果有剩余,剩_______盆?

5.(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4=8

3_______6=18

35_______15=20

_______5=35

6.(4分)

是_______个;

是由_______个_______组成的;

8个

是_______;

7.(1分)“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舞台上的彩灯按红、黄、绿、紫,红、黄、绿、紫的顺序排列的.想一想,第38个彩灯是_______颜色?

8.(1分)水果店卖出橘子35筐,香蕉28筐,橘子和香蕉每筐都是48千克。根据下列算式补相应的问题:48×35+48×28:_______。

9.(1分)3乘以6等于_______。

10.(2分)根据“体育课上跳绳的有17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8人,拔河比赛的人数表示跳绳的3倍”可以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2分)在计算除法时,所得的商一定比除数小。

12.(2分)

20-4÷4=4()

13.(2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14.(2分)判断对错:

被除数是1575,除数是21,商是75

15.(2分)1,2,3,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

三、单选题

(共4题;共8分)

16.(2分)甲、乙两人同时同两地相向行走,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经过4小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算式是()

A

.(5+6)×4

+

B

.(3+5)×4

+

C

.(3+6)×4

+

17.(2分)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A

.12

B

.24

C

.32

18.(2分)估一估,积比2000小的算式是()。

A

.410×5

B

.398×6

C

.502×3

19.(2分)桃树有48棵,梨树36棵,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和少20棵,苹果树有()。

A

.84棵

B

.64棵

C

.104棵

四、应用题

(共6题;共30分)

20.(5分)王阿姨3天卖出24包糖,照这样计算,王阿姨一个星期可以卖多少包糖?

21.(5分)(2015•广东)做一种零件,8个工人0.5小时完成64个,照这样计算,3小时要完成144个零件,需要多少个工人?

22.(5分)每20㎡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80g,某小区造了一条3300㎡的林带,一年可以吸收多少千克有害气体?

23.(5分)从北京到大连多少千米?

24.(5分)食堂买来36袋大米,每袋63元,买这些大米一共需要多少钱?

25.(5分)两个年级的同学去买书,三年级有48人,每人买2本,四年级每人买3本,四年级买的总本数和三年级一样多。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买书?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18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1、12-1、13-1、14-1、15-1、三、单选题

(共4题;共8分)

16-1、17-1、18-1、19-1、四、应用题

(共6题;共30分)

20-1、21-1、22-1、23-1、24-1、25-1、

下载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 新苏教版三数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