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文学人物分享-辛弃疾
“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看我把栏杆拍遍
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题记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牛人,但在两宋交替之际,他们的出现显得有些密集。
公元1140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逝去40年,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李清照、柳永,到底谁是第一词人。此时,又一位巨星划破天际,降临齐鲁。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他将会是个大词人。
不一样的是,涉世之初,他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他热血、暖心,堪称“大宋第一 古惑仔”。他的名字叫辛弃疾。惨淡月光下,一个少年,正在追一个和尚。少年不是在追求和尚的感情,是在追他的命。一追就是两天整。
那是公元1162年,济南郊区。
两个人的坐骑,都累吐了,第三天,终于追上了。
要问少年为什么追和尚那么凶,因为那个叫义端的和尚偷了一样东西,那东西非同小可,是抗金义军的印信。
义端准备拿去献给他的金主,而这个少年正是当时保管印信的辛弃疾。竟然敢偷印信,我追,我追,我追追追。
眼见已无路可逃,义端回头,提刀欲作最后的挣扎。少年一个侧翻,剑光同时闪过,和尚人头落地。果然是一个冷血剑客,快得匪夷所思。
少年叹息了一下,擦干净剑上的血,在义军微信群“爱金条,恨金狗”里发了二个字:搞定。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过21岁生日。
他是一个年轻的带头大哥,几个月前,他带着2000个兄弟投奔老乡、义军领袖耿京。最初吸引老耿的,是辛弃疾的文学才华,于是任命他为机要秘书(掌书记,从八品)。辛弃疾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早被金国占领,是敌占区。尽管宋廷孱弱无能,人民却英勇不屈。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终结南宋的小命。乌泱乌泱的金兵,就象一支北方射来的毒箭(以黄河为弦),直插南方。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越是往南,金对宋的攻击力越弱。
后方沦陷区经常起火——宋人又不堪压榨,奋起造反者,这里一群,那里一堆。
血气方刚的辛弃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小他苦练剑术,熟读兵书,凡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日后这是个优秀军人。……
当义端的头颅被扔到耿京面前的时候,义军的阵营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带我装逼带我飞”,一些娃娃兵狂喊。“年轻的老司机,”耿京的评价,言简意赅。一个古惑仔,就应该热血澎湃。辛弃疾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但关键时刻冷静果断。
几乎在义端事件发生的同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一次喝酒撸串,他向耿京建议,主动与临安当局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
“此主意甚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耿京端起酒杯说。他越来越喜欢这个小老乡了。
事不宜迟,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火速赶往南宋都城临安。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在回程的时候,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叛将张安国杀害。革命总是很复杂危险,有起义的人,必有不义之人。
一代叛徒张安国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金国退却,只是暂时的,而征服南宋,却是永久的。他还认为,大哥,就是用来出卖的。
于是他跟几个同伙,趁耿京在大帐睡觉的时候,将其乱刀砍死(三国名将张飞也是这么惨死的),一时义军内部人心涣散。
由于情况不明,很多人认为,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但辛弃疾满肚子气,欲除张贼而后快。他质问道: “躲起来,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
就这样,他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
这样的英勇和果断,在历史上也只有关羽、赵云等名将做得到。怎么样,我辛弃疾,照样可以做到!
那段痛快杀敌的时光,是辛弃疾一生回忆的重点。
后来他在《鹧鸪天》中写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
每次读之,凛然杀气,喷薄欲出。
800多年后,我要再为他打一次call,厉害了word哥!一个古惑仔,就应该有万千气概。对于辛弃疾的出现,宋高宗赵构却并未表现出惊喜,甚至还有些担忧。
他任命这个年轻人为江阴签判,这个职位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的秘书。从此辛弃疾成了南宋的一名公务员,文职的。
他觉得自己终于能报效国家,抵御外敌,开始五加
二、白加黑地干活,可是他错了。23岁,那是他噩梦的开始。
南宋官场是一个只懂享乐、不思进取的大染缸,上上下下讨厌暴力,流行不抵抗主义。有理想有抱负的干部根本没有出路,主战派更要靠边站。
他似乎遇到了假朝廷,从1181年到1207年,他被开玩笑一般、频繁调任多达37次。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一些地方的为官生涯,往往时间不长就以罢官收场。总之,朝廷怕他,烦他,不想让他好好工作。
幸亏还有很多人跟他志同道合,担忧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希望拯救世道人心。
公元1175年六月,首届中国哲学高峰论坛在江西上饶铅山县的鹅湖寺隆重举行(史称“鹅湖之会”),参会人员都是大咖,除理学大师朱熹之外,还有著名学者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
论坛结束后,鹅湖寺一带马上成了大宋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鹅湖寺的 鹅 ”长期霸占旅游文化类公号第一名,发表的文章,篇篇都是百万加。
辛弃疾常常一个人骑马去寻古觅幽,一呆就是好几天。
1188年秋天,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建了一个名为“统一大业”的微信群,成员除了辛、陈,还有朱熹。他们约好当年冬天一聚。但这种会面总是不容易的。
据历史记载,那天冬天特别寒冷,很多人都冻成了狗。辛弃疾身染恶疾,无法下床,而朱熹也因档期排不开,未能前来赴会。
“阿疾,我还是会来的,”陈亮在群里发言说。那个傍晚,雪后,残阳。
辛弃疾在瓢泉扶栏远眺,一眼看见驿道上骑着大红马飞奔而来的陈亮,顿时虎躯一震。两人久别重逢,感慨万千,开始在村前石桥上对酌。想到山河破碎和当下绵软的朝政,他们内心几乎崩溃。
回到书房,他马上写了一首新词:《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
没人理解他的苦闷,一次酒后,他曾路过一片松林,觉得松树在故意阻挡他抗金,于是拨剑便砍。一个古惑仔,他的雄心永远都在。4 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一股邪恶的风暴朝前战斗英雄辛弃疾刮来。
那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走马上任,就遭到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王蔺控告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的军人作风太粗鲁,用钱不节俭,杀人很随意,这样的人,怎么能用?
朝廷果然明察秋毫,马上更改任命——辛弃疾被撤销一切职务。
虽然为官断断续续,但那些年,辛弃疾一直在坚持他的执政理念:对属下严苛,对百姓宽厚。他对百姓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觉得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应该努力让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由于他的武将经历,朝廷曾派他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平叛结束后,他连夜给宋孝宗写了一封信。他控诉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呼?”
这段话的大意是,基层老百姓饱受压榨,不当盗贼,他们又怎么能活得下去呢?
他向朝廷建议:严格管束各级领导干部,给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他对手下的官吏非常严格,动辄追究法律责任。(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下,官吏惴栗)相比之下,他对百姓极尽仁厚关怀。
在福建做提点刑狱时,辛弃疾给犯人判罪,第一原则就是“宽厚”,这在福建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
有一次他还亲自复审某县60多名囚犯,释放了其中50多人。南宋官场一向崇尚庸碌保守,辛弃疾的作派与体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然而,有什么不可以?
一个古惑仔,就应该对百姓有炽热的爱。南归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彊场,为国尽忠。既然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他被迫将手中的利剑换成了软笔。英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让他不能自己。
不管在何处为官,他都不停地给朝廷上书,在各种微信群唠叨收复中原那些事儿。
他也一直在准备上前线,在当湖南安抚使的时候,尽管这个职务跟军队一点沾不上边,他还是创办了2500人的“飞虎军”,当他披上铠甲,似乎又回到了热血的少年时代。事实上,随着光阴飞逝,他已不再年轻,白发众生。无奈郁闷之时,他开始写词。
宋朝已经有了苏轼、柳永、李清照这三位巨咖,写词,纯属自寻死路。可是,勇武的辛弃疾,硬是在无路之处,砸开一条大道。就如后人对他的评价,“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自由挥洒,大大扩展了词的题材范围。
写壮志豪情,他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诉报国无路,他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记乡村情趣,他有《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玩婉约沉郁,他有《青玉案》,“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总之,他一言不合就开写。
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写恋人,写田园,写民俗,写读书……只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它如初恋。不管他手中拿的是剑还是笔,他永远在作战。一个古惑仔,就该永不言败。
第二篇:辛弃疾的人物分析
(一)辛弃疾词作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如何?
答:辛弃疾词在宋词中是一座艺术高峰,对同期和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他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稼轩词派。辛派词人除了比辛弃疾年长的张孝祥、陆游之外,还有“三刘一陈”即: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和陈亮。
辛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诗词疆界,词与诗合流。认为豪放词源自“荆公、东坡,至稼轩而大成”。爱国词派(辛派词)的兴盛也显然与南宋爱国诗派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陆游既是爱国诗人,又是爱国词人。词与诗之间无不可逾越的界限。辛词的传播与接受史自宋以来都未曾中断,只是随时代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已。词评家周济曾说:“吾五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鑼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辛弃疾词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不朽的。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广阔,思想深刻,感情浓厚,气势豪迈。由于所处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及本人的壮志难酬境遇,他的作品既有壮怀激烈的一面,也有抑郁悲愤的一面。辛弃疾作品在宋词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处于国难当头的新世纪的年轻人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影响,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二)爱国主义词作在辛词创作中的地位怎样?
答: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创作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作的词人。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词中,爱国词的比重最大。是辛词中最大的成就。
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词作在辛弃疾的词作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辛词的灵魂。
第三篇:魏晋文学人物品评
魏晋文学人物品评
神威673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首先,儒家学说的神圣地位逐渐被打破,另一方面,随着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地方势力的抬头,以维护皇权为宗旨的官方学说的基础也发生了动摇,以老庄哲学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流行的思潮,玄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知性的认识,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大批在文坛上有深刻影响的人物,文学因此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建安诗文
这一时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三曹”中曹操既是建安时期北中国的政治领袖,也是当时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所作诗喜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宏伟,有一种“王者之气”,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了大海吐纳万物的宏阔景象,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曹丕是曹操次子,文学创作以诗为主,七言《燕歌行》尤为著名。小儿子曹植才华出众,《白马篇》、《名都篇》都“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中以王粲最为著名,他诗歌代表作为《七哀》,辞赋代表作为《登楼赋》,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美。
二、正始诗文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崇尚自然,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这一时期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籍博览群书,代表作五言体《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多用象征手法喻写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复杂情感,用笔曲折,含蓄隐约。嵇康的论说文很有名,《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等篇,以思想新颖、说理缜密透彻见长。
三、西晋诗文
西晋虽是一个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王朝,文学创作却很兴旺,西晋年辈较早的作家中以张华最为著名,其诗以《情诗》五首、《杂诗》三首为代表,“房拢自来风,户庭无行迹”“密云荫朝日,零雨洒微尘”等句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陆机才冠当世,诗、文、赋都有突出成就。潘岳的文风追求绮丽,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其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天仿佛,翰墨有余迹”“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等句,委婉而传神。
这一时期还有左思和刘琨。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诗》八首,在文辞上喜欢追求壮美奇瑰,“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振衣千仞同,灌足万里流”等句,写得气势雄伟。刘琨所作《扶风诗》、《答卢湛》、《重赠卢湛》三首,抒写家国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既慷慨激昂,又沉痛无比。
四、东晋诗文 这一时期的郭璞博学多识,《游仙诗》文辞富艳,在“仙”与“凡”的对照中,表达了对混乱的现实的厌倦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东晋文学总体上说不很繁荣,但陶渊明却被后人推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是一位全才型的文学家,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最著名的《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在描述了在旷远的心境下于不经意间目遇南山(即庐山)的欣悦之后,用“欲辨已忘言”把诗推向一个更高远的境界。其他的还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移居》等作品,这些诗作都描写了诗人脱离仕途后悠闲淡泊的乐趣以及初尝躬耕时实际的甘苦感受。五十七岁那年,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诞生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桃花源与丑恶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里虽有父子而无君臣,没有王税,没有战乱,人们愉快地劳动者,宁静幸福地生活着。这幅图景既透露了劳动人民朴素愿望的消息,又是经过提炼的诗化了的理想。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但却体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否定。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使他的创作突破了当时形式主义的文风。诗文读来亲切真实,沛然如从肺腑中流出,在诗史上创出平淡、自然一路的诗风,然也浑厚、含蓄,隽永有味。
魏晋时代纷乱而多彩,文人对社会与人生的体验显得格外深刻而且丰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作家,时时品析这些作品,陶冶情操,砥砺意志,丰富人生。
第四篇:张爱玲文学人物分析
从文本人物看女性主义意识
两位女性作家都从女性的角度来建构文本,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女性主义意识,其主要是表现在女性形象、男性形象的塑造上。
(一)女性形象:个体觉醒与自我囚禁
身为女性作家,她们有自觉敏感的女性意识,爱情、婚姻是她们热衷探讨的永恒话题。莱辛和张爱玲都以大篇幅表现女性婚恋生活,其共同之处在于陷入婚恋中的女性不自觉地暴露出奴性相。波伏娃《第二性》中对女性就描述:“女人本人也承认,这个世界就其整体而言是男性的;塑造它、统治它、至今在支配它的仍是男人。至于她,她并不认为对它负有责任;她是劣等的、依附的……”。奴性相是两人共同表现的地方,但基于国别、民族及信仰不同,还有时代的不同,莱辛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特点大不相同:莱辛写的女人婚后经常走向毁灭或觉醒,而张氏塑造的女人是永不觉悟,即使是觉醒之后也继续扮演奴隶角色。她们用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女性意识。
莱辛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激进的、愤怒的、敏感的,甚至还有精神分裂:玛莎·奎斯特的冲动与深思,玛丽压抑太久爆发之后的错误选择,安娜的敏感与彷徨、激进与觉醒,摩莉的离婚与再婚,佳斯敏的矛盾与理性„„这些就是莱辛的女性世界,她们自我矛盾过,在大环境中自我迷失过,在寻找“自由女性”的过程中,她们失望、愤怒、求助无门,甚至过度的精神需求探索使得她们精神分裂,但她们最后觉醒了,都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女性出路。最富有启示的是,《金色笔记》的结局,安娜在与索尔的平等和谐相处中相互帮扶,找到自我,开始重新生活,这亦是莱辛所期望的男女两性模式。
莱辛相信女人离不开男人,每个女性都要去经历一次爱的洗礼,“一次强烈的感情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灾难,但是每个人都必须那样浪漫的爱一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的。”《金色笔记》中的几位女性具有典型性。安娜的好友摩莉同她一样是个离异的女人。她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男人造成的,站在男人的对立面,标榜自由。摩莉的第一次婚姻“只是出于维持生计甚至家族体面的考虑”,它只是“那些二十年代的婚姻的产物”。这是离异之后摩莉对婚姻的认识,她坚
决追求自由女性之路。虽然和理查离婚了,但是她能以平等的身份去和理查及现任妻子马莉恩成为朋友。这种自觉的定位实际上是独立女性的自我标榜。尽管如此,摩莉最后还是再次走进婚姻。这样的结局更说明了女人和男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是世界、人类的共同组成部分。
四本笔记的主人公安娜同样是一个由失败婚姻走出来的、对男性绝望的女性。在追寻自由道路上,安娜矛盾、迷茫、彷徨。《黄色笔记》中爱拉是安娜的影子,她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所创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亦是个婚姻第三者。本以为这个男人会像她爱他一样爱她,但事实上爱拉只是他的婚外调剂品。他说:“爱拉,你是我的情妇,不是我的妻子。你为什么要我跟你一道去相信生活中那些一本正经的东西呢?”①爱拉与保罗五年的婚外恋关系,让她“在这五年中失去的是由天真所激发的创造力”,爱拉为他改变了自己,逐步丧失了独立性,淡化了一切工作、交际生活,完成沉迷在保罗的世界里,成为锁上镣铐的囚奴。但是,爱拉经受住了这爱情毁灭的洗礼,她逐渐地走出写作困境,清醒地意识到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孤立开来,更不能是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于是“在克服了这一片混乱之后,他们又获得了新的力量。”①安娜在追寻自由女性路上经历过写作的困境、政治之路的探索,爱情的起落,精神上的崩溃,而让安娜恢复精神的最终还是男人——索尔·格林,是索尔给了她精神上的扶助,让她再次踏上写作道路。觉醒后的安娜终于明白人生是不完美的,真正的自由女性是不存在的。大部分人都是在推着巨石上山的,人自由的意义并非摆脱巨石就能获得自由,而是从把巨石推往山顶的过程中获得的。马莉恩,亦是莱辛着意刻画的女性。马莉恩作为花花公子理查的第二任妻子,在同理查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认真爱着丈夫,可是理查对她的忠诚“直到她进医院生第一个孩子为止”。丈夫无视她的存在,致使马莉恩终日以酒精麻醉自己,终于有男人愿意娶马莉恩并收下三个孩子,但理查因自己的嫉妒心斩断她的幸福,这一度把马莉恩推向崩溃的边缘。庆幸的是,还有愿意把马莉恩当作朋友的安娜、摩莉及其子,在她们的帮助下,马莉恩也逐渐走出了困境。最后摆脱了没有爱的婚姻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这种敢于追求自己幸福,不再视男人和家庭是女人的唯一依靠的女性,是莱辛的理想女性。
①.[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南京: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P223、P436.①苏忱,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J],江淮论坛,2005(5):P147
《十九号房》的苏珊是个典型形象,她是莱辛对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的众多知识女性一生的缩影。苏珊是有哗然之才、典型的知识女性,与丈夫马修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彼此并非一见钟情。婚前,苏珊是个商业广告的设计师,而“为了马修、孩子、花园环绕的房子,苏珊变得通情达理、讲求实际了”。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全力以赴地服侍教育子女。由于两人的知书达理又富有责任感,“家庭内部的风风雨雨得到了妥善解决”,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可是,到了最小的孪生兄妹“离手”上学的时候,她“陷入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之中”。当孩子们上学时,“她内心充满了惊异和难言的苦闷”,而假期来临时,她“又为自己不能独自生活而感到忿懑”,痛感“身不由己”,她变得像名囚犯一样,马修对她来说成了个“十足的陌生人”,昔日恩爱夫妻生活“早已不复存在”。盲目的生活使苏珊失却自我,只有当她独自处于肮脏旅馆的十九号房里,她才感到自由与自信。这个生命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她在消失最后一丝希望之后——丈夫另有新欢,她选择了沉默的死亡。苏珊是在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寻求“自我”意识的实现。
这些就是莱辛的女性们,她们在婚恋世界中、在充满硝烟战场上要求的生存,就必须自我觉醒;要寻找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把自己从幻想世界中拉出来,做一切实际的事情。五部曲《暴力下的孩子》中的玛莎、佳斯敏等,她们在女性成长的路上经历着各种挫折和坎坷,但最后她们还是实现了个人的自我觉醒。《另外那个女人》中认清了只想让女人顺从、依赖于他但自己又毫无责任感的吉米的柔斯,终于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是“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幸存者的回忆录》的爱米丽经历恋爱那种为恋人放弃自尊,宁愿苦中作乐的历程后,逐渐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现象,“并且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超越爱情的束缚”。爱米丽终于摆脱了杰拉德情网的束缚,她的眼睛是“一双三十五岁或四十岁成熟女人的眼睛„„她再也不会自愿受那种罪了。像那些过去时代的疲惫不堪的女人一样,她知道了恋爱就像发烧一样,是注定让人受罪的,注定要经历的:陷入情网就像是经历一场大病,它还是一个陷阱,诱使她背叛自己的本性、意识和真实的意愿。”《本,在这个世界上》的特丽莎,她很清楚自己在阿里克斯心中只不过是个“照料家庭、帮他款待他的形形色色的朋友”的女人。在她遇到可以为她带来终身幸
福的人之后,她毅然选择奔向自己的新生活。在莱辛的小说中,这是一种新的两性关系模式,“女性不再追求虚幻的爱情,不再为爱而折磨自己,不再自愿为爱而受男性的控制,女性最终摆脱了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女性生而具有的受虐倾向,而走向了情感上的独立。”①
与之不同的是,张爱玲塑造的大多是消极的、避世的、逆来顺受的、讨取男人欢心的女人们。曹七巧、葛微龙、曼桢、白流苏等女性虽也有本我的意识,但她们却在纲常伦理下埋葬自我,选择屈服。在她们看来,只有斩断自我的虬枝,才有可能于乱世中生存,只有抓住最切实的实物,才能保存生的希望。作者用正面刻画女性形象抗衡男权社会的压迫来表现女性主义意识。“张爱玲的世界是一个正在死亡的国度”,这种死亡的腐朽的气息蔓延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甚至每一个人身上。这座将死的国度,让故事中的人物躲不过被文明遗忘,被颓败淹没。这些天生脆弱的女性们,不忍心折断生存希望,她们于困境中歇斯底里地求生,甚至以扭曲自己的人格、麻木自己的直觉来换取生的可能;她们知道自己在男性面前是“低的”,是永远都“不够”的,压抑内心的焦虑,用沉默来遮住悲伤,用“苍凉的手势”来掩住心底萌生的“低微”是她们共同的选择。
《鸿鸾禧》中的娄太太“戴眼镜,八字眉皱成人字,圆白脸,像个小孩学大人的样捏成的汤团,搓来搓去,搓得不成模样,手掌心的灰揉进面粉里去,成为较复杂的白了。”P87如此的长相,和一个“极能干的人,最会敷衍应酬”的人结婚,“多少人都替娄先生不平”。深知长相缺陷,娄太太主动降低女性/妻子的地位,家里三个孩子连同丈夫娄嚣伯并没有把她放在妻子或者母亲该尊重的位置上。娄先生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百忙里还有工夫去弄那个!不要去做它好不好?”“头发不要剪成鸭屁股式的好不好?图省事不如把头发剃了!不要穿血清的袜子好不好?不要把袜子卷到膝盖底下好不好?旗袍衩里不要露出一截黑华丝葛裤子好不好?”看着不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妻子,娄先生就不自觉地发起命令式的请求,这仅仅是因为他是“出名的好丈夫”,“索性好丈夫做到底”。娄太太没有地位,她是个热闹中孤独着的人,“娄家一家大小,漂亮、要强的,她心爱的人,她丈夫、她孩子,联了帮时时刻刻想尽方法试验她,一次一次重新发现她的不够,她丈夫一直从穷的时候就爱面子,好应酬,把她放在各种为难的情形下,一次又一次发现她的不够。后来家道兴隆,照说应当过两天顺心的日子了,没想
到场面一大,她更发现她的不够。”①虽然名为娄家太太,家里却没有她做主的份儿,丈夫生气地对她说:“这些事全我要我管!你是干什么的?家里小孩写个请假投资也得我动手!”娄太太只是整个家庭平衡的调剂品。在丈夫面前,她有名无实,处于从属位置。丈夫在他面前三番两次的抱怨,娄太太觉得委屈了丈夫,可“自己心里的那一份委屈,确实没处说的。”“繁荣、气恼、为难,这是生命。”然而,“娄太太又感到一阵温柔的牵痛。”①看着儿子娶媳妇,全家上下都高兴着,而自己却成了一个局外人似的,“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为妻为母的身份让娄太太在尽求自己的完美性,然而在外人看来完美的同时内心却是委曲求全的。
《花凋》叙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患病去世的一个美丽的少女郑川嫦。“小小的鼻峰,薄薄的红嘴唇,清炯炯的大眼睛,长睫毛,满脸的‘颤抖的灵魂’,充满了深邃洋溢的热情与智慧”[4],尤其美的是那一双华泽的白肩膀。郑川嫦本应该向她姐姐一样,恋爱、结婚、生子,然而不幸的她患了重病。美丽的川嫦因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医治而身亡,这不能不说是她父母亲的错。死后家里为他修葺了一个华丽的墓园,不过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作为长辈的一点颜面,是父权制文化威严的一种表现。故事开头的那个墓志铭就已经道出“美丽的悲哀”的实质,川嫦不过是一座“没点灯的灯塔”。父亲的虚伪势利、母亲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川嫦的美丽,连同她的爱情也悄悄隐退。她感到无限的绝望: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在病逝之前,她“对于整个的世界,她是个拖累” 的想法把她深深地往死亡里拖曳。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川嫦没有反抗,只有自责;没有希望,只有绝望的悲哀;这就是宗法社会规训出来的典型女儿形象!
《小艾》中的五太太又何尝不是一个委屈求生的女人呢? 她明明知道景藩是个败家子,从没把她当作一个妻子来看待,她的房间只不过是他躲避姨太太的避难所。当景藩连五太太身边的丫头小艾也欺负时,她不是责问,而是忍气吞声,还反而生起小艾的气,总觉得“现在给这样一来,竟把自己委曲求全的一番苦心全都付之东流。”当她的饭菜因为这件事情而“一天比一天坏”,佣人陶妈总是受人欺负向她诉苦时,她却“认为她跟着老爷过活,是名正言顺的,眼前虽然闹了 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这个别扭,还能老这样下去么?总有熬出头的一天。而且老爷拿了她的首饰,答应过她将来一有了钱就买了还她。倘若在他跟前守着呢,也说不定还有点希望,虽然她心里明白,这希望也很渺茫。她要是走了呢,那就简直没有了。”①五太太身为景藩的正房,一生没得到过丈夫的正眼相待,她还总是在丈夫面前低垂自己。在张爱玲的叙境中,像她这样的太太很多,她们脱离丈夫就什么都不是,因此五太太必须紧紧跟着“老爷”,不闹不吵;娶姨太太,五太太无权过问。虽老了,但“在他面前总是那样踌躇不安,把脖子僵僵着,垂着眼皮望着地下,窘得说不出话来,时而似咳嗽非咳嗽地在鼻管和喉咙之间轻轻地‘啃’一声,接着又‘啃啃’两声。”①在大多时候,她是不下楼来与他见面的。这就是张爱玲的女人们出走后的“走!走到楼上去!”吗?她们永远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去打破同丈夫平等对话的神话。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人们的位置就会变得“很低很低”。
《金锁记》中用黄金匣子来囚禁情欲抑制后疯狂而焦虑的曹七巧、《连环套》中受尽折磨后人性扭曲致伤残他人的霓喜、《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淫逸环境
6中迷失自己,用表面奢华、舒适的虚假生活来湮灭理想的葛微龙和梁太太,《等》中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数落家中丈夫却又无可奈何的各种太太们,还有“好像家族中就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人”(《创世纪》)的潆珠及全少奶奶„„这些女性要么是“绣在屏风上的鸟”(《茉莉香片》),“永远置身于桎梏中的双翅,是永远存在于想象中的飞翔”①,要么是囚禁后疯狂的失态,扭曲变形。她们在颓废地国度里晦涩地求生、小心翼翼地扮着各种角色——女儿、妻子,这些名不副实的身份仿佛是传统给她们的责任,一旦违反了纲常,她们就会被判入死亡的绝境。因此,正如孟悦、戴锦华所言的:“这些女性只是历史的地表之下,一片扁平的、鲜艳而了无生机的图样。她们不仅没有真实的岁月,甚至被剥夺了一具血肉之躯。生命之于她们,只是时间对空间永恒的剥蚀与破损。”
①虽然张爱玲一生不曾拥有过一个明确的身份,“她始终是一个飘零客、一个异乡人”。但她没有放逐自己的漂泊感,而是以一位客居者的身份来真实地写作,“含着一抹淡淡的疏离,一种深深的依恋,一缕温婉的宽容与嘲弄,一汪化不开的悲哀与忧伤。” ①巧妙地用一种外来者的身份刻画出困厄在没落遗老或处于新 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①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M]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P243 ②多丽丝·莱辛著,傅惟慈等译,《另外那个女人》[M]浙江文艺 出版社2003年1月版,p20
旧文化潮流交替之下的女性真实生存困境,给了这座沦陷之都精神上满足。
第五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侂:tuō,胄:zhòu)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