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

时间:2019-05-13 05: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辛弃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辛弃疾》。

第一篇: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 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⑦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3月第2版第232书页 ④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第156页 ⑤《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第624页

⑥《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第582页

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42页 ⑧《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第二篇: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 生平抒发壮志 英雄失路 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

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

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揭竿而起

擒判南归:(1岁~23岁)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

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

含恨而逝:(43岁~68岁)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水龙吟》)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满江红》)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辛弃疾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金戈铁马,冲锋陷阵,闯金营、擒叛徒,为抗击侵略而战斗,胆略非凡、为民族事业而战,英勇豪迈;南归后无论是作地方官,还是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复是他为目标,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击,几度被贬赋闲,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轩的词作,无论是抒发自己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抒写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苟且偷安,都突出表现了他精忠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第三篇: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含恨而逝:(43岁~68岁)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

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

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水龙吟》)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满江红》)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辛弃疾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金戈铁马,冲锋陷阵,闯金营、擒叛徒,为抗击侵略而战斗,胆略非凡、为民族事业而战,英勇豪迈;南归后无论是作地方官,还是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复是他为目标,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击,几度被贬赋闲,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轩的词作,无论是抒发自己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抒写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苟且偷安,都突出表现了他精忠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第四篇: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①

(二)婉约含蓄

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惊喜之情,言无不尽。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①。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②

③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下阕用典抒情。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①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词的上阕,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世上常人莫不想花早一点开,早些赏玩。但词人不然,怕花开早了,春光也随即逝去,所以宁愿花晚晚的开,缓缓的放,这真是达到了惜春的极致,尽管想挽留住春光的脚步,可是春光却默默不语,仍然悄然而逝,怎能不使人埋怨呢?是春光太过无情了吗?那么多情的还有谁呢?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情深意笃,只有它还整日的费劲功夫要将飞絮粘住,想要留下这春光的最后痕迹。可是蛛丝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它虽然尽力去粘住飞絮而留住春,又能留的了多久?画檐本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蛛丝则是荒凉残废的标记,此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产生衰败凋零、冷落凄凉之感。不管做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春光以逝的结局。这些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有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像粘染飞絮的蜘蛛网一样,不能留住国家的大好时光的。词的下阕写陈阿娇和汉武帝的故事,陈皇后因失宠被废于长门宫,以白金求司马相如做了一篇赋,以此来讽喻汉皇,挽回旧欢,然而现如今,大文豪的赋也打动不了人心,脉脉之情竟无处诉说。词人并不是妄妇自居,而是表现自己有才遭妒的苦闷,因此接着说,不必效燕瘦环肥,以姿容乞宠,而终归死不得所,也不必因为他人的嫉妒而忿忿不平。整首词,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使此词兼具刚健、婉约之风,把刚健寓于婀娜之中,遒劲则穿插于婉媚之间,真可谓刚柔并济。能表现刚柔相济的风格的词还有他的《汉宫春》等。

(五)恬淡清丽

辛弃疾词恬淡清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里。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言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某一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这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淡淡的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夫妻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真正的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清新优美、朴实安逸,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另一首恬淡清丽的词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也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上阕写黄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就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寓静于动,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阕描摹黄沙道上风云变幻、林密路曲的美景。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显得朴实自然,悠然而起,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馀味无穷,一种恬淡清丽的感觉油然而生。

四、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内容境界上,开拓了词的意境,他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和个性形象。因此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同时又注重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在表现方法上,在以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在语言上,他辛弃疾独创性的用经用史,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如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近似的陈亮等等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风格,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3][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7.[4]孔子.诗经[M],沈阳: 万卷出版社,2008.[5][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8]钟振振.词苑猎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第五篇:辛弃疾

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个人不是因为诗词才是生活丰满,而是有了丰满的生活才诗词情生!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下载论辛弃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辛弃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范文大全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5篇)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

    论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青山依旧,可怜白发 ——论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摘要:苏轼。辛弃疾,同为宋朝最伟大杰出的诗人之一。两人也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5篇范文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目录 摘要„„„„„„„„„„„„„„„„„„„„„„„ 2 前言 „„„„„„„„„„„„„„„„„„„„„3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性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承 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差异性》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5篇材料)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谭世浩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南宋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

    虞美人,辛弃疾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作者:辛弃疾(南宋) 为你读诗:裘继戎 | 京剧跨界艺术家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