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以文为词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5: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辛弃疾以文为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第一篇: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目录

摘要„„„„„„„„„„„„„„„„„„„„„„„ 2 前言

„„„„„„„„„„„„„„„„„„„„„3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4 1.1辛弃

疾的词的艺

境界 „„„„„„„„„„„„„„„„„„„4 1.2辛弃

词的艺

手法

„„„„„„„„„„„„„„„„„„„4

二.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4 2.1

词的风格 „„„„„„„„„„„„„„„„„„„„„„5 2.2 辛弃

词的艺

风格 „„„„„„„„„„„„„„„„„„„„5

三.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 „„„„„„„„„„ 5 3.1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 3.2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 参考文献……………………………………………………6 致谢…………………………………………………………7

摘 要

辛弃疾在词艺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单就词的语言而言,他以宏大的气魄,剪裁诸体,融汇古今,辟出了一条“以文为词”的广阔新路,影响至为深远。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他的词,既有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概,又有委婉含蓄缠绵悱恻之情,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光辉的艺术峰峦。

关键词: 爱国诗人,以文为词,豪放词风

Abstract

Xin qiji in word art development, in many ways the list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word, his grand verve, clipping ZhuTi, ancient and modern, cleared the a “taking article as word” vast new road,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Patriotic poet xin qiji of song dynasty inherited su shi and since bold word wind, also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gracious school, formed its own glorious of artistic style.His word, both generous head of almost, and euphemistic teary ending of love, is a gorgeous glow two altar of ci poetry of the overlapping peaks of art.Keywords: patriotic poet, taking article as word, bold word wind

前 言

“东坡为诗词,稼轩为词论”誉之为苏轼词风的发扬与光大,是对唐宋词主体风格的进一步变革,以文为词,它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1辛弃疾的词有着形象飞动,气势壮阔的艺术境界。辛词里多是飞动的龙蛇,垂空的鹏翼,是东南佳气,西北神州,是飞流万壑,是孙权、刘裕、谢安石这类气吞万里的英雄。他的词形象总是飞动的,如: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写潮:“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摸鱼儿》。辛弃疾还善于化静为动,使他笔下的山、水、云、雨都有奔腾驰驱,有强大的气势。“千丈悬崖削翆,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他的词意境都很阔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

1.2辛弃疾词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辛词多不重写景,多直抒胸臆的赋笔,或举首高歌,或侃侃而谈,以真情感人。偶然写景也只是在篇首略点环境,或在中间因事带出。如《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此写送别,没有婉约词人常用的长亭、别筳、兰舟等景物描写,而是直抒别情。多情语而少景语,不是融情入景,而是因事叙景。辛词喜议论,“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批判主和派,鼓励抗战派,针对现实,慷慨议论,饱含激情。他有时又将议论、抒情与写景融合在一起,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既是写山水景物,又是一种议论,其中还抒发一种对抗战的希望之情。辛弃疾词的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富,以致使议论、抒情很难分辨。

辛词喜用典,《摸鱼儿》的下片用了三个典故,《贺新郎》用了四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五个典故。辛词对典故的运用多数都是贴切的,有的直接引用,有的融化在诗句里,有的借古喻今,有的寄托深慨,或正用其意,或反用其意,甚为灵活。

二、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

2.1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的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有时采用民间俚语如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还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典籍中的文辞,如《莲子居词话》所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如《行香子》:“少曰尝闻,富不如贫”,“富不如贫”是《后汉书》中语。“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满江红》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语意。这些都显示出其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还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2.2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悲壮沉郁,表现了志士的绝唱、英雄的高歌,但这不是辛词的全部,辛词有时还表现出妩媚、清丽的风格。他的一些描写农村风光的小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别具一种清新恬静之境;他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和《祝英台近.晚春》又悱恻缠绵,极尽妩媚婉丽之致;《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与《西江月.遣兴》对话轻松,又极为幽默。

三、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

3.1悲壮激烈,发扬奋力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词的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江南游子。他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3.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花无数”。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结 语

辛弃疾进一步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狭隘观念。他不但以诗为词,甚至以散文句式入词,使词体达到空前的解放。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创新了词的风格,他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他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将豪放词的创作推向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孙克强,唐宋人词话

1999年

2.夏承,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辛词初论

1957年 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

1990年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梁洁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多次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二篇: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

浅谈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刘克庄《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郑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使稼轩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如《沁园春》:“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又喜欢用通俗的民间俗语。如“快斟呵,载诗未稳,得酒良佳。”

第三篇: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 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1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辛弃疾打破了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的传统格局,充分围绕 “期待收复”的中心思想来创作,看似形散,实质上形散神不散。再如《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西风、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後。山不记,何年有。

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肯无心出岫。剩准备、新诗几首。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天下事,可无酒。

这首词通过运用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将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形成类似散文的创作方式——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使词更加紧密,逻辑关系也更加明确,正是因为紧密,才使得它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再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中“遥岑远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这些描写的语句依次讲述了主人公登上高楼后所看见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它们之间这种活动的连续性构成了词作叙事的基本框架,词中的其他写景、写史的语句则在它们的引领下构成几个不同的片段,相互之间既显示了时间的顺序关系,又包含了行为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可见逻辑性是十分严谨的,正是因为严谨的逻辑性,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之情融入到了叙述登楼活动的叙事结构之中,感情表达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其次是散文化的句式结构。如会稽蓬莱阁所作《汉宫春》一词,用了几个散文句式:“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词情慷慨悲凉,词笔强劲有力。《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散文句式收尾,气势豪迈,余味隽永。又如“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等散文句式在词中俯拾即是。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散文化还表现在议论与叙事相辅相成。比如《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句词以活泼生动的形象借古讽今,斥责投降派,是诅咒当权的妥协派,说国家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灭亡,而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葬送了自己,议论精彩独到。又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贺新郎》:“碧海成桑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姻嫁。”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辛弃疾全篇“散文化”的词大约三十首,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大约写于宋宁庆元四年(1198),这时侯的辛弃疾自从福建提刑落职之后,再次投闲置散,在铅山瓢泉做新居,筑园林,“停云堂”是建筑之一。陶渊明在《停云》诗序中说:“《停云》,思亲友也”,这首词便是以陶渊明《停云》诗意命名,托“思亲友”之意,抒发自己投闲置散后的寂寞情怀和对时局忧愤的感叹。他在词里引用了《论语》中孔子不复梦见周公之事,表露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够得到实现的郁闷心情;又用《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来抒发悲伤之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纵观全词,典故虽然用得不少,但是都用得非常巧妙,一点都没有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像这样的用典,使词体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韵味,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成功范例。“以文为词”代表的作品,又如《水龙吟·题瓢泉》: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这首词虽然运用了很多故事来构成散文化的句式,夹叙夹议,但给人一种美感和韵律感。薛砺若《宋词通论》说:“他虽在用散文入句,而仍有极醇的诗意,这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别人是学不来的。”[1] 总之,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和笔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和行云流水的表现。辛弃疾词作内容博大精深,变化方式多种多样,语言清新自然,形成了稼轩词独特的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艺术风格。悲壮沉郁,雄深雅健,飘逸闲适,俊爽流利,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风格。写豪气,而以婉转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出英雄的豪气。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悲壮中有婉转,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

(二)叙事手法入词

这种创作手法也是散文的基本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平铺直叙,通过直接的叙事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温。大儿锄豆澳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范本,全词以喜悦的心情,清新的笔法,表现了农村劳动者一家的生活,采用的就是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又如《东坡引》: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这首词从琴声低诉,到送西风雁;从深夜拜月到翠帏自掩,再到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物的情态、动作随着思念之情的发展逐步推移。主人公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但有开头,而且还有结尾,一个真实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思念之情也自然而然的洋溢出来。叙事手法入词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一个特色。再如《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叙事更加突出,开头先以三种鸟悲鸣,形成强烈的悲伤气氛,营造离别气氛,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运用了五个关系国运政局的离别故事。这些故事,融入到这首送别堂弟的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可以看出词人送别族弟茂嘉时不同于一般的离愁别绪。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三)化用典故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以大量用典著称。它的用典内容丰富,使用精当,无与伦比。辛词中的典故意象,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光彩,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还形成了辛词独特的美。

稼轩词在当时开创了新的风貌,可谓“异军特起”[2]。辛词表现出雄放驰骋,豪迈霸气的特点。正如清代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3]。

辛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用典广泛,凡是登临怀古,赠别怀人,写景咏物等,经常是以典故入词,或者以典故进行类比,都能够营造出宏伟的意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歌颂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暗讽南宋政府苟安妥协。上片用“满眼”、“千古”、“悠悠”、“滚滚”等词,创造了一个辽阔而又久远的宏大境界,以“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把时间由遥远的过去引向无际的未来,使这一境界富有动感。下片借三国时孙权年少统兵,坐镇江东,北御强敌的英雄气概,表明人生在世应该像孙权那样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使敌人折服。全词宏大气魄,波澜壮阔,抒怀讽今,意在言外。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1206)时写下的。词以“千古江山”一句开头,气势恢宏。在时间上,从千古到眼前;在空间上,从京口北固亭到万里中原。这首词连用四个历史典故,一个接着一个,一气呵成,其中典故中还包含着典故,有霍去病卫青战胜匈奴、封山而还的典故。这是辛词用典最成功的一首。上片运用孙权和刘裕两个典故。孙权赤壁破曹,曹操北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刘裕在京口起兵,进行两次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大块土地,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豪迈气魄不仅令人敬佩,而且还创造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词中的人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物都是历史上的英雄,词人通过对典故中的英雄人物褒贬,反映出坚持收复中原的雄伟大志。孙权、刘裕、霍去病以及老当益壮的大将军廉颇给人以感情激宕、生龙活虎的感觉,作者用壮阔的自然景象和宏大的意象共同构成词作的雄放美。如果不使用这些历史典故,就很难将很多曲折复杂的意思表现出来。陈廷焯称赞这首词说:“稼轩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4]这里所说的“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就是指辛词用典的杂而广。

在辛词中,即使写景咏物,也一样用典,并能写出宏伟的境界。如《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写群山的形象,中心内容写山。全词多用比喻而又有很多变化。下片写作者看山的感受,突出了青山的内在美。在描绘“爽气朝来三数峰”给人带来美感时,用的比喻十分奇妙,作者从“似谢家子弟”到“如对文章太史公”,一连用三个典故,以人拟物,写出了山间爽气朝来,千峰竞秀。全词形象生动,气势奔放,连用三个典故,给人舒卷自如、妙语连珠之感,可以看出完全是作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兴之所至而不经意道出,没有一点雕饰堆砌之感。

总之,辛词用典,或者抒怀,或者喻景,总能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很简洁完美,给人一种雄放驰骋,激昂排宕的感觉。

(四)以文气入词

“气”这个概念,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含义。而辛弃疾之“气”是孟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他的词打破了“委曲为体” 的传统格局,自有一种雄奇之气,一种逸怀浩气。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这首登建康亭上有感而发的怀古词,名为吊古,实则借史抒怀,诉说自己心中的志向。词里带有一种郁郁不平之气,这使词具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气魄,充满了豪气。又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留春之词、惜春之语来读,也可感受到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郁勃之气。陈廷焯评价说:“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5]。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以文为词”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体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他的这种创作手法影响了整个词坛。

二、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一)雄奇开阔的意境

辛词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词雄奇开阔,形象鲜明。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有一种奔腾、不可一世的气势,他眼里的神州是“南北共,正分裂”是“吴楚地,东南坼”,“山河举目虽异,风景虽殊”;他所引用的历史人物,大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句写出了辛弃疾要战死沙场的豪迈英雄气概,饱含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渴望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生活;他自我形象的描绘,也大多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如《念奴娇•和陈仁和韵》中“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他想象自己就是手持兵器驰骋沙场的抗战英雄;在中年时,又把自己描绘成了“试弹忧愤泪空垂”(《鹧鸪天》)郁郁不得志的英雄形象;到了晚年,辛弃疾已经是一个“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被迫闲居的衰翁。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二)多样的艺术的手法

辛词创作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打破了传统格局的限制,增强了词的表现力。纵观辛词,词人非常喜欢用铺陈这一手法营造意象,通过对大量相关意象的铺陈,来表达词人深厚而又广博的情感。在豪放词中辛弃疾用了大量的想象、夸张来描写意象,从而给人一种奔腾驰骋、不可一世的非凡气概。如“一水西来,千丈晴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虹,十里翠屏”(《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同样是描写景物,有朴素的白描,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同样是想象,辛词有“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比喻来寄托情志,代表作《摸鱼儿》有很多的象征意象,词人从惜春、留春转而恋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感情。用峨眉遭妒表达他对自身的不平遭遇。“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诅咒当权的妥协派,说国家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灭亡,而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葬送了自己。用斜阳烟柳来讽刺昏庸的统治王朝。辛词善于叙事、平铺直叙、借事抒怀;也善于议论,他的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他尤其喜欢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多种手法,讲究章法收纵、起伏的变化,把词的篇幅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三)高超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丰富并创新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他的词作成功地运用了古代的诗、赋、骈文句法,吸收古诗、近体诗、楚辞、骈文入词,使词作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这种借鉴和引用比散文的化用更加巧妙和大胆,更加的妥帖合适。如《醉翁操》: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已,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

这首词直接引用楚辞句式语法,又非常巧妙地引用了《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使整首词宛然一体,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成效。其中的“人心”句用了《楚辞·九章·哀郢》:“何灵魂之值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湛湛”句用了《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望君”句用了《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谁适为容”一句出自《诗经·卫风·伯 兮》: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劳心忡忡”一句出自《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6]这种既借鉴形式又引用内容的词,在宋词是很少见到的,而像这首词这样把词的形式和内容引用得如此巧妙和精彩的更是难得一见,因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的技巧是多么地高超。

再次,辛弃疾的词作不但借鉴前人的诗文入词,还以当时通俗、朴素的民间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口语入词,使词摆脱了上层文人那种文绉绉、死气沉沉、生硬的创作手法,重视与下层劳动人民的心灵契合,这类词让人读起来很舒服自然,没有一点生硬。又如《夜游·苦俗客》: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乾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当洗耳。

这首词全篇都是用当时的民间俚语写成的,有一点像元明时期的小令。如果现在不标明注释,有几处是很难理解的,可在当时,却是俗得不能再俗不了。比如“才厮见”,用现在的俗话解释就是“一见面”;“尖新底”用现在的大白话解释就是“特殊的”或“别致的”;而“罪过你”用书面一点的词来说,就是“咎由自取”的意思。以这些口语方言入词,对当时的上层文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

(四)刚柔相济的风格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如代表作《摸鱼儿》,词的上片,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世上没有不想花开早一点,早一些赏玩。但词人不是,怕花开早了,春光也随之逝去,所以宁愿花开得晚一些,放得缓一些,这真是达到了惜春的极致,尽管很想留住春光的脚步,可是春光却默默不语,仍然悄然而逝,怎能不使人埋怨呢?是春光太过无情了吗?那么多情的还有谁呢?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情深意重,只有它还整日费功夫要将飞絮粘住,想要留下这春光的最后痕迹。可是蛛丝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它虽然想努力去粘住飞絮把春留住,可是又能留得了多久?画檐原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蛛丝则是荒凉破败的标记,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产生一种衰败凋零、冷落凄凉之感。不管做怎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春光易逝的结局。这些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有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像粘染飞絮的蜘蛛网一样,不能留住国家的大好时光。词的下片写陈阿娇和汉武帝的故事,陈皇后因失宠被废于长门宫,以白金求司马相如做了一篇赋,以此来讽喻汉皇,挽回旧欢,然而如今,大文豪的赋也打动不了皇帝的心,脉脉之情竟无处诉说。词人并不是妄妇自居,而是表现自己有才遭妒的苦闷,因此接着说,不必效仿燕瘦环肥,以姿容求宠,而终归死不得所,也不必因为他人的嫉妒而忿忿不平。整首词,词人用拟人 9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拟人化、感情化,使词兼具刚健、婉约之风,把刚健寓于婉约之中,遒劲则穿插在婉媚之间,真可以说是刚柔并济。

三、辛弃疾“以文为词”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赵宋政权在一个角落过着安逸的与世无争的生活,面对金国的威胁,统治者们并没有想过改变现状,而是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日渐腐朽。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像苏轼“以诗为词”的这种创作手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词需要更为广阔的意境来抒发感情,从而打破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进而为“以文为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主观原因

“有稼轩之心胸,始可为稼轩之词”[7]。“稼轩之心胸”是“以文为词”的主观原因。“稼轩之心胸”的要素有二:一是天赋性情,二是才学修养。辛弃疾是以英雄自诩的人,虽然具有才能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因此,他只能将满腔悲愤与悲凉慷慨,郁郁不得志之气,一一发泄在笔端,寄情于词作。正如刘辰翁所说:“稼轩胸中今古,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8]。对于辛弃疾而言,词是他人生意义的一种生命形式。才学修养是“稼轩之心胸”的另一要素。“以文为词”,具体说来就是“用经用史”,“把古文手段寓于词”,如果没有才学修养就像造酒没有材料一样。辛弃疾富有才情,重视学养,推崇“道德文章”。才学修养,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深厚底蕴。

四、结语

辛弃疾“以文为词”创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他的这种创新为中国词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种创新也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辛弃疾词的“以文为词”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辛弃疾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运用到词中,形成了他慷慨豪放的词风。我们不仅要学习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而且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不要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体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作新作品,发展新文学。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河 10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山为最大愿望,他的很多词作都刻画了一种英雄形象,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们通过辛弃疾的词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5:237.[2] 龚兆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提要•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1.[3][4][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19、23.[6] 许杜丽.浅谈辛弃疾词作的语言风格[J].河南农业教育:社会科学版,2007,(2):62.[7] 徐釚,唐圭璋.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9.[8] 施蜇存.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1.

第四篇: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 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⑦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3月第2版第232书页 ④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第156页 ⑤《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第624页

⑥《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第582页

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42页 ⑧《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第五篇: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①

(二)婉约含蓄

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惊喜之情,言无不尽。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①。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②

③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下阕用典抒情。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①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词的上阕,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世上常人莫不想花早一点开,早些赏玩。但词人不然,怕花开早了,春光也随即逝去,所以宁愿花晚晚的开,缓缓的放,这真是达到了惜春的极致,尽管想挽留住春光的脚步,可是春光却默默不语,仍然悄然而逝,怎能不使人埋怨呢?是春光太过无情了吗?那么多情的还有谁呢?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情深意笃,只有它还整日的费劲功夫要将飞絮粘住,想要留下这春光的最后痕迹。可是蛛丝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它虽然尽力去粘住飞絮而留住春,又能留的了多久?画檐本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蛛丝则是荒凉残废的标记,此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产生衰败凋零、冷落凄凉之感。不管做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春光以逝的结局。这些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有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像粘染飞絮的蜘蛛网一样,不能留住国家的大好时光的。词的下阕写陈阿娇和汉武帝的故事,陈皇后因失宠被废于长门宫,以白金求司马相如做了一篇赋,以此来讽喻汉皇,挽回旧欢,然而现如今,大文豪的赋也打动不了人心,脉脉之情竟无处诉说。词人并不是妄妇自居,而是表现自己有才遭妒的苦闷,因此接着说,不必效燕瘦环肥,以姿容乞宠,而终归死不得所,也不必因为他人的嫉妒而忿忿不平。整首词,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使此词兼具刚健、婉约之风,把刚健寓于婀娜之中,遒劲则穿插于婉媚之间,真可谓刚柔并济。能表现刚柔相济的风格的词还有他的《汉宫春》等。

(五)恬淡清丽

辛弃疾词恬淡清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里。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言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某一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这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淡淡的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夫妻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真正的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清新优美、朴实安逸,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另一首恬淡清丽的词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也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上阕写黄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就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寓静于动,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阕描摹黄沙道上风云变幻、林密路曲的美景。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显得朴实自然,悠然而起,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馀味无穷,一种恬淡清丽的感觉油然而生。

四、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内容境界上,开拓了词的意境,他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和个性形象。因此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同时又注重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在表现方法上,在以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在语言上,他辛弃疾独创性的用经用史,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如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近似的陈亮等等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风格,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3][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7.[4]孔子.诗经[M],沈阳: 万卷出版社,2008.[5][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8]钟振振.词苑猎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下载论辛弃疾以文为词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辛弃疾以文为词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5篇)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

    论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青山依旧,可怜白发 ——论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摘要:苏轼。辛弃疾,同为宋朝最伟大杰出的诗人之一。两人也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

    辛弃疾词二首 整理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 辛弃疾词二首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