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时间:2019-05-15 02:5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第一篇: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案例呈现】

2009年10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18岁男子孙中界开着公司车因好心搭乘一名乘客,不料这名乘客竟是上海交警队“钓鱼执法”的工具。孙中界也因“非法营运”遭到罚款。他回公司后又遭到同事的指责,为了表示自己清白,一怒之下他便自断小指,并上诉法院。在孙中界进医院的第二天,哥哥孙中记到附近的派出所报案,但派出所表示拒绝受理,理由是“我们是执法的,他们也是执法的,怎么管?”孙中记只得向媒体投诉,10月16日,上海两家都市报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经互联网转载,引起轩然大波——“一天来五六拨媒体”。第二天,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回应:“10·14”涉嫌非法营运一事(指孙中界黑车事件)不存在“倒钩”问题。舆论再一次哗然。4天后,在上海市领导的干预下,上海浦东新区第二次成立了调查组,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据上海媒体10月17日报道,10月14日发生在浦东闸航公路上的“涉嫌非法营运”交通行政执法一事,引起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政府已明确要求浦东新区政府迅速查明事实,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公之于众。上海市政府强调,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依法维护正常的交通营运秩序,依法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采用非正常执法取证手段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查处。

【案例点评】

钓鱼执法,又称钓鱼式执法或倒钩(执法),一般指的是行政、执法部门故意采取某种方式,隐蔽身份,引诱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从而将其抓捕的执法方式,其形式类似其他一些国家的“诱惑侦查”,但其性质却是利用公权为欺骗手段,谋取部门利益,属于“权力敲诈”。

上海各区县的交通执法部门采取“放倒钩”的方式来打击黑车,同时一些无辜的车主被牵连其中。这种现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现象,是对法律的践踏,是对广大善良民众赤裸裸的侵犯。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立法治秩序的过程中,执法者的行为倍受公众关注,对公众法治观念的形成也最具影响力。执法者严格、公正的执法行为,所树立起的不仅是执法者的权威和形象,更是法律的权威和形象。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适用于第二节第三目“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中“法律执行”部分的教学。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执法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原则。

第二,使用本案例时可稍作扩展:行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时,应当全面、客观、公正;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不得指派没有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另外可以联系执法机关依法执法、到位执法对于法律的适用,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进行讲解。

第二篇:教学案例打架事件

“打架事件”的处理

今天学生打架了,为了一个小小的圆珠。两个男孩子纠缠到了一起,一个流出了牙齿血。等我出来发现的时候,两个男孩子都挂满了泪水。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了,很生气地拉开了他们,其中一个还虎视耽耽地看着对方。“为什么?”

“他拿我的圆珠!”

“很令老师失望,你们站在那里好好想想,我今天看到你们很失望,而且很难过!”

他们就这样站到了教室后面,这时候正是放学期间,小朋友都走了,我拿了条凳子坐在他们前面看着他们。大概等了五分钟,他们的气消了,我也是!我拉过他们的小手,说:“知道老师为什么难过吗?”一个小孩子说:“打架!”“一半对了!”“还有一半!”他们相视无语。我就这样看着,忽然眼里有了泪花,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小朋友平时很乖,真的不是那种往死里打的人,我忽然觉得自己教育的失败。“你是哪里人啊?”我问。“安徽!”“你呢?”“湖北!”“知道吗,最多也只有三年的时间在一起学习了,也许他爸爸说明年就要转学,你们还能见面吗?”“不会!”小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圆珠比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吗?”小孩子不说话,却哭了。我看他们哭了,心里真的感动了。“该谁说对不起?”小朋友握住了双手,笑了!多么可爱的孩子!

很多时候,小朋友打架,总会让我很难过,我第一句话都是说:“老师看到你们这样很失望,真的,很难过!”因为总是教育孩子别打架,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孩子间的真情总会让我感动!有时候开始还打着,过会儿就和好了,多么单纯的心!希望他们永远能这样!我的分析和思考:

教育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都认错和表示和好了,老师也觉得成功了。然而我们还是要问问,老师这样的处理发生的是真正的教育吗?打架是正常的,不怕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怕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没有使其发挥教育意义就可惜了。

在这里孩子们为什么认错和和好了?有好多种可能的情况:比如,第一,这个老师很爱孩子,我们能在她写的案例里感受到,而且她在孩子们的心里很有威信,以至孩子们不愿意看到老师难过,所以只要老师说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失望和难过,学生就立即会就范并表示自己错了和愿意改正。第二,就是当老师对孩子们表现出失望和难过的言语时,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孩子们总想老师喜欢自己的,如果让老师失望和难过了,说明自己的表现太差,老师可能会因此不再对自己友好,所以他们只好赶紧认错了来博得老师对自己的喜欢和爱心,以此来维持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心,求得自己在班级里的心理安全(可以设想一个孩子如果明确知道老师不喜欢他而且是他让老师对自己失望的,他在班级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第三,是老师天然的权威在起作用,孩子们知道打架是错,只要老师来处理,不管老师说什么都得认错,认错和和好可以使老师的教育过程尽快结束,所以他们也选择了承认错误。第四,是老师利用了孩子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而让老师失望和难过,所以当老师说失望和难过时学生们很同情老师,于是也就只好认错和和好了。等等。

其实,这里的孩子们认错和和好表面上看是问题解决了,这是班级管理者的逻辑,即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种思路没有错,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们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教师不能只以解决问题的高度来要求自己,我们还要有珍惜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机会的意识,还要具备使出现的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而且还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教育意义的能力。这样做的话,我们对学生问题的处理就由解决问题式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教育和教化的高度。

第三篇: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垂钓鲈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鲈鱼,父亲因为不到开放时间而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遵守道德规范的启示。这篇课文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得到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内涵比较深奥的课文,写得是作者在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通过钓鱼--放鱼,从而得到了启示。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入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对于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启示”,引导学生先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共7页第1页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名字叫詹姆斯•兰费蒂斯。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钓鱼和启示(板书:钓鱼 启示)

设计意图:清新自然的谈话导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设计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生:3-9段写了钓鱼,10-11段写了启示。生:1-3写了钓鱼,10-11段写了启示。

2、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钓鱼,再写了启示。生:(补充)还写了放鱼。教师补充板书:放鱼

设计意图:

共7页第2页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钓鱼以及放鱼。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1)师:(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我钓到了以条好大的鲈鱼。生:我读懂了这条鲈鱼又大又漂亮。生:„„

(2)师:“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 父亲)

生:高兴

生:得意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3)师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指导朗读: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出示课件)师: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生齐读。

(4)师:“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生: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课件出示)句子比较,体会语句的优美: 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涟漪。

共7页第3页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说说最喜欢第几句?为什么? 生答:第三句,因为更详细

生(补充):第三句写得生动、形象。

(5)并有感情朗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进入课文后,充分体会到钓到鱼后,作者和父亲的“得意”的心情,与后面的复杂心理变化形成对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指导学生对美丽的月夜的朗读,体会当时环境的美、静。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过渡语)在这么美的夜晚,“我”和“父亲”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我和父亲都很得意。但就在我得意的时候,父亲却做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名读,注意读出父亲的语气。

(2)提问: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回去?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答:对,因为还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生:对,父亲在对他的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生:不对,反正没有人看见。

设计意图:

让孩子们参与讨论:父亲这么做对不对?从而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之严肃。师:(过渡)同学们,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可是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去。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共7页第4页

生齐答:不舍得

(3)师: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生先自学,然后合作学习。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急切、委屈、乞求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地争辩着,哭出了声。生: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读? 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4--8自然段,要求重点突出体验作者心情的词语。

(5)师: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生答:不容争辩(教师板书)

齐读:从父亲那„„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找出这一动作的描写,自由读一读,读出依依不舍的语气。(板书:依依不舍)(6)出示课件: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句更好?

A、我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B、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生答:第二句好,因为它形象地刻画出我“沮丧”的心理。(7)师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设计意图:

共7页第5页

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作者“放鱼”的复杂心理变化,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和父亲当时的心情,与刚钓到鱼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到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为下节课的“感悟启示”作好了准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关键,我让学生抓住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多读,有自渎、小组交流读、指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在充分阅读和思考后,学生认识到要做一个遵守道德规则的人,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所说的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你遇到诱惑时怎么做呢?我相机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感悟。

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

在路上:你捡到钱,没有人看见,你„„

同学们都不在,只有你一个人在教室,你看见同学精致的学习用品,非常羡慕,你„„

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交流,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此时,课文难点得以突破,我引用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作总结,并教育学生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应该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拒绝诱惑,严于律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升华了主题,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受到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的教育,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共7页第6页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放鱼

委屈 不容争辩

乞求

依依不舍

启示 严于律己 做道德高尚的人

共7页第7页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分析

最近,在听课活动中,常常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总会遇到冷场。学生似乎有些不肯配合老师动脑思考,神情漠然,不知所措。仔细探询,究其原因,原来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出现了毛病。有时老师所提问题太难了,学生会无言以答;有时老师所提的问题罗嗦、偏题了,学生又会答非所问……由于问得不妥当,所以学生的思维就被束缚了,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被学生“放鸽子”的现象自然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呢?这一直是我们每一位青年老师苦苦追寻的问题。

为了避免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常发生的一些尴尬场面,通过实践与探索,我觉得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领悟整篇课文中心思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之下学会质疑,学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一篇说理性文章。全文是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课文的标题特殊,是文中爸爸对汤姆说的一句话,以此为题,统领全篇。此外,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作者对汤姆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前后照应,成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作者将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起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可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很能以理服人的课文,如果平铺直叙的进行讲述学生很可能会不领情,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所以我们三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认真探究、反复实践最终决定采用注重提问的艺术来激发学生学好本课。

以下便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妙提妙问所上的《钓鱼的启示》这一节课。片段一:(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能开动小脑筋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各抒己见。

师:(过渡)爸爸如此坚定地要汤姆必须放掉这条鱼。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生:自由读全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汤姆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样呢?

片段二:(精读感悟课文)

师:(过渡)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汤姆竟然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汤姆的爸爸却让他放了这条鱼,爸爸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自由朗读体会句子。

师:句中的“必须”两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

师:听了汤姆的话,爸爸动摇了吗?他说了些什么呢?

生:回答。

师:相机出示句子:“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1)指名朗读,体会爸爸说话时的语气。(斩钉截铁)

(2)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严格、严肃)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

……

片段三:(拓展延伸)

口头练习:

(1)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

(2)在校园里,不管(),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3)在公园里,不管(),我们都()。

启发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要自觉遵守规定的道理。

通过对整堂课的教后的思考,我的体会如下:

一、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授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导向明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对整堂课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避免了学生懒散、漫无目的地等待老师的开场白的情况。就像在教学本课时,在引导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后,我注意及时诱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能开动小脑筋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提问:“你”指得是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谁说必须要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通过这样对课文的质疑,学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渴望学习全文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因材施问,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要能抓住不同教材的教学特点。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对突出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用词造句的美妙之处。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把这些词语和句子放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细细揣摩、反复回味。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思维教育融于一体的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词语和句子悟出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的能力。

本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如果这句话中去掉“必须”两字,变成“你把这条鱼放掉。”紧接着我向学生发问:你觉得去掉“必须”两字后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加以比较,作出判断从而体会作者意图。学生顺利的在我的启发下通过朗读体会到:如果去掉“必须” 一词,整句句子就显得不那么肯定了,似乎你可以放了鱼,也可以不放。反之原文中的句子,就能体现出爸爸那严厉的、坚定的、不容辩解的语气。又如,文中爸爸用斩钉截铁的口气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根据这句话,教师设疑: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面对我此时的提问,学生似乎意识到了不能随心所欲答题了,他们会拿起课本反复诵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作答“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个遵守规定的人”如此一来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把握了。就在这自然的问答中把难点消化了,也逐渐培养了学生把握重点,解决难点的思维能力。

三、循循善问,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学起于思,思原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夫。”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打破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语文课要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要提问,从不会

提问到善于提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之下学会质疑,学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这就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了拓展练习:

(1)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

(2)在校园里,不管(),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3)在公园里,不管(),我们都()。

请学生根据提示,自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在学生的自由回答中,学生就能有目的地去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该如何遵守公共秩序,也即在老师设问的启发之下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要自觉遵守规定的道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总能吸人深思,发人深省;好的提问,总能启人心智,令人浮想联翩;好的提问总能力透纸背,振聋发聩……老师让我们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吧!

第五篇:学年论文 钓鱼执法

浅析“钓鱼式执法”的合法性

梁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法学系2009级2班)

指导教师:温晓红

内容摘要: “钓鱼式执法”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它的出现在广大人民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磨合出现了巨大问题。“钓鱼式执法”从本质上来说是行政机关不遵循行政程序法,滥用公权力。国家机关的不合法行为的危害远远大于个人的违法行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部门必须从根本上防止这类事件再出现。

关键词:钓鱼式执法;行政法;依法行政;行政违法

一、问题的来由

2009年10月14日晚八点左右,孙中界,一个普通的司机,在上海一家公司打工,负责运输该公司的工人到工地上班。他把工人送到公司基地后,在上海闸航路口遇到一名身材瘦弱的年轻人向他招手,当时年轻人请求孙中界帮忙,称有急事但是打不到车。孙中界见他可怜便让他上车。上车后,该男子主动要给孙中界钱,说是搭车钱。孙中界并没有理会。几分钟后,该男子要求孙把车停在闸航路188号。在这里,孙中界受到了上海市某交通执法大队的盘查,见到男子仍在孙中界车座位上的钱后便以涉嫌黑车非法运营的理由扣留其面包车。孙中界被带上了一辆依维柯。在同一辆车上,他看到了3名与他有类似遭遇的司机。在车上,几名自称是执法队的人拿出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调查处理通知书和暂扣、扣押物品凭证,要求孙中界签名。孙中界看到有图章敲着“该车无营运证,擅自从事出租汽车业务”的字样后,拒绝在上面签字。此后一个多小时,因为孙中界拒绝签字,他被要求不能离开。最后,孙被逼无奈签了字。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挥刀断指,希望可以还自己清白、其实孙中界的故事只不过是“钓鱼式执法”的一个典型代表,真实的故事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发生着。案件中的那名男子显然是交通执法大队的“托”,他的工作就是为了引诱这些司机,生气成为涉嫌非法运营的黑车司机。

此案一经曝光,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发关注。孙中界只是一个平头百姓,而对方是国家的行政机关。一起“官欺民”的案件,就这样把行政机关的威严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钓鱼式执法”的本质和违法性分析

所谓的“钓鱼式执法”英美叫做“执法圈套”,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它的意思是指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刑事侦查中有“诱惑取证”的说法,本身和“钓鱼式执法”类似,其圈套本身不能作为违法犯罪的证据(注:出自英美法系专门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和“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钓鱼式执法”案件中,行政机关事先设好“圈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都是不合法的,没有法律效力的,不能作为行政诉讼、处罚的证据。

行政执法机关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中的依法行政原则。行政执法要求取证的正当性、要求客观、全面的调查,调查取证的手段要合法,不能采取预设

圈套的方法取证。孙中界“钓鱼执法”案的实质是上海某交通大队以执法的名义以权谋私,从中创收或者是完成工作指标。这是滥用行政执法权的现象、违法行政,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行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杏眼,影响了社会和谐。“钓鱼式执法”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不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背离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三、“钓鱼式执法” 的危害性

“钓鱼式执法”事件的恶劣影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强的腐蚀作用。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作为其保障,“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为其保驾护航。“钓鱼式执法”时间的发生,是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钓鱼式执法”事件对个体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非法营运虽有危害,但其危害的恶劣程度远低于引诱、教唆那些没有非法营运想法的人去违法。今后那些真的生病、临产的路人可能再也得不到帮助。“钓鱼式执法”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个人在面对需要帮助的搭车人时,不加思索的拒绝,几乎毫无道德可言。行政执法机关处理的行政违法行为多数只是轻微的违法行为,其恶劣程度和社会影响远不如刑事犯罪那么严重。轻易地运用“钓鱼执法”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远远大于这些微小的行政违法行为。

“钓鱼式执法”的行为屡次的出现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政府欺压百姓的印象。它造成的影响不局限于案件发生地,一旦案件曝光,全国的行政机关、人民政府都将牵涉其中,严重影响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也不利于全国上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各方面的危害也不言而喻。

四、“钓鱼式执法的”产生的原因

“钓鱼式执法“是”权力不尊重权利的体现,它违背了民主国家的尊重人民权利的宗旨,所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只有政府尊重人民的权利,人民的权利才能得到实现,人民才可以真正当家作主。

“钓鱼式执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些行政部门在行政程序上的违法。因为我国行政程序法中没有关于“执法圈套”的具体规定,一些行政人员利用法律的漏洞从中以权谋私或者为本部门创造经济利益。其幕后推手是庞大的部门经济利益。解决“钓鱼式执法”的关键是打破经济利益的垄断。

五、“钓鱼式执法”的解决对策

我国当今的法律对大部分的行政违法的行为绝大部分采取罚款的形式作为处罚方法。这就使我国的个别行政机关或者行政人员认为有利可图,往往“以罚代管”,从中牟利。所以解决“钓鱼式执法的”方法之一就是取消罚款的处罚方式或者设定罚款的最高限额、完善罚款的程序,不让其钻法律的空子。不过,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取消罚款制度是不可行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度,所以设定罚款的最高限额、完善罚款的程序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总之,“钓鱼式执法”的出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弊端。“钓鱼式执法”以没骗局方式,有组织地栽赃陷害良民,以作伪证来讹诈受害者钱财,这种诱民入罪的方式实质上是以违法的形式来“执法”,已经严重背离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公权的乱作为、瞎作为。在这种事件下本应是约束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政府,如果自身行为发生扭曲,它必将对社会规则和秩序造成混乱,必将使公众对政府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会形成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在情绪上的对立。这从根本上违反了我国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衷,最受伤害的是政府机关。我国的政府和人大应该尽自己努力去组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有社会和谐了,官民和谐了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滔 《诱惑侦察合法性分析》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

2.吴丹红 孙孝福 《论诱惑侦查》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1。

3.李丽娜 《“钓鱼式”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分析》 学理论(中)2011.

下载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5:上海钓鱼执法事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钓鱼执法(推荐阅读)

    同时,闵行区政府责成区建交委、区交通执法大队在深刻检查的基础上,认真整改,并继续加强对非法营运的依法整治力度.依法维护正常的交通营运秩序,依法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

    小猫钓鱼案例

    《小猫钓鱼》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小猫钓鱼》是一个儿童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它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本课以这个儿童寓言故事为情境主题,安排了音乐童话剧表演。《......

    教学案例:广场舞事件

    舞者:我要运动要健康;居民:我要安静要休息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广场舞爱好者过亿人,主要人群是40岁到65岁的中老年妇女。每当晚饭后,不管是公园还是小区内广场,都有一群大......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5篇)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 任纪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

    教学案例5

    教学案例5 开放课堂 自主体验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以为坚硬而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朴素美......

    钓鱼执法的行政法思考

    “钓鱼执法”的行政法思考 司法助理1032 张佳丽31摘要 行政法是对行政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加以规范、监督与补救,调整行政与监督行政的主体与其行为形成的社......

    上海“钓鱼执法”,“警匪合作类黑社会组织利益链”五篇

    上海“钓鱼执法”,“警匪合作类黑社会组织利益链” 点 评:我认为上海钓鱼事件不是一般的违法事件,准确地讲,我认为上海钓鱼事件属于典型的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