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3: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

第一篇: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4.3.3方位角

曲中附中

周慧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余角,补角的概念,熟练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解决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承接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经历角的和差关系与方位的转变,方位角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是余角和补角的延伸.课堂活动主要有:复习巩固;完成前置学习,交流和理解;进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掌握和深化;提升学习交流,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自己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既要掌握方位角的知识,更要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经历与体验,同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先帮学生复习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角:余角和补角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反映在这一课上,学生的小结就总结了以下内容,有学生说:学习了余角跟补角的定义以及性质,就可以进行角度的计算,尤其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角之间的角度计算,这说明学生有类比迁移的意识,这为数学学习储备了很好的学习能力.

课前延伸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预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课前延伸检查方面动脑筋,课前延伸中的那道练习旨在学生对角的和差关系上的检验,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创设了确定船只方位问题情镜.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改变可疑船只的位置,既可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让他们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设计体现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合理解答的学习过程,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解决船只方位这个实际问题时(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并且加以提示),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形象的找出规律: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全班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对于方位角的确定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但也需要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方面,如:有一些学生容易忘记方位角度的确定必须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角的始边;新知运用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还有不少遗憾:

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待更加加强.除了新知识的课前延伸要我们老师不断的指导,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老师的调节、组织和指导工作始终要富有成效,本课上学生交流课前延伸的情况、方法和体会,还不能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学生进行本课内容的总结交流时,学习小组内的交流也有不能保证“生生协作”的质量,反映在提问本课收获时,有同学一个小小的收获都不能回答;在学生参与对作业情况的点评,表达自己见解的回答问题的质量上除了给学生以信心,还有表达方法上的帮带.

要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每一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收获,这就是教学相长.这一课,学生的表现使我回味,真是佩服我们不少同学在小结时能注意到方位角的确定首先要找准观测点,到底是在哪里画十字线.在课的最后,老师没有给出最为精彩的和最为鼓励的总结,使本课更加值得回味,也没有结合黑板上的板书,当堂反思本课内容.

第二篇:《方位角》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方位角》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2页)

广西横县南乡镇第三初级中学

梁少彩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

2、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尺、或直尺。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我校面前美丽的郁江河面上,派出所巡逻艇发现离它500米处停有一艘可疑违规船只,立即赶往检查。现请你确定巡逻艇的航线,并画出示意图。

可疑违规船只

派出所巡逻艇

先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探究新知

1、在航行、测绘等工作及科索沃中,我们经常肢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不断描述可疑违规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巡逻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4、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或“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5、说明:用量角器画射线时要注意两点:(1)先从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角的始边;(2)分清东南西北,理解偏东、偏西的意义。应用新知

同学们,我把上面的引入问题改为:在我校面前美丽的郁江河面上,派出所巡逻艇发现它的北偏东60°方向相距500米处停有一艘可疑违规船只,试在图中确定这艘可疑违规船只的位置。(每100米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巩固新知

课本142页例2,由学生独立完成。总结归纳

导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知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

课本144页第9、12题。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为背景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非常感兴趣,较容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思考之中。

2、教学中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位角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能力。

3、教学中利用图片可以移动的特点,通过不断改变可疑违规船只的位置,既可以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3.小组交流诗意。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第四篇:4.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及对课本内容的摸索,我凭着自己的理解设计<确定长度单位>这一课时的教学,今天拿到一本<教案与作业设计>,看到这本书里面关于这一课时教学流程,发现自己设计的流程和这里的流程基本一致,没多大出入,心里有点小欣喜.不过仔细研读后及反思自己的课堂实际教学,还是发现了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指名回答效果很好,基本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但是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及时抓到位,如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学生的关键回答清晰地指导三个方法:排除法、推算法、类比法,课堂效果应该更好。

我认为,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解答问题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而有效地指导而来自教师对各类问题对应解决方法的深刻认识与解读,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还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方法并归纳整理成简洁的语言运用于方法指导教学中,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

第五篇:4.看一看(一)教学反思(附教案)

看一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3、搭一搭,填一填。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⑶、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样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四、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习检测情况进行精讲。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五、学生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教材第15页的练习题。

七、作业布置:

1、搭建组合图形,并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完成p14页“练一练”4道题目。

八、板书设计: 搭一搭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后反思:

本节课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地搭、摆积木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小组汇报时,学生有时所说的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想,被我忽略,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存在着被教案束缚,放不开的情形,这说明: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巩固新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载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7上4.13《方位角》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上4.风筝 教案

    《风筝》课堂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

    识字4.教学反思设计意图(共五则)

    识字4 教材分析: 《识字4》以转转盘换偏旁的方式,显示了基本字“也”和不同偏旁所组成的字,转出了驰、地、他、池等一串同声旁的形声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个字都是由两部分......

    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4.《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

    4.教学设计2

    Unit 2 It’s a nice day , isn’t it? 第2课时 Section A 3a---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讨论的主题是“传说和故事”,其功能项目是讲故事(tell a story)。语言目标是要求学生......

    4.风筝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学设计 总第20--21课时 设计人:王全民审核人:夏媛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

    4.早教学设计

    4.早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

    六上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

    教学反思六上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