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

时间:2019-05-15 03: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

第一篇:《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西方现代绘画。。生: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同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整个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1、教师点拨:当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渗透时,产生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在这三种态度的作用下,呈现出了三种美术类型:传统、西化、融合。

2、讲解传统型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有所发展的地道的中国画。

3、欣赏作品:给学生讲关于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典故……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只见齐白石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但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4.提问:①诗句表现的是什么?②画面描绘的是什么? ③你从画面上听得到声音了吗?简单的说下理由。④齐白石在表达诗意的时候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 [学生]:①诗句中描绘的是青蛙的叫声。②画面上出现了山、岩石、泉水、蝌蚪。

③A、听不到声音,画不是放音设备,所以听不到。

B、听到声音,虽然用耳朵听不到但是看到蝌蚪,可以想象到青蛙的叫声。

④画家是通过蝌蚪表达青蛙叫声,所以是间接表达。

[讲述]:画面上的声音不是我们用耳朵去“听”到的,而是思考、想象到的,这恰恰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用视觉表达声音。

文人画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表达主题讲究含蓄。

5、再次欣赏齐白石的其他画作。学生自由鉴赏。

6、课堂拓展:欣赏谷城著名传统山水画画家熊瑛的画。

7、教师讲解:西化绘画即油画,中国油画全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特点。

(1)、欣赏《狼牙山五壮士》

(2)、教师提问:①这是一幅什么画,画面真实吗? ②从人物的穿着看他们是什么身份?处在什么环境中? ③艺术家通过抗日战争这个题材,运用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

④画面中人物衣服的颜色和山的颜色是同类色,有什么好处? [学生]:①画面是真实的。

②画中的画着五位战士站在悬崖边上,怒视侵略者,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③歌颂五位壮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主题表达是直接的。

④五位壮士站在一起是三角形构图。(3)、教师总结:这幅画使用了色彩、明暗、透视、结构等造型方法,所以看起来比较真实;画面没有托物言志,没有借物抒情,是直接表达主题;同类色的运用,一是协调画面,二是象征中华民族的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高山融为一体。

(4)、欣赏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引导学生分析。

8、教师讲解:融合型的中国画

融合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们,如徐悲鸿、李可染等人。

(1)欣赏提问:徐悲鸿的《群马图》,你认为好在哪里?(2)徐悲鸿的《群马图》,融合中国和西方的那些方面? [学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绘画特点和西方的解剖、明暗。[讲述]:把西方绘画中的解剖、明暗同传统笔墨结合。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走上自信自强的强国路的喜悦心情。

(3)欣赏林风眠的《油灯花果》,西方的静物画。《油灯花果》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绘画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融合了中国的笔墨和审美趣味,把西方的绘画材料中的水粉和造型方式的色彩、明暗也融入其中。

[讲述]:引用了西方的色彩观念和光线;画家用大面积的墨色画背景,又引用西方绘画材料—水粉画水果,花、窗户上有光线的玻璃。此画追求文人画的审美情趣,注重传统的诗意、境界、和韵律的追求。

(4)小结:融合型绘画分为两种,第一种以徐悲鸿、李可染为代表的融合型中国画,在中国画技法基础上吸收西方的造型法则;第二种融合型绘画是以林凤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融合型综合画种,将西方的绘画材料和水墨结合,继承了中国的审美情趣。

(5)教师提问: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引导学生回答。

三、课堂拓展(审美辩论)

1、中国现代美术的三种取向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融合、西化)?

2、分小组进行 “传统”和“西化”讨论,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四、教师总结:

三个取向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我们坚持传统的同时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面对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继承发扬传统的同时,应该注重多元,走近多元,并发现多元的价值。

五、课后拓展:如果你是一名融合型画家,你将吸取哪些西方绘画的特点呢?

中国现代绘画

第二篇:中国现代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试讲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李哲慧,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美术》(板书)。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首先,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知道中国近代绘画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的不同,分析理解作品。

第三,按美术教学常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总共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下面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20世纪初的中国是异常动荡的,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学过历史,大家应该都知道,以青年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使中国在思想上得到空前解放的运动,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五四运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中国现代美术,就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的碰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而现代历史文化的演进、革命斗争等社会现象的曲折,也都可以在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响。因此,我们把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美术分割出来,称它为中国现代美术。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作为中国现代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 中国现代绘画,而中国现代绘画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板书: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这一时期的中国绘画,其变革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板书:

一、中国画的演变),第二个就是西方绘画的引进和迅猛发展(板书: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中国画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在这一时期,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板书)

(1)传统型:

传统型的中国画,是在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 地道的中国画。大家来看ppt上的这一幅中国画,这是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

我们来看这幅画的画面,在远山的印衬下,一道急流从山间的乱石中一泻而下,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齐白石没有画一只青蛙,但那几只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小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但,使人隐隐听到远处的蛙声与奔腾的泉水相合,演奏出一曲悦耳的乐章。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山石用重色,描绘出它的坚硬,河流用线来描绘它的急缓,蝌蚪顺着水流的方向,尾巴摇曳,齐白石对山川、河流、蝌蚪的刻画无不生动鲜活。在画面上,还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不着墨色,流出白纸,画面虚实相生,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感,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这幅画是源自于老舍先生向齐白石求画所作的一首短诗。原诗是这样的:“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白石老人经过三天三夜的思量后便作了这幅画。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绘画中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熔前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等休养于一炉,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革新精神的中国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除了齐白石,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宾虹和潘天寿。黄宾虹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 黑、密、厚、重,却虚实有致的笔法。潘天寿广采历代名家绘画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黄宾虹的《山水册页》和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感受一下他们的绘画风格。

黄宾虹的《山水册页》

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山水册页是山水画,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

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2)融合性: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另外一种类型,融合型的中国画。这种类型是指融合了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五四运动以来,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著名有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

我们来看ppt上徐悲鸿的《群马图》,这幅画跟刚才我们看到的中国画有什么不同呢?没错,画中的马,比传统中国画中的物体更有体积感。徐悲鸿曾留学法国,系统地学习过西方绘画,同时又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非常熟悉,因此他所画的中国画中,融合中西方各方之长就不奇怪了。这幅《群马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可以说,这幅《群马图》是中西融合的上乘之作。

几代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画走向复兴繁荣,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注重写实、结合传统、中西融合、追求创新的现代中国画。同时西方绘画也得到迅猛的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1)油画

了解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西方绘画的引进和发展。一提到西方绘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油画(板书)了。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开国大典》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魄。《齐白石像》,整个画面色彩基调沉稳大气,画中91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安详庄重,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态和画家的右手,充分反映出这位艺术大师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典范之作。

(2)版画

除了油画,西方版画(板书)艺术也得到了空间发展。中国传统的版画是画、刻、印分工来做,称为复制版画;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将西方版画引进中国,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大会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为创作版画。这种新兴的创作版画自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一系列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艺术在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艺术风格也更加多样。大家请看ppt上古元的作品《一湾解冻的湖水》,这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然画家手法非常纯熟,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纵深起伏白雪皑皑的视觉效果。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这幅画融合了中西版画技巧,同时也突出了东方的美学情趣,营造了意境和韵味,显示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成就和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3)新式绘画

油画和版画是两种成熟的西方绘画形式,引进我国之后,经过继承和融合中国绘画观念继续发展起来。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又使绘画出现了不同于油画或中国画的新品种、新样式。(板书:“新式”绘画)。这里主要是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继承传统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其代表画家有林风眠、吴冠中等。

请同学再欣赏林风眠的《油灯花果》,和吴冠中的《狮子林》,去感受一下这种新的绘画形式中融合着怎样的东西碰撞。

林风眠的《油灯花果》

油灯花果(绘画)林风眠林风眠(1900—1991),从小随父学画,1918年留学法国学油画,1925年归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转任杭州艺专校长至1938年。此间,他热衷于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力主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自抗战初期,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后,不再热心活动,而是埋头于绘画创作的探索。1952—1977年间,以退休教授身份栖居上海,任上海画院画师,在倍受美术界冷落的情况下,全身心地从事于新形式绘画的创作。

林风眠使用毛笔和宣纸,颜料有时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国传统重抒情、重韵律感和意境的基础上,融入西方19世纪以来的创作理念之新传统,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性,采用方形画幅,充分利用墨与色的变化,勾线但不追求传统书法入画的线条,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吴冠中的《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关于狮子林的画作,古往今来,特别是元明清以来,有记载的即上百幅,不过大多为写实作品。吴冠中独辟蹊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引领观者进入抽象雕塑般的奇幻世界。在一幅其1988年创作的《狮子林》图上,杨延文题曰,狮子林系吴冠中先生八十年代创造性地运用挤线绘制作品之新形式。

狮子林独特的形貌给了吴冠中创作抽象画的最初灵感。他在《不断线的风筝》中称,我作过一幅《狮子林》,画面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表现的是石头,亦即点、线、面之抽象构成,是抽象画。我在石群之下边引入水与游鱼,石群高处嵌入廊与亭,一目了然,便是园林了。但将观众引入园林后,他们迷失于抽象世界,愿他们步入抽象美的欣赏领域。这近乎我的惯用手法。画中假山均以线条勾出,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等等的组合,雅致大方,变幻莫测。假山形状各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陆离之状,千奇百怪,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量线条的运用使画面极富东方神韵,不过运笔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笔锋和顿挫,而是流畅、明快、飘逸的。在疾徐挥洒间凸现的节奏感、韵律美,在大片色块烘染下产生的富有平面感的张力,使画面产生一种全新的美感。既有传统中国画之气韵,又有西方绘画之形式趣味。与假山的抽象相对应的是,假山上的亭台楼榭、长廊、竹林以及近景的鱼塘均有较明确的形象,接近于传统水墨画。水面以淡墨略加渲染,表现出一种光影可鉴的效果。长廊中如织的游人和水中游动的金鱼、飘动的浮萍,使画面静中寓动。整幅将形式之美与优雅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尺幅巨大,气势磅礴,乃体现吴冠中抽象画最高水平的一幅佳作。而该幅作品也是吴冠中点线色彩系列中留存在民间的尺幅最大作品,甚为难得。

六、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中国现代绘画。一方面,中国画发生了激烈的演变,产生了传统型和融合型两种中国画形式;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引进,使得油画、版画、新形式的绘画迅猛发展。

七、课后作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中国现代绘画,同学们课后找一幅你喜欢的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做简要的分析。

八、板书:

中国现代美术

——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一、中国画的演变:传统型、融合型

二、西方绘画的发展:油画、版画、“新式”绘画

第三篇: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湖南省绥宁县第一中学 唐建文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 课型类别:欣赏课

教学方法:互动法、启发式教学、分工合作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在艺术品市场的现状。

2.通过中国现代绘画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受,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现代绘画所呈现出的局面和发展趋势以及部分名家名作赏析,学习画家如何用艺术手法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等名词和作品分析、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1.课件展示课题(播放背景音乐)《第十四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2.检查课堂常规,学生学具准备,安定学生情绪,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二、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这么火?

2、讨论:这是我国什么时期的作品? 中国现代美术包括了我国哪些时期的作品? 现代美术有哪些内容?

3、导出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状况如何?这节课来学习: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三、新课讲授:

1、讨论:你认为现代绘画的发展是一个什么状况?

总结: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西方绘画(素描、油画、版画和水彩等)的引进并迅速发展 b.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和发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2、中国画作品欣赏:

讨论: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分别是古代文人画、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3、传统型中国画 A、齐白石

a.艺术家简介:

b.同时播放视频:《齐白石国作品欣赏》 提问:画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古代文人画认为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作品继承了这一特点且有所发展:雅俗结合、刚健鲜活、诙谐幽默。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简括大气。c.白石先生和毕加索故事

d.作品欣赏:投影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成就了这一名画。问:画面上画了什么?

问:有蜻蛙吗?

问:你有什么感受?

问:为什么?从哪里体现出蛙声?

总结: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

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B、讨论:什么是传统型中国画?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革新,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

C、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型中国画家? a.潘天寿:作品欣赏《鹰石山花之图》 b.黄宾虹:《雨过云犹湿》

c.吴昌硕:《墨梅图》,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d.李苦禅:大写意巨匠,《荷塘栖翠》 e.傅抱石:《西陵峡》(中国画)

4、融合型中国画 A、徐悲鸿

a.播放视频: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播放视频资料)简介:1895—1953,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欧洲,历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b.作品欣赏:《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欣闻国内鄂北大捷时创作的,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他画的马,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浓淡不同的墨色寥寥几笔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融入西法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

c.风格: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显示写实艺术之美,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B、讨论:什么是融合型中国画:

五四运动以来,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著名有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

C、讨论:传统型中国画还有哪些名家? a.刘海粟:

“中国文艺复兴大师”。b.吴作人:水墨作品《池趣 立轴》。

c.潘玉良作品欣赏:创立了“合中西为一冶”的独特风格。d.林风眠: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5、讨论:我国现代中国画发展状况如何?

几代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画走向复兴繁荣,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注重写实、结合传统、中西融合、追求创新的现代中国画。同时西方绘画也得到迅猛的发展

5、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A、中华民族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

a.艺术家简介:

b.创作背景和成就(播放视频)

艺术成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创作油画,是民族油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历史意义: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那庄严的时刻和热烈的气氛,政治意义:毛泽东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党的主要领导人也处于人物的前排,这无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则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也是对中国政体结构的形象解释。是政治需要、画家的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上的追求是和谐统一的。c.《开国大典》曾历以劫难:1954年抹去高岗,1966年改掉刘少奇,1970年靳尚谊和越域按照指示在他们临摹复制的《开国大典》上删去了林伯渠。每一次改动都能听见艺术在政治的重压下沉重的喘息声,折射出一个画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命运。B、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

a.、《牧羊人——西藏组画之一》(油画,1980年)陈丹青

陈丹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播放视频:《陈丹青简介》 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b.罗中立: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C、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版画

a.《悼念和战斗的诗篇》古元 1976年作 尺寸:69×60cm

创作背景:1976年清明节前后,数百万群众自发集合在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艺术家满怀激情用刻刀将这一悲壮的历史画面记录下来,创作了版画《悼念和战斗的诗篇》。b.《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李桦 木刻

c.《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彦涵

d.《伐木》1941 力群 木刻

四、总结:

1、讨论:这些艺术大师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现代绘画在艺术品市场上这么火?

总结:艺术大师一生在不停的创新,他们有着自己深刻、独特的画学思想,一生的个性风格变化较为突出。这也是他们与一般画家的区别!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的炒作

2、中国画坛上还有不计其数、卓有成效的名家:

国画家:高剑父、叶浅予、赵望云、陆俨少、朱记瞻、陈子庄、郭味渠、刘文西、刘大为等

版画家:李桦、黄新波、刘岘、李焕民等

油画家:王式廓、靳尚谊、詹建俊等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还可以对其他画家极其作品在课余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学生活动:

1、傅抱石作品拍卖视频播放:

2、现代绘画作品拍卖价格冲竞猜活动

规则:由不同的同学来举手猜价,每幅作品可有五次猜价机会,老师可提示出价过高或过低,价格正确(以万为单位)者为胜利者。

3、探究讨论:你认为中国现代绘画朝哪个方向应怎样发展?

继承传统、中西融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

绪 论

【教学目标】

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教学内容】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

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

1917—1927年 新文学的生长期

1927—1937年 新文学的发展期

1937—1949年 新文学的调整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

3.多样化的风格。

四、本课学习方法

第一编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近代文学的背景

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

(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

(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

(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

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

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

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 寅》派的论争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

(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 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

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第二章 鲁 迅

第一节 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

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进化论、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发展。

2.创作概况:小说、散文、杂文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一、主题内容

《呐喊》与《彷徨》的主题内容可分为四大块:

1.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以《狂人日记》、《孔乙己》为例。

2.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以《药》、《阿Q正传》为例。

3.真切地反映旧时代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精神上的弱点,以《**》、《故乡》为例。

《祝福》对底层妇女的描写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揭露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悲剧。

4.探索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以《孔乙己》《在酒楼上》《伤逝》为例。

二、成就与艺术特色

《呐喊》和《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内容,而且创造了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自觉、大胆的突破。

2、“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4.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和深化主题的结尾。

5.点睛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节 《阿Q正传》

1.阿Q形象的多重意义。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3.艺术上的成就。

第四节 《野草》 和《朝花夕拾》

1.《野草》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2.《野草》艺术上的创新性。

3.《朝花夕拾》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五节 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创作概况。

2.鲁迅杂文文体特色及比拟造形的方法。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创作

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概况

二、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关于“问题小说”;

2.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3.关于“乡土小说”;

4.乡土小说的两大类:田园小说和悯农小说,废名和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蹇先艾等。

三、叶绍钧的创作

1.创作概况;

2.短篇小说和长篇《倪焕之》 第二节 创造社及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创造社及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1.创造社的成立及概况 2.自叙传小说的兴起 3.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4.创造社其他小说家的创作:

二、郁达夫及其小说

1.生平和创作

2.《沉沦》时期的小说特点

3.《春风沉醉的晚上》及后期创作的变异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及与《女神》

1.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泛神论、自我形象、浪漫主义;

3.其它诗集:《星空》《前矛》《瓶》《恢复》。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与《屈原》

1、历史剧观念与创作概况

2、《屈原》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初期白话诗

1.概况

2.胡适的《尝试集》

3.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沈尹默、周作人。第二节 小诗运动

1.小诗的发生;来源与特色;

2.冰心的《繁星》《春水》

3.宗白华的《流云集》 第三节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1.概况及艺术特色;

2.汪静之的《伊底眼》《蕙的风》等。第四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

2.李金发及其《微雨》《食客与凶年》。第五节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一、新月诗派

1.发展概况

2.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及意义

二、闻一多

1.生平与“三美”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

2.《红烛》:浓烈的爱国情思;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3.《死水》:爱国主义的变化与发展;新格律特征;客观抒情。

三、徐志摩

1.生平与创作:“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2.清新轻柔的《志摩的诗》,艺术圆熟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的情感与艺术形式;

3.艺术成就与贡献

第六章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现代散文创作

一、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小品散文

二、以冰心、朱自清为代表的抒情散文

与周作人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朱自清、冰心,在五四时期的美文创作中,以“漂亮”、“缜密”见长。

第七章 初期话剧创作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田汉

(一)《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二)《名优之死》

第三节 “独幕剧圣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和《压迫》

第二编 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

第八章 左翼文学运动及文艺思想论争(1学时)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格局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二、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三、“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

这一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 左翼阵营与与“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的论战

第九章 左翼小说创作概况 第一节 “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1.蒋光慈和他的《少年漂泊者》《咆哮了的土地》,华汉和他的《地泉》三部曲、洪灵菲的《流亡》等。

2.早期革命小说的特点与缺限: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第二节 丁玲、柔石等其他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丁玲早期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创造了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沙菲的典型。中期左翼小说:《韦护》、《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的浪漫谛克倾向;《水》、《田家冲》、《母亲》的转向现实主义。

二、柔石的小说创作概述;《二月》评析:苦闷矛盾的知识分子形象;抒情的技巧;《为奴隶的母亲》评析:对封建制度与文化的控诉。

三、叶紫的小说《丰收》,表现丰收成灾的主题,显示了强烈的阶级意识,突出了性格的单面性,减少了叙事语言的暗示性

四、张天翼的小说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及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如《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如《砥柱》、《清明时节》。特点是讽刺的风格,漫画、速写式的笔法。

五、沙汀的代表作有长篇《淘金记》和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人物主要是一些反面的土著形象,包括豪绅地主、地方官吏、袍哥大爷。擅长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小环境中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个性。

六、艾芜有《南行记》,代表作《山峡中》描写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表现锈蚀的灵魂中闪现的人性美。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范例。

七、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偏于心理分析,多写青春爱情、家庭等内容。其中《录竹山房》是最有诗意之作。《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从一种牵拉、连带关系中对全幅乡村破产图作一种总体的形象呈示。第三节 萧红、萧军与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概述;

二、萧军作品简介:概况和《八月的乡村》;

三、萧红生平及创作简况及代表作:《生死场》写东北农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日寇侵入后的苦难与反抗。《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不幸愚昧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小城三月》评析:美 丽而忧郁的“抒情诗”。散文化小说特点:感伤的抒情格调;重文化风俗、自然景物描写,不重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散文化结构。

第十章 茅 盾

第一节 生平、文艺思想与创作成就

一、生平及文艺思想

二、创作道路概述 第二节 《子夜》

一、题材与主题: 以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再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面貌,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

二、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精明、果敢、有抱负,过分自负。赵伯韬是金融买办资本家的典型。阴险、狡诈、腐朽。冯云卿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工头屠维岳是是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三、艺术成就

(一)结构宏大而缜密。多线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二)心理分析为主的人物描写。

(三)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第三节 短篇代表作

一、《林家铺子》的主题是《子夜》的补充与延展。

二、《春蚕》和“农村三部曲”:丰收成灾及农民的逐渐觉醒。

三、艺术成就:截取生活横断面,运用典型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

第四节 茅盾的文艺批评与散文创作

一、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从1917年到1926年,他用各种笔名写了文艺批评260余篇。1925年前主要是表现为“表现人生指导人生”,1928年到1935年是带着带着左翼作家的激进主义色彩,注重对文学现象的阶级分析,形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茅盾的文学批评主要以时代性为其基本特点,主要是马列主义的综合批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评观。

二、革命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三、系列作家论:《鲁迅论》、《冰心论》、《徐志摩论》等

四、散文创作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数量惊人:在《茅盾全集》中占有7卷之多,高达228万余字,包括报告文学、抒情散文、速写杂文等多样品种,质量上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十一章 老 舍

第一节 老舍生平与创作道路

一、简介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总体风貌

二、梳理创作基本轨迹与线索

1.早期代表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2.《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3.中短篇代表作《月牙儿》、《黑白李》、《老字号》《断魂枪》

4.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经典:《骆驼祥子》

5.民族史诗巨篇:《四世同堂》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表现与批判

一、守旧落后的老派市民:以《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为代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熟与因袭守旧的国民性的深刻联系;以《老字号》与《断魂枪》为例,现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人事变迁与价值转向提出深刻质疑。

二、漫画化的新派市民: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和马克同,《四世同堂》中的老二祁瑞丰等;以《黑白李》为代表,表现新旧对比。

三、城市贫民群体,以《月牙儿》、《骆驼祥子》为例 第三节 城市贫民命运悲剧的经典:《骆驼祥子》

一、情节结构:这部小说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贫民的苦难生活,一个破产农民来到城市谋生,他如何被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在这一人生历程中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故事始终围绕“买车”展开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

二、城市贫民典型性的深刻发掘

1.市民性格的多重性发掘。从贫困中发掘的城市贫民的生存意志;小生产者的保守和个人主义

2.精神毁灭的悲剧命运

三、文化批判的独特视角。伦理——文化的批判视角,是老舍表现和批判市民社会的立足点,不同于其他现代写作的独特性也在于此。他表现的是老北京 城市文化制约下的人伦关系和世态人情,关注特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矛盾和人性冲突。

1.与精神启蒙立场的差异

2.与阶级分析的距离

3.文化决定论的局限 第四节 老舍的幽默艺术

一、幽默是体现在老舍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稳定风格

二、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相互渗透

四、老舍、钱钟书、赵树理之幽默的简单比较

第十二章 巴 金

第一节 巴金的生平与思想

一、文学活动概述:巴金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即从20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前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到共和国成立是后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写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文革”后,巴金写有随笔集《随想录》。

二、无政府主义思想。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五四”时期。其二,20年代中后期。其三,40年代及其以后。第二节 《家》及其文学成就

一、《家》的写作动因。

二、《家》的内容及人物。《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典型形态。高老太爷是高公馆里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高觉新高老太爷的长孙,是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鸣凤出身穷苦人家,她幼年丧母,被父亲卖到了高家,最后不惜以死抗争,投井而死。

三、《家》的文学成就。《家》是一部中国旧日大家族溃败的历史,它描写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家》表现出一种热烈悲郁的抒情风格。第三节 《憩园》和《寒夜》

一、《憩园》描述的是一个旧公馆“憩园”的前后两代主人的故事。《憩园》的主题。《憩园》中的杨梦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一节 边城湘西的歌者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总体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第二节 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一、创作中的核心概念:生命与自然

二、《边城》主要内容简介

三、《长河》主要内容简介 第三节 “乡下人”眼中的都市

沈从文的小说整体用生存与生命的对立、历史与想像的对立、现实与幻想的对立重构了它眼中的乡村和都市,构成其城乡叙述对照。

一、以《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为例,表现对都市人虚伪的尖锐讥讽和调侃。

二、以《虎雏》、《都市一妇人》、《如蕤》等为例,讲述主人公逃离都市的故事,同时开始转向探寻都市生命重造的可能性。第四节 以文学构筑的生命乌托邦

一、“生存”与“生命”的对立

二、乡土生命的自然形态

三、都市生存的物化形态

京派的生命理想从乡村中国产生,强调生命的本真存在,这成为是“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理想的必由之路。

第十四章 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2学时)

第一节 京派小说

一、生命世界的守望者:代表作家及创作概况简述;京派小说艺术特色概论;

二、“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和审美眼光:

a.京派的“乡下人”身份的文化内涵b.城乡叙述对照的形成:城乡叙述对照体由此形成,和谐自然的是乡土,冲突矛盾的是都市。正是出于对都市客观非 自然、反生命本质的警醒,出于对都市现实的深刻怀疑,京派叙事表达出乡土生命的真实性。

三、田园牧歌化的抒情小说,其诗性表现: a.人物性格及其生命体验消除内部对立 b.充分把握“心灵的悲剧” c.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节 海派小说

一、流派的现代主义特征及其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感觉”叙述的文学特征

新感觉派用“感觉”特殊性质,使人们从另一种视角重新来审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外部环境。

三、“感觉”叙述的文学意义

四、颓废观与文学形象 a.颓废的故事形态 b.颓废的文学形象展现

五、心理剖析的现代诠释。以施蛰存的现代心理分析小说为例: a.《梅雨之夕》:现代都市人的多重心理与潜意识剖示

b.《将军的头》: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

第十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新诗

第一节 殷夫与“红色鼓动之诗”

一、早期诗作《孩儿塔》:多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诗风忧郁感伤。

二、后期诗作: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血字》;歌唱自我同旧阶级的决裂,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捷,明快有力,节奏铿锵,被称为“红色鼓动诗”。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一、特点与贡献:坚持诗歌反映现实,推动长篇叙事诗的写作,探索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

二、缺点:对诗歌艺术规律重视不够,一些作品显得粗糙,诗性不足。第三节 臧克家的诗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二、前期代表作《老马》、《难民》、《罪恶的黑手》,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重视字句的锤炼,意象丰富、含蓄。被称为“苦吟诗人”。

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第四节 现代派诗歌

一、概述:形成于三十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艺术表现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重要的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废名等。抗战爆发后,大部分诗人转向描写社会现实。

二、戴望舒的创作

1.生平与创作概述

2.《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

3.《我用残损的手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民族苦难中抒写个人的不幸,诗风豪迈。写实与象征结合,形式是半格律的自由体。

三、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的诗歌

1.卞之琳的诗,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探索人生哲理,表现爱情。技巧与形式上,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场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重格律探索,如《酸梅汤》、《断章》。

2.何其芳的诗:前期是对忧郁缠绵的爱情、梦、美的追求。用象征手法,文字华丽。如《预言》、《爱情》。抗战时期歌唱群众、青春、自我的变化。热情明朗,乐观向上,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宽广》。

3.废名的诗:抒写了自己在现代都市的寂寞感,对现代人存在价值、意义进行了质疑,渴望超凡脱俗,向往传统生活,在入世与出世间挣扎。朱光潜曾指出:“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如《街头》《灯》《掐花》《镜》等。

第十六章 曹禺与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戏剧

一、概述

戏剧创作在本时期臻于成熟,曹禺的《雷雨》、《日出》可视为我国现代话剧剧本成熟的标志。除曹禺外,本时期还涌现出了夏衍、李健吾、宋之的、陈白尘等新人,把话剧创作与演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五大剧社: 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2.“无产阶级戏剧” 3.“红色戏剧” 4.国防戏剧

5.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 6.农民戏剧实验

三、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 1.剧场戏剧的确立 2.主要戏剧场作

夏衍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洪深 《农村三部曲》、《走私》、《飞将军》、《女人女人》等。李健吾的剧作

第二节 曹禺生平及创作概况

生平与创作,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第三节 说不尽的《雷雨》

《雷雨》四幕剧,表现两个家庭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由八个人组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亲子、血缘、性爱、阶级)构成的网;三条主要情节线索

戏剧通过特定的家庭关系、人物的社会因素,由暴露大家庭罪恶转向社会罪恶,更重要的是展示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的同时,写出了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和精神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可主宰这种悖论式的生存困境。

一、中国现代戏剧结构的创造

通过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鲁家)集中展开两个家庭的复杂的历史现实矛盾和纠葛。用其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与现在情节交织,把“过去的悲剧”由“现在的悲剧”的发展而逐步引出。

二、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1.人物形象的浓烈情感性:如蘩漪的“最雷雨”的性格。

2.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第四节 《日出》及《原野》

一、《日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二、《原野》:人存在的本源性困境探求

第五节 《北京人》和《家》

一、《北京人》:封建家族与士大夫文化的挽歌

二、《家》:不同于巴金小说的戏剧再创造

剧本以觉新、瑞珏、梅表姐、鸣凤为主角,着重写旧礼教对青春和爱情的摧残。剧本具有浓郁的诗情戏剧。

第十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类散文创作

一、林语堂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

二、“鲁迅风”杂文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

三、“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

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十八章 “抗战”与40年代的文学运动

第一节 战争时空下的文学格局和文学进程

抗战文学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

一、阶段性:

a.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b.抗战中期(1938年10月—1944年9月)

c.抗战后期及内战三年(1944年9月—1949年9月)

二、区域性:

a、“孤岛”文学的概况

b、沦陷区文学的概况

c、大后方文学的概况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背景及《讲话》的内容、意义和缺失。

二、解放区文艺运动概况和小说、诗歌、戏剧创作的成就。第三节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关于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

五、胡风的文艺理论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三个主要观点):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第十九章 赵树理

第一节 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文摊“文学家与“赵树理方向” 第二节 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题材与“问题小说”模式

二、对于农民形象的成功塑造

三、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第三节 代表作品介绍

短篇《小二黑结婚》、《传家宝》、《邪不压正》,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第二十章 解放区作家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短篇小说的成就

一、孙犁的诗化小说

1、概述:抒情化、散文化、诗化

2、《荷花淀》

二、康濯和孔厥的短篇小说

三、解放区军事题材短篇小说

四、知识分子题材短篇小说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

一、丁玲40年代的创作

1、风格的转变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周立波与《暴风骤雨》

1、生平及创作简介

2、《暴风骤雨》

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 《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

四、《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与“孤岛”、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国统区的小说创作

一、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

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 2.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

3.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作家的视线由光明转向黑暗,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

二、国统区重要作家及作品介绍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等暴露讽刺作品 “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第二节 “孤岛”和沦陷区文学创作概述 第三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

一、张爱玲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爱玲笔下“传奇”世界的艺术特色

三、雅俗结合、兼取中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一、钱钟书生平及著述简介

二、《围城》的人物与主题

三、《围城》的风格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围城》是一部幽默小说。《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第五节 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张恨水小说的“言情”

三、张恨水对通俗小说的改造与发展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艾青

一、艾青的创作历程及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1.生平及创作概况

2.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二、艾青诗歌的主体意象

1.雪与雾

2.土地和旷野

3.黎明和太阳

4.生与死

三、艾青诗歌的主导性精神意识

1.反叛意识

2.苦难意识

3.平民意识

4.战争意识

四、艾青的诗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第二节 “七月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1.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2.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3.赞美革命人民。

4.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二、绿原、鲁藜、阿垅的诗 第三节 “九叶派”的诗

一、创作概述

二、追求“平衡美”和“新诗戏剧化”

三、穆旦的诗歌创作成就 第四节 田间的诗

田间的诗歌创作与《给战斗者》 第五节 冯至的诗

一、《昨日之歌》所收作品写于1921年至1926,以歌吟友谊和爱情最为动人,尤其是爱情诗篇别具一格,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的哲思。其中长篇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二、《北游及其他》收入诗人1926-1929年创作的诗歌。第一辑以爱、相思为主题,第二辑是诗人孤独中“无归去”时的“自咏诗”,第三辑是诗人“公开的爱情历程中的产物”,其中感伤情绪淡薄了,思量成分加重了,开始向哲理诗人转变。

三、《十四行集》,写于1941年,共27首,1942年结集出版。表现了冯至的强烈的死亡意识,向死而生的存在观,表现了他个体存在者的孤独、选择与承担意识,在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成就。第六节 政治讽刺诗

1.概述

2.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第七节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一、平民、大众化倾向

二、群众性诗歌运动勃兴

三、民歌体长篇叙事取得成就

第二十三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二、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三、40年代末:**中的广场活报剧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

一、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二、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第二十四章 第三个十年散文

第一节 报告文学 第二节 杂文 第三节 小品文

第五篇:中国现代绘画教案

课题: 中国现代绘画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的美术。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特点,奠定了该时期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其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画发生激烈的蜕变;二是西方油画和版画的引进并迅猛发展。教学目标: 1.教学目的:

A.知识:中国现代绘画脉络,绘画传统。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绘画传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重难点: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传统,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3.教学方法:讲授。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美术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3分钟)

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不同的画让同学们欣赏,并且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引入新课:(5分钟)

播放作品: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群马图(中国画)徐悲鸿,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峨眉洗象池(中国画)黄宾虹,春雨江南(中国画)李可染,齐白石像(油画)吴作人,比较两种不同的画。三:讲授新课:(30分钟)

1.传统型中国画:

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艺术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农民出身的齐白石通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熔古代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等修养与一炉,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大写意花鸟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以山水画著称与世的黄宾虹,他的山水画善于用墨,虽然画的黑,却是黑中有变化,只要细看,便见笔笔分明,层次丰富,所谓“黑、密、厚、重,然虚实有致”,正是他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发展的重要贡献。比齐白石、黄宾虹稍晚的潘天寿,广采历代绘画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多作横幅大画、气势磅礴,如《写雁荡山花》,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采用双勾重彩画山花幽草,用大笔浓墨法画岩石,两者在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等方面形成了强烈对比,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为中国画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2.融合型的中国画:

融合型的中国画是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友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们,如徐悲鸿,李可染等人。徐悲鸿的《群马图》,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巧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画法结合起来,把生动有力的造型与画家忧国忧民、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李可染的《春雨江南图》,吸取西方绘画写生和描绘光色的长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运用传统积墨的高度造诣,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境界。作为外来画种的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时间不长。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已有一些画家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油画的长足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吴作人的《齐白石像》,是中国现代油画具有典范性的作品。3.作品分析: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出色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不是照相式地再现这以具体场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做了必要的艺术概括和强调。在用色上,借鉴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对比加以增强节日的气氛,同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魄。吴作人的《齐白石像》,不画具体环境,着重人的神态的具有中国画家职业特征的右手。画中91岁的高龄的白石老人安详庄重,鹤发银须和慈祥深邃的眼神,反映出这位艺术大师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暗灰色,决定了作品的基本色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十分协调。4: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使绘画出现了新品种、新样式。所谓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可泛指用新型工具材料创造出有别与以往所有样式的绘画。这里主要指基本上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却以西方的造型观念、形式法则、色彩方法创造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笔墨和技法,又继承传统注重诗意和境界的绘画。其代表画家有林风眠、吴冠中。有人将其画纳入中国画,有人将其排斥于中国画之外,有人将其称墨彩画或彩墨画,但至今仍无却论。三:课堂总结:(2分钟)

这节课大家了解一些画家的著名作品一及画的表现手法,还有这些年来,更有不少画家在艺术观念和形式创造上有多方面的探索,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

四:作业布置(练习):

1.谈谈你对传统型和融合型中国画的看法。中国画是否需要融合画的某些特点?

2.谈谈当今中外文化广泛交融的社会现象。

中国现代绘画

一、欣赏著名画家作品

二、两种类型的中国画:

1.传统型中国画 2.融合型中国画

三、作品介绍:

1.董希文——《开国大典》

2.吴作人——《齐白石像》 3.中西文化交流

四、总结

五、深入了解中国现代绘画的特点。

下载《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美术》教案简缩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雕塑教案

    中国现代雕塑 课型:高中美术欣赏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现代雕塑作品,使学生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认识到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雕......

    25高中美术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教案

    第一课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1课时) 课 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

    14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

    第十四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一中国现代美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4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一中国现代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教程四......

    中国现代美术参考资料(A4横向)

    中国现代美术参考资料 一、中国现代绘画 《山水册页》:构图上山偏左线条苍劲流畅,画家用积墨法画出山上的树木丛生的感觉,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小船用淡墨。 《群马图》:画......

    中国瓷器 美术教案

    课题:中国瓷器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1、简要了解瓷器及中国瓷器的发展脉络。 2、学会从审美角度欣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段。3、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陶瓷艺术。 4、......

    第14课-中国现代美术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美术教学设计15】: 第14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 教学方法:互动法、启发式教学、分工合作法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美术说课稿(共5则范文)

    中国现代美术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美术》,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5篇)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掌握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分期时间、阶段性特征、代表作家作品。 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