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二篇:现代人物画教案
一.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都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二.新课
欣赏表现中国人民抗日决心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此画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精确、整体感的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他所画的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突出了力量和气势,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画家将西方绘画强调准确造型的素描与中国绘画的线描笔墨、色彩和构图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形势。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徐悲鸿在创作每一个人物时,都一丝不苟的画出素描稿,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塑造形象。人物、情节具体、生动,但一点也不繁琐,全画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细节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此画开创了中国历史画的新风。
与徐悲鸿同期,深受其影响的蒋兆和于1943年完成了高2米,宽26米,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的巨幅中国画长卷《流民图》。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所以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还不满一天,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以上两幅中国画,前幅采用寓意手法,后幅运用逼真的纪实手段。虽然手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号召、鼓舞、激励人民抗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带着战火硝烟的美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民族的苦难、觉悟和斗争,有的尽管在艺术上尚不完善,但其鲜明的思想内涵永留在民族的记忆中。
王式廓的《血衣》是一张油画素描稿,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王式廓,山东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式廓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作者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作者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作者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此画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备,情节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精微传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史诗性杰作。
油画从19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改革,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和作品。这幅歌颂领袖丰功伟业的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代表作。
作者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开国大典》一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气势宏伟、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生动地记录了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蓝天白云,十月金秋的北京阳光灿烂,广场上一望无际的人群列着整齐的方阵。画面中心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身后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宋庆龄、郭沫若、张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曾为创建新中国共同努力奋斗的民主人士,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倾听毛主席讲话。油画不同于新闻照片。画家根据艺术需要对真实的场面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再组织,将革命领袖们集中在画面的左侧,背景衬出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圆柱,右侧集中表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画面中心有汉白玉栏杆、传声设备、地毯和鲜花,正中央是正在讲话的毛主席。作者力求把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此画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一幅油画的气势,首先决定于构图和设色。既要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物,又要表现开国大典的场面。画家巧妙自然、别具匠心地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不到一半画面的左侧,面前画面右方,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开国大典》的设色是由整体艺术构思所决定的。此画的大块色彩,看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时有意安排的。画家把汉白玉栏杆画的比较暖,显得特别结实厚重,又有古老稳固的感觉。这就和碧蓝的天空、崭新的大红地毯、廊柱等既相融合又成对比。这幅画只画阴影不画投影,基本采取平敷笔法,画面不施光油,尽量使它产生浑厚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为了服从艺术完整的需要。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20世纪上半叶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并了解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每幅画都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澜。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
以上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称颂,是与画家们关心社会、为艺术献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第三篇: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十二讲《现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画也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改革阶段,在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音乐和影视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看到一幅画就能渗透作品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立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大量的运用影视作品。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创设情境
A、用多媒体影视,感受作品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的欣赏方法
B、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C、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D、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讲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在欣赏《愚公移山》徐悲鸿的中国画。
分析徐悲鸿怎样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把徐悲鸿这作品1940年《愚公移山》放大,同时拿一张古代人物画作对比,分析出现代人物画的特点。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体积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创新、突出力量和气势。
第二幅
《流民图》蒋兆和,1943年完成,高2米,长26米。
展示,同时播放《黄水谣》后半部,自从鬼子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更加形象生动的描绘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难民生活,从而体现作品人物的情绪和境遇。
欣赏
传统人物画、画家不使用模特,大多数根据形式或默写作品,“蒋”使用模特以写实性和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作品特点
线描+素描 进一步改革了中国画
回忆一下20世引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二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了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恕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以及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引出《地道战》创作于1952年宽140cm,长169cm,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利用数字化电影播放《地道战》定格罗工柳的《地道战》
四幅《血衣》王式廓1959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
放图片全景
分析每个人物形象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真实而切近,似乎又将观者带回那个年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悲苦命运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技法,出现了纯粹的素描稿,油画素描稿。
其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整,情节性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深入精微,使它成为一件史诗性的杰作。
4、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写实手法描绘,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时,准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须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使其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相适应,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例如:《开国大典》董希文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画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再对照《开国大典》说一说其艺术特点
师: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描绘方法,不强调光影的变化以对比强烈的纯度很高的鲜艳色彩和精湛的油画、技艺去描绘人物和景物,产生富丽堂皇、热烈而亲切的艺术效果,红与蓝,白云黄,形成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所以在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四篇:——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榆阳区小壕兔乡初级中学
李慧娟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画家在将人物形象逼真表现的同时,也将人物的个性或画家个人的情感通过画中环境、人物的动态、画面的气氛传递出来,从而表达传神的艺术效果。本课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七步诗”故事导入,在诗人曹植的《洛神赋》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同时学生学会赏析历代帝王图;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古现代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名画的欣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笔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中国人物画做分析与评述。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用于课堂展示交流。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七步诗的背景故事,学生说出此故事发生的时期及人物——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又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2.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构图: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用线: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设色:简雅、清丽。
(二)发展探究
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看(画面内容):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2.看(构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3..析:《泼墨仙人图》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绘画效果。用笔:与传统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4.学生自主赏析《历代帝王图》
(三)、课堂拓展
《韩熙载夜宴图》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查找相关资料,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做一些探究,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所以不同于西方画家用油画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二、发展探究
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曾经画过千姿百态的马,他的有关马的作品同样享有盛名。
1.课件放映徐悲鸿《马》的系列作品若干幅。看:作品图例。
想:徐悲鸿为什么喜爱画马?借马以言志。抗日战争期间,他画马以抒发其杀敌救国的热情。建国后他笔下的马矫健英武,豪气逼人,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祖国、勇往直前。他画的奔马,昂首扬尾,气宇轩昂,所向无敌。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徐悲鸿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正因如此,纸上笔端,那些自由的马,才能扬起千里飞沙、万里风尘,从思想深处呼啸而出。2.课件放映作品《九方皋》。
想: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只有《九方皋》这幅画中的黑色雌马,例外地戴上缰辔,这是为什么?“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析:画家借作品想表现怎样的情感?借古喻今,对旧社会埋没人才给予针砭,对昏庸误国的国民党统治者进行鞭挞。看: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九方皋》代表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三、深入研究
1.课件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再现开国大典历史。
2.课件放映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欣赏思考:学生参看教材, 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3.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4.师生讨论总结: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绘画构图技巧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拓展思考
中国人物画如何继承和发展?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相关链接
◆画家档案
1.顾恺之(346~407),原名长康,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擅文学,工诗赋,喜书法,尤工绘画。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和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杰”。他精通画论,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著名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2.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别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是画院最高的荣誉,但他却不想受制于他人,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梁楷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3.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跟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他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1953 年卒于北京,年仅59岁。
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作者:李慧娟
职务:美术教师
地址:榆阳区小壕兔乡初级中学 电话:***
第五篇: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
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 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安徽泾县人。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 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他是四川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进。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作品早、中、晚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1956年他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晚年病逝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李可染,江苏徐州人。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 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王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开国大典》这幅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巨幅力作,作者便是董希文先生。董希文作品有两个重心:一是革命理事历史画,除了《开国大典》之外,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另一个重点则是藏区写生。董先生分别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入藏,尤其是后两次,在藏区生活长达数月以上,对藏区的山水、人物实地写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草地黄河源》、《山歌》、《翻身农奴》等。这批作品充分展现了高原特有的秀丽景色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