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中国现代人物画01(范文模版)
,说课题目是《 中国现代人物画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学时间安排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主要选自高一美术教材。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名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名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3、教学重点: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掌握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欣赏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
(2)、参与欣赏、评述。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由于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4、教学难点:
(1)、通俗易懂地讲解教学,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引导学生独立欣赏并讨论的来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可以自己理解
(2)、如何有效的向学生讲授我国中国古代山水画文化,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有关文化历史的涉及。
二、教学对象分析
1、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人物有所了解,但观赏类的人物画及中国现代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制作工艺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却不多。因此如何在一个课时中多元化地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人物画知识,让学生感受人物画风韵,是我考虑较多的问题。
2、为了能深入浅出的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人物画文化,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现代人物画》这节课原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人物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人物画的美感,但由于本次开课学生是高一年级的,所以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学设计主要还是现代人物画发展历史和造型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掌握。
2、学法设计:采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展示同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各一件,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图片的展示,多感官角度认识现代人物画,对中国现代人物画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法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维持课堂秩序,所用时间为1分钟,在导入新课中,用5分钟对中国现代人物画作一个总体的介绍使他们快速的进入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由于时间关系,所以用30分钟讲授新课,最后通过4分钟的作业布置及课
堂总结来结束本节课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通过维持课堂秩序
2、导入新课: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3、讲授本课:
(1)、首先,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的传统韵味不是很重,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2)、(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3)、(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4)、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5、作业布置:通过阅读现代各种文化百科书籍,使大家更进一步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并谈谈你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
第二篇: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十二讲《现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画也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改革阶段,在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音乐和影视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看到一幅画就能渗透作品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立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大量的运用影视作品。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创设情境
A、用多媒体影视,感受作品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的欣赏方法
B、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C、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D、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讲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在欣赏《愚公移山》徐悲鸿的中国画。
分析徐悲鸿怎样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把徐悲鸿这作品1940年《愚公移山》放大,同时拿一张古代人物画作对比,分析出现代人物画的特点。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体积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创新、突出力量和气势。
第二幅
《流民图》蒋兆和,1943年完成,高2米,长26米。
展示,同时播放《黄水谣》后半部,自从鬼子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更加形象生动的描绘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难民生活,从而体现作品人物的情绪和境遇。
欣赏
传统人物画、画家不使用模特,大多数根据形式或默写作品,“蒋”使用模特以写实性和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作品特点
线描+素描 进一步改革了中国画
回忆一下20世引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二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了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恕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以及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引出《地道战》创作于1952年宽140cm,长169cm,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利用数字化电影播放《地道战》定格罗工柳的《地道战》
四幅《血衣》王式廓1959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
放图片全景
分析每个人物形象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真实而切近,似乎又将观者带回那个年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悲苦命运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技法,出现了纯粹的素描稿,油画素描稿。
其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整,情节性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深入精微,使它成为一件史诗性的杰作。
4、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写实手法描绘,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时,准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须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使其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相适应,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例如:《开国大典》董希文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画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再对照《开国大典》说一说其艺术特点
师: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描绘方法,不强调光影的变化以对比强烈的纯度很高的鲜艳色彩和精湛的油画、技艺去描绘人物和景物,产生富丽堂皇、热烈而亲切的艺术效果,红与蓝,白云黄,形成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所以在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三篇: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四篇:现代人物画教案
一.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都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二.新课
欣赏表现中国人民抗日决心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此画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精确、整体感的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他所画的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突出了力量和气势,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画家将西方绘画强调准确造型的素描与中国绘画的线描笔墨、色彩和构图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形势。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徐悲鸿在创作每一个人物时,都一丝不苟的画出素描稿,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塑造形象。人物、情节具体、生动,但一点也不繁琐,全画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细节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此画开创了中国历史画的新风。
与徐悲鸿同期,深受其影响的蒋兆和于1943年完成了高2米,宽26米,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的巨幅中国画长卷《流民图》。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所以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还不满一天,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以上两幅中国画,前幅采用寓意手法,后幅运用逼真的纪实手段。虽然手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号召、鼓舞、激励人民抗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带着战火硝烟的美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民族的苦难、觉悟和斗争,有的尽管在艺术上尚不完善,但其鲜明的思想内涵永留在民族的记忆中。
王式廓的《血衣》是一张油画素描稿,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王式廓,山东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式廓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作者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作者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作者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此画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备,情节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精微传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史诗性杰作。
油画从19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改革,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和作品。这幅歌颂领袖丰功伟业的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代表作。
作者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开国大典》一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气势宏伟、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生动地记录了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蓝天白云,十月金秋的北京阳光灿烂,广场上一望无际的人群列着整齐的方阵。画面中心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身后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宋庆龄、郭沫若、张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曾为创建新中国共同努力奋斗的民主人士,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倾听毛主席讲话。油画不同于新闻照片。画家根据艺术需要对真实的场面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再组织,将革命领袖们集中在画面的左侧,背景衬出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圆柱,右侧集中表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画面中心有汉白玉栏杆、传声设备、地毯和鲜花,正中央是正在讲话的毛主席。作者力求把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此画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一幅油画的气势,首先决定于构图和设色。既要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物,又要表现开国大典的场面。画家巧妙自然、别具匠心地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不到一半画面的左侧,面前画面右方,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开国大典》的设色是由整体艺术构思所决定的。此画的大块色彩,看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时有意安排的。画家把汉白玉栏杆画的比较暖,显得特别结实厚重,又有古老稳固的感觉。这就和碧蓝的天空、崭新的大红地毯、廊柱等既相融合又成对比。这幅画只画阴影不画投影,基本采取平敷笔法,画面不施光油,尽量使它产生浑厚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为了服从艺术完整的需要。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20世纪上半叶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并了解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每幅画都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澜。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
以上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称颂,是与画家们关心社会、为艺术献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第五篇:中国现代雕塑说课教案
我是2007级2班的赵华容同学,说课题目是《中国现代雕塑》,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课,教学内容是按中国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雕塑的含义,雕塑的总类,以及给同学们介绍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两座有代表意义的雕塑做一个系统性的学习。
《艰苦岁月》《收租院》做一个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在相对应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1、教材参考:本课程主要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教版的第十三册美术书第十二课的《中国现代雕塑》教学内容,属欣赏课类型,具体内容如下: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老师的一系列幻灯片的放映,从而丰富学生对雕塑的知识,知道雕塑作为艺术的独特感知力。了解大型艺术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在学习雕塑种类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是本节课的重点,只有学生掌握了这几个方面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欣赏现代的雕塑;
4、教学难点:雕塑的总类(圆雕和浮雕)的区分,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折实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这就需要同学们结合实际,现代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提高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对雕塑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对雕塑种类表现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理解能力,学生们已有一定的鉴赏基础,能运用生活中简单的有柔软性的材料进行创作。
2、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乐于尝试各种材料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形式,在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设计:通过看幻灯片,听解说,欣赏并重,启发,教授和绘制相结合。
2、学法设计:1:通过幻灯片欣赏一些名作,是学生对雕塑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感受
2:要求同学自己选择一种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运用已有的技法去进行创作一件小雕塑作品,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带到教室和同学一起探讨自己的创作感言,并且要求同学们多发现生活中的新材料。
3:同学通过看名雕,以及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中,同时要及时和老师交换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间安排: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幻灯片和给同学们看优秀作品、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小学课文使他们对本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中,用3分钟给同学们放映潘鹤的《艰苦岁月》以及《黄河母亲》《和平少女》等一系列图片;在教学本课主要内容中,我们要利用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学习雕塑的涵义,要具体分析,这是学习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然后要学习雕塑的总类(浮雕)(圆雕),以及它们各自的涵义,用2分钟给同学们学习的时候看泛画。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乐于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形式,在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培养他们的情感目标和价值目标。同时也要培养同学们观察生活把诗意画更好的结合起来。所用10分钟给给同学讲解学习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用15分钟给同学们重点讲解《艰苦岁月》《 收租院》,同学们充分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最后利用5分钟时间给同学们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做个简单的总结,以及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2、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放映出《艰苦岁月》这张图片,并且要求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回忆小学时候学习过的课文,问题和内容相结合,以此来激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3、讲授本课:1.首先学习雕塑的涵义。老师要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同学们解释。
2.学习雕塑的总类,从两个方面分,(1)表现形式,圆雕,浮雕(2)材料分,石雕,漆雕,木雕,冰雕等等要给同学们解释其实生活中的每种材质都是可以用来做成雕塑作品,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艺术机理。
3.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方法:(1)表现的主题应贴近时代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任何艺术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在主体的发掘上与时代的脉搏相一致,反映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动人典型事例。(2)成功的应用雕塑技巧和形式美的法则
雕塑属立体造型艺术,在表现主体方面有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首先是雕塑本身的体量感,它是以其实在的体积占有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形体的处理上充分利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对称、均衡、重心的移位对比、韵律等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3)雕塑材质的现代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雕塑材料不断涌现,玻璃钢、铸铜、不锈钢、钛铝合金等,这些材料以其自身的美感为造型服务。
4.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现代雕塑,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收租院》和《艰苦岁月》让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对这座雕塑有个更深的了解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六:总结: 通过本课的前面雕塑涵义,种类,以及欣赏中国现代雕塑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具体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一起学习《收租院》《艰苦岁月》这两座雕塑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雕塑蓬勃发展起来,我国现代的雕塑体现了较高的水平,作为人物雕塑代表了中国中国雕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局势中的面貌。
中国是一个雕塑传统十分悠久的国家,现代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自有基础和潜力。受传统宗教,名间雕塑,苏联,法国学雕塑现代雕塑思潮的综合影响,中国现代雕塑已形成独特的整体风貌。
七:作业布置 : 1:你见过的雕塑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影响?说说它们的艺术特色?
2:根据自己所学习的雕塑知识,选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材料雕刻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