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西南大学0617中国人物画(xiexiebang推荐)
[0617]《中国人物画》
一、填空题
1、画好白描人物有三条重要途径:()、()、()。向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学习;临摹;吸收西方有价值的东西
2、传统重彩画主要表现技法有:平涂、()、()、()、勾填等。分染、罩染、托染
3、传统重彩画主要表现技法有:平涂、()、()、()、()、()、勾填等。渲染;接染;皴染;积染;分染与罩染
4、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调和的方式为:();();();()。面积调和; 同类调和;近似调和;间隔调和
5、工笔画中起笔收笔的方式有四种形态:(),虚入实出,(),虚入虚出。各种形态中,又有藏锋露锋、()、虚实轻重等多种变化。入虚出;实入实出;方圆曲直
6、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运动线;惯性线
7、传统工笔人物画常用色彩构成样式是:以墨为主,兼施淡彩;();()。水色为主;技法多样
8、现代工笔人物画对色彩运用的拓展包括()、纯度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形状对比
9、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调和的方式为:面积调和;();();()。同类调和;近似调和;间隔调和
10、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
11、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是:()、()、()和单纯简洁。雄浑厚重;以线立骨;装饰性强
12、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
13、工笔淡彩人物画法特点是:()、()、()、()。线、形、品、色
14、传统工笔人物画常用色彩构成样式是:以墨为主,兼施淡彩;();()。石色厚涂;墨线突出;水色为主;技法多样
15、工笔画中起笔收笔的方式有四种形态:(),虚入实出,(),虚入虚出。各种形态中,又有藏锋露锋、()、虚实轻重等多种变化。实入虚出;实入实出;方圆曲直
16、现代工笔人物画对色彩运用的拓展包括()、纯度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 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形状对比
17、创作包括()、构图、背景处理、()、制作与表现、()等步骤。立意、色调与色稿设计、题款与钤印
18、“没骨”是一种不突出墨线勾勒,主要依靠()完成物象造型的工笔技法。色彩渲染
19、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运动线、惯性线 20、白描舍弃了()、明暗,完全从物体的结构出发,把形体的()及运动和物体的()用线条表达出来。色彩、转折变化、质感
21、中国画用的墨分()、()、(),是因其制墨原料的不同而得名。松烟、油烟、漆烟
22、线条是中国画表现物象的()、传达()的载体。灵魂、情感
23、工笔淡彩人物画设色方法中平涂就是不留(),以色彩平整云 净地敷于画面,多用于()、()、敷大块面色。笔痕、涂底色、罩染
24、古人论笔的好坏,有()、()、()、()四德之说。尖、圆、齐、健
25、白描人物画慢写式方法及写生步骤:定位落幅、()、深入刻画、()。确定比例、修改统一
26、传统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主要强调的是以线的()表现形象和物体()。勾勒变化、结构
27、重彩法是主要以不透明的()为主的画法,特点是色彩()、()、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石色颜料、浓重绚烂、富丽堂皇
28、传统工笔人物画常用色彩构成样式是:以墨为主,兼施淡彩;();()。石色厚涂,墨线突出;水色为主,技法多样。
29、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调和的方式为:();();();()。面积调和、同类调和;近似调和;间隔调和; 30、传统工笔画的色彩特点是()、()、()、()。雄浑厚重;以线立骨;装饰性强;单纯简洁
31、创作包括()、构图、背景处理、()、制作与表现、()等步骤。立意;色调与色稿设计;题款与钤印
32、工笔重彩是以严密的()作为骨干,再施以浓重的丹粉,以()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画法。线条勾勒;色
33、在白描画中,用线的技巧包括()、()、()运动线、折叠线等。线的主次、结构线、轮廓线
34、白描人物画慢写式方法及写生步骤:定位落幅、()、深入刻画、()。确定比例;修改统一
35、学习白描人物画的途径:()、()、()。向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学习、;临摹;吸收西方有价值的东西。
36、“没骨”是一种不突出墨线勾勒,主要依靠()完成物象造型的工笔技法。色彩渲染
二、问答题
37、简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
答:
1、雄浑厚重 用艳丽的颜色涂于画面,用金箔、银箔贴于画面,使画面显示出辉煌大度的整体效果。传统绘画中古人较少用复色,多喜用各色相的极色、纯色,加之矿物色不透明,具有较强的覆盖力,使得画面色彩饱和度强、纯度高,鲜明亮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2、以线立骨 线在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3、装饰性强 装饰趣味浓,是工笔人物画的明显特点。这种装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色彩处理上不考虑光源色,不受空间的限制,不考虑焦点透视的方法,将错综复杂的物象进行高度的简化、概括、提炼,用单纯的色彩去表现、再现,是画面具有平面图案的效果。
4、单纯简洁 用平涂法将整块颜色平铺于画面,另人一目了然,效果直接而强烈。借助天然矿物色所具有的灰雅、自然的特点,以造成画面的高雅和庄重。单色中古人对黑、白、红这几种单色有崇拜的倾向,红色常常被平涂于黑底之上,或与黑色块并置平涂,产生出极其稳重的色彩视觉效果。
38、简述工笔淡彩人物画写生步骤。
答:第一步 铅笔写生起稿;第二步 勾线着色;第三步 渲染; 第四步 细部刻画; 第五步 背景设色; 第六步 深入刻画调整完成。
39、简述工笔淡彩人物画设色方法有哪些。
答:平涂;渲染;接染;皴染;洗染;积染;分染和罩染。40、简述没骨画法。
答:“没骨”是一种不突出墨线勾勒,主要依靠彩色渲染完成物象造型的工笔画技法。这种画法更强调色彩的铺陈和色调的变化,以及用 笔的生动活泼。没骨法同样结构轮廓,只是不用重墨线条刻意勾出,更多靠色彩的浓淡虚实变化来表现形体。更多强调灵性、感觉和意趣。绘画前虽然也要胸有成竹,但绘画过程中还得讲求“随机应变”和“因势利导”,才有可能取得既不失庄重又自然生动的绘画效果。
41、白描中线的组织方法中应当注意哪几点? 答:为了较完美而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形体,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线条的艺术表现力,以达到描绘的目的。为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首先要从体积观念出发,来寻找线条和组织线条。2)应根据人物主题思想内容的需要,对线条进行艺术概括和提炼,最好是把线条画得愈简练愈好,不宜繁琐。3)组织线条要有聚散关系,聚散的意思是讲疏密虚实。4)对线条纵横关系的处理,不论纵或横的排列,要相互穿插,尽可能避免平行、对称、长短相似或距离相等的线条,因为这种线条的排列,令人感到呆板。5)要交代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不可杂乱无章。也就是说线条出处有道理。6)组织线条,要与物体质地结合。
42、简述兼工带写画法。
答:“兼工带写”是工笔画与写实画之间的一个特定的绘画形式。它有这这样两层含义:一是指工笔画的写意情结。工笔画的“工”是相对的,表面形式可以是工细的,但气韵上要有飞“写”的意味。二是指画面的处理方法。“意”即工整地描绘物象时带有意笔之意,有时 可以称为小写意。画面有以工笔为主而意笔为辅。总称为“兼工带写”。好的兼工带写作品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它居于写意与工笔之间,既有写意的狂放,又有工笔细致的描绘,在写意与工笔之间独立其足,独成其形。它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也给工笔人物画带来新的画面视觉,形成了工笔人物画之中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43、简述工笔重彩的基本要求。答:工笔重彩要求画面浑厚华滋,,即浑成、厚重、华丽、滋润,色彩要侬丽鲜明、华美沉着、调和统一,渲染要细腻、均匀、虚实有度,结构要严密,线条要遒劲。工笔重彩人物画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 就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重彩有勾填法、勾染法两种。勾染法以植物色渲染打底色然后套染石色。勾填法要留出墨线填上石色。
44、简述工笔淡彩人物画设色方法有哪些。答:平涂;渲染;接染;皴染;洗染;积染;分染和罩染。
45、简述现代工笔人物中“兼工带写”画法有何特点。
答:现代工笔人物画家大都能工善写,扎实的造型基本功、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以及对传统笔墨的认识与把握,使得他们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写意手法的适度运用,使得他们的作品兼具工细与粗放的双重特色,从而丰富了画面的表现。
46、简述工笔人物画写生目的。答:人物画写生训练不仅要了解人物形体的自然生长规律,准确掌握人物形体的基本比例和结构关系,同时要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规律。要画好人物画,对所要表现的对象必须要有强烈的感情和表现欲望,观察对象要细致、深入、多体会内心活动,才能获得深刻而正确的感受。
47、简述工笔淡彩的人物画法特点体现在形、线、色、品诸方面的含义。
答:形 造型以概括、含蓄为要,提炼出状物传神的线条。线 线主色辅之,以线立骨,在完成的画面中,也保持着线迹笔痕的意味情趣,故线须讲求以线塑造形体的组织美和以笔勾勒的笔意美。色 在线描之上,设色以淡墨、淡彩为主,通过渲染、罩染、分合叠染、修整统一等手法,层层着色,多遍深入,精心绘制而成。品 画面追求以品格简约清新、雅净内蕴、空灵精美为上,而视繁缛躁乱、轻浮空泛为大忌。
48、简述起笔、收笔在勾线过程中的意义。
答: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使线条间气脉相接。既承接上笔的的笔气又要表明结构,起笔或直或曲、或圆或方、或虚或实。收笔要为下一线条留有表现空间,把笔气顺过去,营造其承接态势,作到既能送出去又能收得住。即表明结构,又起到传承的 作用。二是起、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行笔过程和线条自身的质量,线条的力度与弹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起笔收笔是否到位,取决于起笔收笔的虚实关系和它的方向性。
49、谈谈画中“虚实”的处理。
答:虚与实是一对矛盾,也是组成画面整体要素的一个方面。画面上的虚实分布得当,画面才耐人寻味。在画面上体现虚实要有通盘考虑,是前虚后实还是前实后虚,是虚的面积大还是实的面积广等,这些都是在整体考虑画面时候应留心注意的。工笔人物画中的虚实处理与其它画种的虚实处理,在手法上,格局上的规律都是一致的。虚与实相辅相成的组合,才使画面变成无法分割的整体。50、谈谈你对中国画创作中构图的认识。
答: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形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适当的配置,在一定的空间里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叫做构图。构图是画家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将创作意念和艺术思想初步物化为视觉形态,从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的重要途径。构图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所要表现的素材、内容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中,形成画面的基本构成关系,如人物的安排、道具的选取、环境设计、画面走势,节奏及主次关系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51、简述清代画家任伯年的“兼工带写”画法特点。
答:第一题答案:任伯年是我国近代中国人物画中兼工带写的典型代 表。他吸收了前辈画家的经验,开创了中国人物画兼工带写的先河,对现代和当代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作品,造型舒展大方,用笔流畅、随意。线的运用多为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画面给人感觉既工整又写意、既严谨又洒脱,气贯整个画面。线的组织自然生动,疏密安排有序。线与线之间的连接,多留有空间,线虽不连而意连,笔虽断而气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52、简述起笔、收笔在勾线过程中的意义。答: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使线条间气脉相接。既承接上笔的的笔气又要表明结构,起笔或直或曲、或圆或方、或虚或实。收笔要为下一线条留有表 现空间,把笔气顺过去,营造其承接态势,作到既能送出去又能收得住。即表明结构,又起到传承的作用。二是起、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行笔过程和线条自身的质量,线条的力度与弹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起笔收笔是否到位,取决于起笔收笔的虚实关系和它的方向性。
53、谈谈现代重彩与传统重彩的不同。
答: 现代工笔重彩引入了现代绘画观念,更注重材料与表现的交融。在艺术表现上,传统的以墨色浓淡为中间色的手法已几乎全部退出了画面,每位画家都在追求自己的作品的总色调,他们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中间色,为重建中国工笔画的色彩体系做出了艰辛的劳动。久违了的传统石色和现代石色—高温结晶颜料得到充分的运用,产生了新的色彩感,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只有创造才有发展和生命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使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日趋完善,使工笔 画表现更具有时代面貌,使她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和吸收中不断前进。
54、谈谈十八描中铁线描、柳叶描、减笔描的有何特点。答:第一类是铁线描类:它行笔慢、压力均匀、线开始终如一无变化,线条特点是粗细圆劲沉着,富有弹性,有一种谐和宁静、柔韧、典雅的情趣。游丝、曹衣、琴弦描皆此类。他的代表作者顾恺之。象古代的金属和陶器、石雕和铜器上的镂刻一样,匀细柔韧,宜表现神、佛、帝王和贵族们飘举摇逸的衣冠服饰,和华丽遍体的络缨绦带。第二类是柳叶描类:它的行笔较快,线形变化多样,这一类描法富于(线条)粗细、刚柔、轻重、虚实的变化,用笔生劲活泼、雄键有力。枣核、橄榄、行云描等均属此类。他的代表作者是吴道之。他的用线变为粗细并用,变化多样。第三类为减笔描类:它行笔快,压力在线的一端,其特点是简练概括,潇洒豪放,变化丰富。竹叶枯柴描等均属此类。他的代表作者是梁楷。他的用线使线展开,与面结合,而成为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线条豪放洒脱。
56、简述工笔人物画写生目的。
答:人物画写生训练不仅要了解人物形体的自然生长规律,准确掌握人物形体的基本比例和结构关系,同时要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规律。要画好人物画,对所要表现的对象必须要有强烈的感情和表现欲望,观察对象要细致、深入、多体会内心活动,才能获得深刻而正确 的感受。
57、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在工笔人物作画中要注意的问题。答:1.整体的把握。一幅画的成败,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整体处理如何,是画面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幅画的处理中如何勾线、着色、使用何种制作技法固然重要,但它却不是画好这件作品的根本所在,最重要的技法应该是如何把握画面。把握画面整体效果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是由无数的局部构成,无数的局部又由其大小、主次、虚实等因素构成。画面整体控制能力的提高,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键。2.局部的刻画。在画面中,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局部处理是浓还是淡,或工或写,其刻画都必须使之在画面整体之中恰到好处。重视画面的整体效果,就不能忽视每个细部的处理,哪怕是画面上的一块空白的形状,一方印章的位置,都应用心为之。3.色调的控制 画面色调的控制也是整体画面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画面色调的安排,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境而定,其中画家的主观因素居多。色调的安排是画家情感的体现,色调的控制体现了画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的把握和认识程度。4.虚实的处理 虚与实是一对矛盾,也是组成画面整体要素的一个方面。画面上的虚 实分布得当,画面才耐人寻味。在画面上体现虚实要有通盘考虑,是前虚后实还是前实后虚,是虚的面积大还是实的面积广等,这些都是在整体考虑画面时候应留心注意的。工笔人物画中的虚实处理与其它画种的虚实处理,在手法上,格局上的规律都是一致的。
58、谈谈现代重彩与传统重彩的不同。
答:现代重彩引入了现代绘画观念,更注重材料与表现的交融。在艺术表现上,传统的以墨色浓淡为中间色的手法已几乎全部退出了画面,每位画家都 在追求自己的作品的总色调,他们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中间色,为重建中国工笔画的色彩体系做出了艰辛的劳动。久违了的传统石色和现代石色—高温结晶颜料得到充分的运用,产生了新的色彩感,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只有创造才有发展和生命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使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日趋完善,使工笔画表现更具有时代面貌,使她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和吸收中不断前进。
59、论述工笔画中对其写意性的追求
答: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对其写意性的追求一直是一些画家努力的方向。工笔画与水墨画比较,其中不免有制作的成分,处理不好会呆板、匠气、面面俱到而意向难畅。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对工笔画中的写意意识的认识问题,认识不足则画面处处紧张、处处精微,这样一来,整体画面则不能畅通。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提高自身修养外,最重要的是在作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追求、探索。60、论述题款与钤印在中国画中作用。
答:题款与钤印是中国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画题可以在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款可分上款与下款。上款多写画的归属单位和个人,下款多为作者姓名和作画的时间、地点等。仅题作品题目及作者姓名,叫单款。长篇幅的款识,叫长款。需题两处或两三处以上款识的叫多处款;只署作者姓名的叫穷款等。加盖图章是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印章可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用于款识之后,闲章可根据画面构图需要随机使用。题款和钤印不仅能起到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增加画中文学和历史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题款与钤印在画面布局上发挥极大的作用。尤其势力传统形式的绘画,题款和印章的位置、朱文、白文及字体的大小等都直接关系着画面构图形式的完美与否。在画面上题字,对于中国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功用是多方面的,是和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完全相关的。题字除了说明作者的姓名、别字、籍贯和创作年月岁时外,主要是要通过诗词散文的题咏来辅助画笔,说明画题和作者的表现意图,从而突出主题,进一步感染观者,给予更深刻的印象。在画面上题诗词或散文,要符合画笔的内容,没有适当的字句就不要强题,以免繁冗。古人的诗词代表旧的思想意识,尤其是那些荒凉索莫的词语,不可再行抄用。今天的画面题字,要求有意义、有思想性,要能辅助画笔,诗与画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诗画结合得好,才能引人入胜,不然牵强拉杂,语不达意,不合矩度,反成赘物,有 污画迹。
61、谈谈创作中的构思。
答:创作的第一步是构思,有两个内容:一是画什么,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素材,二是只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几绘画的主题。构思需要有创作欲望和冲动,塌实建立在作者对所要表达的素材和主题的切身感受和认识深度的基础之上的,有感而发,才能是作品具有感染力。
62、如何在创作中控制画面的色调。
答:画面色调的控制也是整体画面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画面色调的安排,根据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境而定,其中画家的主观因素居多。色调的安排是画家情感的体现,色调的控制体现了画家对所要表达的主题的把握和认识程度。为了解决画面的色调问题,应试着将一张小构图画成几张不同色调的小色稿,多设计几种色调关系稿,从中选出最能表达你感觉的色调小稿作为你画面的色调参考。色稿设计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意识在色稿上解决色调对比问题,包括色相的对比、色块分布的大小。面积对比等。二是在色稿上解决好黑、白、灰的问题,才不至于被色彩迷惑而忽视了黑白灰在画面上的节奏与形状。
63、谈谈你对创作中立意的认识。
答:“意在笔先”,创作一幅作品,首先要有“意”,而后才有“形”,才有构图、笔墨、色彩等。“意”源于自然、现实之中,是成于画家心灵感悟之后。是指画家在对描写的对象经过观察、体验之后,在头 脑中所成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设想。艺术创作是在“意”的指导下对大千世界各种现象进行选择、提炼、浓缩后产生的,一幅画有无意境,是决定绘画成败的根本。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那么在中国工笔画中怎样处理“形”和“意”的关系呢?首先在工笔画中,“形”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笔画是以形写意,没有“形”的工细,就不能达到“意”的高远。也就是说工笔画是用“尽其精微”的手段来达到“意境高远”的主旨。画家要想得到有品位、有价值的“意”,要丰富作品的内涵,就需要不断加强修养,增加文化和生活积累,培养良好的专业技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是培养伟大情感的源泉,也是创“意”的前提。64、简述现代工笔淡彩人物画写生步骤。
答:第一步 铅笔写生起稿;第二步 勾线着色;第三步 渲染;第四步 细部刻画; 第五步 背景设色; 第六步 深入刻画调整完成。65、简述构图的基本规律。
答:构图规律简洁的描述就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画面中的具体体现。大小、长短、虚实、强弱、轻重、主次、黑白、疏密、高低、前后等等都是购土地重要因素,如何将这些对立因素和谐统一地布置在画面上是构图中解决形式美的基本任务。66、简述重彩、淡彩相间画法。
答:淡彩法是基本以墨、透明色为主的画法,适合表现淡雅清秀,朦 胧虚幻的境界,有利于发挥墨与色的晕染作用,画面丰富、含蓄。重彩法是主要以不透明的石色颜料为主的画法,其中间用墨及透明色,特点是色彩浓重绚烂、富丽堂皇,具有一定的装饰味道。淡彩法与重彩法虽可单独存在,但不宜截然分开。淡中有重,重里含淡,两者巧妙结合,画面效果会更美妙清王石谷自谓“学习青绿三十年,方得青绿之法”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其经验说明了渲染设色并非易事。淡彩法是基本以墨和透明色为主的画法。重彩法是主要以不透明的石色颜料为主的画法,特点是色彩浓重绚烂、富丽堂皇,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重淡相间法是集两者的优势于一身,既有色墨的渲染之美,又有鲜明厚重的颜色闪烁其中,淡中有重,重中含淡。两者巧妙结合,画面效果更为美妙。
第二篇:中国人物画剖析
探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课时分配: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龙凤人物画》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服务对象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龙凤人物图》的目的是祭奠亡灵,它不是给人看的,是为灵魂服务的。而《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从魏晋时期起人物画不再是给亡灵服务了,而是为现实生活的活人服务了。
图1:《龙凤人物图》VS《洛神赋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三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一大阶段”巫术人物画阶段
(1)观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与《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一阶段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史前社会作品。其中鱼纹有着深刻的寓意。《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是画像石的优秀作品。如果把这些画像 石、画像砖系统的收集起来,那就会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第一阶段人物画主要是给灵魂服务的。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V S《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 2.“第二大阶段”道释人物画阶段
(1)比较: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作品与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二阶段作品。它是为宗教服务的。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的绘画中把释迦牟尼、净饭王以及大自在天神都画的不像印度人而像中国人。这是佛教绘画艺术的进步。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和以往看到的国画很不相同。佛教画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国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作用: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
图3:《八十七神仙图》VS《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3.“第三大阶段”宫廷人物画阶段
(1)比较:周昉《簪花仕女图》作品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三阶段 作品。他是宫廷的颂歌。周昉《簪花仕女图》的人物特征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绘制的。当时唐代推崇以胖为美,因此画出的人物也是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图4:《簪花仕女图》VS《韩熙载夜宴图》
4.对重点作品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天王送子图》作品
作者: 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背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即所谓“菩萨如宫娃”,或用贵族家姬妾形象画释梵天女等。吴道子就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吴道子喜欢与文人名流交往,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据传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他画的宗教壁画就有300多幅。由于他性格豪爽,好酒使气,想象力丰富,所以所绘壁画人物,“奇踪异状”,有吞云吐雾之气势,有崩石摧山之峻美。
据说吴道子画丈余的人像,无论是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就。而且他所刻画的都是一些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结合形象的创造,大大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吴道子的绘画无真迹传世,这幅《天王送子图》可能是宋代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7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赏析:《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卷末有宋代李公麟的题跋。此画本是一部外来的宗教题材,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中国化、道教化了:净饭王与王后、侍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子威仪和君臣之道;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也充分表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而且深受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作者想象奇特,以释迦降生为中心,使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画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怒视着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神兽的缰索,另一卫士则拔剑相向,意欲将其制服。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5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作品欣赏:《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以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显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 6 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6: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李唐《采薇图》与郎世宁的《乾隆后妃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风格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采薇图》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而《乾隆后妃图》的绘画技法是“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图1:《采薇图》vs《乾隆后妃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四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四阶段”风俗人物画阶段、“第五阶段”简笔画阶段
(1)比较:王居正《纺车图》作品与梁楷《泼墨仙人图》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图2:《纺车图》vs《泼墨仙人图》
2.“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文人人物画和中西合璧的人物画阶段
(1)比较:徐渭《驴背吟诗图》郎世宁《乾隆后妃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徐渭《驴背吟诗图》,文人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图中人、驴、树、藤的画法隐有真、行、草、隶之笔意,令人感觉其间有一股勃勃不息的活力,这正是徐渭之画能脱俗免尘、卓尔不群之处。《乾隆后妃图》郎世宁的最大影响是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所谓“中西合璧”就是西方艺术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的结合。表现在:第一,光线明暗的影响;第二,焦点透视法的影响。
图3:《驴背吟诗图》vs《乾隆后妃图》
3.对重点作品张泽瑞《清明上河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背景: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图4:《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了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梁楷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是一个行径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作品欣赏:《布袋和尚》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第三篇:——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榆阳区小壕兔乡初级中学
李慧娟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画家在将人物形象逼真表现的同时,也将人物的个性或画家个人的情感通过画中环境、人物的动态、画面的气氛传递出来,从而表达传神的艺术效果。本课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七步诗”故事导入,在诗人曹植的《洛神赋》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同时学生学会赏析历代帝王图;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初步了解我国古现代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名画的欣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笔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中国人物画做分析与评述。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用于课堂展示交流。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七步诗的背景故事,学生说出此故事发生的时期及人物——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又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
(一)欣赏感悟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2.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构图: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用线: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设色:简雅、清丽。
(二)发展探究
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看(画面内容):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2.看(构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3..析:《泼墨仙人图》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绘画效果。用笔:与传统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4.学生自主赏析《历代帝王图》
(三)、课堂拓展
《韩熙载夜宴图》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查找相关资料,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做一些探究,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所以不同于西方画家用油画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二、发展探究
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曾经画过千姿百态的马,他的有关马的作品同样享有盛名。
1.课件放映徐悲鸿《马》的系列作品若干幅。看:作品图例。
想:徐悲鸿为什么喜爱画马?借马以言志。抗日战争期间,他画马以抒发其杀敌救国的热情。建国后他笔下的马矫健英武,豪气逼人,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祖国、勇往直前。他画的奔马,昂首扬尾,气宇轩昂,所向无敌。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徐悲鸿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正因如此,纸上笔端,那些自由的马,才能扬起千里飞沙、万里风尘,从思想深处呼啸而出。2.课件放映作品《九方皋》。
想: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只有《九方皋》这幅画中的黑色雌马,例外地戴上缰辔,这是为什么?“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析:画家借作品想表现怎样的情感?借古喻今,对旧社会埋没人才给予针砭,对昏庸误国的国民党统治者进行鞭挞。看: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九方皋》代表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三、深入研究
1.课件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再现开国大典历史。
2.课件放映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欣赏思考:学生参看教材, 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3.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4.师生讨论总结: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绘画构图技巧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拓展思考
中国人物画如何继承和发展?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相关链接
◆画家档案
1.顾恺之(346~407),原名长康,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擅文学,工诗赋,喜书法,尤工绘画。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和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杰”。他精通画论,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著名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2.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别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是画院最高的荣誉,但他却不想受制于他人,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梁楷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3.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跟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他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1953 年卒于北京,年仅59岁。
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作者:李慧娟
职务:美术教师
地址:榆阳区小壕兔乡初级中学 电话:***
第四篇:2018西南大学0656中国画论
说明:选择题系统有提示,请自己做,不要偷懒。简答题答案在后面。[0656] 《中国画论》
一、选择题
1、范宽山水下笔雄强老硬,屋宇多笼染黑色,此种艺术特征被称为()A.铁屋 B.黑屋 C.墨宇 D.乌宇
2、画史中的“大、小李”指()A.李成、李思训 B.李思训、李昭道 C.李唐、李昭道 D.李唐、李升
3、以下明确体现疏密关系的是()A.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B.繁中置简,静里生奇 C.山水之要,宁空无实 D.短树参差,忌排一片
4、苏轼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称赞()A.唐·王维 B.五代·荆浩 C.唐·李思训 D.唐·王洽
5、“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出自()A.唐志《契绘事微言》 B.谢赫《古画品录》 C.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 D.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6、“筌神而不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惟熙耳。”中分别指()A.黄筌、赵昌 B.黄筌、赵昌、郭熙 C.黄筌、赵昌、徐熙 D.黄筌、徐熙
7、“日中月季”“孔雀登高”“斗牛夹尾”的故事说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绘画风格()A.写实 B.写意 C.文字 D.工笔
8、以下最出色的画家兼理论家是()A.倪瓒 B.石涛 C.黄公望 D.苏轼
9、明代董其昌在绘画中提出了著名的()A.笔法论 B.文人画论 C.南北宗论 D.畅神论
10、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提出了“逸、_____、妙、能”“四格”说。()A.秀 B.神 C.灵 D.精
11、“一画论”的提出者是()A.王维 B.石涛 C.董其昌 D.王微
12、“墨分五色”指()A.枯、湿、浓、淡、焦 B.干、湿、枯、润、燥 C.淡、灰、深、黑、白 D.焦、浓、重、淡、清
13、“传神阿堵”语出自()A.谢赫 B.顾恺之 C.吴道子 D.宗炳
14、以下属绘画的教育功能的是()A.使民知神奸 B.穷神变,测幽微 C.成教化,助人伦 D.怡悦情性
15、画史中的“大、小李”指()A.李唐、李昭道 B.李成、李思训 C.李思训、李昭道 D.李唐、李升
16、惯用折带皴的山水画家是()A.王蒙 B.李昭道 C.黄公望 D.倪云林
17、“筌神而不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惟熙耳。”中分别指()A.黄筌、赵昌 B.黄筌、赵昌、郭熙 C.黄筌、赵昌、徐熙 D.黄筌、徐熙
18、郑板桥擅写兰竹、工书法,其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称为()A.六分书 B.七分书 C.六分半书 D.八分半书
19、北腩郭铛父左典画恹代表鲽作赙()A.《小山画谱》 B.《林泉高致》 C.《画旨》 D.《山水松石格》 20、“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体现的是()A.文人画家的艺术思想 B.院画家的艺术思想 C.民间画家的艺术思想 D.宫廷画家的艺术思想
21、南北宗论的提出者是()A.沈周 B.薛稷 C.赵孟顺 D.董其昌
22、以下属于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的有()A.布置迫塞 B.远近不分 C.路无出路 D.山无气脉 E.水无源流
23、以下画家创作中注重写生的有哪几位()A.黄公望 B.赵佶 C.王翚 D.王原祁 E.石涛
24、以下属“北派”山水画家的有()A.关仝 B.李思训 C.李昭道 D.董源 E.马远
25、“四王”在艺术上主张()A.日夕临摹 B.法自我立 C.以古人为师 D.反对泥古不化 E.借古以开今 26、郭 若 虚 《 图 画 见 闻 志 》 用 笔 “ 三 病 ” 指()A.板 B.戾 C.刻 D.结 E.邪
27、在笔墨的使用上,以下几位画家中侧重用笔的有()A.倪瓒 B.黄宾虹 C.吴道子 D.弘仁 E.龚贤
28、皴是山水画重要的表现方法,以下皴法名称正确的有()A.牛毛 B.斧劈 C.荷叶 D.乱柴 E.披麻
29、以下属“北派”山水画家的有()A.关仝 B.李思训 C.李昭道 D.董源 E.马远 30、以下属于谢赫“六法”的有()A.应物象形 B.置陈布势 C.骨法用笔 D.以形写神 E.经营位置
31、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出了山水画作画大要,包括()A.去甜 B.去邪 C.去赖 D.去俗
32、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三病”指()A.板 B.刻 C.结 D.戾 E.邪
33、“四王”在艺术上主张()A.日夕临摹 B.法自我立 C.以古人为师 D.借古以开今 E.反对泥古不化
34、以下画家创作中注重写生的有哪几位()A.石涛 B.王原祁 C.赵佶 D.王翚 E.黄公望
二、问答题
35、简述“随类赋彩”。
答:(1)谢赫六法之一;(2)指按对象的类别,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
36、简述绘画的三大社会功能。
答:栾甓功潼、届簖功潼、轶汔功潼(答遏蚧点点 3 扶)
37、简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1)出自张璪语;(2)意为以自然、现实为师,抒发内心主观情感。
38、简述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的继承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极其结 果。
答:(1)借古以开今:学习、继承传统的精华,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结合生活实践予以灵活地运用,从而带来绘画的革新创造。(2)师古为上乘:脱离生活实际,死守传统,只知临摹,不事创新,结果只能是“泥古不化”、千篇一律。
39、简述“六要”
答:(1)出自荆浩《笔法记》;(4 分)(2)六要:气、韵、思、景、笔、墨。(6 分)40、简述“徐黄异体”
答:
1、徐熙、黄筌是五代南唐、后蜀两位花鸟画家;
2、二人在绘画风格上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徐熙重墨骨,呈野逸之情,黄筌重色彩,呈富贵之态
41、简述“随类赋彩”。
答:(1)谢赫六法之一;(2)指按对象的类别,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
42、何谓“六法”?
答:(1)为南齐谢赫所所提出的重要品评标准;(2)具体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43、论述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答:文人画肇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元,明清滥觞,其特征为: ⑴强调绘画的文学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⑵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和引书入画; ⑶画上题字作诗钤印蔚然成风。
44、简述“随类赋彩”。
答:(1)谢赫六法之一;(2)指按对象的类别,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
45、何谓徐黄异体
答:(1)指五代南唐徐熙和西蜀黄筌两位花鸟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2)徐熙重墨骨,显野逸文人气息;黄筌重色彩,呈皇家富贵体态。
46、何谓“六法”?
答:(1)为南齐谢赫所所提出的重要品评标准;(2)具体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47、试论“自然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关系。答:(1)从“自然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反映了从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2)“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对象;(3)“眼中之竹”是“自然之竹”作用于眼并通过画家视觉反映于脑际的印象;(4)“胸中之竹”则经过思维,对印象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概括提炼而构成的艺术意象。(5)“手中之竹”即将艺术意象运用熟练的笔墨技巧,加以表现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形象;(6)郑氏的“画竹”理论形象地强调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加工和升华这一道理。
48、简述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传统绘画的继承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及其结果。
答:(1)借古以开今:学习、继承传统的精华,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结合生活实践予以灵活地运用,从而带来绘画的革新创造。(2)师古为上乘:脱离生活实际,死守传统,只知临摹,不事创新,结果只能是“泥古不化”、千篇一律。
49、“笔”与“墨”的关系
答:(1)用笔用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基本功,传统中国画家均极注重笔墨的锤炼。(2)“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3)画上无纯粹有笔无墨之笔,也无纯粹有墨无笔之墨;“笔”、“墨”须相伴而行,互为作用,无墨无以立笔,无笔无以落墨。50、请谈谈你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答: ⑴继承的作用:继承优秀的绘画传统,向古人学习绘画技法及思想; ⑵创新的意义:使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使绘画得以向前发展,是绘画得以发展的动力; ⑶没有创新的继承即为“泥古不化”,只知临摹,不事创造,必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的审美需要,也将会阻碍绘画的发展; ⑷不讲继承的创新是盲目的,是无本之木,应努力学习传统精 华,在深入生活描写生活中灵活运用传统发展传统; ⑸继承与创新二者须紧密结合、统一和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中国画的发展之道。
51、不似之似。
答:(1)明代王跋《书画传习录》提出,齐白石也说“妙在似与不俗之间”;(2)指绘画的最高境界应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状态,即不仅仅计较于客观物象的具象描摹,也不坠入漫无边际的抽象表现,所谓太似 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52、谈谈你对《中国画画论》这一课程在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答:(1)《中国画画论》是一门有关传统中国画画法、画理等言论的课程。(2)其意义在于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3)自由阐述
53、论述中国画中“笔”与“墨”的关系。
答:(1)笔墨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语汇之一。狭义上讲笔墨是指具体的用笔用墨技法,如用笔的轻重、疾徐、中侧、顺逆、聚散以及用墨的枯湿、浓淡、泼墨、破墨、积墨、飞墨,还有墨分“五色”、“六彩”等等;广义的笔墨则指除具体笔墨技法之外画面整体的气象、韵致甚至色彩因素等等。(2)宋韩拙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清恽南田也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故而笔墨在绘画中总是二位一体,对立统一。所谓有笔即有墨,有墨必有笔;无无笔之墨,亦无无墨之笔。(3)“笔墨”是一个活的艺术语言,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即是此意。要提高笔与墨表达能力的根本途径,需要从蒙养与生活两个方面入手,从理性到实践进行双向的修炼。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切入角度,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笔墨体现,从而作出对笔墨不同的转化与创新。
54、试论中国画的“写意性”。
答:(1)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有别于西方艺术的写实及抽象。(2)中国画写意性的特点:一为对意象精神的把握而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刻画;二为以书入画和以书写的笔法描绘胸中之意。(3)“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对时下一些对中国画的“创新”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保有这一精神灵魂所在。
55、简述“笔”与“墨”的关系。
答:(1)笔墨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语汇之一。狭义上讲笔墨是指具体的用笔用墨技法,如用笔的轻重、疾徐、中侧、顺逆、聚散以及用墨的枯湿、浓淡、泼墨、破墨、积墨、飞墨,还有墨分“五色”、“六彩”等等;广义的笔墨则指除具体笔墨技法之外画面整体的气象、韵致甚至色彩因素等等。(2)宋韩拙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清恽南田也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故而笔墨在绘画中总是二位一体,对立统一。所谓有笔即有墨,有墨必有笔;无无笔之墨,亦无无墨之笔。(3)“笔墨”是一个活的艺术语言,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即是此意。要提高笔与墨表达能力的根本途径,需要从蒙养与生活两个方面入手,从理性到实践进行双向的修炼。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切入角度,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笔墨体现,从而作出对笔墨不同的转化与创新。
56、试列举六位传统“文人画”的代表画家。
答:“文人画”的代表画家:王维、赵孟?、王蒙、董其昌、徐渭、石涛、“四王”等
57、荆浩《笔法记》中提到:“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一曰有形。”请简述“有形病”和“无形病”的意思。
答:(1)有形病:可从形象表面上露出的毛病,主要指绘画表现中透视(距离、大小等)关系的缺陷。(2)无形病:主要指绘画中气韵、格调等方面的毛病。
58、何谓“墨分五色”?
答:墨分五色”:(1)指中国画用墨的浓淡层次极多;(2)具体讲分为:焦、浓、重、淡、清。
59、何为“行条理与粗服乱头之中”?
答:(1)指画面看似粗率、杂乱,如人之不修边幅,实则乱中有序,条理内藏;(2)此种画面近看往往点线错杂、笔触纵横、苍苍莽莽,不辩其物; 及至远观,则层次井然。60、“六法”
答:(1)南齐•谢赫提出(2)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第五篇: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意趣。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近现代的国画人物作品,都记录了这种审美意趣的发展历程。
[主题词]中国人物画;审美意趣;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67-03
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画科。中国最早的人物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装饰。其中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 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中国古代人物画力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要求形神兼备。长沙楚墓和马王堆墓出土的八幅帛画中的人物肖像部分的绘画章法和笔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人物画的一般创作规律,对后期颇有影响。今天看来,仍然值得研究,也是其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之所在。
认识中国人物画审美意趣的首要条件是读懂绘画的用笔,即讲究笔法。中国绘画深受书法艺术影响,这也是中国人物画审美的关键所在。人物画的造型,主要依靠线条,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物体质感、环境明暗、周围气氛以及画家的个性和意识。中国画的线条还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通过细、曲、直、刚、柔、轻、重等,各种线条流露出作者的审美观念。例如《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就采用了不同的线描技法。如表现面部,就用匀细流畅的细线;表现裙袍,就用较粗的长线;飘带迎风飘动,则用变化着的曲线来表现。同时,对线条的排列、组织分布,也随着形式所需求的气势来决定位置,如表现衣领和褶的纹理,就重叠用线,以加强层次感和绢绸的柔软感。两幅作品在用笔上各有侧重。《人物龙凤帛画》中女子侧面直立画中,头上方飞翔着两只体态秀美的龙和凤;画中女子戴冠垂髻,裙裾坠地,体态婀娜,一副楚国宫中细腰美人的典型形象;线条挺拔流畅,挥洒自如,一派楚楚动人的风范。绘画技法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劲古拙。《人物御龙帛画》以浓淡和粗细相结合,线条刚柔曲折,基本上已满足工笔人物画的要求,对工具性能的掌握与运用,也都达到相当水平。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我国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技法,这时已日臻成熟。人物造型虽显稚拙,却有较强的装饰性,为后来中国人物画技法的雏形。
魏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士族”文化的兴起,最早的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使人物画由略而精。此时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人物画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魏晋三大家”“陆得其骨”,“张得其肉”,惟顾恺之独得其神,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审美意趣。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的确,即便是在今天,人物画创作也始终是围绕着象形和传神两个中心任务来进行的,缺一不可。“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正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中心问题和精髓。其代表作品《洛神赋》为后人所称道。画中景物让人感到被某种琢磨不定的气韵笼罩,洛神温婉含蓄、飘逸灵秀。画面中飞奔的怪兽、波涛中的洛神以及岸上诸君,布置得静动有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超乎形质上的玄思的内容,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幻觉,使画面整体弥漫着一种淡雅朦胧的气氛和神韵。运用“游丝描”纤细圆转画出衣纹,平涂着色,含蓄地表达女性细柔的肌肤、飘舞的裙带。顾恺之还认为作画要突破“四体妍蚩”,使得有限的形象性情放达,不拘泥于理法行迹,其中充满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独到魅力。
古代人物画家在组织编排画面的视觉元素时,不以极端的超自然物象表达心迹,也不以远离人类视觉习惯的符号元素去作一种抽象的制作。它包容二者,在更高的层面上让其统一起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真景,也写意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独到的审美意趣。
人物画至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人物画开始注意人的形体,后来转向人的衣纹处理,影响了人物画家对线条的形式美创造。通过衣纹的艺术处理,以标志人物画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吴带当风”指线条挥洒、衣裙飘逸;“曹衣出水”指线条稠密、重叠,衣服紧窄;还有“周家样”、“张家样”等是人物画中衣纹处理的仿效对象和典范,其中尤以吴道子为最。从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地狱变相》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造型中善于平中出奇、守中有变、变中求格,有几分现代绘画的特征。吴道子尤关注线条的形式美感,着力用线,又不离画神入形,形、线飘然一格。他早年线条工整细丽,颇具魏晋风韵,晚年线似莼菜条,放意驰骋,所创造的形象独具个人风貌,正如苏轼所赞的那样:以画工论,吴道子的人物画“如以灯取形……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从现在的角度看吴道子,其创作已攀上了令今人神往的高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自南宋传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倡写意人物画以来,中国的人物画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注重对象的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仕女画、高士画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开创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反映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人物画在造型上更为精致,写实的功夫已达登峰造极的高度。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后人定为画之能品,画面详尽的细节描绘,足显示画家是位写生高手。画面色彩浓而不艳,变化自然,借用屏风巧妙分隔空间,慢条斯理地细述实在的情节。画中主人公韩熙载虽纵情声色,却眉头微耸,心事重重,他情怀抑郁,与轻舞的女伎和周围投入的看客形成显明对比。此作画法精道,技巧炉火纯青,一种微妙的节律萦绕画面之中,轻扣观者心弦。
顾闳中用线老道,微含一点俏丽,衣冠文物、帐幔乐具的写照均有出处;作品色彩凝重,有温和的朴素感。画面整体安详稳定,略有一点忧郁的味道,虽描绘宴饮乐舞的场面,却毫无轻挑欢快之感。人物形态动中有静,引人玩味,但不触及人的潜意识与下意识,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激荡。后人将其列为“妙于形式,长于写貌,尽事物之情”画之能品。能品技巧高超,观之怡神养眼,又不劳人心神动荡,或不让人费力地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在轻松自如中达到心神愉悦,也不失为神妙。
造型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体现艺术家的生命,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之经营,形诸天地万物,抑扬顿挫,浓淡枯润,笔操与人,以笔为质,以墨为文,质其内而文乎外,是画者的咏志抒怀。
有些中国画家作画逸笔草草,得之自然却又笔简而形具。“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话虽如是,实质上于随意中隐约遵守着相当严谨的规矩。作画非常讲究松而不浮、虚而不飘、巧不离形、拙亦存乎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一种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不可隐匿的精神气质的表现。例如宋人梁楷的人物画,画面多样,笔路宽厚,他那诙谐涩诞、惊世骇俗的人物造型显得毫不经意,实则外温内火,集不动声色与老谋深算于一体,人间万象尽收眼底。他的作品《泼墨仙人》,人物不修边幅,长袍大褂袒胸而行,有一种超然的随意徜徉之神态。简单而奔放的用笔,似乎特别适合这种萍踪不定、飘然来去的仙人。由于用笔大而急促,似笔毫在纸面上呼啸而过,墨色来不及渗透而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状;笔笔松动,人物的结构更趋于自然,隐含一种精神上的豁达与洒脱。《六祖伐竹》中那赤膊舞刀的六祖,憨憨傻傻,放荡不羁,得闲伐竹,自足自乐,形貌简约,略得其意而已。
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中国人物画历史源远流长。六朝人重神韵,故盛行“传神”、“气韵”的审美标准;唐人正当盛世之巅,故喜好“大气挥洒”、“金碧辉煌”的绘画风格;宋代士人心态常具迟暮落寞之状,故多“萧瑟淡泊”、“荒寒”之论;元人多逸气,故“逸气论”风行不衰;明末文人好禅说,又多宗派,故“南北宗论”成为那时人们评判绘画的重要标准;清人多倡“空寂”;近代“西风东渐”,则涌现出大量中西交汇的艺术作品。中国人物画绘画风格多样,画中人物有的精妙剔透,赏心悦目;有的温文而雅,恬淡素净;有的风流潇洒;有的落寞幽怨。乃至磅礴大气,激情喧嚣,令人坐卧不安。只要出自艺术家真诚之画笔,无孰高孰低之分。
学习与借鉴古人都是为了传承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髓,提高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审美评判的标准。欣赏别人时不迷失自己,评价作品时不盲目跟从,锻炼出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我们就可以畅游于中华千年的艺术长河中看人间万象,渐悟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艺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