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16: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第一篇: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十二讲《现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画也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改革阶段,在30年代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3、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音乐和影视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看到一幅画就能渗透作品内涵。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立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大量的运用影视作品。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创设情境

A、用多媒体影视,感受作品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一种正确的欣赏方法

B、通过层层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C、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

D、通过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请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讲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在欣赏《愚公移山》徐悲鸿的中国画。

分析徐悲鸿怎样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把徐悲鸿这作品1940年《愚公移山》放大,同时拿一张古代人物画作对比,分析出现代人物画的特点。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体积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创新、突出力量和气势。

第二幅

《流民图》蒋兆和,1943年完成,高2米,长26米。

展示,同时播放《黄水谣》后半部,自从鬼子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更加形象生动的描绘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难民生活,从而体现作品人物的情绪和境遇。

欣赏

传统人物画、画家不使用模特,大多数根据形式或默写作品,“蒋”使用模特以写实性和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作品特点

线描+素描 进一步改革了中国画

回忆一下20世引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二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了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恕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以及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引出《地道战》创作于1952年宽140cm,长169cm,现藏中国革命博物馆。利用数字化电影播放《地道战》定格罗工柳的《地道战》

四幅《血衣》王式廓1959

土地改革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

放图片全景

分析每个人物形象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真实而切近,似乎又将观者带回那个年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悲苦命运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技法,出现了纯粹的素描稿,油画素描稿。

其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整,情节性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深入精微,使它成为一件史诗性的杰作。

4、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写实手法描绘,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油画是西方的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时,准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须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使其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相适应,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例如:《开国大典》董希文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画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再对照《开国大典》说一说其艺术特点

师: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描绘方法,不强调光影的变化以对比强烈的纯度很高的鲜艳色彩和精湛的油画、技艺去描绘人物和景物,产生富丽堂皇、热烈而亲切的艺术效果,红与蓝,白云黄,形成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所以在探求油画的民族风格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二篇: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三篇:现代人物画教案

一.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都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二.新课

欣赏表现中国人民抗日决心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此画抒发了画家深沉的爱国之情。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的严谨、结构的精确、整体感的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他所画的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突出了力量和气势,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画家将西方绘画强调准确造型的素描与中国绘画的线描笔墨、色彩和构图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形势。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徐悲鸿在创作每一个人物时,都一丝不苟的画出素描稿,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塑造形象。人物、情节具体、生动,但一点也不繁琐,全画浑然一体,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细节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此画开创了中国历史画的新风。

与徐悲鸿同期,深受其影响的蒋兆和于1943年完成了高2米,宽26米,画中人物与真人一般大的巨幅中国画长卷《流民图》。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所以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还不满一天,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以上两幅中国画,前幅采用寓意手法,后幅运用逼真的纪实手段。虽然手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号召、鼓舞、激励人民抗战到底。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带着战火硝烟的美术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民族的苦难、觉悟和斗争,有的尽管在艺术上尚不完善,但其鲜明的思想内涵永留在民族的记忆中。

王式廓的《血衣》是一张油画素描稿,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王式廓,山东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式廓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作者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作者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作者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此画思想内容深刻,构图完备,情节高潮把握准确,形象刻画精微传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史诗性杰作。

油画从19世纪传入中国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改革,到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和作品。这幅歌颂领袖丰功伟业的油画《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代表作。

作者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开国大典》一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气势宏伟、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生动地记录了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蓝天白云,十月金秋的北京阳光灿烂,广场上一望无际的人群列着整齐的方阵。画面中心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身后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宋庆龄、郭沫若、张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曾为创建新中国共同努力奋斗的民主人士,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倾听毛主席讲话。油画不同于新闻照片。画家根据艺术需要对真实的场面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再组织,将革命领袖们集中在画面的左侧,背景衬出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圆柱,右侧集中表现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画面中心有汉白玉栏杆、传声设备、地毯和鲜花,正中央是正在讲话的毛主席。作者力求把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起来,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此画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一幅油画的气势,首先决定于构图和设色。既要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物,又要表现开国大典的场面。画家巧妙自然、别具匠心地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不到一半画面的左侧,面前画面右方,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开国大典》的设色是由整体艺术构思所决定的。此画的大块色彩,看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时有意安排的。画家把汉白玉栏杆画的比较暖,显得特别结实厚重,又有古老稳固的感觉。这就和碧蓝的天空、崭新的大红地毯、廊柱等既相融合又成对比。这幅画只画阴影不画投影,基本采取平敷笔法,画面不施光油,尽量使它产生浑厚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为了服从艺术完整的需要。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20世纪上半叶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并了解了作品的艺术特色。每幅画都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发起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澜。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

以上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称颂,是与画家们关心社会、为艺术献身、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第四篇: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

高中美术《现代人物画》精品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 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 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安徽泾县人。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海租界展出,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蒋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 大学艺术系、北平艺专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近百年来,在继承传统、开辟时代新风的众多画家中,张大千(1899年-1983年)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师。他是四川内江人,年青时游学日本,后归隐四川青城山,潜心于石涛、八大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风格,又赴敦煌临摹壁画,技艺大进。中年达到可与古人争雄竞胜的水平。张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鸟、鞍马无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奋创作,乐此不疲,且于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以及西洋画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传统派画家而成为融和西法的变革派画家。作品早、中、晚年风格不同,但都以浓郁的东方情调而被受世人瞩目。1956年他与毕加索在欧洲相识,被画坛称为“东方的毕加索”。晚年病逝于台北“摩耶精舍”。

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变革,在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学思潮浸润的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陆俨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李可染,江苏徐州人。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世纪中国绘画的传统主义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及改良主义大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都是他的老师。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 入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几何造型法、封闭立体主义构图法等技巧,透过自己的理解,适切地融入个人的绘画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创造性及成熟的绘画风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国绘画的改革。李可染的绘画讲究点、线的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山水构图圆中见方,饱满严谨,画面明暗层次丰富,云烟朦胧,亮点活跃;人物、动物、墨块笔痕清晰有力,简练拙朴,生趣勃勃,尤多农家自然清新气氛。他主张苦学,主张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实践,人称“苦学派”。

王式廓(1911—1973)出生于山东掖县,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1936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将他学到的绘画技巧运用于创作实践。解放后,王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继续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和根据地面貌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备受徐悲鸿先生称赞,还被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誉为可与俄罗斯画家列宾并列的画家。

王式廓是一位热爱农民,热爱农村题材的画家,被任誉为“农民画家”,于是在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他始终用他锐利而又充满热情的眼光捕捉最纯朴、最自然、最生动的描绘对象,用他极深的绘画功底去追求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将他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他热爱的农民。

1954年,王式廓先生开始《血衣》的创作,《血衣》是公认的王先生的代表作,是反映中国农民觉醒的纪念碑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长达20年之久,王先生为此耗尽了心血。为了这幅画,王先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绘制了一系列的人物素描,这些单幅的素描作品本身已经表现出了王式廓先生素描的功力和成就。经过长实践的酝酿和严肃的探讨,王先生数易其稿,终于在1973年创作完成了这幅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纵1.92米,横3.45米的巨幅素描《血衣》,以它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王先生不仅对油画、素描有精深造诣,而且木刻、速写、水墨、书法各方面的创作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他的修养和才华都史全面的,而他对农民的热爱,对农民的理解,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开国大典》这幅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的巨幅力作,作者便是董希文先生。董希文作品有两个重心:一是革命理事历史画,除了《开国大典》之外,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另一个重点则是藏区写生。董先生分别于1954年、1955年和1961年三次入藏,尤其是后两次,在藏区生活长达数月以上,对藏区的山水、人物实地写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像《草地黄河源》、《山歌》、《翻身农奴》等。这批作品充分展现了高原特有的秀丽景色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三. 小结

第五篇:中国人物画剖析

探究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人物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人物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课时分配: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龙凤人物画》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服务对象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龙凤人物图》的目的是祭奠亡灵,它不是给人看的,是为灵魂服务的。而《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从魏晋时期起人物画不再是给亡灵服务了,而是为现实生活的活人服务了。

图1:《龙凤人物图》VS《洛神赋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三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一大阶段”巫术人物画阶段

(1)观赏:《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与《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一阶段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史前社会作品。其中鱼纹有着深刻的寓意。《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是画像石的优秀作品。如果把这些画像 石、画像砖系统的收集起来,那就会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第一阶段人物画主要是给灵魂服务的。

图2:《人面鱼纹彩陶盆》V S《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 2.“第二大阶段”道释人物画阶段

(1)比较: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作品与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作品比较。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二阶段作品。它是为宗教服务的。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的绘画中把释迦牟尼、净饭王以及大自在天神都画的不像印度人而像中国人。这是佛教绘画艺术的进步。敦煌壁画《萨埵太子以身饲虎》。这幅画和以往看到的国画很不相同。佛教画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国画最根本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作用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作用:主要是为宗教服务的。

图3:《八十七神仙图》VS《萨埵太子以身饲虎》

3.“第三大阶段”宫廷人物画阶段

(1)比较:周昉《簪花仕女图》作品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都是我们中国人物画的第三阶段 作品。他是宫廷的颂歌。周昉《簪花仕女图》的人物特征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绘制的。当时唐代推崇以胖为美,因此画出的人物也是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

图4:《簪花仕女图》VS《韩熙载夜宴图》

4.对重点作品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天王送子图》作品

作者: 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唐宣宗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背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很多卓有成就的画师创作了大量世俗化了的宗教壁画,即所谓“菩萨如宫娃”,或用贵族家姬妾形象画释梵天女等。吴道子就是此时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吴道子喜欢与文人名流交往,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据传在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他画的宗教壁画就有300多幅。由于他性格豪爽,好酒使气,想象力丰富,所以所绘壁画人物,“奇踪异状”,有吞云吐雾之气势,有崩石摧山之峻美。

据说吴道子画丈余的人像,无论是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就。而且他所刻画的都是一些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结合形象的创造,大大提高了绘画的表现力。吴道子的绘画无真迹传世,这幅《天王送子图》可能是宋代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也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7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赏析:《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其母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卷末有宋代李公麟的题跋。此画本是一部外来的宗教题材,但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中国化、道教化了:净饭王与王后、侍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子威仪和君臣之道;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这也充分表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而且深受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作者想象奇特,以释迦降生为中心,使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令人神驰目眩。画中一个情节是这样的: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怒视着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神兽的缰索,另一卫士则拔剑相向,意欲将其制服。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 5 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作品欣赏:《步辇图》

《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以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显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 6 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6: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李唐《采薇图》与郎世宁的《乾隆后妃图》。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中国人物画。

问题二:两件作品的风格上看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采薇图》的风格是中国传统的水墨风格。而《乾隆后妃图》的绘画技法是“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图1:《采薇图》vs《乾隆后妃图》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探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沿着人物画发展的“七大阶段”中的前“四阶段”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第四阶段”风俗人物画阶段、“第五阶段”简笔画阶段

(1)比较:王居正《纺车图》作品与梁楷《泼墨仙人图》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图2:《纺车图》vs《泼墨仙人图》

2.“第六阶段、第七阶段”文人人物画和中西合璧的人物画阶段

(1)比较:徐渭《驴背吟诗图》郎世宁《乾隆后妃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徐渭《驴背吟诗图》,文人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图中人、驴、树、藤的画法隐有真、行、草、隶之笔意,令人感觉其间有一股勃勃不息的活力,这正是徐渭之画能脱俗免尘、卓尔不群之处。《乾隆后妃图》郎世宁的最大影响是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所谓“中西合璧”就是西方艺术的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的结合。表现在:第一,光线明暗的影响;第二,焦点透视法的影响。

图3:《驴背吟诗图》vs《乾隆后妃图》

3.对重点作品张泽瑞《清明上河图》的深入欣赏

说明:《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背景: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清明上河图(局部)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图4:《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了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梁楷

梁楷,活动于十三世纪初期,生卒年不详,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是种画院最高的荣誉,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是一个行径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但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作品欣赏:《布袋和尚》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犹如画山石一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用工细流畅的笔法,以工笔绘眉眼唇齿,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一股玩世的态度,却又显示出其宽厚、仁慈、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也正是梁楷处世态度的一种写照。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下载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人物画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中国现代人物画01(范文模版)

    ,说课题目是《 中国现代人物画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学时间安排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

    ——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榆阳区小壕兔乡初级中学 李慧娟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人物画是以......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

    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人物画:明代卷(四) 《南极老人图》明 吕纪 绢本设色 纵217厘米 横2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吕纪(1477—?),字庭振,号乐愚,一作乐渔,鄞人(今浙江宁波......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

    中国现代美术说课稿(共5则范文)

    中国现代美术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现代美术》,选自江苏少儿出版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

    中国人物画教学案例(赵会珍)

    中国人物画教学案例 工作单位:小河口镇初级中学 邮 编:726411 姓 名:赵会珍 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

    现代企业管理说课稿

    现代企业管理 说课人 牙韩司(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 总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条件 四、教学效果 五、课程亮点 六、建设思路 一、课程定位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