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主观能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教育教学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改革。课堂教学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激发教师主导,激活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新颖导课激趣,激活学生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需要特色的导语来诱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课堂经验告诉我,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小竞赛等方法都可以作为导课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键盘》这一课时,我结合课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电脑小博士。他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小博士首先要了解一下大家掌握了哪些电脑知识,他想邀请大家参加他主持的《开心辞典》竞答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准备好了吗?小选手们,请听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竞赛中很快被调动了起来。竞答比赛之后,我接着又说:“小博士看到大家这么爱电脑,可高兴了,说今天要给我们传授更多的新知识,好吗?他还带给大家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四四方方按键多,它的功能可不小,能和鼠标来比试,谁能猜出我是谁?”。“键盘”,很快大家都猜到了。“原来今天小博士要带给我们的知识是认识键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这样以竞答、猜谜语的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作为新课的开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也给新课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自然地被调动了起来,一节课便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突破新知得法,实践参与促效。
“实践出真知”,这是获取知识与能力最有力的途径。新课改中新知识的教学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教师传授,学生领悟。而是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靠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多渠道来自主地获取。这样既发挥了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二年级数学《小熊开店》的任务是用乘法口诀求商,实际上是把上节课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迁移到了除法中。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解决了一个乘法问题,然后提出下一个除法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通过这两个算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候,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开始了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后来集体都统一了认识。原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来求积,同样还可以用来求商,而且这种方法比用平均分算除法更简便快捷。让学生自主地来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且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活学巧用巩固,形式多样增效。
新知识的巩固运用是每节新课的重要环节,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才能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成为知识技能的主人。把练习以游戏、活动、竞赛的方式开展不失是几种巧妙的方法。教学一年级语文的拼音知识时,多数课后都有儿歌教学。刚收获了拼音,在把儿歌来背诵,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容易产生对课堂的疲倦。作为教者,在学生已经能够朗诵儿歌的基础上,配合图画讲解儿歌的意思,通过教师配乐来范读,培养学生对儿歌的喜好。感受到小朋友们对儿歌比较熟了,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舞蹈动作。教师在统一做些手势部分提示与导引的情况下,在到各小组辅导巡视。接着组织小组汇报表演,选出最佳演员与最佳编导。最后让最佳演员,把动作教给大家。这样一来,儿歌也熟记了,舞蹈动作统一了,大家的兴趣也高了。几节课下来,大家编动作的能力也强了,对儿歌学习更热衷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还原学生自己作知识第一主载人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每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道出各自的感想、收获,明白各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掌握了键盘、鼠标的基础知识后,自己就能体会出什么适合时候用键盘,什么时候适合用鼠标。数学中学习了除法,了解了除法的多种意义,学生自然逐渐明白,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意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语文中的多音字,在掌握了同一个字不同的含义后,熟悉了多种用法,就会根据语句的环境,来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读音、语意。
全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我们的教学尝试刚刚起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一个值得钻研的课题。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直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在学习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人的行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和影响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习进步。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一是要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人无理想凡是不立。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具有动力源泉,使自己的奋斗围绕着这个目标。当前,我们要树立的理想应该是与国家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为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学习。
二要端正学习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我们学习效果的基础。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集体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只有用宽广的胸怀,用为民族、为社会而学习的态度,才能促进我们的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学习宣言,他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要谦虚谨慎,勤于钻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治学之道,来不得半点虚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用充满睿智的言语告诉我们,谦虚使治学之本。
同时,学习需要钻研,浅尝辄止做不了学问,只有在学习上树立钻研思想,不畏艰难,才能使自己的学习不断的更上一层楼。
一位哲人说过:请注意你的思想,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端正学习态度、要谦虚谨慎,勤于钻研。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奶酪”。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企业的青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责任心如果都提高了,工作就能够有序的进行,我们的品牌、服务也会一个个走向精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效益提高了,青年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要能动地把握形势,做形势的主人。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应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既包括承受能力,又包括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
《自动自发》一书告诉我们,在职业场中,有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能圆满的完成上级布臵的各种任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为公司着想,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不仅获得了荣誉还获得了报酬,在主动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的同时,他获得的机遇与机会也相应增加了。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应从现在做起,拿出自己的热诚,拿出自己对崇高理想的信念,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奶酪”。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企业的青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责任心如果都提高了,工作就能够有序的进行,我们的品牌、服务也会一个个走向精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效益提高了,青年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要能动地把握形势,做形势的主人。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应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既包括承受能力,又包括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
《自动自发》一书告诉我们,在职业场中,有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能圆满的完成上级布臵的各种任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为公司着想,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不仅获得了荣誉还获得了报酬,在主动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的同时,他获得的机遇与机会也相应增加了。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应从现在做起,拿出自己的热诚,拿出自己对崇高理想的信念,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全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篇: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冀能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建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93-02
语文课程是由一篇篇的文本构成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以文本阅读为基础开展的,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低效,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也称“自觉能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发挥能动作用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导向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语文知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写作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教学,以高度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自觉、主动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以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深度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读、思、议等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通过互动解疑释惑,增进阅读学习经验共享。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能够在内化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主动开展延伸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身阅读的意识。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动能,也是唤起学习热情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唤起语文阅读课堂的活力。例如,在学习《燕子》这篇课文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大家都熟悉的歌曲《小燕子》,大家都开始兴奋地跟着唱了起来,一曲唱罢,笔者问学生:你们仔细观察过燕子吗?燕子生长在我们南方还是北方,它们吃什么食物呢?虽然有的学生能回答几个问题,但也只能说个一二三,笔者继续播放关于燕子的音视频课件,灵动的小燕子在灿烂的春光里,灵动地上下飞舞,唧唧啾啾地对语,忙忙碌碌地衔泥垒窝、捉虫捕食……学生们都着迷了,播放完了还意犹未尽,笔者就趁机告诉学生:“当你们读了《燕子》这篇课文,就会对燕子有更深刻的认知了”。学生都纷纷拿起课本,自觉主动地去品读书中的燕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美文,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采用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法,在寓教于乐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二)采用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教学关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为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围绕阅读教学目标,提出合理的阅读学习要求,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并充分发掘学生阅读中的兴趣点,遵循“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成功阅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除了推荐阅读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等方法,对课文进行多维度探究,以探知文本字里行间更深层的思想情感。在品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缓急、抑扬等技巧,来赋予文本以生命,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学生用和谐的音节、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的意境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例如,在学习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关键词“圆”和“直”,非常重要,反复诵读,一种旷远、荒凉、寂静的意境就会油然而生。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感性经验的积沉,学生通过长期的文本诵读、体悟及品味,就能积累大量精彩的词汇和语段,进而培养起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情怀。
(三)坚持因材施教进行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在民主教育环境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更强烈。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主动性,语文教师因在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知识、能力等,分别为其推荐适合的阅读素材和阅读方法,使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帮助全体学生都能培养起广泛的阅读兴趣,实现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进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做学问的动力,问题和疑惑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也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然后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例如,学习《松鼠》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松鼠住在哪里,吃什么?”、“松鼠会游泳吗?”等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为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索,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从无疑处寻找疑问,以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度的思考。
三、?Y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既契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气质内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怡青.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64.[2]朱继培.如何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6):110+122.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应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十分活跃,“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风靡各地,都在为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绞尽脑汁,但要落实起来并非易事。这里,我就多年来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工作的辛苦,无需多言,但语文课堂之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缺活力、无生气似乎也司空见惯。无论文章多么优美,情感多么深沉,主题多么重大,教师多么卖力,学生的表现千篇一律:开始欣然若是,十分钟后便左顾右盼、前挠挠、后仰仰,如坐针毡,有些干脆酣然入睡,语文课堂学生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还谈什么合作、探究呢?一节课下来,接近一半的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教学质量无从保障。所以,有教师开玩笑说:“有些孩子,不如初中毕业就参加高考,可能效果还要好些”。
二、中学语文课堂学生主观能动性受阻的原因
1.教师备课简单化
多数教师备课重知识储备、轻教法研究,只考虑这一堂课40分钟内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未考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自动参与进来,结果自然是教师课堂口如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如痴如醉,而学生如老僧入定,充耳不闻。
2.教学态度官僚化
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善于蹲下身子,以平视的眼光研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研究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不能根据课堂变化而灵活教学,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欣赏,只要与自己的设计不一致,便一棍子打死,不允许自由思考。学生只是道具,教师是导演,教师讲到哪,学生就得跟到哪,教师认为学生该懂的学生就得懂,教师认为课堂该热烈时,学生就得鼓掌,学生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主体性,完完全全去适应教师,结果,课堂就成了表演场。
3.教学内容教条化
教师教学中,只重教材这个“本本”,没有注意到“中华文学宝库”这个“房子”,没有注意到“社会”这部“大字典”,因而教学中内容单一,没有比较,不会延伸,不会迁移,自然就因不够丰富而枯燥,味同嚼蜡。
4.家庭教育功利化
现在社会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就多元化,对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学生厌学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捷径可走,所以一些学校、一些家长有意识地弱化了语文教育工作,把时间大量的用在数、理、化、英语等科目的补习中,没有让孩子静下来,静静的读几本书,静静的思考文学命题,更不会有意去与学生开展辩论和演讲,考试来临,给孩子买几本作文书应急了事,严重淡化了孩子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意识。
三、发挥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的策略研究
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应该抛弃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在教法上努力创新,从内容上引进活水,让“教”与“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1.巧设疑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问题要巧妙,坡度要小,问题延伸空间要大,吸引力要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我在教授《过秦论》一课时,学生预习之后,设置了一个问题:假设没有陈涉起义,秦国会灭亡吗?秦国江山会一统万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交流、争论,在问题基本清楚时再设问题: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国力弱小吗?同学们由争论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的阅读,在阅读和思考中很快就找到了本文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抓住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文眼,再进入学习也就非常顺利了。在给初中阶段的学生讲授《驿路梨花》时,只设置了一个问:山间小屋的建设者是谁?这一问贯穿全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讲究民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敢于质疑,善于超越,能够创新,做课堂的主人。我在教授新课时最常做的是:课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质疑,教师收集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有代表性、创造性的问题归纳起来(有时也有意识地加一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课余时间思考,由于问题多来自于学生自己,所以他们很积极,进图书室,上网络,多方查询、求证。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课前质疑分主次、有坡度的依次出现,由于有了前期的阅读、质疑、求解的过程,所以学生交流异常热烈,争论不下时便再阅读再思考再求证。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超出教材本体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3.创新教材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文章多为经典之作,教师在针对学生基础和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扩展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先用多媒体影映了大量典型的胡同建筑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胡同建筑的特征:“方正”、“网络”、“四合院”特色,从建筑特征去感悟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神,理解北京市民“容易满足”、“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的特点。随后我又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现代建筑图像,从现代建筑或独立高耸、或相辅相成、或小巧精致、或规模宏大、或委婉柔顺、或高傲挺拔等风格各异的特点,理解现代中国人勇敢、大气、拼搏、进取的精神。课堂最后,要学生联系实际,收集家乡“赶集文化”、“练摊文化”“庙会文化”的特点,编辑课本剧。于是学生们或实地考察,或上网查询,其结果不仅有了课本剧题材,还收集到了许多名言、典故,班级因而得以举办以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朗诵等活动。小课堂变成了大课堂,学生充分体验了语文学习的愉悦。
总之,要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语文课尽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要以“爱”为基础蹲下身子,给学生以民主;开动脑子,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框子,让每一篇课文都融合到“社会”这部大字典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如是也。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氛围》学习反思 红光初级中学 王家煌
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习王雄老师关于如果激发和维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专题报告。我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如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三、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四、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视频、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