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2: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

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

2007年9月10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高质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尝试教学,还是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的提高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的六个方面进行设问。

关键词:质疑问难 求异思维 寻找规律 面向全体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定期两年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定期一年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定期一年。请同学们想一想,应选择哪种存款?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究竟哪种存法所得到的利息多?要怎样比较?谁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普遍学生都存在好胜的心理,都想急于知道比较方法,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萌发探索兴趣,在跃跃欲试中被引入新课。在引入新课时,还要注意根据知识迁移规律,能以旧知识引新的,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设问。又例如学习求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求圆柱体的体积,在掌握求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时,你是否会根据这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关系来推导出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推导?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引入新课。

二、在关键处设问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P13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我紧紧抓住“先通分”这个既是重点,又是关键问题进行提问:3/5 + 3/10,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为什么要先通分?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讲述算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普遍学生较好地理解“先通分”这一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解答“一个专业户种了杏树80棵,杨树300棵,要使杨树占果树总棵数的4要种多少棵杨树?”一题时,只要抓住找出题中的不变量及其对应分率这一关键进行设/5,问。题中的些量变化了?哪个量没有变?要用哪个量及其对应分率可以求出现在所种果树的总棵数?引导学生找出了题中不变量(杏树的棵数不变)及其对应分率:杏树占现在果树总数的(1-4/5), 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在疑难处设问。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设问要恰到好处,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再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出大于 3/5而小于 5/8的分数”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比 3/5大而又比 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并且提问:怎样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启发学生用通分后翻番的方法或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等方法去寻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理解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教第九册中的一道例题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教师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

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60+x=460÷4

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60÷(60+x)=4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如学生学习了第十册中的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怎样?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不够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拔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问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时,教师不必急于做出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思考的时间;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电子专业课教学质量。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的提高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的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十二册有关利息的计算时,为了使学生对怎样存款获得利息的多少有进一步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借助这样的一道题: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定期两年的,年利率是5.94%;另一种是先存定期一年的,年利率是5.67%,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定期一年。请同学们想一想,应选择哪种存款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究竟哪种存法所得到的利息多?要怎样比较?谁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普遍学生都存在好胜的心理,都想急于知道比较方法,当学生有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萌发探索兴趣,在跃跃欲试中被引入新课。同时,在进行新授时,在引入新课时,我们还要注意根据知识迁移规律,能以旧知识引新的,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设问。又例如学习求圆锥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求圆柱体的体积,在掌握求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时,你是否会根据这个圆柱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关系来推导出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推导?在学生既感兴趣又欲要尝试时引入新课。

二、在关键处设问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我紧紧抓住“先通分”这个既是重点,又是关键问题进行提问:1/3

+1/4,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为什么要先通分?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再讲述算理。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普遍学生较好地理解“先通分”这一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解答“一个专业户种了杏树80棵,杨树300棵,要使杨树占果树总棵数的4/5,还要种多少棵杨树?”一题时,只要抓住找出题中的不变量及其对应分率这一关键进行设问。题中的些量变化了?哪个量没有变?要用哪个量及其对应分率可以求出现在所种果树的总棵数?引导学生找出了题中不变量(杏树的棵数不变)及其对应分率,问题也就解决了。

学生也能很快求出应该种杨树的棵数为:80÷(1-4/5)-(300+ 80)=

20(棵)。这样,我以求启而能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三、在疑难处设问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设问要恰到好处,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也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再如指导学生练习“写出大于 3/5而小于 5/8的分数”时教师可给予提示:比 3/5大而又比 5/8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并且提问:怎样找出这两个数之间的数呢?启发学生用通分后翻番的方法或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等方法去寻找。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理解了这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教第九册中的一道例题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4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列火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我提问,解这道应用题可以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启发学生按照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进行推理、联想。引导学生解这道题,从总路程或某一列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或某一列车行的时间、速度和快车速度等几个方面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了不同的方程。

1、抓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460。

2、抓住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0+x=460÷

43、抓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60÷(60+x)=4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如学生学习了第十册中的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怎样?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不够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面向全体学生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拔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问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如果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时,教师不必急于做出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思考的时间;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

肇庆鼎湖中学 梁美玉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问题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激发他们的这种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巧设认知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认知冲突,激发、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关键词: 认知冲突 激发思维 历史教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思维的先导,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则学生的思维太顺利,结果来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思维的活跃程度,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太小,使得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这样,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不能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那么,什么是认知冲突呢?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简单的说,认知冲突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中都强调,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识

水平。认知冲突是连结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可以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可见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学会引发、设置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对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巧妙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及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对未知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巧妙设置悬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疑问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述必修一第14课中“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先展示一段材料:“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辽阔的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这是一次悲壮的海战,两支装甲舰队的激

战是世界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部分北洋海军舰船被日军俘虏,在威海等地战沉的一些北洋海军舰船也遭拆解。至今,有关舰船的遗物在日本各地仍能寻觅。”

学生看完材料后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我接着追问“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军,葬身大海?”如此设置悬念,制造认识冲突,将学生置于一种悬念的氛围中,激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悬念的迫切需要和动力。

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发内在动机的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新、旧知识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认知不平衡”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解决矛盾。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拓展,那么,新旧知识就保持了平衡一致,并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认知动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比较有力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认知的冲突。

例如讲述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中关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评价时,我先将史学界的三种观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种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一种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

人来说哥伦布到过美洲是一种灾难;一种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是具有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这些观点的分析都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又互不相容,有分歧或根本对立。于是学生必然提出疑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呢?评价历史入物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来进行评价? 创设矛盾情境,把学生置于矛盾的氛围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要求,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学生对评价“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认知冲突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主要注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中外重大时政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生活问题、学生思想问题等联系起来。中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教师可以从社会热点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以必修二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为例,学生在学习“欧洲一体化进程”后,我用多媒体平台展示一系列材料,内容如下:

材料一:“感受今日欧盟的新生活”

关税取消,买到便宜的德国电器吃到了统一价格的法国农产品快毕业了,欧盟国家都承认我的学历打算去荷兰度假就在荷兰工作了,反正都是欧盟只要带上护照和欧元就OK啦一国驾照,各国通行

材料二:关于2005年法国公民投票否决《欧洲联盟宪法》的漫画

补充:《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最终未获通过,法国民众在巴黎举行了庆祝游行。

材料三:美联社分析指出,荷兰选民之所以反对《欧盟宪法条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怕失去国家特征。有人提出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问题时说:“选民反对国家特征被慢慢蚕食”。二是害怕更强大的欧盟将使荷兰这个只有1600万人口的小国不得不改变现有政策,包括允许使用大麻、允许安乐死。三是认为欧洲统一货币后,他们感觉物价上涨,有受骗之嫌。

看完材料后,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不可抹去的业绩,为何不能直线发展?”“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冲击下,国家会消亡吗?”于是我顺势组织学生针对所产生的问题进

行讨论、探究。

将历史与现实进行联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使得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

四、利用虚构故事和趣闻轶事,暗设认知冲突

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多是过去的事,知识点繁多。相当多的学生对古老的、脱离现实太久的历史知识没有多少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逸闻趣事、虚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冲突。

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为例,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上课前,我悄悄把风扇关了,然后上课时就跟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的风扇坏了,根据学校的规定,你们要修风扇的话就必须班长写份申请书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核实并签名,然后交给级长,级长再次确认后签名交到总务处,总务处根据申请书的内容请示校长,校长再将此事列为学校行政会议议程,等行政会议召开时全体行政领导一起讨论再做决定。”有学生马上提议:“我们自己找人来修。”我摆摆手说:“你们不可以找人来修。必须学校批准后才能修理。”学生们开始抱怨了。我马上追问:“你们觉得这样的做法怎样?”学生纷纷说:“太没有效率了”“一点自主权利都没有。”我笑了:“刚才我只是跟大家开了个玩笑,但是这样的做法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中确确实实的存在过。那么你们认为当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就这

样把学生置身虚拟情境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再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为例,我讲了两个逸闻趣事:“故事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故事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然后追问:“上述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创设虚拟的情景、利用趣闻轶事,增强知识的通俗性和形象性,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在直观体验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注重深化练习训练,强化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分别起到搜索旧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作用。其中,在应用阶段,教师可以层层设问,直指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学习的要求和深度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吸引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练习,我是这样层层设问: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最突出的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四大发明)

2、“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据上述材料,请说出中国在这两方面的科技成就。

3、既然古代中国在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如此之高,为什么欧洲人偏偏对中国四大发明情有独钟呢?

4、为什么近代中国科技又会落后于西方?

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也适应了当今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宽容地理解学生,耐心地引导他们。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不平衡,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个认知冲突和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从已有的尝试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 姜芳芳,《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历史教学》,2009年第8期

【2】江生,《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关于认知冲突问题的处理》,《历史教学》,2009年第1期

【3】范江涛,《认知心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 【4】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9

2001年

第四篇:巧设提问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巧设提问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即疑问,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性行为,往往只在我们潜意识中发生着,我们自觉地在“疑问”的时候进行着提问。人类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的“启发式”和“产婆术”无不是在“提问”中进行。从目前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看,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对话”是一种英语教学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行为原则。

纵观目前中小学英语课堂,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参与的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的提问,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提问学生的覆盖面, 这样容易使问题针对性和提问的质量受到限制, 虽然课堂气愤是很活跃, 但是提问往往流于形式.长此以往, 教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唯一的主角,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答问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主动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敢于质疑教材、教师、甚至教法;改变提问角色,强化学生提问,取消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专利权”,改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一、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1、2000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有效提问的作用正符合大纲的要求.其次, 由于问题具有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的特点, 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知觉, 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并诱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 促进学习与保持, 从而提高效率.再次, 通过问题的设置, 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可以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度, 协调 “教” 与 “学”.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

⑴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⑵问题意识与创新关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⑶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本人根据初步 1 研究及探索, 在运用提问形式进行表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要有梯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2)发问要有亲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3)答问处理要得当.所谓答问处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在回答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允许说完,再适当点拨;要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要恰当评价, 表扬为主.(一)尊重学生的思维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 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二)提升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4)归纳要巧妙.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有效提问的实施(一)备学生设计问题

1.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的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如在教完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2 Unit8值日生连续提问旁边的同学

II have read Little Woman,have you read Little Woman?转向又一名学生Has he read Little Woman?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like it?What’s it about?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疑形式上, 可采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gren)提出的两种师生交往形式:

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2.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以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Unit7为例,(1)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about Chang E Flies To the Moon?(2)Do you think the humans could travel to the moon one day?

(3)What spirit do the people need if they want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二)备课内容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 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如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通过师生互相制作milk shake 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制作的快乐,也体验了用英语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成就感:T: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1: First, I bought some fruits such as apples,pears,bananas and so on;and then peel the bananas ,cut them up into pieces T(turning to S2)next, What should you do? S2: Next, put them into the blender, pour some milk and ice-cream, T(Turning to S3)later, How do you finish that?S3: later, turn on the blender, a few minutes later, turn off the blender, you can taste it.3.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如教比较级, 我叫上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对比他们的身高.

T: Tom is tall,but,John is a little taller,Who is taller of them? S1: John is taller than Tom T: but,Jim is much taller than them,Who is the tallest? S2: It’s Jim,Jim is the tallest of three。

学生逐步在游戏中掌握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形容词的最高级

联想性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联系实际, 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新教材的题材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3 较强, 这使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 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二)备课时设计问题 1.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形式来进行讨论, 并回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2.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伦(H.C.Lindgren)所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C.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所有成员相互交往.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具体实施:

1、注意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3、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给学生提问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4、充分发挥课堂争议,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上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培养,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作了简单的论述。我们相信我们仍会有更好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在是实践中保证学生更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会提出问题, 成为主动学习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荣获“课标杯”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评比一等奖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主观能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代教育教学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改革。课堂教学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激发教师主导,激活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新颖导课激趣,激活学生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需要特色的导语来诱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课堂经验告诉我,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小竞赛等方法都可以作为导课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键盘》这一课时,我结合课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电脑小博士。他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小博士首先要了解一下大家掌握了哪些电脑知识,他想邀请大家参加他主持的《开心辞典》竞答比赛,你们愿意参加吗?准备好了吗?小选手们,请听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竞赛中很快被调动了起来。竞答比赛之后,我接着又说:“小博士看到大家这么爱电脑,可高兴了,说今天要给我们传授更多的新知识,好吗?他还带给大家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四四方方按键多,它的功能可不小,能和鼠标来比试,谁能猜出我是谁?”。“键盘”,很快大家都猜到了。“原来今天小博士要带给我们的知识是认识键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这样以竞答、猜谜语的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作为新课的开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也给新课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自然地被调动了起来,一节课便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突破新知得法,实践参与促效。

“实践出真知”,这是获取知识与能力最有力的途径。新课改中新知识的教学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教师传授,学生领悟。而是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靠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多渠道来自主地获取。这样既发挥了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二年级数学《小熊开店》的任务是用乘法口诀求商,实际上是把上节课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迁移到了除法中。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解决了一个乘法问题,然后提出下一个除法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通过这两个算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候,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开始了合作交流,各抒己见,后来集体都统一了认识。原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来求积,同样还可以用来求商,而且这种方法比用平均分算除法更简便快捷。让学生自主地来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且优化了课堂结构。

三、活学巧用巩固,形式多样增效。

新知识的巩固运用是每节新课的重要环节,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才能使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成为知识技能的主人。把练习以游戏、活动、竞赛的方式开展不失是几种巧妙的方法。教学一年级语文的拼音知识时,多数课后都有儿歌教学。刚收获了拼音,在把儿歌来背诵,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容易产生对课堂的疲倦。作为教者,在学生已经能够朗诵儿歌的基础上,配合图画讲解儿歌的意思,通过教师配乐来范读,培养学生对儿歌的喜好。感受到小朋友们对儿歌比较熟了,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舞蹈动作。教师在统一做些手势部分提示与导引的情况下,在到各小组辅导巡视。接着组织小组汇报表演,选出最佳演员与最佳编导。最后让最佳演员,把动作教给大家。这样一来,儿歌也熟记了,舞蹈动作统一了,大家的兴趣也高了。几节课下来,大家编动作的能力也强了,对儿歌学习更热衷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还原学生自己作知识第一主载人

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知识的要点。每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道出各自的感想、收获,明白各部分内容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信息技术课,学生在掌握了键盘、鼠标的基础知识后,自己就能体会出什么适合时候用键盘,什么时候适合用鼠标。数学中学习了除法,了解了除法的多种意义,学生自然逐渐明白,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意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语文中的多音字,在掌握了同一个字不同的含义后,熟悉了多种用法,就会根据语句的环境,来准确迅速地判断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读音、语意。

全新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我们的教学尝试刚刚起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是一个值得钻研的课题。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直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下载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课堂教学中 巧设提问激发思维(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如何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

    巧设导入,激发“史”趣(范文模版)

    巧设导入 激发“史”趣 潍坊三中 邓德月 一、 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

    高中历史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本站推荐)

    高中历史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吉林省双辽市第二中学 聂长海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看来,激......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五山镇小学 马骁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做到有效教学,首先得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笨。”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共5则)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杨洪晏 人是情感的载体,人对客观世界、外在事物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心理实践表明,在具有情感因素的场合中,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远......

    论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的功能、原则、方式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