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琴生成课程教案
大班生成课程美工《海底世界》
教师:李琴
设计意图:
在一次上美工课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孩子总喜欢用手指或者瓶盖等蘸颜料进行拓印,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巧妙地运用了废旧的报纸和抹布,将引导孩子在拓印、想象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活动目标:
1.尝试用废旧的报纸和抹布进行拓印,初步学习拓印的方法。2.借助色块大胆想象、添画,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动物。3.体验玩色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活动准备:
1.颜料,抹布、废旧的报纸若干,签字笔若干,大块纸两张。2.PPT课件。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我们来聊一聊,上周五的饿时候我们一起在教室里看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有一只小丑鱼叫什名字?(尼莫)。小尼莫长大了,要到海洋学校去上学了,它会遇到海里的哪些朋友?(海马,大鲨鱼……),它海里的朋友可真多呀!老师带着这些朋友在美丽的海底自由自在的玩游戏呢,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也来玩游戏,我们就用报纸和抹布来玩。
二、拓印玩色 1.示范拓印,丰富技法.2.教师示范用抹布或者报纸拓印。注意颜色要沾满,两手端平。赶快到纸上摆一个漂亮的姿势,小朋友们,你们也来玩一玩,自己选择一团报纸或者抹布,开始玩吧。
3.自由拓印,构成画面。幼儿自由拓印,教师巡回指导。
三、借形想象
拓印完之后,看看它们像海里的哪些动物,先用签字笔圈出它身体,接着给它画上眼睛和嘴巴等。
四、讲评欣赏
一块儿抬起来欣赏,教师指名让幼儿说出画的是什么动物,比如(大鲨鱼,小丑鱼,龙王,海龟等)。最后和作品一起开心的合影。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美工活动,我开始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我今天的主题。在我示范拓印时小朋友们看到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非常好奇,有了积极探索的欲望,抓住这一点,我让幼儿自己尝试拓印玩色。他们拿着报纸团和抹布,在纸上拓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和造型,都玩的很开心。接下来,让幼儿借形想象画出自己想到的海里的动物,告诉他们先圈出动物,接着画上眼睛等等,当他们自己画出了海里的各种动物时特别兴奋,有了成功的喜悦。本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了拓印的基本方法,体会到了拓印玩色的乐趣。
第二篇:李琴琴学习心得
务实的村官路
------青年座谈会交流提纲江安镇新建村李琴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年轻的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思想,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生活的感受和体会。我于2012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我选择了基层,因为我认识到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意义:第一,大学生村官是我们党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这项决策是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为了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战略接班人。在基层当村官肯定不会说是一帆风顺,肯定会有很大的困难和人生考验,比如说去走访,老百姓不认识你,你怎么完成走访,这就要靠我们自己,要从前辈身上学习经验来不断提升自己。第二,当村官是有志向、有抱负的大学生追求理想的一种人生选择。既然选择了村官这条路,我们就要无怨无悔,我们要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第三,大学生村官制度是培养锻炼青年人才的一种重要安排。农村是一所社会大学,青年人在这里可以建立与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可以得到艰苦奋斗的锻炼,可以积累社会时间的经验,让我们从一个只有理论装备的人转变成一个具有实践经验的。第四,大学生到农村去奋斗成才的天地很广阔。农村是个大舞台,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我们要多在农村走走,走访群众,认识群众,了解群众,从而认识社会。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带着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头脑,工作的收获就会更大,成长的步伐就会更快。我们在生活中要谦虚谨慎,不懂的就要问,不会的就要学,向群众学习,向村里的干部们学习,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说是看不起别人,我们要管住自己,否则自己会摔跟头的。平时在村里我经常跟着村干部下村走访,熟悉村民的生活,熟悉村民的说话方式,学习如何跟村民沟通。
结合五心工作法的内容,我们要时不时的去村里走访群众,摸清楚实情,让群众认识我们,进而了解我们,要真心真意地为民众解忧,倾听群众的诉求,然后帮群众解决,要用心去带领群众致富,让群众走上小康的道路,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致富平台的力量。要拓宽收入渠道,帮忙村里招引项目。当村官要有更大的收获,善于学习、敢于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要做满意型村官。
以上的种种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好的定位。一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民众,了解民众,为民众做实事。希望我能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我在这条村官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篇:李琴读书体会
读名著《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的爱心
《爱的教育》是流传世界各国的一本儿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书的原名是《Houre》,翻译是“心”。它的英译本是《Heart》,译意也是“心”。儿童文学翻译家叶君健在《爱的教育》代序中说:“心”这个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释,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丏尊先生说原来就想译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还说,在1920年,他得到这本书的日译本后,一边读一边流泪。他许愿要译成中文,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让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惭愧的眼泪。
今年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没想到,读着读着,我也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了。这才明白,这本17万多字的书,不仅是给孩子读的,也是写给父母的啊!《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书中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内心充满爱,充分发掘自身的教育智慧,探寻最佳结合点,将教育孩子与爱护孩子巧妙地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育过程,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自然也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第四篇:上李琴老师体育课程感想-段立武
上李琴老师体育课程感想
我是一名大三学子,由于去年有事耽搁了所以今年选上网球体育课,成为了为数很少的大三上体育课的学生之一。因此,可能我上李老师网球课会有些或多或少的感受吧。
从第一次上课到学期末考核,老师不仅仅是跟我们讲授了网球学习的姿势、技巧,分享心得体验引导我们进一步培养运动锻炼的习惯;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班上上课可以感受到一份温馨和惬意,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了阳光。
初识李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还记得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我迟到了。跑到跟前的时候,刚好撞到老师在集合讲话。本来心想我作为大三的人了,没什么好紧张。哪想,不知道老师再跟他们说什么,我一声“报到”,所有同学的目光齐刷刷的映在我的脸上。“你就是那个大三的学生...,快,入队。”后来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讲她以前学生时代的糗事,这才大家这么听的入神。老师有这个习惯,上课总是喜欢跟我们讲些生活的奇闻趣事,并且有时候一发不可收拾的样子,一节课就去了快一半。害的我干着急,要想我可是上不了几节课的啊,考试就靠这平时了的,她倒好还像个老妈子似地唠叨个不完。有时候真想骂她两句,可是下面这些事又让人下不了狠心。
老师班上气氛甚和谐,同学们上课都很轻松愉快。可是作为大三的我,却又一个致命的问题,我没有球伴!当初选课的时候,也是儍不垃圾的就乱选的,搞得现在上了体育课就旷了传感器。每次星期四1点多的时候,我都会犹豫下,到底是上什么呢?上网球课,没人认识,并且我还是个大三的;上传感吧,不上也没什么大碍........还是上网球吧,网球我太水了,那老师又不同人情,要不也可以......哎!
其实这种心思刚开始真的很严重,不过上了老师的课后,也就没什么了。还是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是孤身一人。然后就在那里伤心,自己一个人,也算是个学长,咋就没个人注意到呢?正在苦闷之际,才发觉,李老师在大声叫我。我还想呢?刚迟到了,她也没怎么说一声。过去之后当然还是要数落了我一下,问了我为什么迟到的原因等等,不过接下来就让人不得不感到温暖了。老师很耐心地跟我讲解动作要领,手把手的叫了正手击球反手击球以及什么打球关键是要找到并熟悉那个感觉..........完了之后,我还忙不迭的说了声谢谢。“谢什么谢,我是老师嘛。你刚才不也说了,你可能会有些课不来上,就当做提前教下你咯。”我心里感谢啊那个,更没想到的是,她居然给我指定了一个球伴,当然就是我们这个班的体育委员,不过老师还真是........怎么说呢?就是三个字,太好了。有时候还真想她别对我这么好,搞得我后来都很少敢不去上课的,可惜了对不起传感器老师啊。
老师就是这样让人无话可说,关心体谅同学,让你倍感亲切,感觉既是老师又是老朋友了。她常常跟我们说,做人就要对别人好,既然人家有缘遇见你,你就有义务让人家高兴快乐。你对人家好,人家就会对你好。这些其实我也懂,不过老师更厉害的是,她居然看穿我了。她跟我说,现在大学生很多很迷惑,不知道方向,然后就沉迷于游戏之中。以前她也是这样的,不过她那个时候不是去向太多了,而是将来完全不明朗。困难太多了,并且还有很多非议,自己想要做一件什么事很难,不过她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不能怪道路不好走,而是我们自己眼高手低。但是换一个角度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多从自己找问题,积极做事好好待人,融入到大家之中去,世界也许就是另一个模样了。
我想这也许就可以算是老师经常讲的网球文化了吧,阳光热情、尊重他人、合作团队意识。我是不太懂什么网球文化的,可是我知道,从一刚开始为接球捡球苦恼,到现在可以慢慢把打网球当做一种享受,没有老师的热心帮助是很难这么轻松就走过来的。
真心感谢李琴李老师,作为她的学生,为能遇到这么一个平易近人关心指导学生的老师,而对自己感到庆幸。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测控0703班
段立武
2010年01月19日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生成课程(呼应课程)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对现代课程观的一种超越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应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执行的是一种提前预设好的课程,它有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安排好了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分配好了每一个课时,甚至有的课程计划把每周、每天、以至于上下午要做的每一个具体活动都安排好了。课程计划有详尽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课程实施的每一步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严格地执行计划,根据既定的方案,引导儿童像计划中预想的那样活动一番,以达到预想的目标。当然教师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会做一些小的变动,但课程计划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程序是不变的。
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认为传统的预设课程把课程的每一步骤和细节都考虑好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课程说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把课程呈现出来,所以形象地把这种课程称之为“罐头课程”。针对罐头课程,尼莫提出了“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不同,它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无目的地追随儿童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而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儿童的需要、兴趣的观察及所做的价值判断不断生成课程活动,不断调整课程计划的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可以说,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课程就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当前随着幼儿园课程观念的不断革新,尤其是意大利瑞吉欧方案课程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强调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0世纪九十年代,来自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课程风靡了世界,其独特的教育哲学与崭新的课程理念曾影响了世界上的幼儿教育,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也在融合其合理的、先进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接触过瑞吉欧方案课程的人都深深懂得,他们的课程是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完美的课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课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⒉所谓三分之一的确定主要是对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基本原理的把握,是老师心目中不变的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创造力、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定位。它作为灵魂和宗旨贯彻于课程活动的始终,成为教师选择儿童的兴趣点、组织和鼓励儿童学习、准备学习环境等重要决策的依据。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与新事物又使教师们时刻在观察、倾听,在思考、探索,在寻找、反思,在回顾与互相讨论,以便及时应对课程的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调整所采用的策略。就像马拉古奇所说的,目标很重要,不会消失在视线中,但更重要的是达成目标的理由与方式。因为瑞吉欧的教师认为,儿童是以螺旋式的方式建构知识,而不是以直线式或阶段式的方式进行。所以课程的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瑞吉欧的课程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也即,课程的预设计划只是课程的指南针,起宏观作用,至于如何实施,如何达到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课程上则没有固定的、死板的路径。因此这样的课程是计划性与随机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课程不仅使教师做好了支持、引导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准备,而且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的确,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课程观所强调的课程的动态性,过程性,师生互动的共同建构性对世界性的幼儿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瑞吉欧的生成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与产物,是对现代预设课程的一种反思、继承与超越,它继承了现代课程的规划性、目的性,超越了它的僵化性,并赋予了它灵活性、生成性。九十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也充分吸收与融合了其合理的课程理念,所以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领域,不论是课程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都在理念层面上认同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大家深深懂得,在课程活动之前都要进行认真的预设,包括课程的规划、一般性的目标、活动可能进行的路径及多种可能性,但在课程活动中又不能服从于预设,局限于预设,而是要根据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激发情况、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及时修正、改变预定方案,及时调整课程预先设定的计划与“线路”,生成新的课程活动,在充分发挥儿童主动性,在满足儿童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让儿童自主地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在预设与生成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教师虽然对课程预设与生成在理念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同,但对生成的课程还存在诸多疑问,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由于经常在幼儿园听课做课题,发现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指向预设课程的活动不是幼儿当前感兴趣的活动,而有一些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却不是教师预计的活动。如教师预设的活动是关于“新西湖”的主题活动,但由于第一天晚上铺天盖地的关于神州五号宇宙飞船的报道,孩子们谈论多的、感兴趣的却是火箭的发送,宇航员杨力伟„„。
(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孩子们不得不离开正感兴趣的活动而去从事另一项活动。如:一次体育活动中,孩子们发明了一种“滚瓶子跑”的比赛:边跑边推动灌了水的可乐瓶,看谁先到达终点。比赛中孩子发现,有的小朋友的瓶子滚的又快又直,有的则总往一边斜,有的有时干脆在原地打转。这是为什么?体育活动结束了,可孩子们的问题却一个接一个提出了,并且出现了各种猜测和讨论。可是,接下来的活动却是“认识磁铁”。„„„
(三)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由于孩子在回答问题时的一些意外及其他因素导致教学发生变化。如,一次大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张画着一只老虎在追几只兔子的图画,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助兔子。一个小朋友说:“赶快给猎人打电话,让猎人来打兔子”,一个男孩子马上站起来反对:“不行,老虎是一级保护动物,不能打!兔子还不是一级保护动物呢?连二级也不是!”“对,因该让老虎吃一只兔子,不然,老虎会饿死的。”另一些孩子也附和。这一下班里就象炸开了锅,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围绕“该不该让老虎吃兔子”的辩论热烈展开了。这时老师大声喊到:“好了,好了,都别争了,咱们刚才的任务是什么来着,想办法帮助兔子!我看谁的办法好!张伟,你来说。”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下来,但争论并没有停息。挑起论战的孩子一直在嘟囔:“老虎是吃肉的,必须吃小动物,什么都不让吃还不饿死了,怎么保护„„”
„„
我们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经常会看到类似的例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常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尽管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但还是不得不努力进行扭转,使教育活动趋向于预定的计划与目标。因而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十分奇怪而且尴尬的角色:一方面采取置之不理、转移注意或空许愿(这个问题咱们以后再„„)的策略,压制幼儿已经表现出来的对某个问题或事物的探究欲望、兴趣,另一方面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对预设课程的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目标。而实际上,被压下去的兴趣所指向的活动同样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也知道幼儿的有些想法很有意思,很有价值,但由于担心原有的预设课程计划不能完成,目标不能达到,只好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排斥孩子不合乎原定预设计划与目标的问题与想法。还有的教师虽然也愿意给幼儿一些自由探索的时间,但常常怕完不成预定的计划,所以给予幼儿的时间很短,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三、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以上的现象实际上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完全围绕预设课程展开教育活动的挑战,教师把课程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了预设的计划与目标上,而忽视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变化,忽视了幼儿真正的兴趣。教师心中有了目标,但眼中却没有了孩子。在这样的课程中,预设目标、计划成为一切,甚至可以不顾孩子的兴趣与需要,这是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的。
其实,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并不是一个需要舍此取彼的问题,而是二者如何整合、统一的问题。预设的课程有它的优势,计划性强,能更明确地指向课程的目标,对教师来说也轻车熟路,便于驾御。但预设的内容大都建立在成人主观预测的基础上的,对幼儿而言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最有成效的。而生成的课程则是建立在对幼儿的仔细观察上,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更能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但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幼儿兴趣的多样性,教师生成的课程有时往往带有一些不确定性与零散性,要把这样的偶发性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计划中,指向幼儿系统的长远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力。而且,在一个班容量相对较大的班集体中,幼儿之间不同的兴趣点会生成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课程,这也给教师的指导与环境创设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把握的不好,很有可能会陷入自由混乱的状态。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课程需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那么如何解决在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上述问题呢?
(一)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判断并赋予以价值。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因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是对他们的发展有价值的,而有一些是没有价值的,教师不能让幼儿的兴趣牵着鼻子走,但也不能无视幼儿的兴趣。而应首先判断幼儿的兴趣中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价值。有时我们很容易立即看出其价值所在,但有时幼儿的某种兴趣对他们发展的价值是内隐的,需要教师从中挖掘有价值的目标与内容。如上面谈到的“老虎该不该打”的问题就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它使幼儿更加关心生态保护的问题,其价值甚至比预设的还要高。还有“关于神州五号的发射”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也是很大的,与预设的主题“新西湖”并不矛盾,可以插进去进行相关的活动,培养小朋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我是中国人真自豪的美好情感。因此就可以及时生成。但有些情况下,有些突然出现的事件价值并不大,幼儿的兴趣点很短暂。如一次活动中,老师与幼儿正在进行关于“秋游”的谈话,这时一位幼儿家长提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推门进来,小朋友们高兴地拍起手来,嚷嚷到:“罗浩过生日了„„”,很是高兴、兴奋。但并没有太强烈的谈论,也没有引起长长的兴趣链。老师巧妙地把话一转,于是原来的谈话活动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
(二)随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展开活动,生成新的目标与计划,将其在不同时间予以兑现。
首先,随时的生成可以在预设计划已设计好但未展开时兑现。如教师预设本周让幼儿认识“西湖”的景点,但发现孩子们对神州五号特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改变计划,生成新的活动。
其次。教师可以在预设计划实施过程中兑现。如果教师在进行预设课程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则可以通过即时的价值判断决定是否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展开活动,若判断有价值,教师完全可以抛弃原来的计划即时生成活动。所以当教师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课程实际情况时,要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课程活动内容。
再次,教师还可以在预设课程计划完成之后立即兑现。当幼儿提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而又具有价值,并表达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但主客观条件不允许立即放弃原有的计划时,教师要针对当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做出许诺,等预定课程完成后接着进行,以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随幼儿的需要生成活动。在教师一日的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极好的教育契机,而这些契机也许是与近期目标无关的,但它能够体现幼儿的需要,并且给教育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与条件。如,一次老师正在户外组织科学活动“春季”,忽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孩子们的视线一下子都转移了过去。“快看小蝴蝶,多漂亮,多好看!”孩子们喊着,追着,兴奋地拍着手„„按照传统教学的思路,这时要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蝴蝶那儿拽回来,完成既定的预设课程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老师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生成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活动“蝴蝶”。所以生成性的课程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的兴趣,也凝聚了教师对幼儿的充分了解、研究。它是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生成性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的。它需要教师放下权威,在充分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依靠对幼儿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形成灵活的、适宜幼儿需要和兴趣的目标,从而对活动过程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幼儿共同创造奇迹。
总之,课程的生成性要求教师不能死板地追随计划,而是要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教学活动,心中时时要有目标,眼中处处要有孩子。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多考虑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的互动之中,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实际上生成课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预设课程的局限性并弥补了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