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成课程资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8:0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捕捉生成课程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捕捉生成课程资源》。

第一篇:捕捉生成课程资源

如何捕捉和利用生成课程资源

彭家坝小学

谢成香 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课堂教学中,要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

一,捕捉和利用意外不确定事件资源

一位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某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1,同时与小伙

2伴交流。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着1,并贴在黑板

2上,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1!”同学们把惊

4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时的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么,你折出了圆的1,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

4也许孩子们的表现影响了教师的进度。然而,这位老师抓住这个意外生成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折和用嘴说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探索的成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同学们学的兴趣在升华,学的技能在提高。

二,捕捉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请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各题:;4÷7=()

23÷13=()

9÷8=(),你能在()里填入分数吗?

学生开始做题,我一边巡视一边请学生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

4÷7=(4)

23÷13=(713 23)9÷8=(8)。

9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黑板上的题目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生1:第一个是正确的。

生2:第二个是正确的,因为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

生3:不对,分数的分子可以比分母大或者相等。生4:第三个不对,因为被除数只能作为分数的分子,除数只能作为分数的分母。答案为9÷8=(9)

8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我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接着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然后我不急于解决错误,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通过错例分析,找出了原因,总结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三,捕捉和利用教师的“错误”资源

一位教师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脚尖脱落了,快要画好的圆可惜“临产夭折”。这时的教师很尴尬,他正想重画,突然他灵机一动,改变了主意,马上调整心态,故作难色“求”学生;“你们能帮老师出出点子把这个圆补充完整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教师问道:“怎么找圆心呢?”就这样孩子们积极地思考着、讨论着„„

我想,每位教师在上课时都有过失误吧,那么当你失误后你是怎样处理的呢?是敢于承认错误,还是随机应变呢?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产生错误固然不是好事,但“祸兮,福之所倚”,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学生对带着问题思考,操作,弥补教师“失误”的工作倍感兴趣,因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尤为牢固。

捕捉和利用教师的生成性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到了推进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批在课堂上主动性强和发展水平变化明显的学生,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重建的新的生力军。

第二篇: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反复认真观看了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以及对本模块专家引领内容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不小,深受启迪。

结合《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从探究活动的价值来谈,我对该探究活动有以下思考:赵老师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进球与丢球、学生的转进与转出、做生意的赚与亏”借助记录单的交流与对话,尤其是抓住学生记录形式进行归纳说出:“你的记录符号你懂,他记录符号他懂,我们可以用我们数学的统一符号来记录呀。”当赵老师展示最后一个学生的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赵老师的一句“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赞扬声中,数学上正确的记录符号诞生了。赵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让我赞赏,使学生意识到了产生负数的必要性、重要性,随之负数这个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与形成了。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赵老师将问题意识作为重点,这也是令我震撼之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探究,并产生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的教学时,先引入,再让学生探讨有几种方法可以知道数学书的长,让学生动手试试,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用三角板、有的用尺子进行量,有的甚至还通过测量,估计出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尺子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节课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自己亲自体验,了解了一厘米的概念以及初步懂得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篇: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例谈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

[摘 要]语文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敏锐发现并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关键词]课堂 动态生成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8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会突破教师的设想,甚至会与教学思路相悖。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课堂中的意外生成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出: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错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教师就可以抓住有价值的错读来做文章。

我们来看一位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

(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生1: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2: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间可以讨论讨论。

生3:兵士看时一定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离得很近了。

生4: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是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太快了。

生5:老师,我接着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6: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

教者捕捉到学生朗读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定教,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多表现为喜欢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去捕捉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进行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个学生就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教学价值,就围绕这个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要确定五彩池是否能够游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看水池的大小适不适合游泳;二是看水池的深浅能不能够游泳;三是看水是不是干净,可不可以游泳;四是看水池中有没有障碍物,敢不敢去游泳。这四个方面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自读课文,把答案找出来。”学生研读课文后找出了依据:“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很多水池太小、太浅,不能游泳。”“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个水池的水质干净,能够游泳。”“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许多水池底部有障碍物,不能游泳。”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五彩池不能游泳。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新型课堂的特征之一是沟通,要让沟通深入有效,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说,他们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行之于外,被他人所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提示,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展示汇报中抓住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把交流引向深处。

如教学《老牛》一课时,课堂伊始,教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生1: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生2: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生3: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

生4:这是一头快要死了的牛。

生5: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生6: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就此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思路。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实为遗憾。

无独有偶,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穷人》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教师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有一个学生的汇报如下:“读了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穷人不穷。”教师在这里没有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组织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穷人的穷,又是如何写穷人的不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主题探究中走向了生本,走向了深处。

四、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高度关注课堂中学生写的活动,并从中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将教学推向深水区。

如一位教师听写“放肆、哭笑不得、失足、气极、瞄准、心惊胆战”等词,有大部分学生把“气极”错写成了“气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分析:“文章中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气极’指气到了极点,‘气急’指又生气又着急,这里侧重于‘气很大’,所以用‘气极’。”――这是从词语的意思方面进行的探究。“从下文中孩子的行动、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是因为气昏了头才会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所以,这里应该用‘气极’。”――这是结合下文进行的探究。“孩子的气不是一下子达到极点,而是一点一点推向极点的。从‘哭笑不得’可以看出孩子有点生气;从‘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可以看出孩子的气更大了一点;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孩子非常生气;当猴子在桅杆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模样’时,孩子的气终于达到顶点,所以这里应用‘气极’。”――这是结合上文进行的探究。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在黑板上由小到大板书了五个“气”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发现了学生在写的活动中的错误,并将其巧妙转化成了教学资源,将课堂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同一堂课,同一班学生,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教学所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五彩缤纷,魅力无穷。只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当做教学资源,以学定教,又何愁不能捕捉与利用课内动态生成资源呢?

(责编 刘宇帆)

第四篇:科学课堂中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丽水市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科学课堂中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遂昌县云峰镇中心学校 王桂梅

【摘要】:课堂的生成资源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这 些生成资源,并运用好这些资源,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 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 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 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生成资源

【正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内容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教师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张扬的举动,一件突发的事件„„只要我们及时捕捉、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如何捕捉并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促进师生发展,演绎课堂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生成资源的前提

没有预设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教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空过程。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预设具有更大的包容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以五年级的《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也知道了金属就是最好的传热的中间物。所以在课的最后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传热,你是怎么知道的?热的传播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同学们发表意见:“塑料,因为用塑料装着东西放在热水中,里面的东西也会暖起来的。”“人们利用热的传播,用铁做成锅,使我们能烧东西吃。”“是的,还有电饭锅,铝锅。”„„“是呀,正是因为热可以传播,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美味多彩,但希望同学们在烧饭或是其他运用热传播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自然地结束了课堂教学,而教学的效果远远没有止于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适时把握时机。

因此,科学教师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并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堂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们个性张扬的天空,让生成在充分的预设中演绎精彩!

二、教学智慧:生成资源的基础

真实地展开与推进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被规约和计划的。课堂中,信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没有匠心独运、恰当使用,最终会造成生成资源的流失。而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所有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 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面对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果使其为课堂增光添彩,教师的教学智慧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具有拓宽教学视野、灵活驾奴课堂、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成资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对于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增大,使有所了解的,所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之后,他们会观察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讨论:其他液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活中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引起危害,有些什么措施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从而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也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既可以拓宽观察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探究热情。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在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见,平时还要博览群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对科学课堂的生成资源正确“把脉”,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赏识评价:生成资源的保证

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资源的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相互激励的评价,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巨大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就可能随时闪现。

在科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操作等方面的展现都要给予一定的评价。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们进行评价,比如今天的字很清楚,作业很端正,正确率很高,实验步骤条理清晰等等。让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地确立进步的目标。我想学生在这种赏识评价的激励下,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习惯养成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只有捕捉住课堂生成资源,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总之,生成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让师生“活”起来,面对课堂上涌现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科学预设课程的目标,挥洒教学的智慧,尊重学生的生命,呵护学生的心灵,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让课堂演绎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小学德育》第327期

3、《小学科学书》及《参考书》

第五篇:及时捕捉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案例

及时捕捉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孙振军(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案由: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学校探究推广了“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教学氛围,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三段式”中的合作探究环节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教学互动中又遇到了新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有一些学生积极的参与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开小差;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隔离开来。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是一方面适时地调节自己,根据学情设计问题,尽可能保证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及时鼓励学生发问,抓住学生突然闪现的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展开深入探讨。而后者起到的效果往往更为明显。案例:

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们的思维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致志地听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组有关辛亥革命的评价:

1920年代以后的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何香凝认为“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同志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周恩来总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这时王小川同学憋不住了,“我也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课本上为什么又说它失败了,这与袁世凯有什么关系?胜利和失败是矛盾的,课本上都自相矛盾!”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讲台下面却立时沸腾起来。在这有序的教学中,我正得意于师生的配合默契,突然被他这么一问,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导致现在无法短时间内用两三句话给这位学生一个圆满的答案,是维护老师的威严,将问题先放下来课后回答,还是放下架子,集中学生智慧一起来解决?看了看台下兴奋的学生,我想到了这几点:第一,问题与课文有关,有拓展的成分,学生的热情已高涨,不能扫了他们的兴。第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研究的过程,有助于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能在课后直接把答案给他。第三,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的范畴,正好借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的教育。那还犹豫什么。

师:王小川同学的问题非常好,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否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大家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探究到答案。(学生讨论了三分钟,我也有了思考和调整的时间。)

生A: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师:那今天正是一个好机会,咱们一起试试

生B:说辛亥革命失败是不是因为孙中山让出了临时总统的大权,就是说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有道理,不过还是不全面。

生C:说辛亥革命失败是没有证据的,那么多大人物都认为辛亥革命胜利了。

生D:我们几个同学刚才讨论了一下,认为中国的皇帝存在了两千多年,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拉下了马”,真是不简单。它唤醒了中国老百姓去勇敢地追求自由博爱,为民主共和积极探索,孙中山伟大,辛亥革命了不起!

生E: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把中国人民拯救出水深火热,中国人民仍然在痛苦呻吟,不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

好多学生不约而同的表示赞同:对对对,那时的中国人民还是受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我终于松了口气,觉得是时候收场了。)

师: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看来大家都动了脑筋,知识面很宽,思维很敏捷。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啊!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时候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对于辛亥革命来说,它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下到网上百度一下,听一下各方面的声音,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一种方法,那就是评价人和事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下面继续上新课。

认识与反思:

不需要掩饰,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结束,我一直都是悬着心的,既担心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耽误新课,更害怕学生将问题扔回来,却因无法圆满回答而影响我在学生中的形象; 而在讨论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高,一改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惯,积极地思考、发言,这些,令我感想颇多。

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尽可能的考虑到更多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这实际上对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更多的要依靠教师角色的转换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实现教学民主化的过程中,教师角色意识和观念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三、学生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处抓起,不应该忽视学生在教学中表露出来的任何表象。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能够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的具体素材,有利于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尊重学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这次“意外”的讨论后,有学生专门找了有关美国领土问题的资料和我探讨,第一次被学生“教”,感觉很特别,也很欣慰;而那些对历史课兴趣淡薄的学生也开始经常问问题,涉及领域很广,甚至包括他们的情感世界,又让我激起深深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五、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死板的,而教学情境随时都会变化,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细节,调整教学状态,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时,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武断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及时捕捉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捕捉生成课程资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捕捉生成课程资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捕捉教学细节 生成精彩课堂 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陈松能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以往,我们教师习惯利用预设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

    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动态生成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余艳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

    整合资源论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

    整合资源论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 [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

    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优化英语课堂 摘 要: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动态过程。如果忽视其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活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行道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在语文学习中......

    捕捉动态生成,成就课堂精彩(模版)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案例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案例教学设计 贵州省晴隆县中营民族职业中学 李安碧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

    捕捉精彩的课堂生成,营造有效的智慧课堂

    捕捉精彩的课堂生成,营造有效的智慧课堂 城关镇中心小学 钟秀娟 余旭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们越来越倡导有效、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