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生成

时间:2019-05-14 15:3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动生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动生成》。

第一篇: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小想法

高中语文组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采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感上师生间能调动彼此的情感体验,理性上也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及时的捕捉,常常会带动学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其教学中别样的精彩。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引导学生向课文更深处挖掘。

《沁园春 长沙》我是这样设置的导语:

师:青春,是立志的季节。立志,使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勇气、毅力和意志。志当存高远,大文豪苏轼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主席毛泽东,叱咤风云,开天辟地,他在青春年少时就壮志在胸了,哪个同学可以介绍一些?

生:他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主动接收改良主义和革命主义。

生(补充介绍):1911年毛泽东写文章拥护同盟会。后来,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参加新军。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第二年又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0月他从韶山到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了《沁园春·长沙》。

师:初中时我们大家曾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不妨来背诵一遍,重新感受这首同题词作。在这首词作中,作者纵横泼墨,大笔挥洒,描绘了一副全景式的北国雄奇瑰丽的风光图,抒发了一种豪迈情怀,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和高屋建瓴的宏大政治气魄。

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像这样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篇章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同题词作《沁园春·长沙》。

二、随机应变,启发生成。

我在说到《沁园春·长沙》中

师:“独立寒秋”,毛泽东的“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独立”显示了伟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师:为什么?

生:我曾经查资料,此时毛泽东正被赵恒锡通缉,诗人身处逆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坦荡从容。由此我联想到了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问学生“读着,读者,你们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问完之后,我满怀期待地等着,学生回答:眼前所见到的是毫无生机的一片雪景。师:能体会诗人是什么的情景呢?

哪知道,学生却回答“一个孤独的老头”。

我一愣,随即这样处理:“老师知道了,可能你们还没有联系当时的现实。” 学生又有了新的思考,一个学生说:“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声。

师:好。毛泽东和柳宗元的诗意境相似,但革命者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何等的不一样。

三、注意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往往都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所以学生要联系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主体心灵与教学内容的情感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想象,扩充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密密”、“ 脉脉”等传神的描摹出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具有一种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荷塘的柔和之美,又有大量的比喻,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舞女的裙摆产生联想,体会荷叶随风摇曳飘动,姿态万千的美感。特别是其中运用通感的手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这时,就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体会荷香所有的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特点。而歌声也具有时有时无、令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两者具有共同之处,这样才能品味荷塘的朦胧感。所以,学生通过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创设情境,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课内外链接积累他们的知识

以课内知识为基本架构,设计一些有意义、有梯度、有趣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知识的外延。课堂上,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时候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实用的方法,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能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处理各种信息,最终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日积月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知识的储备也丰富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在教《鸿门宴》,在讲宾语前置时,引导学生联想以前的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不自意”,联想“忌不自信”;《烛之武》中“何厌之有?”联想《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联想《曹刿论战》中“何以战?”。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很有感觉,新旧知识打通,也觉得文言文也不难了。

总之,语文课堂要做到有效互动,多从教师与学生层面不断去思考探索构建,在有效互动中让语文教学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互动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到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课堂中实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进行理性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

第二篇:碰撞生成互动突破

碰撞 生成 互动 突破

――“运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我以这样的开场白来进入我的课堂。故事?学生当然爱听了,特别面对平时较为严肃,难得今天能从嘴里吐出故事“象牙”的数学老师,学生在下面一阵“躁动”。故事开始了: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猴子上当了》。有一天,20只猴子正在为分一堆桃子而发愁,桃子很多,有90只,怎么分才好呢?这时,有一只刚好路过的狐狸听到了,就走了过来说:“这有什么难的,我来帮你们分吧。你们不是已经学习了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吗?我们就利用这个性质来分吧。”小猴子们一听到狐狸愿意帮助他们,都很高兴地同意了。于是狐狸就写了一道算式,(这时,我板书)90÷20=4(只)„„1(只)

0)9 0

1 写好后狐狸又说:“看,每人4只,余下一只就给我吃吧。”猴子们觉得狐狸的分法很合理,就答应了。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猴子,你接受狐狸的建议吗?”

这时,教室里热闹极了,我意识到这可是小组交流的好机会,忙说:小组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真是一群笨猴子!”“不合理!”“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猴子们都上当了!”„„此时,我暗暗高兴,心想: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该被激活了吧,我没有太阿Q吧。如果还没激活到一定高度,但至少证明学生们的潜能是一条潜力股吧。

我追问:那么,你们觉得狐狸狡猾在何处,不合理在什么地方?

问题一出,学生激动的情绪猛涨,个个跃跃欲试地想找出原因所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很快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还有几个学生忍不住喊了出来:“狐狸明明得到了10只桃子,却说余下一只给我吃吧,他把猴子们都骗了。”小家伙还学做狐狸的狡猾状,引来一片童声笑。“狐狸得到了10只桃子,而不是1只。也就是说余数是10而不是1。不合理。”“我想猴子们可以分一分,每只猴子分4只桃子,分完以后还剩下10只,就知道狐狸说的是假话。” 此时我也暗暗高兴,学生们的思维细胞真被激活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小学生个个爱听故事,我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究。

“那你能否用你的方法来证实狐狸得到了10只桃子,而不是1只,告诉猴子们不要上当呢?”稍一沉默,还是有学生举手答道:“我觉得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证明,20×4+10=90。”

“我想到了不把被除数和除数缩小10倍来计算。得到的商是4,余数应该是10。”

“既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那么余数也缩小了10倍,所以在横式上写答案的时候应该把余数还原(扩大10倍)就是10。这道题有点特别。”特别? 想法虽有点朦胧,或许这是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吧,我这样想着。而后又是一阵窃喜,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话不假。对接下来的内容更加地充满了自信,我想:该是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辩、去总结的时候了。于是我决定出示接下来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去尝试。

“那我们再来做道题试试。”我出示了例3:5300÷200。于是学生们纷纷动起笔来。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学生们又一个一个举起手来要求上来板演。我很民主地叫了男女同学各一位上来板演。

男生的列式是:5300÷200 =26„„100 女生的列式是:5300÷200=26„„100

200)5300

200)5300

400

1300

1200

呵,这两位学生的做法居然与我预设一样。(也可能我的预设简单了些)正当我满心欢喜以为都一致通过但又较民主地问道:“有没有问题?”“我有!我不同意女同学的做法。”无奈,只得请该男生来板演以显示我的公平。他的竖式是:

200)5300

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我看了之后也有点怵,但还是相信学生会帮我解决的。于是我就果断决定让学生来解释:“既然余数要添上与消去的个数同样多的0,那么在竖式中直接在余数的末尾要添上0。” 我若有所思地皱了皱眉头:“你的想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真不错。”但其实,当时我也挺迷惘了:该不该立即否定这位学生的做法。但直觉告诉我不,我记得斯苗儿老师曾说过:学生能解决的,教师绝不包办。我赶紧把“绣球”抛向了全班同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马上有学生举手道:“不同意,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已经消去了0,那么余数也应该消去0。”

我庆幸没有和盘托出,实际证明学生能行。这不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这时候我该揭题了,(揭示课题——运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经过新旧知识的碰撞,学生产生了本节课的问题——为什么竖式上的余数和横式的余数不同?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知识产生于问题情境。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个体能更好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现在,老师是狐狸,你们是小猴子,看我们班的同学是不是聪明的猴子,会不会像故事里的猴子一样上了狐狸的当,你们会上狐狸的当吗?”看看学生,劲头很足,从他们的眼神中,都表示不会上狐狸的当。“以例3为例,谁来回答一下为什么余数是100而不是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想,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生生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

一个学生站起来:“我们小组用以前的方法计算出来余数是100。“木桶原理中的短木板,我心中一阵灰心。

又一个学生答道:“把5300除以200转化成了53除以2,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0倍,余数肯定也缩小了,所以余数1肯定错了。”

这种方法的出现,确实令我很高兴,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我用数字简单板书:

5300 ÷ 200 = 26„„()÷100 ÷100 不变 ÷100 53 ÷ 2 = 26„„(1)还有一组同学更绝:“我们计算的是5300除以200余数1在原来算式的百位,表示一个百,所以余数应该是100。”

果然学生出现了这种方法,先不急于下结论,把判定对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家讨论的结果非常的正确,我很是钦佩你们。那我们以后在用商不变性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就得给予学生充分展开探索与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应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教师应努力扮演“合作者”、“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不能用商不变性质做。” “用商不变性质做,如果有余数要特别当心,不能直接把竖式上的余数抄到横式上去。”

“把余数抄到横式上去要变一下。”

哎,与我教案的预设有段距离。但我只能又启发道:“你们提醒得很好,用商不变性质计算除法商是不变的,但余数要变。我们来观察一下黑板上例3这道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写横式上的余数呢?思考一下,先说给同桌听听。” 看看同桌两人说得热火朝天,我感觉到我的问题还是有价值的,“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果然,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举手到:“5300÷200 用商不变性质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了100倍,余数也缩小了100倍,要求原来的余数应该把现在的余数‘1’扩大100倍是100。”

这种方法的出现,自然解决了余数所占的数位问题。我为这位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并肯定小结:用商不变性质计算,指商不变余数却要变,余数是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啊,课堂上教师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我立即板书:

1、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几倍余数就扩大几倍 又有一个学生发话了:“5300 ÷ 200竖式上的,余数是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余数“1”所占的数位应该看原来的被除数5300所占的数位,在百位表示一个百。表示一个百是100。”

说的真好,我再次板书:

2、看余数在原来被除数的什么位,就表示几个计数单位。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道:“5300÷200看被除数上有2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2个‘0’。”

我又板书:

3、看被除数上有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咦,还有:5300÷200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2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2个“0”。

我想是最后板书了吧:

4、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

我再一次感叹学生的潜能:刚才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请你独立完成以下计算:2840÷500、45700÷130。“验证下来,这里的方法可行吗?”我又抛出了问题。

学生议论到:第一种可以„„第二种可以„„第三种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生:第2题竖式上的余数7按照第三种方法看被除数上有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的话,这题的余数就变成700了,比除数还大了,所以这种方法是错的。

“第三种我们把它划掉,那第四种呢?”“可以。”“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开始分别讲讲他们的理由。我小结了:这么多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第一种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消去相同个数的“0”也就是同时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在余数的后面补上相同个数的“0”也就是把余数扩大同样的倍数;我们再看第二种方法,看余数在原来被除数的什么位,就表示几个计数单位,我们在余数的后面添上与被除数消去个数同样多的“0”,也就得到了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所以这么多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种方法,被除数、除数同时划掉了几个“0”,就在余数后面添上几个“0”。

新课标在数学思考的目标中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强化了对计算方法的正确感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计算正确率有了提高,碰到有错误的,学生也能马上进行自我反思,学得轻松,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第三篇:把握动态生成形成互动交流

把握动态生成形成互动交流

——浅谈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贵州省绥阳县风华镇中心小学徐光荣

口语交际作为学生言语训练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步具有想说的欲望,敢说的胆量,乐说的兴趣,会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但由于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过程都是在动态生成中进行的,一些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活性不够,往往会错失互动交流的良机。本文就结合自己看到的口语交际课堂,谈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形成真正意义的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倾听、表达、互动、交流”就成了口语交际课型的基本特征,而话题和情景就成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要素,在现在的教学中,我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流程一般是:创设情景,明确话题——师生互动,示范交流——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汇报展示,群体互动——师生小结,形成技能。在这个教学流程中,核心是“二三四”三个流程,在这三个流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点拨上。口语交际的教学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属于言语实践,只要学生在说,就好像达到了要求,讲它复杂,就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由的说话,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而束手无策。新课程的课堂,教师要注意的首要问题是,不能把教学预案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施工蓝图”,而要把它看成是随着学生思维变化而随时调整的“机动工程”。口语交际由于预设时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情况考虑得十分周全,所以,要上出一堂出色的好课,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把握好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找准口语交际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既能滔滔不决地表达,又能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交际能力,为培养“铜牙铁齿”式的交际能手奠定基础。

一、尊重主体,巧妙嫁接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教你学一招》,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执教者创设了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向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本领和窍门。同时,其他同学纷纷向介绍的同学提问。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想说、敢说、乐说、会说的局面初步形成,-1-

执教者积极参与各组的互动交流,待每组学生都较为充分表达后,教师因势利导把课堂活动转入第三个环节,小组内选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本领或窍门。第四小组推选的代表首先发言,该生左手托着自己用木板、鲜橙多瓶、矿泉水瓶等材料制作的《兔子的家》,右手指着作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制作材料、制作步骤、制作注意事项和为什么要这样制作等方面一一进行了介绍,这个学生一口气说了五分多钟。当大家都认为他要停下的时候,该生话锋一转:“这个《兔子的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话说五百年前„„”这时,执教者走到该生面前,说到:“你讲得真好,停一下好吗?”示意该生坐下后,面对全班同学“哪个组来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来说,教师在片刻的冷场后,采用了点名的方式让每组推选代表进行了制作情况的简要汇报,但课堂气氛“冷”了,群体互动的局面没有真正形成。

执教者在谈自己的想法时,说到:新课程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学生说多了,会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个片断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是否影响目标,而在于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动态生成,使其既不偏离教学的目标,又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既不伤害学生乐于表达的自信心,又能让生生互动的场面持续下去,达到课深入、趣正浓;课已了、趣未了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把基础教育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课堂教学活动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的。教学活动当然不应该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偏离目标的教学尤如脱疆的野马,是没有具体的路径和目的的。

笔者认为,这一生成可采用尊重主体,巧妙嫁接的方法进行处理:

一是从目标达成角度出发,打断学生发言,但应巧妙运用嫁接策略进行处理。一种处理办法是:教师从学生语言组合、知识视野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使表达的学生充满自豪感,并埋下一个伏笔,把你的故事放在下次我们召开一个故事会的时候讲,全班同学都去收集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这样处理,既保护了学生乐于表达的自尊心,又能激发全班学生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的兴趣,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第二种处理办法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可以停一下吗?”接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让其他同学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在该生解答了其他学生的提问后,教师补充一句,把你的故事在课后讲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在这节课上让其他同学介绍介绍他们的本领和窍门,看看你听了别人的介绍后,又能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作品来。这样处理,使该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在保护自信心、自尊心的同时,又能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不偏离自己预设的目标。

二是从张扬学生个性出发,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跨越自己预设的教学时空,使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得到较好的显现,把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成本领窍门的相互介绍学习,故事会和生活常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口语交际课,把阶段目标的达成进行整合,用2-3节课时间来完成这节口语交际课。这样,既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的空间,又能使课堂教学氛围始终处于一种高亢、群情激昂的状态,其他学生在倾听别人表达的同时,在“三维”目标方面受到熏陶,教师只要能准确把握以学定教、顺学巧导的技巧,适时进行评价、小结、引导,学生才会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会说得小脸通红、手舞足蹈。学生在言语表达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得到提升。

二、凸显主导,巧引妙联

一位教师在执教国标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时,用同一教学流程分别在两个班教学,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教师用古诗《游子吟》导入,用“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亲人的关爱”过渡,用教师自身经历的故事作为示范牵引,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再汇报,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回报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讨论后又汇报。最后用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父亲节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自制贺卡或写诗写信表达自己对父母亲关爱的感谢,然后在歌曲《有妈的孩子是块宝》中结束。

片段一:在一班教学时,小组汇报学生只能谈自己的事情,学生甲说:“自己发高烧35 0c,得到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乙手拿着一件玩具说:“这是我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学生丙拿着一本书说:“我去年过生日时,妈妈送我一本书。”学生丁说:“我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我和舅妈家一同生活。”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据执教讲,丧失的原因是面对这种状况,不知如何处理),交际不是互动交流,而成了学生的单向语言表述。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学生讲完后,适时插话,四个学生的发言,应该有四个切入点,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学生甲讲完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你们听了他的故事后,有什么想问的吗?“35 0c高烧”就可引入学生互动的话题。学生乙和丙接受的生日礼物,又可以导出送礼物的意义等内容的话题。学生丁的故事既可引出除爸爸妈妈外其他亲人对我们的关爱,又可以引出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外出打工,自己在家中该怎么办等互动交流的话题。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预设,二是生成,预设可以按照目标、教材内容和学情来设计,而生成就主要靠教师应用自己的教学

机智来把握。这堂课教师如果抓住了互动交流的切入点,凸显主体,巧引妙联,就将会是一堂精彩的口语交际课。

三、情绪迁移,变序教学

片段二:在二班教学时,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当教师用自己的情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后,学生情绪高涨,当学生开口讲述时,由于该班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学生想起父母时,就开始掉泪,当一个学生哽咽地说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时,班上有近半数的学生开始抽泣,看课的老师也有人在抹眼泪,执教者面对此情此景,束手无策,只能按照自己的预设方案,把学生硬往自己的思路上拉,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主要受自己教学预案的牵制太大,面对这种情感生成而不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就本堂课而言,应该采取情绪迁移,变序教学的策略来处理,教师应尽快组织这样的语言,“是啊,你们的父母亲为了你们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你们今后读书时不缺钱花,在你们需要照顾的时候,很不忍心又毫不犹豫地外出打工,你们很思念他们,他们也很想念你们!你们知道吗?再过一段时间,也就是五月份的第二周星期日和六月份的第三周星期日分别就是母亲节和父亲节,为了感谢父母和其他亲人对我们的关爱,请大家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如何在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候献上你的一份孝心,如何在今后的日子里回报父母以及其他亲人对你们的关爱。”这样的过渡语言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使思念情感转化为报恩行动,又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够进行下去,只是要采用变序教学的策略,把自己的教学流程进行调整,先讨论回报,再说父母及亲人对我们的关爱。

我国著名语言大师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课堂教学之所以称为教学艺术,就是因为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一堂成功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就是能依据学生现场思维或疑难问题,按照教学目标及时调整预设方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

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经常都会发生该不该打断和学生单向互动,学生情绪流露不利于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生成,执教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要作出快速反映,准确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避免进入生成陷阱。使口语交际课真正成为学生互动交流的阵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场所。

说明:本文发表在2007年第9期《小学语文教学》(17页)。

第四篇:浅谈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

浅谈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

针对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本教育犹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当然,像我们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数教师也就义不容辞地投入到“生本教育实验中”。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的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而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生本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本”转变为“生本”,强调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并且要高度尊重和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构建和谐、欢乐、高效的课堂氛围,这才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所在,下面就本人执教《倍的认识》一课的点滴感受,与大家分享如下:

有感之一: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更要创新教材。

上完“倍的认识”一课,我在本班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同学们,你觉得“倍的认识”这节课的什么地方最有意思?随后,对调查的情况进行了整理。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带有动画、音乐的画面特别有兴趣。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学习需要一个自由、开放而有趣的情境。不要小看这些“无关紧要”的动画和音乐,;它们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

在“倍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庆中秋节图片,引出在此佳节,我们通常要吃什么?学生随之回答月饼,然后,切换第二张图片:2个月饼为一组,有3组,并向学生介绍,这就是我们昌吉人生产的麦趣尔月饼,接着问:表示几个几呢(3个2)?应怎样列式?(2×3),然后向学生说明:月饼虽然营养丰富,但含糖量高,不易消化,同学们可不能多吃了,进行一点课外常识的补充,随后接着说道:吃完了月饼,再来点爽口的水果好吗?学生则会异口同声地回应:好。紧接着出示第三张水果图片(3个苹果一组,有2组),问到:谁能说一说图上表示几个几呢?(2个3),怎样列式?(3×2)。由于这些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就感受到2个一组或3个一组就是一份,就是一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实际课堂教学证明,我这样的设计和引课是成功的,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

有感之二:生本理念要落实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

1、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观察并比较“爽歪歪”的瓶数是“可口可乐”的几倍时,先出示一排:“爽歪歪”图片(16瓶),并很快隐去,接着,让学生猜一猜“爽歪歪”的瓶数是几个4瓶?再出示“可口可乐”有4瓶(图略),让学生同桌相互讨论后回答,有的猜有3个4瓶,有的猜有4个4瓶,有的猜有5个4瓶,就是没有人猜1个4瓶或2个4瓶,这就说明学生的年龄虽小,但已经知道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猜,并能在这一情景中估计出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结果:“爽歪歪”的瓶数有4个4瓶,这时,学生发出一片欢呼声,为猜对的学生加油,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2、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知,体验知识的生成

《数学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自由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要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熊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思维形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教材中例2的生成过程进行了丰富和延伸,使学生在具体地动手做中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倍”的表象,并体验到“倍”的含义的作用,比如: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个正方形,紧接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1个4根,随后让学生再接着摆出两个正方形,并指名板演,引出2个4根,然后同桌讨论一个正方形与两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1个4与2个4之间的倍数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以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把动与静,观察与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拓展教材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例3时,学生对“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已经理解和掌握了,于是我对例3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对例3中的标准量和条件中的倍数做了改动,标准量中添加一个“○”或条件中把“4倍”改为“5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分组议一议,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并班内交流,进一步地理解“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做几组徒手操游戏,理解并及时地抽象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和计算方法,随后立即以一组文字题加以巩固,如:7的3倍是多少?使得教学“例3”这一环节得到及时的巩固和简单运用,同时,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策略,对例3进行了拓展,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动手探索,个人与个人,组与组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呈现一种和谐、高效的氛围。

4、要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谈起生本教育,我们往往都会说:“不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吗?”“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吗?”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背叛”自己的诺言,确实,从观念到行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才能使观念和行为达到统一呢?我赞同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平时的每一节课当作生本课来上,要把生本示范课当作平时的课上来。”我正在努力这样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逐步达到统一,那么,如何才能把“备学生”落在实处?我认为,既要备学生的共性,更要备学生的个性。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这是很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

我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上过三次“倍的认识”课,每次上完后的感受都不相同,由一般到可以,由可以到丰实,记得第三次是在自己班里上课,因为本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课外知识比前两个班较好,因此,整个课堂效果很好,但在教学例2后的练习中,有的学生说: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倍;还有的学生说: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多1倍。后者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由于我没有心理准备,这一环节处理的不是太好。课后想一想,如果课前对学生了解得更充分一些,把“备学生”落在实处,既备学生的共性,又备学生的个性,这一环节可能会处理得更好一些。、由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看作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2012年5月

浅谈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生成

——《倍的认识》教学有感

昌吉市七小:路志刚

第五篇:我对互动生成教学的认识

互动生成教学

话题聚焦:

1、注意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广度开放深度开放。

2、注意台阶式的放收设计,弹性要求层层推进。

3、注意点拨式的问题引领,打开学生个体思维。

4、注意归类式的资源辨析,利用资源群体互动。

5、注意助推式的催化生长,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我对互动生成教学的认识: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景、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者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新问题“生长元”,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多元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而言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指出:“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可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特别是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的今天,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

围绕这个主题,我选择其中两个话题聊一聊,就是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和点拨式的问题引领。

一、开放式的问题设计

1、开头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导入:先让学生听音乐,在情境中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后来读完课题,再问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有言有语,有生活的经验作基础。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能激发其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其参与热情和交流欲望。

2、梳理文脉,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问:人们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呢?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在圈点勾画的过程中筛选信息并表达。

首先,教师要静下心去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理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內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要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要有自己独到地见解。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一股源源不断的水”。如果教师本身对教材钻研不透,即使在课堂上有再精彩的“生成”,恐怕教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点拨式的问题引领

1、比如:在教学《赶海》中让学生找出文中人们赶海时做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三个: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学生接着找出相关句子,我适时点拨:“你能不能也学着用这样的短语来概括地说一说呢?”通过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打开他们的个体思维。

2、在教学《赶海》时,识字理解“俘虏”这个词语的意思时,学生提到因为俘虏是人,所以俘是单人旁。此时,我立刻点拨:那你理解俘虏的意思的吗?在文中它又指什么呢?学生就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2、、比如:在教学《赶海》中让学生找出文中人们赶海时做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三个: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学生接着找出相关句子,我适时点拨:“你能不能也学着用这样的短语来概括地说一说呢?”通过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打开他们的个体思维。在具体讲解着五个动词的妙处时,我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大问题:“你觉得哪个动词用得特别妙?并说说理由。”

3、比如在学习《长城与运河》这一课时,我在推进的过程中给出点拨式的问题引领,“你对长城(其他的人间奇迹)还有什么了解吗?”通过交流,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我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4、在概括大意的时候,先让学生试着说,然后适时点拨:以前我们学过概括此类文章时用的方法是用上“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概括。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联系新的知识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他的答案表达出来。

三、归类式的资源辨析

在学习《赶海》这一课词语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记忆暑的方法,因为夏天很热,所以上面是个日,我注意到这几个词语都有这样的规律,属于形声字,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然后就顺势问:这里还有哪些生字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呢?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记忆单个的字到记忆一类的字了。

语文教学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的。例如本人在教学《赶海》时,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下载互动生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动生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共5篇]

    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 --我的好课发展观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

    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共五则)

    “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一、研究的课题:“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二、个人子课题: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三、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教育理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从本质上讲,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互动、情智同步发展的交往过程。这就意味着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心灵的开......

    大班生成活动

    大班生成活动《我要上小学啦》案例 一、主题生成及活动说明: 在三月初的一次谈话 “我要上小学啦” 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谈到我们是幼儿园里最大的哥哥姐姐,我们马上要上小学啦,而......

    语文生成性问题

    语文生成性问题解决方案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生成性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们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小学语文......

    关注学生 关注生成

    关注学生 关注生成 阳春四月,帝都洛阳刚刚送走游览牡丹花会与世界邮展的宾客。熙夏五月,又匆匆迎来参加全国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的贵客。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六千多......

    体验生成内化(推荐)

    体验 生成 内化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诸暨市枫桥镇中 周丽娟浙江诸暨311800 所谓情境体验式教学, 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