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成性问题

时间:2019-05-12 17: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生成性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生成性问题》。

第一篇:语文生成性问题

语文生成性问题解决方案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生成性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们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很大一部分指向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在面对这些资源时,更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策略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 劳伦斯·斯滕豪斯说:“当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绝大部分是非预设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教师加入争议的任一方,都会导致结果的倾向,与另一方形成对立。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

策略二:点拨引导,推波助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语文课堂上,能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如不加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可能会中断、流失,将会导致课堂的缺憾。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引导,引发讨论,启发思考,就能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策略三:另辟蹊径,巧妙变通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常常会在学生中出现“冷场”“分歧”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深钻教材,全面把握课堂教学,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巧妙变通,确保教学流程畅通无阻。在教学中遇到冷场或偏离主题的非生成性资源时,教师应适时了解、鼓励学生,并变换角度启发,把学生从“尴尬处”解救出来。做到以下几点也可以帮助老师们解决问题: 1.教师要有预设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语文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义的言语、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向的价值追求;同样,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因此,当心灵和文本相碰撞时,就会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

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做到详尽思考。首先,预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一方面,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做出预设;另一方面,结合过去学生学习的实际来做出预设,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调查了解,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应对准备。其次,预设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冲突。认识冲突可能来自学生个体,也可能来自同学之间,更有甚者来自师生之间。冲突的出现正是唤起学生学习活力、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契机。预设了冲突,也就能够预约精彩,冲突的解决往往就是课堂精彩呈现。

2.教师要有识别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他们的小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

面对这种情景,教师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学生的奇思妙谈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值得捕捉,是否值得延伸,是否让它来成就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的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因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的期待。学会耐心倾听,捕捉对话点,顺学而导,实现发展人与完善人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思想的交融,心灵的碰撞,自我价值的提高。教师还要善待孩子的提问。我时常对学生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我最喜爱提问题的学生,看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天长日久,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往往都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彰显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师生共同徜徉在语文那片色彩斑斓的天空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成就我们语文课堂的魅力。3.教师要有评价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评价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定。教师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评价得法,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创造力,还可以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不是所有的精彩都是由预设而生成的,也不是所有的预设都会有精彩生成。动态生成性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探险的过程,虽然有充足的准备,弹性的设计,但峰回路转,谁也不能预知前方有多精彩。万一遭遇失败,那就让我们把失败回炉,进行严格的审视和分析、改进后,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失败也同样精彩!

第二篇: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关注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认真钻研教材,精雕细琢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但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以使课堂教学“横生枝节”或“倒行逆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闪烁不定”的生成性问题时,我们是感到“麻烦”,还是作为一种“财富”?是让它成为空中楼阁,还是让它成为可用的、有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呢?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往往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才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蜗牛》是一篇描写作者观察蜗牛爬行,改变对蜗牛态度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课时教学一开课,我就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见过蜗牛吗?对它有什么了解?”学生们纷纷举手介绍蜗牛的一些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一位叫小杰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知道蜗牛身上的壳如果被损坏了,会自身分泌出液体进行修补的。”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一个反对的声音,“不对,不是这样的!”一个叫小刚的小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请他说,他站起来反驳说:“他说的不对,蜗牛没有了壳,会慢慢地死掉的,我在关于昆虫的百科书上看到的。”小杰不服气,也争辩道:“我说的没有错,我也是在书上看到的。”两人在僵持着,全班的目光都投向了我。当时我并没有了解到关于蜗牛壳的知识,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正确答案。我采用了老师们很常用的方法,实话实说:“老师也不知道蜗牛壳的奥秘,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电脑,请教《百科丛书》,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全班学生都兴致勃勃地点头称好。

回家后,我上网查询了这方面的知识,发现两个孩子都没有说错,只是他们表达得不清楚。蜗牛的壳有小破损,会自身分泌粘液进行修补,而蜗牛的壳完全与身体分离,它就会因缺少水分而死。第二天上课,我先和学生一起解决蜗牛壳的问题。全班孩子都眼睛亮亮地望着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当我问到昨天谁查了资料,同意谁的观点时,全班的孩子都举起手。我请一个孩子来说他的观点,他信心满满地说:“我同意小刚的观点,蜗牛没有壳会死掉。”我请他坐下,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可是刚才举手的绝大部分孩子都把手放下了。我问道:“为什么没人举手了?你们都同意小刚的观点吗?”只见一个女孩怯生生地站起来,充满疑惑地说:“老师,我在书上看到的是小杰所说的那样,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了?”我没有马上给予判断,笑着让大家再回忆两位同学说的话。通过仔细比较,就有孩子发现他们俩在表述上说的不同情况,一个说蜗牛的壳有破损而没有分离,一个说蜗牛的壳与身体完全分开,当然答案就不同了。这时我再问:“谁说的对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的都对!”随势而导,我告诉孩子们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做到准确、清楚,听众或读者才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遇到不明白的知识,我们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主动地获取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捕捉到了就成为了一节课的亮点,会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这节课孩子们就主动地去获取了知识,学会了分析比较,明白了说话要表达清楚,相信他们会记忆深刻的。

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撑,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等号型东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参与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构成和生成者,只有“开放”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放飞他们的灵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和成长,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第三篇: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

—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单位: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姓名:李英凯 性别:男

联系电话:***

邮编:030800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产物,以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为代表,使民主与科学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学术界众说纷纭。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成性问题 策略 新文化运动

引言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中如何处理教材、设计问题、学生互动等,形成一个优秀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业界,没有以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因此,希望通过简单的分析来,为本课的学习提供新的借鉴。

主论

一、关于《新文化运动》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2.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具体安排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专题三第2节《新文化运动》;(3)大象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新文化运动》;(4)岳麓书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2课《新文化运动》。

二、案例展示与分析 1.案例展示

(1)《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则材料。材料一: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示了六条“新青年”准则。1916年9月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就作者而言,《新青年》第一卷几乎是清一色的皖籍。第二卷虽然突破了“地域圈”,但仍局限于陈独秀个人的“朋友圈”内。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后,因发行不广,销路不畅,群益书社感到难以为继,一度中止出版。早期《新青年》没要多大影响。每期印数仅1000本。1917年1 月,陈独秀到北京就任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1月,《新青年》再中断四个月之后重新出版。从第四卷起该同人刊物。一批北大教授加盟《新青年》,使杂志真正以全国最高学府为依托。1919年初春,《新青年》声名大振。杂志的最高印数约为一万五六千份。1919年5月,《新青年》决定重印前五卷。自1920年9月第8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有陈独秀主编。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出季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迁至广州。自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物,次年7月停刊。

材料二:《新青年》涉及的论题包括礼教、“欧战”、白话文、世界语、注音字母、女子贞操、偶像破坏、家族制度、青年问题、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工读互助团、易卜生主义、罗素哲学、俄罗斯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社会主义讨论等众多话题。1918年12月和1919年1月,《每周评论》和《新潮》的相继创刊,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三刊同声协唱,同气相求,很快产生了群体效应。五四运动发生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400种白话报刊。数百种报刊的群体响应,意味着“新文化”由少数精英的鼓吹,发展为知识大众的唱和。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新文化”才真正成为一场空前规模的“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新青年》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刊物(办刊宗旨、发展阶段、作者队伍、社会影响等方面)?材料中哪些内容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通过这些材料,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高二(5)班的姚靓同学说:“关于《新青年》的介绍,让我知道了太多以前不了解或误解的东西,如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名刊’,也并非初期既有很多名人参与,而且很多人实在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渐成名的。刊物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众多社会问题,并非指与中共的思想相关。”张金同学说:“《新青年》等刊物通过传播新思想而孕育出了五四运动,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显然不曾预想五四年后将引发一场全国规模的‘新文化运动’。故上述诸话题不可能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办刊过程中逐渐‘寻觅’‘发掘’出来的。时代赋予了改看成长的养分。”还有学生指出教材所说的“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16000多份”,明显的错误。另外由学生道出感慨:“读一本刊物,品一本刊物,品一段历史,原来历史是这么的丰富和具体。”

(2)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

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不阻止危及他们统治的言论呢?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历史课代表回答。

生:如果是我,我会阻止的,我还没想好为什么……

师: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袁世凯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各个派系谁也没有绝对权威控制中央政府,他没关注的焦点是军事,是如何控制政权,这使得中央政权相对架空,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这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也有相似之处。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令你满意?

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科书上更本没有介绍,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课前充分的备课预设。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这就促使教师去读书,不但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日益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可下查阅资料,继续思考。

2、案例点评与分析(1)学界视点

在生成性教学中,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倍受青睐。互动,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在互动中,不仅师生关系由“我——他”关系变成了“我——你”的关系,而且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也由“我——他”变成了“我——你”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互动性教学方法,必须以对话的理念贯穿始终。对话不是简单地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会话、语言交流,而是指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对文本的理解。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知识的传递,也不仅仅是达成共识,而更多得是视野的拓展、精神的会通、人格的交流。理解不仅是接纳,而且更多的是心胸的宽阔与豁达、思想的广博与精深。所以,在罗蒂(R。Rorty)的对话中,他“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

教学案例1中设及“新文化运动中标志性刊物——《新青年》”,通过几段与《新青年》相关的材料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及其影响逐步扩大的过程。其中有些较好的做法。教是在预先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新青年》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它为什么会从上海迁到北京?他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多大影响?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教师选取了几段材料来补充学生的认识。在预设中准备好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这也是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补充材料完成师生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材正文部分的结论,在学生看来有相当高的权威性,所以很难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在顺利成章的接受教材结论的过程中也很难产生生成性问题,补充适当的材料就显得格外重要。案例中选取的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新青年》并非一诞生就取得成功,而是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与其说是《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不如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一认识对学生的传统思维冲击很大,所以容易引起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之间交换彼此的思想,从而达成共识。案例中,教师在读完几段材料后,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这些课堂笔录来看,学生表现的非常活跃,从而生成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认识。例如,姚婧同学开始转变对《新青年》的误解,明白了其内容的广泛性;张金同学认识到《新青年》的产生和发展时时代赋予的;更有同学依据材料指出了,教材中的错误,颠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盲从;还有同学从中体验到历史的丰富多彩。

教学案例1为生成型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通过补充材料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且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想交流中来,从而生成各种新认识。接下来。该把零散的知识串接起来,回归到教学预设的主题中来。本案例教师之所以高度重视《新青年》,理由有三点:一是它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二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影响大,当时很多的新思想、新观点都是通过《新青年》发表出来的,深刻影响了后来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青年,它是与旧派势力做思想斗争的主要阵地;三是对《新青年》在教材中出现频率如此之高存在一些困惑。而通过这些补充材料,究竟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样的认识?这些认识与本课的主题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在处理本课生成性问题时必须考虑清楚的。

我想本课教师应该是想让学生们得出这样一些认识:①《新青年》的影响力与它迁至北京,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本案中学生们似乎没有关注到。②《新青年》涉及的话题广泛,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关注的问题很多,不仅仅局限于民主与专制之争、新旧文学之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等,它是各种思想内容、术流派传播,“百家争鸣”的时代。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的影响,《新青年》逐渐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并且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思想宣传的主流。③之所以以《新青年》的创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因为它引领时代的潮流,在它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出现办刊的浪潮,“新文化”才真正为知识大众所接受,从而对五四运动产生宣传和动员作用。这些认识对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以及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在问题抛出去提以后还需要对学生中产生的生成性话题进行收拢、汇聚,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教学案例1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在预先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惑,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面对补充材料可能会产生的反应,即生成性问题,预先设计好处理方案;补充的材料实际上是为学生的思想交流搭建平台,叫时应以真诚、开放、平等的态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的言论中发现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准确、到位;对思想上生成的火花,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需要把他们桂英到课本的主题内容中来,即回归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中。

在教学案例2中,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北洋政府对待新文化运动的态度问题上,它属于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性问题,这位教师处理方式比较好,既然学生感兴趣,就先抛给学生讨论,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同时也给教师思考的缓冲时间。历史课代表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反映出学生对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状况普遍存在欠缺,所以教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出现思想界异常活跃局面的原因,并把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想文化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案例2较成功之处在于:①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的兴趣对教学行为和思路进行机制性调整,不完全由教学预设牵着鼻子走;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不是通过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集思广益,先征集学生的看法,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再加以解决,做到对症下药;③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首先,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当做话题供大家探讨,这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很有成就感。其以平等的身份对话,尊重学生,在处理学生生成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

面对类似案例2中的突发性生成问题也可以进行以下处理:当学生的看法如“我还没想好为什么”或者五花八门时,教师可以给出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接近事实真相。关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必修一的教材中已经涉及,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逐层剥析出当时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得出中央集权薄弱的结论。但如此处理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这一生成问题有充分地理解,如果课堂生成问题是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不是以采用学生讨论、逐层引导等方式,只需向学生说明:“我对这一问题也不是太清楚,不是以采用学生讨论、逐层引导等方式,只需向学生说明:“我对这一问题也不是太清楚,我们都在课后查阅一些资料,下次课再来交流。”切忌老师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承认自身的不足也是平等对话的一种形式。但针对课堂生成问题,在下次课上务必解决,不要给学生留下遗憾。

对《新文化运动》一课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包括以下两类。

一类是预设下的现象。对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能存在困惑,如为什么以《新青年》的创刊作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等等;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可能存在的反应,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时,如果只是简单罗列出教材谈到的三个方面,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可能出现打瞌睡的现象,所以这里的处理方式最好是补充一些新鲜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结论。讲到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时,学生很容易就陷入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困境,而没法真正理解结论的内涵,而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也有所差异。

另一类是不曾预测到的现象。课堂上出现不带有普遍性的个案,如有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简单的知识点存在疑惑或误解,其他学生可能发出哄闹声,面对这种意外生成问题,给学生鼓励,尽量找出他的闪光点,使其重拾信心,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些情绪性表达,如何平复学生情绪,如何指导学生,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考验;学生在课堂呈现出的状态与本人的教学预设存在差异,如教师提供关于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材料太难,学生无法理解和归纳,此时,如何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地结论,这对教师处理课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课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再设计。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来预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对策。然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远多过上述提到的问题。所以,希望更多的同行能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共同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②丹东尼奥 M 贝森赫兹 PC 《课堂提问的艺术》、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③沃尔什 JA 撒特斯 BD《 优质提问教学法》、刘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④肖峰 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策略

—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单位: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姓名:李英凯 邮编:030800

第四篇:浅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定稿)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王益乾

【内容提要】:课堂生成性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实践中常被忽视,或被简单否定,或自由放任,或生搬硬套。鉴于此,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树立重视生成问题的意识,及时捕捉生成性问题,依靠教师的教学机智,巧妙利用生成性资源等,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处理误区具体对策

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也就是突破教师原有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见到的,实施课堂教学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作为教学预想之外产生的教学资源,利用的好坏不仅体现教师素质的高低,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行,拓展教学内同的深部和广度。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处理生成性问题时的常见误区。

1、生成性问题被忽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和要求,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迅速捕捉和处理。忽视学生的这些想法和要求,会使学生产生火花,却没有点燃知识。如在一次《文化生活》的公开课中,老师让大家回顾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一学生在下面大声回答“六一儿童节”。大家起哄式地大笑,而这位教师没有理睬,采取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冷处理方式。想必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在这节课上有被忽视,大家的“笑”被忽视,这显然是本节课的遗憾和败笔。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个同学的回答,针对同学们的笑,拓展、加深分析,我想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会的另一方景象。

2、对生成性问题进行简单否定。懵懂阶段的中学生遇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时,难免产生偏颇的观点,这时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正确分析、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而不能简单地就行世俗性地否定。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90后”的高中生,他们更加排斥世俗的观念,而追求新颖的、独到的见解。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在讲“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教师在课件中列举了一系列先进人物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讲到我在上学的途中经常看到一些公交车站牌被人损坏,路边垃圾桶变得缺胳膊少腿,从报纸上看到长江大学的学生勇救落水者,却无人对他们施救。教室里边的气氛骤然紧张,学生说的也是事实,但这可能是教师很不希望学生举的案例。对这样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又是怎样处理的呢。那位教师只是简单地说这是特殊情况,是现实社会中的极个别现象,粗略地对学生的渴望进行搪塞。这样简单平淡地化解生成性问题,缺少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正误搏弈的精彩,课堂失去了学生认知领悟的过程,学生也不能真正心悦诚服地接受教材观点。

3、对生成性问题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课堂生成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式构建,生成性问题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的生成、解决和处理,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自由放任。如一次公开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在列举了很多消费现象,大部分是积极的消费心理指导下的消费行为,但也有人提到“攀比心理”“超前消费”等负面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同时分清主流与支流的辨证思维方法看问题,然而上课的教师却附和式的讲,现实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现象,比如还有……这显然就没有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处理,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体会不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也不知道以后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社会现象。

4、对生成性问题采取生搬硬套。不同是生成性问题,由于出现的条件、时间不同,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不具体分析而生搬硬套。如讲到“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引进了这样的课堂案例:《士兵突击》主演王宝强成功的原因分析。有的学生说其成功是他自身条件适合扮演农民,另有学生说他自身条件不好,怕别人笑话,背水一战是他成功的原因。对第一种观点学生们都觉得无可厚非,在预料和期待之中。而第二种观点就有点突发而来。面对这个出乎预料的答案和不少学生的赞赏,教师点评为:能出于现实实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创意。显然教师对这个答案的点评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痕迹和嫌疑,并未真正处理。

二、处理政治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强化意识,及时发现生成性问题。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这种交往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主导作用的发挥就需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主动创造产生生成性问题的氛围和环境,努力提供产生成性问题的条件,通过课堂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问和留足学生提问的时间和内容空间等保证措施来实现。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时刻警惕和准备着根据教学的进展和动态,把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

2、发挥好教学机智,巧妙利用生成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因此是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如一节高二的政治课课题是“学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有“违法必究”的内容。有学生提出在“违法必究”的要求下“未成年人保护法”能落实吗?其实,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疑惑,那就是法律制定好了,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由此恰恰可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迅速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那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触而就,为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比较,学生在辨证思维指导下消除了迷惑。这节课中老师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课堂讨论中的激烈碰撞声多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这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3、坚持方向性引导,拓展动态生成教学的内在张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进行国家意识形态和公民教育的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都应该朝着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方向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变化、发展。简而言之,要注意思想政治课的方向性。在一节高二的政治课上教师为了强调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分析了一个案例:我国高级驯兽师李正丙对动物比对人还好,创下了能够在一个星期内驯服成年老虎登台表演的世界纪录。然而教师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脱口而出:“那是因为对老虎不好的话,老虎会把他吃掉。”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生成问题,恰恰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硬朗朗地立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信息重组、不断地催化和引导教学资源的转化、不断地创造和开发。

4、深化开放式教学,追求课堂教学鲜活和精彩。

只有全方位开放的课堂教学才能具备“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源头活水。如,同样是讲“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内容,另一个教师执教,就是另一番情景:教师面对阳光照在教室里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看不清字幕的课堂现场实际情况,转身拉上了教室的窗帘后,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满堂爆发出会意的大笑)教师借机要求学生就他的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景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学生生成性的问题就源源不断,有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选择文科班学习的原因的;有从自己兴趣特长、爱好和理想举例的。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真是活力源于真实,魅力源于方法。

教学不只是知识、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知识、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利用好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

参考文献:[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春梅《高中政治新课改之我见》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4期 [3] 席中华.对政治新课改的认识[J].广东教育教研,2007,4期

邮寄地址:新疆石河子市第一中学 王益乾 邮编:832000 电话:***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实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既是思想观念问题,也是方法策略问题。只要我们从心底认可、尊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把它当作是宝贵的课堂教育资源,当作灌注出无边春色的“源头活水”,那么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充满绚烂的生命情趣与浓郁的春天气息。只要我们充分地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定会如鱼得水,其主动性、创造性定能最大能量的发挥,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课堂也势必会愈发精彩迷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必将会饱享教育的幸福!

下载语文生成性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生成性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3《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子课题方案范文合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子课题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生成”:想说爱你不容易语文论文(合集)

    今天,我要把对“生成”思考过程中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和困惑与大家说说,“抛砖引玉”,以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和把握。 我取了个题目:《“生成”:想说爱你不容易》。有老师会问:你为......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响水中心小学 董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孙绍振 正在取得大一统优势的教学观念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比起长期无视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被动灌输的容器的做法,这自然是一大进步。主体性,相对......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的系统性问题(精选5篇)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李媛 摘要:本文根据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究其主要原因:写作教学内容缺失得出写作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相关问题,列举了初中阶段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内......

    互动生成

    关注学生的小想法 高中语文组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

    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苗头性问题(含五篇)

    ****疾控中心关于 班子成员存在苗头性问题的自查报告 市委“基层组织建设年”第四督查组: 根据《关于围绕“人人创先争优、共建幸福安岳”主题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