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可见,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何等的重要!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我们应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然后每天熟练的背诵一遍,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古人云“拳不多手,曲不离口”,只有每天坚持,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要强调背诵,是因为这是形成语感的唯一途径。“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儿饼”、“成功从来只属有心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工夫就在写作前,而且主要在阅读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平日里,教学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言的积累最下工夫的应该是让学生把课文读进去,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
二、引导学生语言灵巧的运用
积累精美的语言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能力,但是只有积累,没有运用,我们就不能将这些积累的语言灵巧的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通过仿写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运用,仿写就是在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字数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动或增添一些词语和句子,使之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沙宝亮的《暗香》: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稍作改动就可以变为: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笔就在风起雨后,书写人生。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让它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父母眼神里,用你笑容为我壮行。让心在灿烂中前行,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仿写应与积累保持同步,每天坚持一次积累、一次仿写,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运用语言的技巧了。
三、启发学生创造自已的语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真正形成有自己语言风格,就必须学会创造。在语言积累和仿写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应开始着手于自己的创造了,所谓创造,就是用自己的精典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要学会创造,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感外,还必须掌握一定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来讲经典的语言应具备三个要素:1.语言的节奏;2.修辞手法的运用;3.典雅词语的运用。语言如同音乐、舞蹈,是有节奏的。所谓节奏就是由一对相反的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如音乐的节奏是由声音的高低、续停等形成的;舞蹈的节奏是由动作的刚柔、快慢等形成的;而语言的节奏则是由语言的舒缓与激越形成。整齐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缓;短句子激越、长句子舒缓。因而要形成语言的节奏,就是必须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其次,作文的表达追求形象生动,作文的语言力求典雅。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积累得越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以至于思想积淀就越有益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自已能行动起来,让自己的语言生花,令自己的语言添彩,在文学的天空下插上绚丽的语言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美的语言,如果说文章是草,那精美的语言是草中之花,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说文章是大海,那么精美语言是海上的日光,令人心旷神怡。通过积累语言、仿作运用语言、创新语言的不断训练,来增强同学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阅读训练的培养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阅读训练的培养
工
作
总
结
教育家陶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这语,书面为主,不可偏指,而为之”。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要搞好阅读训练,应以情感为重点,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并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在享受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
课堂45分钟,是一池死水,枯躁无味的还是轻松活跃的,生动活泼的,在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架御能力低高。要让课堂充满活动,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说过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而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心灵体验、学生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而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例如教《勇气》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如下一番开场白:“大家看过《淮海战役》这部电影吗?在我的记忆里,一幅支援前线的画面尤为深刻。男女老少,众多的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硝烟炮火、泥泞暴雨将家中的所有,自己亲手所做的积极送到前线。陈毅将军曾深情地说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看着这样一幅幅画面,品着将军的这句话,我们能说什么呢?人民是伟大的。他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为了正义他们甘愿付出一切。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勇气》,便是展示人民的伟大的一篇作品,请大家仔细读,细细口味”。如此充满激情的话,鼓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理解课文,活化课堂教学作好感情上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将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须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习《龟虽寿》,我先饱含感情地朗读,然后学生试读,先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谈谈从电视剧、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关于曹操的故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更有同学在座位上摇脑地摹仿曹操的样子。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言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在老师感染、引导下,让学生热爱语言课堂,走进课文塑造的世界里,与文学人物、与作者作交流。在45分钟中品味语文,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语文知识博大精,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教学,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投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作品,流行歌曲,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烩炙人口的歌,其歌词可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对修辞的巧妙作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爱语文爱生活。我曾要求学生从电视节目中搜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对这次活动兴致很高,纷纷积极搜集,认真分析。有的同学喜欢其修辞的运用,有的则喜欢其画面的设计,还有喜欢广告内容的积极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业作品,是对课堂这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书,是人了解世界的窗口。读书,可增长知识面,塑造人的思想性格。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课外阅读活动为半径,让语文教学得到延伸,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热爱读书,读书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那我们的努力就有深远的意义,远超出考试之外。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伊旗第四小学
三年级数学组
王桂梅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被认为是语文科老师的事。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容易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只要会思考,能解对题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与同学交流时经常因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缺乏起码的完整性、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无法正确地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得到锻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能够准确、流畅、合理、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问题向他人表述出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了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电缆车、风车、滑滑梯等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完整地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会说国旗作直线运动,推窗门、电缆车也是作直线运动,风扇、风车作转圈运动,水龙头的水作直线运动、水龙头的开关作转圈运动、滑滑梯作直线运动。接下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有什么不同之处,可以怎样分类?有了这些观察、比较,再加上老师对平移与旋转的阐述,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就水到渠成、轻而易举了。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示范用小刀“切萝卜”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切”成长方体的过程。要求学生说说:你从老师“切萝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是怎样形成的;再通过对实物(如火柴盒)的观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等实践活动,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这样,通过学生观察感知,动脑理解,动口表述,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说理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国庆节挂彩球,每隔10米绳子挂一个彩球,挂十个彩球需要多少米长的绳子?”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马上反映出答案是10乘10等于100,但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觉得答案是9乘10等于90,可一下子说不清自己的理由。于是,我及时改变题目,改成“国庆节挂彩球,每隔10米绳子挂一个彩球,挂2个彩球需要多少米长的绳子?”。通过这样一改,很多小朋友说只要10乘1等于10。接着又有学生编出挂三个彩球的题,大家得到一致的答案为10乘2等于20。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间隔数要比挂的彩球数少一”这个规律。
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摆: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看:引导学生观察①沿着长每排有几个小方块?②沿着宽共有几排?③沿着高共有几层?④这个长方体一共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想: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②根据长、宽、高的厘米数,可以知道什么?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推:①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的厘米数与摆小方块时的“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②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③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表述的?表述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应具备哪些条件?表述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高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要“棱长×棱长×棱长?”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考并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数学语言恰恰使这一过程得到实现和表达。可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表达。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论文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表述的完整、准确,就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后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慨念的方法,在很大程腰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就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积、商、矿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慨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
例如问:“什么是积?”有的学生答:“两个数相乘的和叫积。”于是教师问:“和是指什么?”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积。”
2.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用词准确、筒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强,表达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形成加以艮好的影响。朱智贤教授明确指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思维和语言相比,思维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有形、声、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把握。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相比较,运用语言的能力易于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语言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读课文、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如:有男生7人,女生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动手摆摆小捧后,想想:
(1)男生、女生谁多?
(2)女生的人数可分成哪两部分?
(3)怎样算女生有多少人?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利用教具图表直接演示,训练学生用数字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司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读课文后,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明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如:让学生判断4589能不能被9整除?为什么?可让学生叙述为:因为4589各位数的和是26,26不能被9整除,所以4589不能被9整除。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要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练。如有的学生说“12是倍数,4是约数”,这样说是不准确的。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37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因为37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所以37是约数。”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在语文教学的言语训练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科特点,数学教学通过抓数学术语、句、篇,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内部言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过严格训练,使学生能连贯地、有条理地、有根据地论事说理、解释现象、争论问题、批驳错误。
第五篇: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本功,苦练语言基本功。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 歌词创作 情感表达 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