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第一篇: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有限,交际活动局限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小天地里,学生们课外时间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进行交流,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语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的差异,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字组织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诵读”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极少讲字说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好像有些“读死书”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语文教育,从“人之初”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要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要精通记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数倍的注解及其他的有关资料。教书先生在这里抓住了“诵读”、“背诵”的关键,不去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模仿、积累、训练、自悟,一遍遍地读,最后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可见,封建教育中重视“诵读”的历史功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抹杀的。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过程中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诵读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此说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扬“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应当是相当好的。

一、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极被动,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认知,学生缺少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如果让他们默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比较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诵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诵读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朗读更为出色,学生会在预习的时候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运用质疑的方式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少讲、精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诵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的汇集、要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更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其中!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怎样准备起来的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道破了诵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诵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时又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有关不同文体结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区别、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的异同,体味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会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读作品的内在美感,积累有关写作知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作起文来写之有物,谈之有理,说之有情,表达有章有法,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进行诵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从生理学角度看,要“说”好,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锻炼,而反复的诵读,不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诵读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诵读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山区语文老师,应更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具体环境因素出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性格都未定型,可塑性强、头脑灵活这一特点,运用教材中大量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选文,充分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是非常适宜的。我们决不能认为“死记硬背”已不合时代潮流了,万不可把这一优良传统丢弃,对待它正如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只要重视它,创造性地运用它,就会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活”的方法。

第二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汇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提要: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历史传统、现状分析、重要作用、实施办法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的观点。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文教学;诵读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一、注重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叶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 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如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二、当今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诵读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放弃了语文教学注重诵读的传统,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上,总是从主题、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艺术特色的分析着眼。就连古典诗文的学习,本来应该通过反复吟诵,从整体上把握与领会诗文的意蕴精神,也被分解成一块一块地死抠字眼,大讲句式语法,弄得学生兴味索然。

不重视诵读,其后果是严重的。

首先,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学生的思维难以参与,能力无法提高。老师分析过多,学生就无暇感知。那么,教师的分析也就成了架空的分析。尽管有的老师也重视学生的课堂预习,但由于预习的任务定位在解决知识性的问题上,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还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为升学而硬着头皮听老师分析,也会因思维无法参与而一无所获。

其次,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满堂繁琐的分 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学生在这些碎片的牵制下,无法联系生活体验、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无法进行审美体味。长期如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甚至发展到反感、厌弃的地步。

再者,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理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干巴巴、空洞洞。

三、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诵读

摆正读与讲的关系,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仁已经认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1、诵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读全集,愈多愈妙。乃自少至老,诵之不缀,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清人贺贻清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着极为微妙的差别。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而要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涵。

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搞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重点训练学生诵读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片断。诵读时用轻柔、舒缓的语气,学生就能感觉到作者写荷花的清丽、晶洁、娇美,月光的素淡、朦胧、恬静,字字含情,语语蓄意,在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讴歌月亮高洁清白的同时,也寄寓着 作者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还体会和理解了蕴含其中的感情。可见,诵读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

2、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年来,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了当今语文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所谓培养语感能力,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化,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诵读训练了。朱熹在《朱子学记》中要求学生大量诵读,直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培养的也正是语感。清代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则阐述得更为详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们的前辈教育家虽然没有什么理论的指导,但他们凭经验去做,也取得了成功。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诵读对语感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确实,通过不断诵读,优秀作品中那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在诵读者脑子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具体、生动的范例,它们总能十分具体地启迪着人们的思路,并表现在人们的口语或书面语当中。而这种效果不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能得到的,也不是只靠眼看手写所能达到的。

3、诵读有利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古代文学家杨雄曾说:“言,心声也。”高尔基认为:“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语言的准确、明朗、响亮和动听而产生出来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和有感情地诵读这些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课文,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心声动情”,又能使学生在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方面受到熏陶。

如教《听潮》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字、词、句、篇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就能使学生凭借联想、想象,感受到大海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和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助想象对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

4、诵读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

众所周知,汉语有容易形成音乐旋律的独特优势和琅琅上口、韵味无穷的显著特点。诵读汉语,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人脑在处理汉字信息时所采用的双重编码,既用语音编码,也用形态编码。这也就是说,人在诵读以汉字写成的文章时,既可以由发音或语音的听觉表象去了解含义,也可通过观察字形去直接了解含义。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视觉中枢在枕叶,听觉中枢在颞叶,运动中枢在顶叶,所以诵读实际上是一个将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传入各个脑区,然后进行整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信息整合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诵读的历练中实现的。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这种既“阅”又“读”的诵读活动必然会对人脑潜能的开发大有益处。

四、语文教学如何加强诵读

1、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目的,诵读不只是熟悉课文,念准字词。它是要使视觉的文字变为听觉的声音,使写在纸上的书面语变得有声有色,它是感知语文教材的重要方式。因为任何作品都是由内在的精神意蕴与外在的文字声律所构成,诵读就是由表及里,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

由于性格爱好、兴趣追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诵读的喜爱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学生表现欲较强,对语文课热爱,也喜欢诵读,并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我们就可以对这类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让他们进入情景,把自己想象为文章的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诵读时要动真情真意,要读出美感,倡导他们“美读”。

而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诵读能力也相应较低,有畏惧心理,我们对他们一开始就不能提过高要求,只要他们敢于读,就应及时鼓励。教师要给他们多提供一些登台诵读机会,努力打消其畏惧害羞的心理障碍,反复训练,发现好的苗头就加以表扬。并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勇于表现,努力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督促指导,传授正确的诵读方法

首先要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自然而不做作,这是诵读的基本要求。诵读既不能拿腔拿调,也不能等同于平常说话的语调,而是要根据诵读的内容来安排语调的抑扬顿挫。

其次,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所要表现或抒发的情感有较深入的体会。诵读时动真情、有韵味,随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变读者为作者,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作品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把握作品的环境背景、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爱憎感情,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准确地安排诵读全篇的快慢、强弱,才能强烈鲜明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才能以真情打动听众,体现出作品所蕴含的意味。

再者,必须注意语言的语调、轻读、重读、停顿和标点符号。课文是个有机体,字、词、句只是大小不同的局部,要想把一篇文章完美地读好,就不可忽视细微处。应正确把握语调,口气不同,语调不同,学生诵读时要求他们根据内容确定语调。重读、轻读、语调都是诵读时应注意的,标点不同,停顿不同,声调也不同。

另外,要加强教师的范读。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于漪、李吉林老师的课上得十分出色,这跟她们注重范读有很大关系。加强范读,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3、读思结合,动口又动脑

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炼字、遣词、造句、谋篇、运思的知识,并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而诵读在这些方面都是大可借助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有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内容,借助诵读,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我们只要抓住诵读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有效配合,就可以做到珠联璧合。这就需要把读和思联系起来,边读边思考,从语言结构入手,进而去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注意诵读时的轻重缓急同文章的情感起伏相照应。诵读后再深入研读课文,消化吸收,悉心揣摩。这样,定会对课文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4、读写结合,动口又动手

文章积累越多,阅读能力愈能提高,不仅优秀的古文需要积累,即使是现代文也需要积累。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提炼、润色、精心组织安排的,在词汇、句式、表达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来揣摩、领会、学习,到写作时自然就会调动所有积累的语言材料,按照头脑中掌握的诸多句子中的用法与意义写入自己的文章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提倡多读多背。日久天长地积累下去,大量语言素材定会留在大脑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所幸的是,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诵读方面已有很大改进,作出了明确要求,课后练习也强调读和写相结合。相信经过十几年的训练,中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将会较以往更为扎实,表达能力也将会有较大提高。

总之,诵读经古今实践证明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诵读的意义,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读思结合,读写结合,使语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

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专家的报告我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读,初中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读好文言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读准字音,读时要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我在教学中,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默读,圈出生字新词,解决了文字障碍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做到读通,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做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第三读出意境与情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的形式很多,如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相互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可让学生集体诵读,这样,更能体会到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也可让学生自己诵读,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诵读的设计,还要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积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笔记本,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二是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三是成语:百废具兴、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皓月千里、一碧万顷、浩浩汤汤。我告诉学生如果带上成语的意思和用法会更好。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学到“薄暮冥冥”的“薄”时可引出成语“日薄西山”。讲到“长烟一空”的“一”字,可以联系“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这样坚持下去,不断积累,就能积少成多,越学越容易。

第四篇: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_2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记录。进行教学反思,要做到思而有得,要有理有据。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把开展教学实践反思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式,在实践中确立反思的意识,正视反思,实时反思,有效反思,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形成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以此来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教学也称不上真正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1]由此可见,写教学反思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记录。因为教学反思记录,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是一笔巨大财富。那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改变过去那种只教不思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败笔和亮点,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有利于归纳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完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归纳“得”,即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反思“失”,即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使我们对教育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我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在反思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在教学反思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等,可以为写作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 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作为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就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目的、动力、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对策,对症下药,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和谐师生关系

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已的教学行为,提高教书育人技巧。

二、讲求实效,反思应做到思而有得

教学反思要“思而有得”。这里的“得”,特指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记的心得体会,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在反思时把这些内容及时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作参考。

1.记载精彩之笔: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具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放;出神入化的学情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堂小结等,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均可以具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牢记失误之处: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不免有疏漏、失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内容处理不恰当、环节安排不合理、重点突出不明显、问题设计不科学、合作落实不到位、语言评价不得体等。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深沉的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要领,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3.记录意外偶得: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感情交流不断融洽,此时,师生往往会产生灵感,出现意外的偶得。意外的偶得往往来自思维火花的捕捉,它们悄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以后的教学也就失掉了好的素材。如教师讲授时,姑且增加的内容或者转变的教学要领等;学生回答时,某些新颖的见解及质疑;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教学是个师生相长的过程,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

4.分析教学效果:每一节课后,我们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等。鉴于此,课后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教”与“学”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联系实际,反思讲求有理有据

教学反思要有较高价值还需要思而有理有据。这里的 “理”“据”是指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实现教育优质化。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优质教育来源于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与经验。为教学反思提供的“理”“据”的主要来源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课标中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 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因此,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师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三)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活动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都关乎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并认真反思总结,为以后的有效的教学提供依据。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果之花”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是自身进步的起点,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和发展。教学反思能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不断发展的新天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就能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使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把开展教学实践反思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式,在实践中确立反思的意识,正视反思,实时反思,有效反思,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形成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以此来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参考文献:

[1]转引:《注重反思的作用》,吉林出版社。

[2]《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第五篇: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南华县五街中学 鲁有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整个精神面貌。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他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以后的荀子更进了一步,他在《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就不但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美育“入”、“化”的特殊功能。近年来,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把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把美育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在实施美育方面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文学是一门描绘形象、传达思想、表现感情的艺术,因而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然带有审美玩味。中学语文作为文学这门语言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入编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我们在教学时,也就必然要运用与文学特性具有相似点的美感的三个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来进行审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审美带有民族(这里指狭义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任何一个审美主体都难免受到其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濡染。审美主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定势(惯性)的影响,审美心理变了,赋予审美客体的意义也就变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在彝族文化中却用来作为丧服的颜色。挂在“太阳历公园”的牛头骨(图腾崇拜),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看来可能就只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尸骸,根本不会产生美感;逢年过节彝族男女相互抹锅烟子以黑为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未必认同。同理,虬枝盘旋的所谓迎客松,展翅扑腾的大花蝴蝶,彝族都认为是不祥之物,避之唯恐不及,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审美。了解审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就不会按汉民族的标准“一律”要求学生,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也就更能显现出它的丰富性和多彩性,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美育的形象性

从审美活动的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接、具体地进行关照,以激发和净化感情的。语文学科正适应了这一特点,因为语文课是以语言或文字为物质媒介,构成一种想象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没有直观性而有想象性,从而为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诱导读者在想象中体验并补充作家所创造的形象。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种想象性的艺术形象,应该重视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透过字面领略内容的意蕴,把握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具体感受,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例如,我们在分析元代散曲之绝唱《天净沙·秋思》时,就不应只停留在字面的简单理解上,而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上进行审美玩味。它全篇仅28个字,既不夸张,也不用典,而只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在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的古道上,骑着一匹瘦骨伶仃的驽马踽踽独行的游子形象。然而,这一形象的出现,却经过了作者一番精心的艺术渲染:首先,意境创作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游子内心的愁思,而是精心选择几个最能触动游子愁绪的景物,从色彩、情调、构图上巧花心思,创设一种凄迷的意境氛围,达到化景为情、物我合一的艺术审美效果。其次,语言上精练简洁,前三句由九个独立的名词构成九个独立的视觉意象,加强了直觉性、绘画性、雕塑性的审美效果,使多重空间的事物同时出现,这就加强了空间的张力和审美的玩味。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挖掘语言的意蕴,品味作品中所建构的意境美,进而感知和把握作品中所创造的美的艺术形象。这是语文审美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形象性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文学形象是间接性的,学生只有借助教材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自己的审美再创造,获得直觉的形象感觉,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中的艺术形象,使这个形象栩栩如生地凸现于学生面前,是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我们说,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具体的审美感受。即便这个形象本身是生活中的丑类,如《儒林外史》中那个悭吝、贪欲、嗜钱如命的严监生,契诃夫笔下那个媚上欺下、反复无常、如蜥蜴般善变的奥楚蔑洛夫等,虽然作者并不能把他们描绘成“一副美丽的面孔”,却可以“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即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美丽地描绘”他们丑恶的本质,使之转化为具有自我否定价值的美学形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审丑”进行审美,可以通过作品中形成的对丑进行审判的倾向,懂得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作出区分,从而弃恶扬善,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二、语文的审美教育中渗透着情感性

情感性是美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美与情感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根本上说,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审美化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畅。”

语文课上,对于这种情感教育,更可以作充分自由地发挥,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流淌着作者饱满酣畅的思想感情。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中对旧制度和封建代表人物都作了假、恶、丑的评价,抒发了深恶痛绝的情感;而对被压迫人民和被旧制度摧残的不幸人物则作出某种程度的真、善、美评价,寄以爱或同情,如在《药》这篇小说中写了夏瑜坟上的红白色的花圈,就体现了他对秋瑾烈士的理解、赞美和热爱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情入手,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的分析,引起感情上的种种反应,在审美对象中观照自我的影子从而引起或悲或喜、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名篇《背影》中,以平实无奇的笔墨,近乎白描式的写法,勾勒了一幅父亲买橘的背影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从字面看,这段文字写的不就是父亲买橘的事情么?这是很平常的呀!然而就是在这样平实的叙述中,却蕴含了多少父子深情!因此,对于这样的文章,就要抓住作者的感情,从情感教育入手,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美育熏陶。父亲是个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是多么不便,可他为了儿子路上有解渴之物,自得其乐地在大庭广众之下笨拙地爬上爬下,那朱红的橘子在学生面前就会很自然地幻化成唐代诗人孟郊笔下那“临行密密缝”的慈母手中之线,以至于当作者潸然泪下之时,学生也就不能不从心底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慨了。

朱光潜语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不能强迫的,因而美育具有诱发和疏导特点,对美的热爱要靠美的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都是大有裨益的。读罢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耳边那持久不绝的鼓声,动人心魄,令人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这首对陕北人民生命与活力的颂歌,带动我们为生命呐喊、自豪;把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朦胧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地体验生命过程中的积淀、勃发、沸腾与升华。

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因此,在授课时,就要有意识地抓住某种契机,创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动力。这种情感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育熏陶的功力,甚至不亚于带有强制性的其他教育形式的功力。

三、语文教学中还伴随着审美教育的愉悦性

愉悦性是审美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是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事情,不能有半点的强迫和勉强。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有色彩,而且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语言的抑扬顿挫、音调和谐以及由它的节奏、语调的高低快慢与音律等构成的旋律,这种音乐性不仅是形式,而且是作品内在情绪的表现,富有愉悦性;同时,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语言美、景物美、形象美、人性美、意境美……也无不引人入胜,令人心往神驰。《三峡》中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泉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我们勾画了温情脉脉的小山摇篮图,动静相间的雪霁初晴图,剔透玲珑的空灵水晶图。凡此种种,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愉悦身心之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论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愉悦性,我认为应该提到汉字的书写,尽管很少有老师在论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时论及书法审美的愉悦性。《语文课程标准》

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充满个性的线条艺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的门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它通过复杂、丰富、多变的笔墨关系,以线条的曲直、长短、轻重、浓淡、疏密、刚柔、枯润等形式来抒情达意,反映传统文化的精神;二是实用的,恪守技法原则,重在笔法、结体、章法的学习与掌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入手,加强楷书技法的教学。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即楷模、楷范,就是标准字体。人们历来认为初学书法宜从唐楷入手,其利多弊少,已被历史证明。教师可将欧阳询《九成宫碑》、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神策军碑》等放大成复印件,悬贴在墙上,让学生成为审美主体进行欣赏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旦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就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爱好。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要多加肯定与赞许。通过共同的探讨,然后逐渐揭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欧字方整严谨,具有冷峻之美;颜字宽厚博大,具有雄浑之美;柳字清刚遒劲,具有劲健之美。特别是对“颜筋柳骨”更要做形象性的阐释。并说明:书法确是写字,但更是一种艺术,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

美学家认为书法是一种造型(线条)艺术,“它以字的用笔和间架所形成的形体和动势,反映出书法家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某些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表达的是心迹,反映着心中翻江倒海的连绵波澜,展示强烈个性,突出个人神气。力求笔法的精微,结构的合乎情理与章法的一气呵成,这正是书法上追求的目标。书法欣赏也同散文欣赏一样应把“形神兼备”作为书法艺术美的重要标准。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风格等。因此,我们欣赏书法,包括欣赏点画的线条美、结构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和全幅的风格美。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学生练的大多是钢笔字,学生临摹的也大多是庞中华和司马彦等的钢笔字贴。因此,应当结合实际注重指导学生练习钢笔字。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笔讲究。钢笔楷书的书法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形态、质感的线条,不同的线条需要不同的用笔方法去体现。钢笔楷书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用笔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呆板等毛病。因此,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用笔方法。

2、笔画分明。钢笔楷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做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3、结构方整。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

至于各种笔画的写法,已有不少专论,兹不赘述。我们让学生练书法,未必一定要他们成“家”。但要让学生明白书写规范工整,才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致力于创造这种愉悦性,形成审美体验,从而使学生丰富知识,培育灵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养成美德。

基于上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三个特点,我们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时应当注重从文学形象与作者情感方面入手来分析作品,善于运用美育手段,调动审美因素,以真的形象熏陶学生,以善的情感感化学生,以美的旋律和线条愉悦学生;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字词作适当的解释,对内容作合理的德育点评,寓智育、融德育于美育之中。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既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又能按照美育的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愉悦身心,开拓思路,增长才干。

参考书目:

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们文学出版社,1991.2 ②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 ③ 李健夫《美学的反思与辩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 ④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⑤ 陈福安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 ⑥ 皮朝刚《中国古典美学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二辑。⑦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下载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

    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2)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反思 (2)”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语......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渗透 摘 要:文学作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形成学生很好品德的润物细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

    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如何使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说到诵读,有好多人都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至于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

    朱春霞论文-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能力。驾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提出这老掉牙的问题好像是不顺应时代潮流,但事实上,学生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