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第一篇: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累的具体要求,学习高中语文要重新审视积累的内涵,关注新课标视野下语文学习中积累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很少”,积累的贫乏,使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梗阻。尽管我们迎来了一个浪潮汹涌的信息时代,在检索信息上,网络技术虽然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如虎添翼,但是这些海量的纷繁的信息资源毕竟是游离于我们身心的外物。如果我们不重视积累,不重视筛选、提纯、消化、吸收,涵蓄,依然不能内化为我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当代语文学习者要培养自己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常言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一个生命繁衍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语文学习的生命才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二篇: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论文

[摘要] 德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使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导”。因此,德育必须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达成德育的目标。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

[关键词] 德育;学生;教育者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 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 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 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 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 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 514 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 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32.[2] 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赵祥麟,顾岳中,张伟建,檀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3]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33.[6] 丁海东,李春芳.德育时机新探[J].山东团校学报,2000(3):24-25.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越来越被忽视。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朗读的作用和朗读的方法三个来方面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应重视朗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环节 朗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几乎被忽视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高语文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也应受到一定的重视。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正在被忽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朗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朗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朗读,有直接关系。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的意义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中成章”?可是,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朗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之前,朗读者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细读原文;充分揣摩体会并把握文章在内容、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这一准备过程的实现,正好于不知不觉中锻炼并培养了朗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为朗读者在准备过程中始终是积极主动地在阅读原文,他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使用其他手段(如让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那么他能很深入地理解文章吗?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才是能动的。我在上《再别康桥》《雨巷》《荷塘月色》等课文时,就充分运用了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我先给学生们范读了一遍,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的方法。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想使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里。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刻钟,并且尽量读出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一刻钟后,起来发言的学生已经能够大略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我叉请三四位同学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同学纠正他们朗读中的错误(包括字音、停顿、重音及感情等),最后在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朗读的要领,并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比较之中再次深入地体会把握文章。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鉴赏气氛中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所以,朗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朗读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逍遥游》等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文章什么时候学生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朗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使朗读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他们或找人倾诉,或提笔著文,而后者正属于创作活动。因此,朗读实际上激起了读者的创作欲望,并使之很快进入创作状态。可见,朗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情感体验丰富的同学,往往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某种感受,他可能会提笔记下这瞬间的心理活动,而这实际上正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久而久之,他的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三、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首先,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

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调节时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上便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活跃了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要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

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第三,朗读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正因为欠缺,所以更需要努力;正因为有遗憾,所以更要看到完美的前景。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语文之美,让我们乘着朗朗书声的翅膀从过去到现在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读出过去,读向未来。

参考书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中学教学小百科》

《教育艺术》

第四篇:高中语文积累

44.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悼苏洵父子)45.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写苏轼)

46.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写于谦)47.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写于谦)

48.理冤狱关节不到,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写包公)49.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浙江杭州西湖岳坟联)

50.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坏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写岳飞)51.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写岳飞)52.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为辛弃疾题)53.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稼轩祠联)

54.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悼李清照)55.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写李清照)56.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写陆游)57.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欧亚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写成吉思汗)58.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为蒲松龄题)59.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写蒲松龄)

60.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写归有光)

61.改革衣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彩金之妙,天下文明。(写黄道婆)

62.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写郑成功)

63.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坑志,方知海外有孤臣。(写郑成功)

64.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扬州史可法墓)

65.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坏故土,还留胜衣冠。(写史可法)66.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写史可法)67.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68.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孙中山挽秋瑾)69.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写秋瑾)70.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载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写孙中山)

7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写孙中山)

72.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悼鲁迅)73.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鲁迅)74.旷代天才,回荡当齐马赛曲;炎黄后胄,激扬永振义勇军。(写聂耳)

75.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写周恩来)

快速辨识病句十法

辨识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尤其是辨识病句,年年都要考。笔者根据高考命题在病句“症状”设计上的一些规律,结合全国高考病句辨识试题,谈十种快速辨识病句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句中有多重限定或修饰成分,可考虑是否语序不当或赘余

例1: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句中的多重状语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昨天,许多老师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或“许多老师昨天„„”

例2: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句中“万一”与“若”重复,属赘余。(2003年高考题)

二、句中有并列成分,当考虑它们同其他成分是否搭配或照应,它们是否存在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

例1: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消防车、三千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句中并列主语中“消防车”同动词谓语“放弃休假”“坚持”不搭配。

例2:许多穿裙子的妇女和青年正在那里拍照。句中的定语“穿裙子的”和中心语“青年”不搭配:“青年”和“妇女”词义有交叉,不能并列。

例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句中的“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与“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照应错位,应将后者的语序打个颠倒,方可照应。

例4:采风小组搜集了近七百万字的民间故事、七百余首情歌和少量民歌。“情歌”与“民歌”互有包容,二者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第五篇: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重视阅读积累,提高教学效益

平罗城关第一小学 李淑芳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阅读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将大量的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落熟记于心,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流露于笔下。因此,语文课教学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精言佳句、精彩篇章的习惯,才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怎样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呢?在语文课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因此,教师要重视利用早读时间、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或老师讲述自己看过的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把孩子带进美妙精彩的境界里,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或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地表扬,并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

要提高阅读积累的效果,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积累方法。

1、背诵法。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和和一些优秀传统课文,内容博大精深,立意高远,构思精巧,语言华丽,很适合背诵积累。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准确地感知和透彻地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十分重视背诵方法的指导。如:《庐山的云雾》一文篇幅较短,层次清晰,文采优美,极富吸引力。指导背诵时,先列出段落的提纲,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纲熟读成诵。《火烧云》描述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写,指导学生背诵时,让学生循着这一顺序去背诵。有些同学口诵记得慢,而抄写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则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感到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就运用哪种。

2、摘记法。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把发现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抄下来;将好书或好文章用读书卡的形式抄录下来;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对摘记的优美词句,按写人记事、写活动与场景、写景、状物、名言警句归类,有空时看看读读。

3、剪贴法。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图画剪裁下来,贴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旁边还可配上彩笔插图,这样,学生在读、剪、贴、画中获取了知识,也积累了语言。

当学生享受到积累的乐趣时,就会在阅读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了。

三、创建条件,促进阅读积累。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私人藏书制作目录和内容概述,每两周根据同学的要求每人带一本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图书角,同学在课间、课余随时交流借阅,十分方便。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帮组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精,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同时应挑选图文并茂的、薄一些的书,孩子可在短时期内看完一本书,从而产生成就感。

3用好《语文同步读本》。《同步读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既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学了《倔强的小红军》一课,让学生读一读《草地夜行》和《金色的鱼钩》,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长征中过草地的艰苦,体会红军战士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坚强勇敢的品质。

四、组织学生展示积累的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词汇语言积累多了还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老师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展示,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兴趣得以巩固。如开展故事会、写读后感、图书交易会,编辑课外阅读小报,也可以根据某一主题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心得体会等。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在批阅时,用红色的“﹏﹏”标出,并加以鼓励性评性。对习作中堆砌的词藻,予以悉心指导,哪些应替换,哪些应删除,哪些可保留,让学生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语言的方法。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阅读量增加了,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载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西和县兴隆初级中学刘畅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转变,一股股课改的热潮涌现,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存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效......

    中小学课程教育应重视音体美

    中小学课程教育应重视音体美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国已基本做到。但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南华县五街中学 鲁有祥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高中语文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 1.《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

    高中语文常识积累

     高中语文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

    阅读教学应重视

    阅读教学中“读”的魅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

    教师应重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教师应重视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日记28) 2005年1月16日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要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