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语文复课应重视语法渗透论文(模版)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法知识,一些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教学,学生也渐渐淡忘了语法知识。其实这在教师来说是一种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实淡化语法,不等于淡忘和忽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法知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强调“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明确了语法知识的学习目的和形式。可以说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新课标淡化了语法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深奥的、晦涩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说语法知识可以不交,可以不学。相反,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书的后面都附录了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材料供学生阅读。掌握这些基本的语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高中学习。
教师淡化语法观念,不教语法,一些初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失分现象愈来愈严重,令人叹息。
从近几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语法知识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下面我们结合我省中考试题作如下分析:
一、单独运用单一语法
1.字音、字形。
(2011陕西)第二小题选择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其中错别字“云”应改为“纭”,“妻”应改为“萋”,“漫”应改为曼”,“倾”应改为“顷”,“必”应改为“毕”,根据语法前四个字均属形声字错误,后一个字为同音异形字。如果知道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构成,声旁决定字的读音,形旁决定字的含义就很容易,找出错误所在。
相同的题型在2010年中考试卷中也考到五个错别字,其中四个为形声字错误。
2.短语类型。
(2009年陕西)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任选一个节日补充活动主题,并运用已有的活动主题的语言形式,其实际是运用“动宾短语”结构补全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活动主题。
(2011年陕西)综合性学习活动二要求从两则话中任选一则,根据上下句句式特点补写下句,其实质是考查对偶修辞,这就要运用到词性及短语知识。
3.句子成分及复句、语段修改题型。
例2011年中考第五小题,考查关联词的搭配,其实是考查复句类型,而语病考查,主要考查句子成分残缺。这些相比往年如果不拿语法分析,仅凭语感很难找出症结所在。
4.修辞及其作用。
常常出现在仿句练习、阅读理解题中。如2011年陕西的诗歌阅读第一小题中考查到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二、综合运用多种语法知识
1.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文言文考查常考到文言实词含义、文言虚词及用法、翻译等,这些题型都将涉及语法。如我省2010年第22小题、2011年第23小题都考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之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他的如文言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等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这些题的分析都离不开语法知识。
2.写作。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衡量一个学生乃至一个成年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作文能力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目前中学生作文突出的毛病是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病句多,常见修辞不会用,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较少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有的学生“的”“地”“得”不分,写出来的句子常常成分不全,不是缺少主语,就是缺少宾语,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则。而我省很多一线教师却淡化语法教学,学生缺乏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导致我省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下滑。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2011年、2012年陕西中考研讨会上,陕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薛翰铭老师多次强调,这一问题症结在现行《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上。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现行教材语法编排内容过简,同时缺乏规定性和系统性,不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结果导致初中语文教师不教语法、高中学生语文水平下滑。高中语文教师怨声载道。新的课程标准已修改了这一缺陷,并即将公布。对此,薛翰铭老师声明:
今后将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着力加大对语法的考查,建议基层一线的语文教师不应不负责任的淡化语法,不教语法。
由去年中考试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法考查点增加,今年中考语法知识方面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2012年《中考说明》增加了提取句子主干的题型)。因此,初三教师在复课中,应该着重补上这一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在复课中渗透语法知识。
那么,如何渗透语法呢?研讨会上,薛翰铭老师建议教师在复课上渗透语法。应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即立足于语法的五个层面,即词性、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复句、修辞。
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复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法,定会使复课收到良好的效果,更会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渗透
摘 要:文学作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形成学生很好品德的润物细雨,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启发、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以正确地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每篇都是老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找准每篇课文实施德育教育的突破口。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陶冶爱国之情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文一武”,文官是蔺相如,他忠贞爱国,勇敢机智,宽宏大度,武将廉颇,他也同样忠贞爱国。但他还有性格坦率,知错必改的高尚品德。这两人的形象,文章塑造得十分鲜明。教师在分析了二人的形象之后,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古人尚且做到忠贞爱国,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呢?”这样一问,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同学们,我们除了学习他们的忠贞爱国外,还可以学到他们的什么美好品质呢?”这第二问使大家更加活跃,有的会说:“宽厚待人。”有的会说:“勇于知错。”有的会说:“勇敢机智……”
二、通过欣赏祖国锦绣河山,陶冶爱国之情
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气象万千,语文教材中有多处描绘了祖国山河之美,如《登泰山记》写泰山的雪美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岳阳楼记》写洞庭湖的日色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赤壁赋》中写赤壁月下美景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滕王阁序》里写极目远眺的美景为“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行其骇瞩”等。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熟读这些语言的精华,更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欣赏祖国壮美的风光。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诚如他之所言,我们经常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壮美山河,就能使其心灵产生一种飞跃,即将美的享受升华为一种圣洁的爱国情怀。
三、结合名言警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孟子?告天下》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佳》里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等。教师在教这些名言警句时,可先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然后联系社会实际,谈其现实意义;教师作适当指导后,最后写成读后感。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理解这些名言的意义,而且能把这些名言当作座右铭来告诫自己:应当怎样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
四、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德育的突破口,可以这样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渗透是否成功,学生的作文是一个窗口。
作文教学,不单就是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题目要学生写,往往还要给学生“授之以道,即讲解一些必要的写作基础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其中讲到“立意”时,就必须强调“千古文章意为高――思想健康”。即“立意”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要求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章。另外“立意”时,还必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所以进行德育培养,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永红.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9).[2]王义才.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重视的几个方面[J].新课程:教研版,2009(6).(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山丹一中)
第三篇:中考语文复课指导意见
2012年中考语文复课指导意见
清油河镇初级中学 王广洲
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中考语文复课研讨会,聆听了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薛翰铭及西安市几所名校的专家型教师的复课报告,获益匪浅。现结合自身多年毕业班语文教学实践,对中考语文2011年命题特点、2012年命题趋势及复课策略谈一点浅显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2011年中考语文命题分析
陕西省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语文学科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突出应用与实践,注重能力迁移,关照学科整合,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整体感知、理解领悟能力,以及抒写真情实感和有创意表达的能力。试卷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题型灵活多样,能力层级清楚分明。
1、试题来源: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全部为自编试题,其中部分为创新试题。试题材料全部来自课外,或源于生活实际,或取自报刊杂志。材料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热点,关照价值取向,蕴含人文精神并兼顾教材差异和地域差别。
2、考查目标:
试题预期考查目标有五个方面:(1)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准确识记、积累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形成的基本能力解决语文问题。(2)口语交际:通过模拟情景重点考查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是否能做到“根据需要选择和调整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及“紧扣话题,观点清楚,意思完整”。(3)综合性学习:“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评价的着眼点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4)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能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意和中心意思,领会作者的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文言文阅读方面能掌握常见词的用法,了解常见文言文句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含义。(5)写作:能根据自己写 作的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制定合理的写作顺序,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创意。
3、题量与难度控制:
整卷总文字量为5200字左右,其中积累和运用100字左右,综合性学习500字左右,阅读3600字(说明文1400字,散文1500字,文言文550字,古诗欣赏100字)左右,写作100左右,考生总答题量在1400字左右。
整卷试题难度为0.67左右,易、较易、较难、难四种难度试题的分值比约为4︰3︰2︰1。4、2011年与2010年试题的比较:
2011年试题在保持与2010年试题稳定均衡的基础上,题型有所创新,略有变化,主要体现在:
(1)字词方面:2010年重点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词的基本意义掌握情况,题型是根据语境和提示语填写成语。2011年则变为从所给的三个近义词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词语的考查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考查项所选词语均来源于《中考说明》附录一,干扰项所选词语也主要源于《中考说明》附录一,既切合学生实际,又降低了考查难度,试题形式也有所创新。
(2)经典语文默写:在兼顾人教、苏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在A、B两组中任选一组的考查形式,让考生在所给10个小题中任意选择6个,试题不仅做到了诗、词、曲、文兼顾,而且增加了可选择性,降低了难度,使考查更具公平,公正性,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思想,实现了传统题型的变化创新。
(3)文言文阅读:重在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推断能力,实词考查变过去的填空为判断,在形式上有较大创新,也起到注释的作用,适当降低了阅读难度,体现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课标要求。
(4)诗歌赏析:打破传统课题形式,要求学生用个性的语言生动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和意境,此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阅读浅显的古诗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
5、与课本衔接紧密:
2011年语文试题进一步加强了试题与课本的衔接,较好的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能起到有效引导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1)“积累和运用”中的第1、2、3题考查的词语均来自课内,第4题经典诗文默写所考查的内容均出自课本。
(2)现代文阅读题第8题“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第9题“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参考了《中国石拱桥》、(人教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说屏》(人教版)、《苏州园林》(人教〃苏教版共有)课后相关题型的设计。第13题“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了紫阳女子的身姿、动作、性格上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回答”,参考了《云南歌会》(人教版)、《背影》(苏教版)课后相关题型的设计。第15题“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参考了《紫藤萝瀑布》(人教版、苏教版共有)和《海燕》(苏教版)课后相关题型的设计。(《古蜀栈道》《紫阳腰》)。
(3)文言文阅读第17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抚”出自课本《口技》,“益”、“素”出自课本《出师表》,“爱”出自课本《爱莲说》。第18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试题涉及八句四词,其中四句来自课内的重点学习篇目《爱莲说》《愚公移山》《出师表》《马说》,考查的虚词均是课内常用的。第20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出师表》对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的观点加以说明、印证,借此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
(4)古代诗歌阅读第21题“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 的作用(反衬或衬托)”,参考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教版、苏教版共有)课后相关题型的设计。第22题“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参考《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后相关题型的提法和问法。
6、地域文化色彩突出:
在《壶口,壶口》(2008年)、《陕北的山》(2009年)选材关注陕北,和《秦岭》、《秦腔吼起来》(2010年)选材关注关中的基础上,2011年的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材料关注了陕南,试题的地域文化色彩鲜明突出。说明文《古蜀栈道》介绍了古代沟通关中、汉中盆地与四川的古蜀栈道的 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同时也说明了古蜀栈道对关中、巴蜀及至古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散文《紫阳腰》的作者方英文是陕西著名作家。文章叙述了安康紫阳县的山水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淳朴的人民。材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家乡山水人物、陶冶美好情操。文言文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文章高度评价了长期活动于汉中、卒于西岐的一代名臣诸葛亮的功绩。《西归绝句》是唐代诗人元稹从被贬地奉召回京途中路过商洛,看到商洛山开满桃花时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
这些地域文化色彩非常浓郁的选文阅读,能引导学生关注热爱自己脚下的这一方热土,以及生活在这一方热土上勤劳质朴的人民,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为家乡做贡献的热切愿望。
二、2012年中考语文命题预测及应对策略
2012年中考语文命题将继续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体现高中阶段学校对人才语文素养的要求,和对考生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改造后才能实现选拔的要求。
1、识字与写字:根据目前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完全放手给学生,学生只动口不动手、书写潦草、错别字太多的普遍现象,应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考查重点在附录一,可能引进田字格考查方式。
2、词语考查:针对量小、“回生”、常用词和成语不能用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词语、成语理解和运用的训练,增加词汇量,注重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2012年《中考说明》在2011年的基础上,对字词附录进行了修订,删掉了重复、冷僻的字词,补充进人教版、苏教版的重点字词,词量较之前略有增加。
3、经典诗文默写:以《课程标准》规定篇目和2011年陕西省《中考说明》为依据,从近三年的试题设置来看,诗词文并重。2012年略有变化,在以直接默写为主的基础上,可能设有理解性默写,如根据要求灵活选择运用诗文名句等。
4、名著阅读:建议关注2012年《中考说明》附录三“名著阅读重点考查的课外读物”中的十部名著,要注意阅读的真实性、实效性,要了解名著基本内容,要熟悉主要情节,要熟知人物型象。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对这些名著进行重点阅读,而不可粗枝大叶的浏览名著导读一类文字,使 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2012年名著阅读试题可能会给一定片断材料,给适当暗示,考生据此答题。
5、语段综合题:主要考查标点、病句修改、语法、修辞及短语排序。只是在2011年去掉了短语排序,变为关联词的修改。这类选材均为议论性文字,是对试题中说明类、文字类材料的补充。2012年融入对语法、修辞、传统文化的考查。语法教学中存在“淡化语法,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错误,要以“精要、好懂、有用”为原则,以“词、短语、句子”为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注意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6、综合性学习:从这三年的试题来看,综合性学习的选材打破了地域文化的局限,越来越集中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上,如2010年的“我来说生肖”、2011年的“走进姓氏文化”。很醒目的告诫学生,除了关注时尚和流行文化外,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肖”“姓氏”等话题,其背后也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思考,需要琢磨。考查点越来越集中的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运用上:(1)搜集、筛选、提取并整合各类材料信息;(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并完成简单的活动方案;(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材料的深层含义;(4)探讨语言材料反映的人生价值、民族心理和文化内涵;(5)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6)调动课内外积累,按照要求灵活迁移,如2011年写曹性“小传”,其实教材中就有。其中根据语言环境,简明、得体、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了考查的重点,其中也包括了工整、规范的书写能力。今年也可能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入对应用文知识的考查,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传统文化知识可能考查“节气”,教材中也有。
7、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是教师不给学生“说”的机会,重知识传授,轻口语教学,忽视教材中口话交际训练,淡化了口话交际的“交际性”,忽视了交际情境的创设,备考中应有针对性训练,要突出口语交际的功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8、现代文:现代文阅读包括典范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说明类文章,浅显易懂的论说类文章和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学作品(散文、小小说)。近三年的选材保持稳定,为“说明文+散文”或“说明文+小说”,论说类的考查只作为一个语段出现在“积累和运用”部分的第5小题中,作为整篇文章考查还没出现。复习时注意两点:(1)说明文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读懂、读准材料,能根据要求筛选重要信息,能全面准确提取所需信息,能根据需要整合处理信息。(2)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存在问题:以讲代读,乐此不疲;小组讨论,华而不实;死抠教材,肢解教材;以练代读,本未倒置;课外阅读量少,缺乏有效指导;强化人文话题,湮设语文属性;片面理解个性化阅读,反文本;机械理解创造性阅读,无中心拓展;去知识化,多媒体化。备考中应根据以上问题有意识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训练。
9、文言文阅读:命题原则为: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言文并重,以言为主;能力立意,注重迁移;课外选材,关联课内。阅读题型及考点相对保持稳定,注意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的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及用法的辨识,重要句子的翻译(涉及语法知识)以及内容要点的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等。
10、古诗词鉴赏:考查思路为:浅显易懂,短小精悍;重视理解,兼顾技巧;照应教材,关注教学。近几年古诗词曲赏析得分率不高,复习时应该加强训练。应选取难易适中的材料,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含义,再舍身处地地联想想象,把握诗词感情基调及意境形象,然后体味其炼字、技巧和思想感情方面的妙趣。
11、作文:要加强学生作文拟题的指导训练,可能会出现片断作文与大作文相结合,或涉及作文修改考查。
以上对2012年省中考语文复课会专家报告的理解与传达,和我本人对2012年中考复课的一点儿思考,仅供各位同仁参考,若有疏漏与不妥之处,请各位海涵。
第四篇:2015中考语文复课计划
2015届中考语文复课计划
九二班语文教师 徐 姣
一、复习依据
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再研究2015年《中考说明》及题型、考点,历年拟题的导向,切合杨地中学应届初三学生的实情,制定本计划。
二、复习设想
1.认真学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范围,题型,考点,重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点,教学中要落实。注意总结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技巧,使学习目标得以达成。
2.抓常态课堂,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集大家智慧,这样就能尽量减少无效的劳动。
3.合理使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能,使知识能力内化。
4.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做到仁至义尽,不留遗憾。与同班级教师协调合作,把育人放在首位,其次是教书。
三、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位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合格率、均分和优秀率都达到预期目标。
四、具体安排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
复习要点:
①课内古诗词过关:理解 → 背诵 → 默写。
②课内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③课内重点现代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字词的夯实。④综合性学习过关。第二轮复习: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复习要点:① 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②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③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④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
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它们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在语文总复习中,我认为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同学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因此,我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复习。根据历年语文考试说明中的所列考项,我们可以将复习内容归为四个专题:
一是基础知识。包括1语音2汉字3词短语和句子4标点5修辞方法6文体、文学常识。
二是文言文阅读。
三是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四是写作。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首先要明确每项专题的复习要点,然后再结合练习进行巩固。在复习过程中为了便于更好地记忆掌握一些知识,我们还可采取列表、再分类的形式。如复习文学常识时,可按作者姓名、时代(国籍)、对作者评价、篇目、体裁、出处列表归类记忆。复习文言文时,可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词义等类别列表归类掌握。根据近年来中考中古诗诗文积累默写部分开放题型的出现,我们也可试着将古诗文分类整理记忆,如可分为壮志抱负、战争场面、爱国忧民、亲情乡愁、山水田园、边塞风光、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劝学惜时、乐观自信、富含哲理、咏史怀古、逆境磨砺篇等等。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复习要点: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这一轮复习重在进行模拟练习(或综合训练),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训练时可选近五年的中考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中考题相近的题目练习,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第四轮复习:自主学习(考前一星期约5课时)
复习要点:
①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②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考出最佳成绩。
作文复习安排 :
(一)形式:每两周一篇
(二)复习要点: 1.命题作文
2.半命题作文
3.话题作文 4.材料作文
5.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补写、片段 训练 作文复习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要多积累,学习他人的长处。即使在最后阶段也要引导学生保持做札记、日记、片断、连词成段、成篇的好习惯。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多翻阅近几年中考的优秀作文,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选材,表达真情实感。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3.指导学生仔细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4.作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到位。尤其是文题中的虚词,往往它就是答题的关键点。材料作文尽管告诉可以任选角度,但还是建议抓住材料的主要观点,作者的主要情感态度。5.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各类作文题型特点,以记叙文训练为主,要求学生能写出一篇有文采的、复杂的、象样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鼓励写议论文。
6.写作文时文字一定要工整,要让老师能轻松地识别出你所写的字。如果因为写字过于潦草而被误认为错别字扣分,影响卷面,那就太可惜了。
教师必须做到: 1.作文复习必须根据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目标和基本要求。
2.每周一节课当堂作文,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历史文化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选题作文”让学生训练,让学生在中考前保持着考场作文的状态。
3.及时进行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如:开头法,结尾法,选材法,结构法,点亮作文法等等。作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非常关键,因为这是阅卷老师最关注的三部分。通过这三部分,阅卷老师就可以大约地判断出学生的写作实力和是否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作文。
4.指导作文方法时,从学生的普遍不足入手,或从部分学生作文中明显的亮点入手进行专项指导,对学生既有补充不足的作用,又有鼓励学生大胆写作的作用。
5.越是紧张的复习阶段,教师越应对作文全批全改,哪怕只打个分。尤其是要重视中下学生的作文指导,让学生明显感觉到老师对作文的重视,同时也让学生心灵温暖,爱上频繁的写作。
6.每周一篇作文的评讲不能滞后,必须做到篇篇清,更要注重时效性。最好做到面批,效果更好。
7.必须在每篇作文批改后,在全班范围内选出范文和病文,让学生在对比中去粗取精。
五、中考复习措施
1、制定出从现在开始直至会考的详细复习计划(日历表式),周密科学,目标明确。
2、效率要高。深入研究中考命题思路。研究近五年的中考题,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课都有目标,每个环节都要有针对性。
3、将试题进行题型整理,归类,明确考点经常呈现的形势。
4、复习必须做到温故而知新。
5、做好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记忆,培养能力。如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意义,句式的用法,写作手法的理解,文学文化常识。
6、训练题要精选,切忌滥用。
7、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要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优化复习的各个环节。但不能搞成放羊式,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到位。
8、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整理学生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及时又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9、好习惯必须坚持,阅读积累,练习书法等。不可以时间紧为借口而松懈。
10、在复习中,不要形成太多过于抽象的东西,要多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通过一定的语境去感受,这样认识才深刻。
11、加强后期学习管理。每一阶段、每一天的学习任务,都得给学生明确,要有督促,有落实,力度要大,以确保复习效果。
12、复习课课堂结构要合理,处理好讲、学、练、评、补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有限,交际活动局限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小天地里,学生们课外时间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进行交流,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语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的差异,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字组织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诵读”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极少讲字说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好像有些“读死书”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语文教育,从“人之初”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要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要精通记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数倍的注解及其他的有关资料。教书先生在这里抓住了“诵读”、“背诵”的关键,不去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模仿、积累、训练、自悟,一遍遍地读,最后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可见,封建教育中重视“诵读”的历史功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抹杀的。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过程中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诵读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此说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扬“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应当是相当好的。
一、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极被动,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认知,学生缺少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如果让他们默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比较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诵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诵读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朗读更为出色,学生会在预习的时候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运用质疑的方式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少讲、精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诵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的汇集、要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更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其中!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怎样准备起来的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道破了诵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诵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时又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有关不同文体结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区别、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的异同,体味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会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读作品的内在美感,积累有关写作知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作起文来写之有物,谈之有理,说之有情,表达有章有法,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进行诵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从生理学角度看,要“说”好,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锻炼,而反复的诵读,不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诵读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诵读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山区语文老师,应更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具体环境因素出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性格都未定型,可塑性强、头脑灵活这一特点,运用教材中大量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选文,充分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是非常适宜的。我们决不能认为“死记硬背”已不合时代潮流了,万不可把这一优良传统丢弃,对待它正如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只要重视它,创造性地运用它,就会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