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叶朝阳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的改革,因此只有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探索一些以培养学生互动学习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标 教学方式
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是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为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开展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调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充当学生开展活动的顾问,引导学生完成好各类活动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为学生搭建实现自主学习的平台。
一、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
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堂呆板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学生只有在下课后才会感到如释负重,假如真是这样,即使资料再少,作业再少,“负”也未必能减下来。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可以这样改变:
1、创设愉快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 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通过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进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结合具体情况,科学进行课堂评价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艺术地进行评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新知讲解中,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你很会动脑筋”“精彩极了”等表扬;对思维迟钝,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不要怕,大声些”“回答正确,掌声鼓励”等语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又如,在巩固练习时,对解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你的作业真漂亮!”等评语;对练习出错的学生,则说“再来一次,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负担”不就减下来了吗?学习评价是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环节,因此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性质,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行为的评价,以体现“知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课程特点。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激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仅能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而且还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放映我国投巨资搞三峡工程建设实况录像,便于理解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观看有关党和国家专门召开农村工作、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等会议实况,有助于理解国家目前的工作重点;播放《春天里的故事》《今天是个好日子》《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等歌曲,深刻体会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和完善分配制度的甜头„„使情深含于景中,形成积极的心境,震撼学生的心灵,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摒弃了一厢情愿地灌输、空洞说教、死记硬背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陶冶了情操,而且减轻了他们记忆过重的负担,降低了难度,轻松愉快地获得广博的知识。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应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体格健壮、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的人才。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仅仅依靠教师空洞地说教、死板地照本宣科,不仅没有收效,而且易造成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重新展现人类精英成长的过程,下载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图片资料,如:无数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抗争形象;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场面;古今中外科学家从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懈努力奋斗的动人故事;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等为现代化建设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等。这些先进人物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心理共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育主题得以升华,同学们在深深的思考中领悟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教学活动始终使学生处于情绪激昂的状态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了学校德育的预期目标。
三、积极组建探究活动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基本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和创设解决问题的各种情境,并配以解决问题必备的相关知识,变传统的说教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调动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力量的共同参与方能完成。因此,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去组建探究活动课,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那么,教师该如何去组建探究活动课呢?
1、提前布置——开展探究活动课,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些活动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完成,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展示学生自主活动的成果。建议教师们可以在学期开始的起始课上,将本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提出来,或者在开始相关单元学习时将开展探究活动课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布置下去,从时间上为学生提供能够完成探究活动课学习任务的保障。如在学习《认识新伙伴》之前,让各组准备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增进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了心理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
2、多过问——在探究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制订的活动计划,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如《男生女生》一课活动“男生女生应该怎样交往”可组织辩论会,就辩论活动的形式以及规则等问题,通过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可对活动充满信心。
3、及时反馈——探究活动课完成以后,师生要共同总结活动课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开展探究活动课的得与失,可以使以后的每一次活动都能够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课只是为师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的范例,不是定式。本次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应根据这一理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程改革过程,创造出更加鲜活的探究活动课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教材的过程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的状况,而代之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曾小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周曼莉《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型教学法”初探》
3、王献章《新课程教学的辩证艺术》
第二篇:研究型教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
研究型教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名词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何让这些内容既“入耳”又“入心”,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2005年9月,由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五位教师为主要完成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清华文科的又一优秀成果,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改革的一次新的突破。
一份“标准”答案引发的教学思考
1998年一个学期的期末,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美珣教授发现,所有来答疑的学生拿着同样一本“课后习题标准答案”。原来,这个系几个班的同学把课后习题“分解”给班里每个人,再将习题答案形成合集,认为只要背会上面的答案,就不愁考试过关。
这个现象给刘老师非常大的震撼。难道让学生背会几个概念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难道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拿到高分就能证明课程的成功?
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刘美珣老师脑际,也让她和同事们深深地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出路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刘老师说,这也是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此次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获奖正是这种改革思想的印证。在不断调研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认知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逐步形成了研究型的教学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表现为“研究型教学理念”,并促进形成了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
研究型教学理念表现为问题意识、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教师上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使师生真正成为双向交流的主体,改变“满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在这种教学理念的统领下,要求教学要实现“五个转变”: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考核方式转变。
衡量研究型教学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全程”育人,入耳、入脑、入心
“学生们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与几十年前相比有很大变化。这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两大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社会功利化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刘美珣老师说。
面对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彻到实践中,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尝试。从教材改革到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从“两个课堂”相结合到考核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愿意学”、“学进去”,成为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导航器”。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一本优秀的教材既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也能够符合青年学生的阅读特点。为了编出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教材,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费尽了心思。
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开始,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形成一条贯穿古今的脉络,引领同学们探寻历史背后的发展规律,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书中还增加了对正文背景、事件、人物的介绍,340多个专栏和图表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这只是多部教材中的一例。近几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出版了6本这样生动翔实、贴近学生的教材,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同行的好评。有了好教材,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热情成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着“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思想,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考。课堂外,学生不仅查阅大量资料,而且深入农村、厂矿进行调查。“五一”、“十一”长假常常成为他们调研的“黄金周”。电12班张雷同学说:“从前,我总觉得政治课除了背就是背。但上大学以来,我被那种课堂上下热烈讨论的气氛吸引了。”
2004年6月27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以“互动课堂激发思辨热情”为题,对清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不仅是进行教学课堂的改革,让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面。实践教育是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坚持的传统,形成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例,开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调研并撰写报告;课程中结合学生的课前调查,聚焦热点,围绕理论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是带着问题学习的,所以对课程很有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回到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印证自己的思考,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当学生再次回到学校时,一篇篇带着思考与青春激情的总结,预示着研究型教学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在探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对“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考核方式做出了改革。“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等形式破除了学生在传统考试方式下“考试机器”和“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使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社会的又一环节。
“小组论文+小组答辩”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一项创新,通过选题、分组撰写论文、集体答辩等环节,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考核办法实施六年来,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即使“非典”期间也没有中断。在那个病毒肆虐的春天,同学们仍然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宿舍成了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网络学堂、电子邮件成为与老师沟通、修改论文的“桥梁”,草坪、小教室变为他们答辩、展示成果的“舞台”。
回顾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做的改革,刘美珣老师说,青年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问题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教,如何引导学生学。
在继承优良传统中锻铸队伍
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路,既是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责任,也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传统。在这条探索的路上,他们已走了很久。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清华,蒋南翔校长以来的历任校领导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倾注了大量心血。1960年,学校抽调一批学业好、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毕业生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始了一直没有间断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刘美珣、朱育和等老师就是在这时加入这支队伍的。20世纪80年代,国门的开放带来了学生对西方世界的困惑与思索。在这个时候,清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中共党史”课程改为“中国革命史”,为同学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思想画卷。1993年10月,我校被确定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2003年6月以来,人文学院专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统一规划、组织、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院长、相关系所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组,聘请曾长期从事这方面教学的老教师深入课堂,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在这样的氛围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担任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共4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91%。近三年来,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三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
对于这支“老中青”构成的队伍,刘美珣老师深有感触:“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在研究型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投入成倍地增加了,无论是专题讲授还是考核方式的改革,都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准备。”北京市专家到清华大学考察,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录制的20000多分钟的教学资料,非常感动地说:“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有希望的。” 目前,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人文学院的各个系所。在承担大量的大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些教师还要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而这两个方面似乎存在着矛盾。
“对我们的教师来说,同时做好两个方面是非常辛苦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身领域的提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种提高。”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孙禺说。
由于人文学科内部具有相关性,教师对一定领域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认识水平,拓宽了视野,对一些问题有了比较独特的见解,将这些见解带入课堂,将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
“这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要归功于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还要归功于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孙禺说,“现在,中青年教师是关键。如何更好地继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关键在队伍上。”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体系开始实施。7月初,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来自7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深入探讨了新课程方案的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会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信心,也将使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摘 要: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高校思政课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期开辟出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高校思政课发展道路。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机遇;挑战
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的推出,首次给了“互联网”作为主体“被加数”的机会。“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与其深度融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因互联网而更有魅力。
1、“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和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任何一门课的讲授都希望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理论教学与当下鲜活的时事之间的桥梁,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是众多的大学生被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韩剧、美剧和各类神剧吸引,他们在课余甚至课上时间获取时政新闻、言论观点和深度评论的渠道,更多的是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手机应用。在掌握学生这一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系统对各类网络平台的关键词汇、热点事件、焦点现象进行挖掘、分类和整合,并在讲授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时以我们所整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趣事或真人真事为引入点,对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编辑,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使思想和知识生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领。
2、“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扩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平台。“互联网+”给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升级带来契机:“互联网+”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利用知识;“互联网+”的开放性、连接性特征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组织专任教师通过建 QQ 群、微信群、论坛、开发 APP 手机应用、编辑微信公众号、录制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对学生进行在线教育,把经过教师编辑的核心观点和重要内容通过线上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己错过或感兴趣的知识点。
3、“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创新。在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已经成为促进教师获得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也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系统升级,这具体体现在:其一,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网络评价,其最大的变化在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升级。在“互联网+”催生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的情况下,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整合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获得与学生分享的程度、教师线上与学生的互动、点评、反馈率等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二,可以通过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构建师生互评的统一数据平台,这一数据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最终成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登录智能手机上的数据平台,及时的获取评价信息。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性使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规定。然而,随着微博、微信和 APP 手机应用等“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针砭实事、评论政府,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在“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从来就不缺投机者、造谣者、煽动者、炒作者、挑拨者、谋划者、闹事者„„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而且,对于这样一些对英雄人物的恶搞却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追之信之,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辛苦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如此,高校思政课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时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接触着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如何更有效地履行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职责,发挥正能量,在多元中确立主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地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2、在高校思政课融合“互联网+”开放性特点的同时,增加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被弱化的风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素材多由教育主体提供,“客体”在“主体”的引导下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熏陶和思想陶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作用明显。虽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质疑声音不断,但它确保了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引领者。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具有话语参与、话语表达、话语制造可能与自由的信息网络空间,表达渠道成倍扩大、人人拥有话语的表达权,出现了话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倾向,话语趋向破碎化、分散化、猎奇化,课堂话语的权威性、真理性受到冲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力与影响力受到弱化等情况。
3、“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最为本质的特征,作为帮助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政治理论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是一套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它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反思能力。然而,“互联网+”平台在打破时空壁垒的同时也将知识严重地碎片化,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浅尝辄止,进而形成懒于思考、惰于反思的习惯。互联网世界的碎片化阅读,使我们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而这种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恰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因而,“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在把大学生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的同时,必然使高校思政课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选择
1、面对各类“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前不可忽视的现状是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评论稂莠不齐,理性言论并不一定总是能够战胜非理性言论。对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关系,做好舆论引导,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多元化,积极防止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学生所经常接触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活动和话题栏目,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2、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坚持课堂教学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同时,保持课堂教学的充分性。“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知识传授问题,但它不可能替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的大学功能。正如在通信领域,微信 APP 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这也正验证了马化腾所言,“‘互联网+’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不是颠覆掉传统行业。”“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革升级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的更新,其最终目的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这一目的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当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互生,这无疑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措施。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高校思政课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去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始终把“互联网+”平台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将虚拟空间的学习与互动视作学生与课堂教学的粘合剂,而不能“反客为主”,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以线上的学习与互动完全代替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以“互联
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3、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作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原来的知识为主升级为思想为主,教予学生在面对各类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学会思考懂的反思,而不是一味跟风随波逐流。
4、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加强对“互联网+”的掌控与运用。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渗透到 90 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的心情、个性签名、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会通过这些平台表达出来。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实际,高校思政课负责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发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 APP 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春梅.网络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捍卫思政课教学主导性[J].改革与开放,2015(2).[2] 裴晓军.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1).[3] 王茜.“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6(9).[4] 李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5] 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6] 蒋明敏.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路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13(4).[7] 于杰,马婷婷.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J].前沿,2014(2).[8] 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狠抓课堂建设[J].红旗文稿,2016(21).
第四篇:思政课
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
住宅小区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德政工程,物业管理则是这项形象工程和德政工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建设、重形象、更应重管理,而城市管理中的物业管理尤为重要。为此,搞好社区建设,优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小区居民的生活安定,无疑是市委、市政府抓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更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针对近年来居民对物业管理的纠纷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对附近的一个小区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就如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改善小区生活居住条件提出了粗浅的整改意见。
我们所调查的小区是位于濠西路的濠西园小区,这个不算太大的小区是由市土地总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的,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濠西园小区的基本情况:濠西园小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630户居民,绿化面积是建筑面积的35%以上。他们的宗旨是服务于小区,服务于居民,对住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他还告诉我们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文明度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将成为有待发展的第三产业,物业管理公司的前景非常广阔。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对物业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的管理工作是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接着,我们来到该小区进行了实地的考查,进入这里以后,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整齐的楼房,大面积的绿化带,但是我们相信第一感觉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接下来,我们精心准备了许多的调查题目,并复印了很多张到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小区的住户们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大家都很热情。
我们总共抽查了15位小区住户,在分析了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和我们的实际调查结果以后,我们发现濠西园小区的物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楼下的大门都是虚掩着或者是大门的锁已坏,经常有推1
销人员或者是不明来历的人进出大楼,给居民的治安等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建筑垃圾的处理存在着问题,用不完的建筑垃圾就堆积在空地甚至是街道上,阻碍了交通,浪费了空间,更加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环境
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存放缺乏管理,车辆失窃严重,平均一个月就有2至3台摩托或自行车失窃,小区的自行车棚是有的,自行车乱放的现象根本原因应该在住户的身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供外来机动车辆停放的场地,这可能物管部门的疏忽
4.小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垃圾桶的数量设置的不够,致使居民只好把垃圾堆积在某处等待清洁工的回收。所以,增加垃圾回收点刻不容缓
5.小区的路灯数量过少,这种情况给夜间行走的住户造成了很大绿化面积令人满意,但是缺少园艺人员的修整,显得有点杂乱,小区的娱乐、健身、活动场所缺少,小区老人的娱乐项目过于 小区的宠物管理需要整顿,宠物太多,晚上叫起来扰民,白消防器具不完备,在小区倒是有看到消防栓,但是却很少看到的不便 6.特别是在经历了一个夏季的时间,杂草似乎过于茂盛 7.单调、乏味 8.天放养的话对小区的卫生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9.灭火器这样小型的消防器材
10.小区附近有一条臭水沟,它呆在那里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既不美观,而且一到夏天就滋生蚊蝇,散发恶臭,小区的居民对它意见很大
上面十个问题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濠西园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专门组织了讨论活动,经过大家交换意见,我们从物管部门的角度着手,制订出以下几个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1.加强治安管理
物管公司应该定时对小区大楼门口的门锁进行检查、维修,对坏了的锁要及时更换。对居民多宣传治安防盗知识,加强一下晚上的治安巡逻
2.打扫小区
物管公司对小区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工作,包括路面的垃圾、楼道的垃圾、公共设施的杀菌消毒等等,并增设垃圾回收设施,真正做到每个单元楼的楼道口都有垃圾存放处,这样的话居民也会很配合的将生活垃圾存放在此,方便清洁工人的回收
3.完善设施
首先要给小区的道路上多设置一些路灯,为夜晚行走的住户提供方便;其次要增加消防器材特别是小型的灭火器,未雨绸缪,以防万一;再次,清空小区空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存放物,将空地利用起来,增设健身器材或公共娱乐器材,满足住户的这方面要求,这样既利用了空地又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最后,定期为小区的绿化植被进行修剪和整理,让绿化带不仅仅是面积大,更要美观大方,而不是杂草丛生
4.管好自己的宠物
物管部门组织一次培训活动,针对宠物的饲养问题对住户进行必要的讲解,并借此机会希望大家都能真正管好自己的宠物,而不光是宠着它们:宠物不能放养,如果需要带出来散步,请准备好供宠物排泄的工具,不要让他们随地处理;晚上为了他人能够安静的休息,请管好您的宠物,不要让它们叫个不停;定期为您的宠物进行检查,及时注射必要的疫苗,保证您的宠物干净无恙
5.文明停车
物管公司可以适当降低停车费用,说服大家将车辆都停放在车棚,不要为了方便或是省钱而将车辆停放在外面,既妨碍了交通也破坏了环境,如果丢失的话索赔上也会有争议;对于外来的车辆,物管部门可以建一个专门供这些车辆停放的场地,可以利用闲置的空地或另外建一个车棚
6.覆盖臭水沟
小区边上的这条臭水沟很长,光靠一个物业公司可能很难处理。所以,可以考虑和政府部门合作出资覆盖这个臭水沟,再在其上面种上草坪植上树,这样做既能为居民摆脱臭水沟的滋扰,又能为居民增加一个休息好去处做好这件事,的居民都将受益匪浅
7.按实收费,服务到位
真正建立起物业企业为业主负责、服务和业主提供服务方便的有效机制。物业企业管理小区,按实际价格收取服务费,并在办证合法的手续后,为业主的生活设施、安全负责。业主应按照如期交纳服务费,尽量让企业保本
以上就是我们针对濠西园小区物管的现状对市土地总物业管理公司所提出的几点建议,我们带着这样的建议又走访了一次该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和上次一样热情,在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和方案后,他们欣然接受了我们所拟方案的文字稿,并表示会参考我们的建议对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改善,且向我们表示了感谢。我们也很高兴物管公司的叔叔阿姨们能够听取我们的建议。
几天后,我们又来到了濠西园小区,再次参观了这个我们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小区,我们惊喜的发现,小区的环境似乎有了改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来的变化:自行车乱停的现象也几乎看不见了,到车棚一看,原来它们都老老实实的在那呆着呢;路面上的建筑垃圾也不见了,路面干净多了,也没什么生活垃圾了;再也没有看到一只宠物在外面闲逛了,可能都被主人看得紧紧的了吧……我们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的努力是有效果的,虽然有些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但我们相信有开始就是好的,既然濠西园的物管部门在努力,濠西园的业主在努力,我们在努力,那么濠西园的新形象相信很快就会展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_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_
学院:_交通工程学院_
班级:_物流1102_
姓名:__蒋洋____
学号:_1101508216__ 指导教师:__衡朝阳___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物流1102班学生蒋洋。我承诺:2012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
第五篇:思政课教学总结-
思想政治课教学总结
黄
靖
本学期,本人担任民族学院民考汉13班和14班的政治科老师。半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由于是第一次给学生上这门课程,感觉压力比较大,刚开始的第一节课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是我个人觉得效果不是太好,在后来再给14班上的时候,经过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我觉得讲得还不错,经过这半学期的锻炼,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汇报如下:
作为任课老师,我能够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指导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政治课的新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一堂课45分钟,精讲——只能讲15-20分钟,而且这种讲,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思考,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半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此,我专门指定了针对比较懒惰、不出学习政治课的学生学习方法。由我亲自督促。和他们一起每天攻克一小点,一周带动一个面。达到了集体成绩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且在工作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而且自己要做常流水,自来水。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