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官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五官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
Ⅰ 前言 五官解剖学是研究眼、耳、鼻、咽、喉等局部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该门学科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学习之后学习,研究与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有关的眼、耳、鼻、咽、喉以及食管、气管的解剖,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器官的解剖,为临床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官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按眼、鼻、耳、咽、喉部及颈前区几个大的部分进行实地解剖,辅以部分标本示教,通过实地解剖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和掌握各部的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课前认真预习。每次课教师课前提示时交待清楚应着重解剖观察与思考的解剖结构,课后小结时指出需注意复习的问题,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结构。课后复习时要求写出书面小结。在眼、外鼻与鼻腔、鼻旁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使用)一次课堂讨论,总结各部分的解剖情况及必须掌握的知识。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1。即理论24学时,实验24学时。四 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斌全,1版,2003年。
II 正文 实验一 颅 一 教学目的 在上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标本的学习,掌握分离颅骨和颅的整体观,为学习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同时给学生复习掌握系统解剖学中有关五官解剖的基本知识:呼吸系统中鼻、咽、喉,感觉器官的视器、前庭蜗器。二
教学要求 1
(一)熟悉脑颅与面颅的骨组成及位置。(二)掌握脑颅骨中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了解脑颅骨中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三)掌握面颅骨中上颌骨的解剖,熟悉参与面颅形成的其它各骨的位置和主要结构。(四)熟悉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骨组成,掌握颅底内面的孔、裂。(五)掌握颅前面观中眶的形态,掌握眶四壁的骨组成和形态结构,掌握泪囊窝的组成,了解眶的各种测量数据。(六)掌握眶壁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特别是眶上裂、眶下裂与视神经管。熟悉眶的毗邻,了解其与鼻旁窦的关系。(七)熟悉颅前面观中骨性鼻腔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掌握骨性鼻腔的孔裂及交通。(八)掌握颅侧面观中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了解颅整体观的其它各面。(九)了解系统解剖学中有关五官解剖的基本知识。三 教学内容(一)颅骨共23块:脑颅骨有8块,面颅骨有15块。
(二)脑颅骨: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
(三)面颅骨:上颌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下鼻甲、腭骨、颧骨、鼻骨、泪骨、犁骨、下颌 骨、舌骨的位置和结构。
(四)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组成,颅底内面的孔、裂。
(五)颅前面观:眶的形态,眶四壁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泪囊窝。眶的测量。眶壁的孔裂及通 过的结构。眶的毗邻,与鼻旁窦的关系。
(六)颅前面观:骨性鼻腔的组成、形态、重要结构、孔裂及交通。4对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开口。(七)颅侧面观: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
(八)颅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九)系统解剖学中鼻、咽、喉、视器、前庭蜗器的解剖基本知识。
实验二 头部的血管神经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头部实物标本和脑的神经和血管标本的学习,掌握十二对脑神经、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外动脉、硬脑膜窦,为学习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二)掌握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走行、分布。(三)掌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走行、分布。了解睫状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四)掌握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五)掌握面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六)掌握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七)掌握迷走神经的主干走行、主要分支的分布。2
(八)熟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走行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九)熟悉脑的被膜和蛛网膜下隙的概念。(十)熟悉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三
教学内容(一)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
(二)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走行、分布。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走行、分布。睫状神经节。
(四)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上颌神经、眼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
(五)面神经的分支分布。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六)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耳神经节。
(七)迷走神经的主干走行、主要分支的分布。
(八)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走行及其主要分支分布。颈外动脉的分支分布: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九)脑的被膜: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十)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实验三 眼球的构造 一 教学目的 在对系统解剖学中眼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学习,把理论课讲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眼球较细小的解剖结构,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二)掌握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熟悉巩膜的特点,掌握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四)熟悉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虹膜的颜色与人种的关系;掌握虹膜基质层内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及其与瞳孔对光反射的关系。(五)掌握睫状体的位置、形态与睫状肌;了解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六)掌握视网膜分部、视神经盘、黄斑;熟悉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七)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八)掌握眼房的围成和交通。掌握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掌握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前回流途径)。(九)掌握晶状体的组成。熟悉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十)掌握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三 教学内容(一)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
(二)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
(三)巩膜的特点,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
(四)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特点;
(五)睫状体的位置、形态与睫状肌;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
(六)视网膜的分部、视神经盘与黄斑;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
(七)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结构特点、功能。
(八)眼房的围成和交通。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
(九)晶状体的组成。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
(十)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
实验四 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眶内血管神经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掌握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掌握上睑提肌的作用。(二)掌握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了解眶筋膜的概念。掌握眶筋膜的种类。(三)掌握泪器的组成。掌握泪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熟悉泪腺的血管、神经支配。熟悉鼻泪管的分部及鼻泪管下端的开口。掌握泪液由何处产生,其排至鼻腔的途径如何。(四)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了解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了解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掌握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了解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掌握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了解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视辐射的纤维排列及视皮质,熟悉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熟悉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六)掌握眶内动脉的来源;掌握眼动脉的起始、走行、主要的分支与分布;掌握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熟悉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七)熟悉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了解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了解眼球静脉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熟悉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了解眼球的神经分布。(九)掌握视神经起止、行程与分部及其三层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三 教学内容 4(一)睑的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上睑提肌的作用。
(二)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眶筋膜的概念。眶筋膜的种类。
(三)泪器的组成。泪腺的位置、导管开口、血管、神经支配。鼻泪管的分部、开口。泪液的产生 及其排出途径。
(四)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 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及其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 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六)眶内动脉的来源;眼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视 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
(七)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眼球静脉 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眼球的神经分布。视神经起止、行程、分部及其三层 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
实验五
外鼻、鼻腔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外鼻与鼻腔的结构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外鼻与鼻腔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外鼻与鼻腔更好理解、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的组成,了解鼻的功能。(二)熟悉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熟悉梨状孔的构成。了解外鼻的血管神经,熟悉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危险三角区静脉回流)。(三)掌握鼻腔的分部,熟悉鼻前庭的结构特点,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熟悉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及毗邻;掌握鼻中隔构成和分部;掌握固有鼻腔外侧壁中鼻道的结构-钩突、筛泡,熟悉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嗅裂和总鼻道的概念。(五)熟悉鼻腔动脉血液供应(来源)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即掌握鼻出血的常见部位;熟悉鼻腔的静脉回流方向;掌握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嗅神经及筛前、筛后神经)分布;了解鼻腔淋巴 5
引流的方向。三 教学内容(一)鼻的组成、功能。(二)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梨状孔。外鼻的血管神经,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三)鼻腔的分部,鼻前庭的结构特点,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与毗邻关系,鼻中隔构成和分部;钩突、筛泡、窦口鼻道复合体、嗅裂、总鼻道的概念。
(五)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支分布;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 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鼻腔的静脉引流方向;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分布;鼻腔淋巴引 流。实验六
鼻旁窦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鼻旁窦、鼻的血管与神经更好理解、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旁窦的组成及分组。了解鼻旁窦的功能。了解鼻旁窦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二)掌握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蝶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了解蝶窦的分型及其与垂体手术的关系。(三)掌握额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额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四)掌握筛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筛窦各壁的组成、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五)掌握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上颌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六)熟悉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了解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七)掌握海绵窦的位置、交通(静脉血回流)及其内走行结构(外侧壁)。(八)熟悉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功能、血管分布、神经支配。
(二)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三)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四)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
(五)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其内走行结构。6
(六)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实验七
颞骨、外耳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颞骨、外耳的解剖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颞骨、外耳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理解、掌握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颞骨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颞骨鳞部的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熟悉颞骨岩部的形态,掌握其前、后两面的结构;熟悉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掌握面神经的走行与分段,了解面神经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熟悉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三个分支,掌握面神经的面部分支分布;了解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伤及其表现的不同。(三)掌握耳的组成(分部)。熟悉耳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掌握外耳的组成。熟悉耳廓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了解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掌握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掌握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鼓膜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分部和正常(解剖)标志。了解外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
教学内容(一)颞骨的位置和分部,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颞骨岩部的形态、结构;颞骨乳突部的 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面神经的走行、分段、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面部的分支分布以及不 同部位面神经损伤的表现。(三)耳的分部及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
(四)外耳的组成。耳廓的形态学特征、结构;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鼓膜的位置、形态、组 织结构、分部、解剖标志。外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实验八 中耳、内耳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中耳、内耳的解剖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整颅实物标本中中耳、内耳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掌握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教学要求 7
(一)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掌握听小骨及其连结;熟悉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掌握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了解上、中、下、后鼓室。掌握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窗的概念。了解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熟悉鼓室的动脉来源与鼓室内神经。(三)掌握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掌握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的原因。熟悉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了解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了解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掌握乳突窦的位置、开口,熟悉乳突窦口的围成;熟悉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了解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了解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了解内耳的位置,掌握内耳的组成;掌握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掌握蜗孔的概念;掌握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六)熟悉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了解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了解内耳的静脉引流情况;熟悉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了解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了解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了解内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熟悉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熟悉内耳道底的分部及穿过结构。(八)掌握声波的传导途径。熟悉听觉传导通路。三 教学内容(一)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听小骨及其连结;
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上、中、下、后鼓室。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 窗的概念。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鼓室的动脉 来源与鼓室内神经。
(三)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的差别,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 室的原因。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乳突窦的位置、开口,乳突窦口的围成; 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
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内耳的位置,内耳的组成;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蜗孔的概念;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
(六)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内耳的静脉引流情 况;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内 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内耳道底的 分部及穿过结构。
(八)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实验九
咽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咽的位置、结构、咽壁、咽周间隙、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咽的位置、结构 咽壁、咽周间隙、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了解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掌握鼻咽部的位置;熟悉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掌握咽隐窝的位置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了解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系。(三)熟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掌握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四)掌握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掌握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熟悉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五)掌握腭扁桃体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了解腭扁桃体的静脉引流、淋巴引流。(六)掌握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掌握扁桃体的毗邻结构。(七)熟悉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了解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八)掌握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九)熟悉喉咽部的位置。掌握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了解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十)掌握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熟悉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十一)熟悉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十二)掌握重要咽周间隙的部位及临床意义。(十三)熟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淋巴内环的组成。三 教学内容 9
(一)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鼻咽部的位置;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咽隐窝的位置 及其意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 系。(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
(四)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
(五)腭扁桃体的动脉血供、神经支配、静脉引流、淋巴引流。
(六)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扁桃体的毗邻结构。
(七)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变化。(八)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
(九)喉咽部的位置。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
(十)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
(十一)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十二)咽旁间隙、咽后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十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
实验十 喉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喉的结构(软骨、连结、喉肌)、喉腔、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喉的软骨、连结、喉腔、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掌握喉的构造,了解喉的生理功能。(二)熟悉喉的软骨支架;掌握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熟悉喉软骨的喉外部标志。了解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三)掌握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义。熟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熟悉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四)了解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掌握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熟悉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10
(六)掌握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熟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了解喉粘膜与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七)掌握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了解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掌握喉内肌功能分组。了解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节。(八)掌握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掌握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熟悉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了解喉的淋巴引流特点。(九)掌握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三
教学内容(一)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喉的构造,喉的生理功能。
(二)喉的软骨支架,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喉软骨的喉外部 标志。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
(三)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 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
(四)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
(六)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喉粘膜与 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七)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喉内肌功能分组。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 节。(八)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 下动脉的关系。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喉的淋巴引流特点。
(九)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
实验十一 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总部实物标本中颈部的分区、三角及内容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 11
(一)熟悉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了解颈部的体表标志;熟悉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二)了解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熟悉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掌握固有颈部骨骼肌。(三)熟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掌握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四)掌握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了解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三
教学内容(一)颈部的境界与分区;颈部的体表标志;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固有颈部骨 骼肌。
(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
(四)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
实验十二 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把理论课上讲解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观察学习,加深理解与掌握,同时通过学生对颈部实物标本中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的亲自解剖,以期望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掌握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熟悉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二)熟悉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了解气管胸部的毗邻。(三)掌握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掌握气管异物较多落入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了解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熟悉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掌握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掌握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三
教学内容(一)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甲状旁腺的 形态、位置。
(二)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气管胸部的毗 邻。(三)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气管异物较多落入 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 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布置实验内容,20~25人/实验室,实验分组(4~6人/组),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进行五官解剖。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第二课堂中讨论与复习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成绩量化: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 验 内 容 时 数 实验类型 颅 2 验证型 验证型
头部的血管神经 2 验证型 眼球的构造 2 综合型 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 2 验证型 外鼻、鼻腔 2 2 验证型 鼻旁窦 2 验证型 颞骨、外耳 2 验证型 中耳、内耳 2 验证型 咽 2 验证型 喉 2 验证型 颈部的分区、颈部三角及内容 2 综合型 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 合计 24 13
第二篇:《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
Ⅰ 前言 五官解剖学是研究眼、耳、鼻、咽、喉等局部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该门学科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学习之后学习,研究与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有关的眼、耳、鼻、咽、喉以及食管、气管的解剖,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器官的解剖学习,为临床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官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按眼、鼻、耳、咽、喉部及颈前区几个大的部分进行实地解剖,辅以部分标本示教,通过实地解剖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和掌握各部的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课前认真预习。每次课教师课前提示时交待清楚应着重解剖观察与思考的解剖结构,课后小结时指出需注意复习的问题,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结构。课后复习时要求写出书面小结。在眼、外鼻与鼻腔、鼻旁窦、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使用)耳、咽喉部与颈前区解剖完毕时各进行一次课堂讨论,总结各部分的解剖情况及必须掌握的知识。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1。即理论24学时,实验24学时。四
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斌全,1版,2003年。II 正文 第一讲 颅与头部的血管神经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分离颅骨、颅的整体观、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脑神经,为学好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二
教学要求(一)了解五官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五官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二)熟悉脑颅与面颅的骨组成及位置。
(三)掌握脑颅骨中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了解脑颅骨中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四)掌握面颅骨中上颌骨的解剖,熟悉参与面颅形成的其它各骨的位置和主要结构。(五)熟悉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骨组成,掌握颅底内面的孔、裂。(六)掌握颅前面观中眶的形态,掌握眶四壁的骨组成和形态结构,掌握泪囊窝的组成,了解眶的各种测量数据。(七)掌握眶壁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特别是眶上裂、眶下裂与视神经管。熟悉眶的毗邻,了解其与鼻旁窦的关系。(八)熟悉颅前面观中骨性鼻腔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掌握骨性鼻腔的孔裂及交通。(九)掌握颅侧面观中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了解颅整体观的其它各面。(十)熟悉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十一)熟悉脑的血管: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三
教学内容(一)五官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基础性学科。(二)颅骨共23块:脑颅骨有8块,面颅骨有15块。
(三)脑颅骨: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
(四)面颅骨:上颌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下鼻甲、腭骨、颧骨、鼻骨、泪骨、犁骨、下颌 骨、舌骨的位置和结构。
(五)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组成,颅底内面的孔、裂。
(六)颅前面观:眶的形态,眶四壁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泪囊窝。眶的测量。眶壁的孔裂及通 过的结构。眶的毗邻,与鼻旁窦的关系。
(七)颅前面观:骨性鼻腔的组成、形态、重要结构、孔裂及交通。4对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开口。
(八)颅侧面观: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
(九)颅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十)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
(十一)脑的血管: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
第二讲 眼球的构造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眼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眼球壁和内容物较细小的解剖形态结构,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熟悉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二)掌握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熟悉巩膜的特点,掌握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四)熟悉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虹膜的颜色与人种的关系;掌握虹膜基质层内瞳孔括约肌与瞳 2 孔开大肌及其与瞳孔对光反射的关系。(五)掌握睫状体的位置与形态、睫状肌及其与调节反射的关系;了解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六)掌握视网膜分部、视神经盘、黄斑;熟悉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七)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八)掌握眼房的围成和交通。掌握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掌握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前回流途径);了解房水的后回流途径及与玻璃体管的关系。(九)掌握晶状体的组成。了解晶状体纤维的年龄变化及白内障。熟悉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十)掌握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了解眼屈光装置的屈光系数。三
教学内容(一)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的结构特点。
(二)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巩膜的特点,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
(四)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特点;(五)睫状体的位置与形态、睫状肌及其与调节反射的关系;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
(六)视网膜的分部、视神经盘与黄斑;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
(七)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结构特点、功能。
(八)眼房的围成和交通。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九)晶状体的组成。晶状体纤维的年龄变化。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
(十)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眼屈光装置的屈光系数。
第三讲 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进行学习,包括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泪器的组成,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了解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了解上睑提肌的作用。(二)掌握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了解眶筋膜的概念。熟悉眶筋膜的种类。(三)掌握泪器的组成。掌握泪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熟悉泪腺的血管、神经支配。熟悉鼻泪管的分部及鼻泪管下端的开口。掌握泪液由何处产生,其排至鼻腔的途径如何。(四)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了解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了解总腱环与眼外肌、视 3 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掌握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了解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掌握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了解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视辐射的纤维排列及视皮质,熟悉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熟悉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六)熟悉眶内动脉的来源;熟悉眼动脉的起始、走行、主要的分支与分布;了解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熟悉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七)熟悉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了解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了解眼球静脉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熟悉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了解眼球的神经分布。掌握视神经起止、行程与分部及其三层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三 教学内容(一)睑的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上睑提肌的作用。
(二)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眶筋膜的概念。眶筋膜的种类。
(三)泪器的组成。泪腺的位置、导管开口及血管、神经支配。鼻泪管的分部、开口。泪液的产生 及其排出途径。
(四)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 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及其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 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六)眶内动脉的来源;眼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视 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
(七)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眼球静脉 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眼球的神经分布。视神经起止、行程、分部及其三层 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
第四讲 外鼻、鼻腔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外鼻和鼻腔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外鼻和鼻腔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 4 括鼻的组成,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血管神经,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特点、血管神经支配,鼻腔四壁的形态结构特点,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外鼻与鼻腔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的组成,了解鼻的功能。(二)熟悉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熟悉梨状孔的构成。了解外鼻的血管神经,熟悉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危险三角区静脉回流)。(三)掌握鼻腔的分部,熟悉鼻前庭的结构特点,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熟悉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及毗邻;掌握鼻中隔构成和分部;掌握固有鼻腔外侧壁中鼻道的结构-钩突、筛泡,熟悉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嗅裂和总鼻道的概念。(五)熟悉鼻腔动脉血液供应(来源)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即掌握鼻出血的常见部位;熟悉鼻腔的静脉回流方向;掌握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嗅神经及筛前、筛后神经)分布;了解鼻腔淋巴
引流的方向。三
教学内容(一)鼻的组成、功能。(二)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梨状孔。外鼻的血管神经,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
(三)鼻腔的分部,鼻前庭的结构特点,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
(四)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与毗邻关系,鼻中隔构成和分部;钩突、筛泡、窦口鼻道复合体、嗅裂、总鼻道的概念。
(五)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支分布;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
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鼻腔的静脉引流方向;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分布;鼻腔淋巴引流。第五讲
鼻旁窦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鼻旁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鼻旁窦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及功能,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鼻旁窦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鼻旁窦的组成及分组。了解鼻旁窦的功能。了解鼻旁窦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二)掌握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蝶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了解蝶窦的分型及其与垂体手术的关系。5
(三)掌握额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额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四)掌握筛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筛窦各壁的组成、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五)掌握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上颌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六)熟悉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了解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七)掌握海绵窦的位置、交通(静脉血回流)及其内走行结构(外侧壁)。(八)熟悉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功能、血管分布、神经支配。
(二)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
(三)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四)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
(五)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其内走行结构。
(六)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
第六讲 颞骨、外耳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颞骨、外耳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颞骨、外耳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颞骨的形态结构特点,耳的分部,外耳的组成,耳廓、外耳道、鼓膜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从深层次上加深对颞骨、外耳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颞骨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颞骨鳞部的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熟悉颞骨岩部的形态,掌握其前、后两面的结构;熟悉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掌握面神经的走行与分段,了解面神经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熟悉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三个分支,掌握面神经的面部分支分布;了解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伤及其表现的不同。(三)掌握耳的组成(分部)。熟悉耳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掌握外耳的组成。熟悉耳廓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了解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掌握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掌握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鼓膜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分部和正常(解剖)标志。了解外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
教学内容(一)颞骨的位置和分部,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颞骨岩部的形态、结构;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6
(二)面神经的走行、分段、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面部的分支分布以及不 同部位面神经损伤的表现。(三)耳的分部及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外耳的组成。耳廓的形态学特征、结构;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鼓膜的部位、形态、组 织结构、分部、解剖标志。外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第七讲
中耳、内耳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中耳、内耳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耳、内耳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听小骨及运动听小骨的肌,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的形态结构特点,内耳的组成,骨迷路与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从深层次上加深对中耳、内耳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的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掌握听小骨及其连结;熟悉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掌握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了解上、中、下、后鼓室。掌握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窗的概念。了解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熟悉鼓室的动脉来源与鼓室内神经。(三)掌握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掌握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的原因。熟悉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了解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了解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掌握乳突窦的位置、开口,熟悉乳突窦口的围成;熟悉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了解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了解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了解内耳的位置,掌握内耳的组成;掌握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掌握蜗孔的概念;掌握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六)熟悉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了解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了解内耳的静脉引流情况;熟悉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了解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了解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了解内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熟悉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熟悉内 7
耳道底的分部及穿过结构。
(八)掌握声波的传导途径。熟悉听觉传导通路。三
教学内容(一)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听小骨及其连结; 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
(二)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上、中、下、后鼓室。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 窗的概念。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鼓室的动脉 来源与鼓室内神经。
(三)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 侵入鼓室的原因。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 经。(四)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乳突窦的位置、开口,乳突窦口的围成; 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 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五)内耳的位置,内耳的组成;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蜗孔的概念;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
(六)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内耳的静脉引流情 况;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内
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内耳道底的 分部及穿过结构。
(八)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
第八讲 咽的位置、结构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咽的位置、形态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咽的位置、形态中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鼻咽部的增殖体、咽隐窝等结构,口咽部的腭扁桃体,喉咽部的梨状隐窝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咽的位置、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了解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掌握鼻咽部的位置;熟悉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掌握咽隐窝的位置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了解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系。8
(三)熟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掌握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四)掌握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掌握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熟悉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五)掌握腭扁桃体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了解腭扁桃体的静脉引流、淋巴引流。(六)掌握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掌握扁桃体的毗邻结构。(七)熟悉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了解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八)掌握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九)熟悉喉咽部的位置。掌握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了解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三
教学内容(一)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
(二)鼻咽部的位置;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咽隐窝的位置 及其意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 系。(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四)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
(五)腭扁桃体的动脉血供、神经支配、静脉引流、淋巴引流。
(六)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扁桃体的毗邻结构。
(七)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变化。(八)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
(九)喉咽部的位置。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
第九讲
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学习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进行学习,包括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咽壁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周间隙的名称、部位及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熟悉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二)熟悉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9
(三)掌握重要咽周间隙的部位及临床意义。(四)熟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淋巴内环的组成。三
教学内容(一)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二)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
(三)咽旁间隙、咽后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四)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
第十讲 喉的软骨与连结、喉腔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喉软骨支架的组成,弹性圆锥、方形膜、甲状舌骨膜、喉外韧带的位置和特点,喉腔的分部、各部特点及喉腔壁上的结构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掌握喉的构造,了解喉的生理功能。(二)熟悉喉的软骨支架;掌握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熟悉喉软骨的喉外部标志。了解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三)掌握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义。熟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熟悉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四)了解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掌握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熟悉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六)掌握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熟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了解喉粘膜与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三
教学内容(一)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喉的构造,喉的生理功能。(二)喉的软骨支架,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喉软骨的喉外部 标志。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位置。
(三)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 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
(四)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
(六)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喉粘膜与
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第十一讲
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了解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掌握喉内肌功能分组。了解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节。(二)掌握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掌握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熟悉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了解喉的淋巴引流特点。(三)掌握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三 教学内容(一)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喉内肌功能分组。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 节。(二)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 下动脉的关系。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喉的淋巴引流特点。
(三)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
第十二讲
颈部 一 教学目的 在系统解剖学对颈部的骨骼肌、血管和神经、甲状腺、气管、食管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颈部进行分区,对各区内三角的组成及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进行学习,从深层次上加深对颈部的结构层次和各脏器的理解与掌握。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了解颈部的体表标志;熟悉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二)了解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熟悉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掌握固有颈部骨骼肌。11
(三)熟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掌握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四)掌握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了解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五)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掌握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熟悉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六)熟悉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了解气管胸部的位置、毗邻。(七)掌握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掌握气管异物较多落入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了解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八)熟悉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掌握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掌握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三 教学内容(一)颈部的境界与分区;颈部的体表标志;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固有颈部骨 骼肌。(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
(四)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
(五)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甲状旁腺的 形态、位置。(六)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气管胸部的位 置、毗邻。(七)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气管异物较多落入 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八)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 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掌握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第二课堂中讨论与复习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成绩量化: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12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实验类型 颅与头部的血管神经颅 CAI 2 2 验证型 验证型眼球的构造头部的血管神经 CAI 2 2 眼副属器、眶内血 眼球的构造 CAI 验证型 2 2 管及眼的神经支配 外鼻、鼻腔眼副属器、眶内血管 CAI 综合型 2 2 及眼的神经支配 验证型鼻旁窦 外鼻、鼻腔 CAI 2 2 2 CAI2验证型颞骨、外耳鼻旁窦
CAI2验证型2中耳、内耳颞骨、外耳 CAI2验证型2咽的位置、结构中耳、内耳
咽壁、咽周间隙、咽 CAI2验证型2咽的血管与神经 喉的软骨与连结、喉 CAI22验证型喉腔 喉肌、喉的间隙、颈部的分区、CAI22验证型血管与神经颈部三角及内容
颈部甲状腺、气管颈部、CAI22综合型食管颈部 24 24 合计 13
第三篇:《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13101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资源与环保专业本科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 时 数:20学时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的依据 依据2000级植物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掌握临时制片、徒手切片方法及植物绘图技术。同时,丰富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徒手切片及临时制片方法;
3.熟练掌握植物绘图技术; 4.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质体、植物细胞后含物、胞间连丝、组织结构; 5.观察被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6.观察被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课内)。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课上指导教师概述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方法,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结果的讨论,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性质:一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部分实验为应用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逐项打分,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评分,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序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 时 周 次
一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结构1 显微镜使用方法、细胞观察 2 的观察
(一)二 植物细胞的观察
(二)质体及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2 1 三 植物细胞的观察
(三)细胞有丝分裂和胞间连丝 2 1 四 植物组织的观察 机械组织、输导组织 2 1 五 植物种子的观察 种子的类型和结构 2 1 六 植物根的观察 根的初生、次生结构 2 1 七 植物茎的观察 茎的初生、次生结构 2 1
八 植物叶的观察 双子叶、禾本科叶片的结构 2 1 九 2 1 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
(一)掌握花药的结构特点
十 1 植物生殖器官的观察
(二)胚珠、胚囊结构、胚乳发育 2
七、教材
采用教材:《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谢国文主编。
修订日期:2004年8月15日
第四篇:解剖学教学大纲
解剖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解剖学-Ⅰ(Anatomy Ⅰ)课程号 50126799 课程类别 基础课
学时 共160,理论课64,实验课96 学分 1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掌握和理解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通过学生对人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学习,获得人体各个局部内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和相互的毗邻关系,以及各局部之间联系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
总 论(10学时)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熟悉人体的轴和面及方位术语,人体各系统的组成概况及其基本功能。
骨和骨连结
掌握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及功能。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长骨的生长方式,骨的营养血管和神经。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掌握四肢骨的组成和体表标志,了解其功能。
了解骨连结及滑膜关节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熟悉关节的运动。
一、躯干骨及其连结 1.脊柱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成和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了解椎骨间的连结概况。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掌握黄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的位置、功能。了解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位置及功能。
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脊柱整体观的形态与功能的特点。了解脊柱年龄变化、脊柱的主要变异和畸形。2.骨性胸廓
掌握胸廓及其上、下口的组成、形态和功能;肋弓。熟悉肋的一般形态、结构。了解特殊肋的形态特征。掌握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概念,胸骨角平面的应用意义。
了解肋骨和胸椎、肋软骨与胸骨的连结。了解骨性胸廓的运动,骨性胸廓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二、肢体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及其连结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分部。
掌握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标志。掌握腕、掌、指骨的位置和排列。
掌握肩、肘、桡腕和尺桡间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了解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了解上述关节的功能位。
了解胸锁、肩锁、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的位置和结构。2.下肢骨及其连结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和分部。
掌握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标志。了解跗、跖、趾骨的位置和排列。
了解骶髂关节、耻骨联合的结合特征和机能特点。
掌握骨盆的构成、解剖学位置、大、小骨盆分界线。了解骨盆的性别差异和测量标志。
掌握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了解胫腓骨间连结及关节。
掌握足弓的形态、组成和功能意义。
三、颅及其连结(内容见本大纲头颈部)。
肢 体(35学时)
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及在运动中的作用。了解肌的基本工作形式、肌的命名原则、肌的辅助装置、以及肌的神经和血管配布。
一、上肢
熟悉上肢的体表标志,了解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1.浅层结构
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始、行程。了解上肢浅层淋巴管的引流。2.胸前区
了解皮神经分布概况。
掌握胸壁浅层肌的位置、功能及神经支配。
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位置、结构特点、淋巴引流及临床意义。了解乳房的神经血管。3.腋窝
掌握腋窝位置、形态及各壁的构成。
掌握臂丛的组成、主要分支和分布及臂丛的束与腋血管的位置关系。掌握腋动脉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腋鞘的构成及其内容。掌握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及收纳范围。
熟悉三边孔、四边孔的构成。掌握穿经它们的结构。4.背部浅层肌及肩胛区
熟悉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的位置、功能和神经支配。掌握肩关节周围肌的配布及功能。了解肩胛骨周围的动脉吻合。5.臂与肘
了解臂部的筋膜、肌间隔及筋膜格。熟悉臂部屈肌和伸肌的位置、排列、功能。掌握肱动脉的位置、行程、主要分支。掌握肘窝的边界、内容及其内诸结构的排列。6.前臂屈侧
了解前臂的筋膜、肌间隔和筋膜格。了解前臂屈侧浅层肌总的起点。
掌握前臂前面神经血管干的位置,腕前部的体表标志。
了解腕部屈肌支持带的位置,掌握腕管的构成,行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及通过腕管的结构。7.手
掌握手部皮肤、筋膜特点。了解腱纤维鞘的构成和位置,手部皮神经的分布。了解手的静脉回流及浅巴管的流向。
了解掌部的分区,熟悉掌中区的层次结构及排列关系。
熟悉手部肌的分群(鱼际肌、小鱼际肌、骨间肌和蚓状肌)和位置、功能。了解掌浅弓、掌深弓的构成、位置、分支、分布。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手部的位置、分支、分布。
熟悉指浅、深屈肌腱的止点,了解尺侧囊、桡侧囊、指滑液鞘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手指及指肚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了解手背皮肤浅筋膜的特点、手背区的层次结构、腱膜结构、腱膜下间隙的位置和临床意义。8.前臂背侧
了解前臂背侧肌的配布、总的起点。了解伸肌支持带及肌腱、腱滑液鞘的位置。掌握桡神经深支的位置和分布。
二、下肢
熟悉下肢的体表标志了解动脉干,神经干的体表投影。1.浅层结构
了解下肢的筋膜层次、阔筋膜、髂胫束、肌间隔及筋膜格。掌握卵圆窝的位置。掌握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了解其重要属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引流区。2.股前区及股内侧区
掌握股前区肌的起止、功能,股内侧区肌的起止概况。
掌握股三角的构成及股三角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掌握股鞘的构成及内容,掌握股管及股环的周界。掌握股神经和股血管的分支和分布。了解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了解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下口的位置。掌握闭孔神经在股部的分布,了解闭孔动脉的分布。3.臀部
了解臀部肌的层次。了解髋关节周围主要肌的止点及功能。掌握梨状肌位置,梨状肌上、下间隙的概念和通过的结构。掌握坐骨神经在臀区的位置、行程、了解其体表投影和常见变异。4.腘窝及股后区
掌握腘窝的周界及内容,血管和神经的排列关系和分支、分布。了解膝关节周围的血管吻合网。
了解股后区肌的起止和功能。5.小腿及足
掌握小腿后区结构层次和神经血管干的位置。
了解小腿前区和外侧区肌的功能,掌握胫前动脉、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了解踝部深筋膜的支持带,熟悉踝管的形成及通过的内容。掌握足背动脉的位置。
了解膝、踝关节周围的肌及其运动。
了解足底皮肤、筋膜和肌的层次。了解足底部血管和神经的布局。
躯 干(45学时)
一、胸部 1.胸壁
掌握胸壁的层次,肋间血管、神经的来源、行程、分布特点及位置排列。掌握肋间肌纤维方向和排列。掌握胸部重要骨性标志。2.膈
掌握膈的组成、位置、形态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膈的裂孔结构特征和裂孔位置与通过的结构。了解膈的神经支配。3.肺及胸膜 掌握胸膜、胸膜腔、胸膜窦的概念;胸膜前界、下界的体表投影。
握肺的位置、形态、分叶。掌握肺根概念、构成、主要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位置关系。掌握肺门、肺尖及肺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肺分叶界线的体表投影。掌握肺的血管来源、分布及其特点:了解肺段、肺的神经及淋巴引流。4.心
掌握心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出入心脏的大动脉、大静脉。掌握心包、心包腔;了解心包窦。
掌握心各腔的结构,通连关系;心瓣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与机能的关系。掌握心的血液供应;了解的传导系统组成和功能。
掌握心尖的体表投影。了解心的神经支配,心深丛和心浅丛的位置。5.纵隔
熟悉纵膈的周界、分区、内容及诸结构的位置和功能。
掌握上纵隔的层次结构及其毗邻位置。掌握主动脉的分段、分支;主动脉弓的位置、行程、主要毗邻及动脉韧带(动脉导管)的位置和与左喉返神经的位置关系;动脉导管三角。
掌握气管及主支气管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主支气的分叉平面。后纵隔:掌握食管的位置、形态、分部、行程、毗邻及狭窄。了解食管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引流。
掌握胸导管起止、行程,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收纳范围。
掌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收纳范围,汇入部位及其与门静脉的通连关系。掌握膈神经、迷走神经在胸部的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
熟悉交感干的位置、纤维来源、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来源。了解交感节的节间支、交通支。了解交感纤维的分布的情况。
二、腹部
熟悉腹前外侧壁的重要标志。了解腹部的分区,腹腔的界限。1.腹前外侧壁
掌握浅筋膜的特点、神经分布的节段平面。了解浅动脉分布。掌握浅静脉的回流。掌握腹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三层扁肌的肌纤维方向及其移行为腱膜的部位。熟悉肌的起止概况。
掌握腹直肌鞘的构成、内容及腹直肌的起点、止点、腱划的位置,腹直肌的功能。2.腹股沟区
掌握层次、结构特点,腹股沟区的重要韧带。
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其内容、构成各壁的结构;腹股沟管腹环和皮下环的体表股影。
掌握髂腹下神经、骼腹股沟神经和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和分布。熟悉提睾肌及精索的概念,了解睾丸下降。掌握精索被膜层次、与腹壁层次的关系。3.腹膜
熟悉腹膜的分部;腹膜形成的韧带、网膜、系膜、间隙和陷凹的概念。掌握腹膜腔的分区。
掌握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与周界。熟悉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了解腹膜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腹膜的神经支配。4.结肠上区
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及毗邻;胃的结构、胃床的构成;胃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回流。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和毗邻。了解十二指肠的血管来源。掌握十二指肠大乳头位置,结构、。
肝及胆道
①掌握肝的位置、形态、毗邻。掌握肝的主要韧带、肝门及出入肝门的结构,肝静脉出肝的位置。了解肝内肝静脉、门静脉分支及肝的分叶和分段、肝的重要功能。
②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产生和排出的途径。掌握肝胆三角周界和行径结构。了解肝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回流。掌握胆总管的构成、位置及其与胰管和十二指肠乳头关系。
③掌握胰的位置、形态、毗邻、分部;胰腺导管及其开口、胰腺导管与胆总管的关系,了解胰血管、神经及淋巴引流。
掌握脾的位置、形态特点、毗邻;掌握脾的韧带;脾血液供给;脾的体表投影。掌握结肠上区器官彼此位置关系及其与腹膜腔凹陷的关系。了解肝周间隙的位置和分部。
了解腹部两个重要横断面(幽门平面、经肾门平面)。5.结肠下区
掌握大肠、小肠的分段,各段肠管的位置、结构特点及鉴别要点。掌握各段肠管的血管;了解神经支配及淋巴引流。
掌握回盲部的结构特点。掌握阑尾的位置及其常见变异,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寻觅方法,阑尾的血管。
掌握门静脉及门静脉系统的组成、位置、结构特点、主要属支及其收纳范围;门、腔静脉主要吻合部位及其临床意义。6.腹膜后间隙
掌握肾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熟悉肾的被膜、肾的血管。掌握肾蒂的组成。了解肾段。掌握输尿管的起止、行程及其狭窄的部位。
掌握肾上腺的位置、形态,了解其毗邻、功能及血管。
掌握腹部大血管的位置、毗邻、主要分支或属支及分布。熟悉下腔静脉的属支,了解其与椎内、外静脉丛及颅内、颈、胸、腹、盆静脉的通连。
掌握乳糜池的位置及引流区。
了解腰交感干、节的位置。了解腹腔丛的位置和分布区。掌握腰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分支、分布。熟悉腹膜后间隙内器官与血管位置排列。
三、盆部及会阴部 1.盆部
熟悉重要的体表标志。
掌握盆内器官的位置关系,盆部腹膜的配布及陷凹。
掌握膀胱的位置、形态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构成、结构特点。熟悉膀胱的年龄变化,了解膀胱的神经血管和淋巴引流。
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形成、被膜及毗邻。了解其分叶。
掌握输精管的结构特点,盆内段的行程。掌握精囊腺的位置及射精管的开口。掌握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熟悉直肠血管、神经和淋巴引流。掌握齿状线上、下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毗邻、子宫腔的通连,子宫固定装置(阔韧带、主韧带、圆韧带、子宫骶韧带的位置)。掌握子宫与腹膜的关系,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子宫的淋巴引流。
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卵巢与腹膜的关系。熟悉卵巢韧的带位置、血管淋巴引流。掌握阴道的位置、毗邻、阴道穹窿的构成与直肠子宫隐凹的关系。了解处女膜。掌握髂内动脉的位置和主要分支。熟悉臀上、下动脉,直肠下动脉的分布区;闭孔动脉、阴部内动脉、子宫动脉的行程、分布区。了解盆内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和引流区。
掌握输卵管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掌握输卵管的开口,了解其血管供给。熟悉骶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及其分布。2.会阴
掌握会阴的概念、界线、分部;熟悉肛三角、尿生殖三角的边界,坐骨肛门窝的位置、构成及其内容。
掌握盆膈、尿生殖膈的概念、熟悉其位置、构成及通过的结构。
了解会阴部皮肤、筋膜概况。掌握会阴浅、深袋的构成,了解袋内结构。3.外生殖器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膨大、弯曲。了解阴茎的组成及其筋膜、白膜及血管。了解阴囊的结构特点。掌握睾丸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睾丸的动脉和静脉。掌握附睾的位置、分部及功能。掌握睾丸各层被膜及睾丸鞘膜腔。掌握输精管的位置、行程与通连。
掌握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了解阴道前庭,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其开口,掌握女性尿道的特点及尿道外口的位置。
头 颈 部(45学时)
一、颅及其连结
掌握面颅、脑颅的组成,各骨的名称、位置。了解各骨的分部。
了解板障结构、缝结构。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各囟的部位和关闭时期。掌握颅底内面的颅窝及其主要孔裂及其穿经孔裂的结构。了解翼腭窝的位置和通连。了解颞窝、颞下窝的位置。
熟悉下颌骨的形成、标志,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熟悉颅的重要标志。
掌握舌骨的位置,了解舌骨分部。
二、头面部 1.面浅部
掌握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构特点。掌握表情肌的配布特点、功能和神经支配。
掌握面动脉的走行,面静脉的回流、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三叉神经皮支穿出颅骨处,掌握其分布区。掌握面神经的分支、分布、面神经瘫痪后的表现。
掌握颞浅动脉、耳颞神经的位置和分布。2.头皮
掌握头皮的层次,各层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头皮神经、血管的配布的特点。3.腮腺咬肌区
掌握腮腺的位置、形态、导管的位置、行程和开口部位及表面投影。了解腮腺的分叶、深叶的位置,腮腺筋膜及腮腺淋巴引流。
掌握咬肌的位置、起止、功能,神经支配。4.颞区和颞下区
了解颞区和颞下区的边界。
掌握颞肌的位置、起止、功能、神经支配。了解颞筋膜特点。了解颞区的层次及神经、血管。
掌握翼内、外肌的位置、纤维方向、功能及神经支配。熟悉翼静脉丛的位置、通连。了解上颌动脉的位置和分布区,掌握穿经腮腺的重要神经血管,它们在腮腺内的位置关系。掌握三叉神经上、下颌支的性质、出颅孔道、分支及分布区。掌握鼓索神经的性质和分布。
了解耳节、蝶腭节的位置、性质、节后纤维分布。
三、颈部
熟悉颈部的体表标志,了解颈部的分区和颈部三角。掌握颈筋膜的层次和配布。了解咽后间隙及椎间隙的位置。1.颈部浅层结构
掌握颈部浅筋膜的特点,了解颈阔肌的位置及纤维方向。
掌握颈外静脉的位置、走行、汇入处。了解颈前静脉。熟悉颈丛皮神经的分布、穿出及阻滞麻醉部位。
熟悉颈浅淋巴结的位置和收纳区。2.颈后三角
了解颈后三角的界线范围、三角底的各个肌。
掌握副神经的行程、分布。了解颈横动脉、枕动脉、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掌握颈丛的构成、位置及主要分支。3.颈前区
了解颈前区的界线范围。
掌握胸锁乳突肌的起止、位置、功能和神经支配及神经损伤后的表现;肌深面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了解舌骨下肌组的排列。
掌握颈动脉鞘的构成、位置、内容。掌握颈总动脉的位置、分支平面。掌握颈外动脉的分支和主要分支的分布。了解颈动脉窦、颈动脉体的位置及功能。了解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和压迫止血点。
掌握颈内静脉的位置,了解其收纳区。
掌握迷走神经颈段的行程和主要分支,喉上神经的位置和分布区。了解颈袢。掌握颈深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和收纳区。
掌握舌下神经的出颅部位与颈内、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熟悉颈交感干、节的位置,了解其分布区域。4.甲状腺区
掌握甲状腺区的层次、结构。
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被膜、甲状腺的血管及甲状腺的动脉与喉上、喉返神经的位置关系,了解其淋巴引流。掌握喉返神经颈部的行程和分布。
掌握甲状旁腺的数目、位置。
掌握颈段气管、食管的位置、毗邻和食管的狭窄部位。5.颈根部 掌握前、中斜角肌的位置;前斜角肌的毗邻、斜角肌间隙及通过的结构。掌握膈神经在颈部的行程。
掌握锁骨下动脉的位置、行程及颈部的分支。
掌握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的起始、行程、分布。掌握锁骨下静脉的位置。
掌握胸导管的颈段位置和注入部位,胸膜顶的位置和毗邻。掌握臂丛的位置、毗邻、组成及临床应用。
四、颌下区
掌握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及其导管开口的位置。
了解舌骨上肌组的位置、排列,掌握颏舌肌的功能及神经支配。熟悉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性质及节后纤维分布区。
五、口腔和咽
了解口腔周界、分部及固有口腔的通连。熟悉口腔内活体标志。掌握舌的分部、结构及神经分布。
掌握牙的形态、构造、分部,乳牙、恒牙及牙式。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掌握咽峡的构成。熟悉腭扁桃、咽扁桃、咽鼓管咽口、咽鼓管扁桃、梨状隐窝的位置。了解腭肌、咽肌的位置。
掌握舌咽神经性质和分布区。
六、鼻和喉
了解外鼻的结构特点和骨性鼻腔的组成。熟悉鼻腔的组成、分部和通连。
掌握鼻甲、鼻道及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掌握嗅神经的分布区。
熟悉喉的主要软骨名称、位置,了解喉内、外肌的位置、作用和喉的体表标志。掌握喉腔的分部、声门、声门裂及声韧带的位置、构成和功能。了解喉的神经分布。
七、眼和眶 1.眼球的构造
掌握眼球壁的组成,外膜、血管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和分部,了解其功能。掌握屈光系统的组成,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房水的位置。了解其机能。掌握房水的产生及其循环途径。了解眼内平滑肌的部位、名称、作用。2.眼的附属结构
掌握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
掌握泪器的组成;掌握泪腺、泪道的位置及泪液排泄途径。3.眶
了解眼睑的构成、睑裂、内眦及外眦。
掌握眼外肌的名称、配布、功能和神经支配,熟悉提上睑肌的功能和神经支配。了解眼动脉的起始、分布。
掌握视神经和出入眶的神经名称、性质、分布区域。
了解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始、分布,了解眶筋膜、眼球筋膜、眶脂体的位置和功能。
八、耳(位听器)
掌握位听器的分部和各部的机能。1.外耳的组成和结构
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弯曲及婴幼儿外耳道的特点。掌握鼓膜的位置、倾斜和分部。2.中耳的组成、分部
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重要毗邻和临床重要性。掌握咽鼓管的位置,通连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熟悉听小骨及排列,掌握面神经管的位置。3.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掌握骨迷路、膜迷路分部及各部的位置关系。掌握位、听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熟悉声波传导的途径。了解听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中枢神经系统(25学时)
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和突触的概念。熟悉神经元的形态特征(突起和胞体)和功能。熟悉神经纤维、神经、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概念。
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构成与分布情况。掌握内脏神经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分布情况。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了解皮肤的一般结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掌握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和白质、髓质、束、神经的概念(常用术语)。掌握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一、脊髓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末端的平面,熟悉脊髓节段的概念,了解脊髓节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熟悉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其各部的名称、位置。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背核)的位置及机能性质。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熟悉α、γ、Renshaw细胞的概念。
掌握白质中主要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机能。掌握白质中主要上行束(薄束、楔束、脊丘侧束)的位置、机能。
了解网状脊髓束,脊小脑前、后束,固有束,顶盖脊髓束的机能概念。了解脊髓的机能、脊髓的反射及其重要性。
掌握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的位置关系,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掌握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终池的位置,了解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
二、脑
熟悉脑的位置和分部 1.脑干
掌握脑干的位置和分部,延髓、桥脑、中脑外形的重要标志及分界,掌握第 Ⅲ-Ⅻ 对脑神经进出脑干的位置。
掌握脑干内部结构总的配布特点,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及主要核团的位置。掌握上行和下行的主要纤维束的名称、位置及功能。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位置。了解其主要分区及机能意义。
掌握第 Ⅳ 脑室的位置、外形和通连关系,掌握第 Ⅳ 脑室底的重要结构。2.间脑
掌握间脑的位置和分部。掌握第Ⅲ脑室的位置及通连。
掌握丘脑的位置、分部和功能概要。掌握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功能和主要纤维联系。
了解背侧丘脑内核团的划分。
了解丘脑下部的位置及其内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及功能。了解丘脑上部及丘脑底部。3.小脑
掌握小脑位置、表面形态特征、分部(蚓部和小脑半球)、分叶(绒球小结叶、前、后叶)及其主要机能。
掌握小脑的内部结构特点。
掌握小脑扁桃体所在位置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小脑三对脚及小脑中央核的一般联系情况。4.端脑(大脑半球)
掌握大脑半球皮质的主要沟、回、分叶。
掌握基底神经核的组成、位置;新、旧纹状体的组成和功能。
了解大脑白质总体情况。掌握内囊概念、位置、构成、分部及通过内囊各部的主要纤维束及内囊损伤的临床表现。掌握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主要机能。掌握视、听中枢的位置及各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功能。了解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及概念。握侧脑室的位置、分部和通连。
三、神经传导道
掌握传导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感觉传导道
包括意识性躯干、四肢浅、深(本体)感觉传导道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道;掌握各传导道中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行程、名称、交叉位置及皮质投射区。熟悉各传导道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掌握视觉传导道的构成、行程、及其皮质投射区,掌握对光反射路径,重点掌握瞳孔缩小的反射途径。了解损伤后视野缺损情况。
了解听觉传导道的构成、行程及其在皮质的投射区。2.运动传导道
掌握锥体系统的构成、来源;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的起始、行程和终止,对脑、脊神经的支配情况。
掌握随意运动中上、下运动单位的概念、组成及其机能意义,以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异同对比。
掌握锥体外系的概念、组成。了解主要通路及通路的机能意义。
四、脑膜、脑血管和脑脊液 1.脑的被膜
掌握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的位置关系,结构特征。掌握硬脑膜附着的特点,熟悉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
掌握小脑幕裂孔的围成及通过它的结构,小脑幕上、下结构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硬膜静脉窦的位置和通连。掌握海绵窦的位置、通连和穿经的结构。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2.脑的血管
了解颈内动脉系与椎动脉系的概念。
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行程特点和主要分支、分布情况。掌握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的位置、组成及其机能意义。掌握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分布区,深、浅分支的概念。了解脑静脉的配布及回流概况。
了解脊髓血液供应的来源、节段性特点,了解椎内静脉的位置及与各部静脉相通概况和重要意义。3.脑脊液
熟悉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交叉池的位置。了解脉络丛、蛛网膜颗粒的组成和部位。掌握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及其机能意义。
四、教材 实地解剖学 羊惠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2
五、主要参考资料 系统解剖学 柏树令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格氏解剖学
杨琳、高英茂主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3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郭光文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4 实用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李瑞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六、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标本占20%,理论考试占70%
1999
第五篇:《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解剖学》教学大纲(网络版)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解剖学》是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由人体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医学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学会正确运用人体结构学知识和术语,为正常人体功能学、病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助产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依照护临床助产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标准而设置,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解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等。2熟悉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助产士大纲中常见疾病的发生与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3.了解与助产及护理操作相关的解剖知识。
(二)能力目标1.具有按系统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养成对所解剖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的习惯,并不断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能运用解剖知识进行助产应用技术操作。
(三)态度目标1.具有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工作质量;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团结互助,积极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2.具有细心、能吃苦、持之以恒的开拓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严谨慎独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活动参考学时要求与参考理论实践熟悉理论讲授2第一章绪论
一、解剖学的定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熟悉
二、解剖学的分科了解
三、学习解剖学的观点和方法掌握
四、人体的构成掌握
五、人体结构的常用方位、术语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理论讲授2掌握
一、细胞膜掌握
二、细胞质熟悉
三、细胞核了解第二节细胞增殖了解第三节细胞的运动性理论讲授2第一节上皮组织第三章基本熟悉
一、被覆上皮组织了解
二、腺上皮及腺理论讲授4第二节结缔组织掌握
一、固有结缔组织熟悉
二、软骨组织和软骨熟悉
三、骨组织和骨掌握
四、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理论讲授2第三节肌组织熟悉
一、骨骼肌熟悉
二、心肌熟悉
三、平滑肌理论讲授2第四节神经组织熟悉
一、神经元掌握
二、神经元间的联系了解
三、神经胶质细胞了解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了解
五、神经末梢学会实践6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学会实验二基本组织的微细结构学会实验考核:“一口清、一手精”显微镜使用
第四章第一节骨及骨连结理论讲授
8运动系统一、概述掌握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熟悉
三、颅骨及其连结掌握四、四肢骨及其连结熟悉第二节骨骼肌理论讲授
4一、概述熟悉
二、头肌了解
三、颈肌了解
四、躯干肌掌握
五、上肢肌熟悉
六、下肢肌熟悉附: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与助产应用
一、常用骨性标志熟悉
二、常用肌性标志熟悉实验三全身骨骼学会实践8实验四骨连接学会实验考核:识别骨标本考核实验五骨骼肌学会第五章第一节消化管理论讲授4掌握消化系统一、消化管的微细结构熟悉
二、口腔掌握
三、咽掌握
四、食管掌握
五、胃掌握
六、小肠掌握
七、大肠理论讲授第二节消化腺4熟悉
一、口腔腺掌握
二、肝熟悉
三、胰第三节腹膜掌握
一、腹膜与腹膜腔了解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熟悉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学会实践实验六消化系统大体结构2学会实验七消化系统微细结构理论讲授6第六章第一节上呼吸道了解呼吸系统一、鼻熟悉
二、喉掌握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第二节肺熟悉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了解
二、支气管肺段
三、肺的微细结构掌握
四、肺的体表投影了解
五、肺的血管了解第三节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熟悉
二、纵隔熟悉实验八呼吸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九呼吸系统微细结构学会第七章第一节肾理论讲授4泌尿系统一、肾的形态了解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熟悉
三、肾的被膜熟悉
四、肾的结构掌握第二节输尿管熟悉第三节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熟悉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了解
三、膀胱壁的结构掌握第四节尿道熟悉实验十泌尿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第八章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理论讲授2生殖系统一、男性内生殖器熟悉
二、男性外生殖器了解
三、男性尿道掌握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理论讲授
4一、女性内生殖器掌握
二、女性外生殖器了解
三、乳房和会阴熟悉实验十一生殖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十二生殖系统微细结构期中考核考核2第九章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理论讲授10脉管系统一、概述掌握
二、心掌握
三、动脉熟悉
四、静脉掌握
五、血管的微细结构及微循环了解
第二节淋巴系统理论讲授
2一、概述熟悉
二、淋巴管道熟悉
三、淋巴结了解
四、脾了解
五、胸腺了解
六、扁桃体了解实验十三心及动脉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十四静脉大体结构学会实验十五脉管系统微细结构学会实验十六淋巴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验十七淋巴系统微细结构学会第十章第一节视器理论讲授3感觉器
一、眼球掌握
二、眼副器熟悉
三、眼的血管了解第二节前庭蜗器理论讲授
2一、外耳熟悉
二、中耳熟悉
三、内耳熟悉第三节皮肤理论讲授
1一、皮肤的微细结构熟悉
二、皮肤的附属器了解实验十八感觉器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第十一章第一节概述理论讲授14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掌握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熟悉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理论讲授
一、脊髓掌握
二、脑掌握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了解
四、脑的血管了解
五、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掌握
六、血-脑屏障掌握
七、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熟悉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理论讲授
一、脊神经掌握
二、脑神经掌握
三、内脏神经了解实验十九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一)学会实践2实验二十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二)实验二十一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三)第十二章第一节甲状腺理论讲授2
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甲状腺的微细结构掌握第二节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与和位置熟悉
二、甲状旁腺的微细结构了解第三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肾上腺的微细结构掌握第四节垂体
一、垂体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垂体的微细结构掌握第一节生殖细胞的成熟理论讲授4第十三章
一、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熟悉人体胚胎学
二、卵子的发生和排卵熟悉概论第二节人胚的早期发育
一、受精和卵裂熟悉
二、植入和蜕膜熟悉三、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了解第二节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熟悉
二、胎盘熟悉第四节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出生后的变化
一、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掌握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掌握第三节双胎、多胎和联体双胎
一、双胎了解
二、多胎了解
三、联体双胎了解附2:先天畸形与致畸因素
一、先天畸形的主要类型了解
二、先天畸形的发病原因了解
三、致畸敏感期了解
四、先天畸形的预防了解实验二十二人体胚胎发育学会实践
2四、教学时间分配 学时教学内容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一章绪论202第二章细胞202第三章基本组织10616第四章运动系统128208210第五章消化系统628第六章呼吸系统426第七章泌尿系统628第八章生殖系统202其中考核12214第九章脉管系统628第十章感觉器14216第十一章神经系统202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426第十三章人体胚胎学概论9030120合计
五、说明1.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实验教学、“一口清、一手精”等方式达成课程目标。2.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一口清、一手精”考核结合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等综合评价。(付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