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3:2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第一篇: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二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广元市利州区三堆初级中学

何建波

本课我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数学活动,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适当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好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利于揭示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中的预习内容,表面上看是求代数式的值,其实隐含着因式分解和“数学意义”因式分解的意义,这为形成因式分解的概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还要体现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课程的育人价值。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分析具体实例中隐含的数学关系和数学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来概括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本体性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条策略和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力和良好课堂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体现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意义与数学的本质,仅靠教师的直面陈述是不够的,宜采用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预习:不是传统意义的单纯的提前学习新知识,而是预习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新知识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的设计,不仅能体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还包括新知识的逻辑思维方式。并且在整个预习中还能培养学生识别、联系、比较、建构等学习方法和能力。这种“暗示”较好地解决了因过程缓慢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的问题,也为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注入了一剂良药,可以这样说,好的预习能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2)设计问题系列:既为学生交流、探讨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了示范,同时为学生认识的步步深入搭建了台阶;(3)点拨与评价:在学生困惑时点拨,在学生认识模糊时点拨,在学生观念碰撞时评价,在方法多样化时进行价值分析。

第三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的思考《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

龙杭菊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认真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理念

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根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加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二。这节课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应针对学生进行备课。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基础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作者通联:445035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民族中学)

第四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2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教学,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我是课堂主人”的认知,课堂上看似学生学的很认真,但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并没有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把所有的项移到方程左端,右边为0,再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因此才有两个一次因式分别为0的`这一步,感觉学生学习好像囫囵吞枣,并没有理解真正含义,懒得取分析算理,导致出错。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质——算理,而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课堂上的活跃很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看似热闹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优生可能更优秀,学困生可能更落后,这样,学生的两级分化会更严重。所以,对于简单内容的教学,尤其是运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运用算理进行相关计算,而不是机械的套用公式,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3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晰。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排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特别顺当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把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觉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简单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缘由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洁,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洁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稳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制造条件来满意条件忽视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一样或者相像的式子比拟熟识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敏捷运用公式(特殊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力量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缘由,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留意是否进展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方最简洁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许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终结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拟适合的,但是我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量,也没有留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稳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缺乏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出现在“观察与猜想”栏目中,属于补充内容。但鉴于在分式部分应用较多,故拿出一节课专门讲解。

结合着前面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等式(x+p)(x+q)=x2+(p+q)x+pq,指出

x2+(p+q)x+pq=(x+p)(x+q)

另外,还可以

x2+(p+q)x+pq

=x2+px+qx+pq

=(x2+px)+(qx+pq)

=x(x+p)+q(x+p)

=(x+p)(x+q)

例分解因式:(1)x2+3x+2(2)x2-5x+6(3)x2-2x-8

分析:(1)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2=1*2,一次项系数3=1+2.

(2)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6=-2*(-3),一次项系数-5=-2+(-3)

(3)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8=-4*2,一次项系数-2=-4+2

解:(1)x2+3x+2=(x+1)(x+2)(2)x2-5x+6=(x-2)(x-3)

(3)x2-2x-8=(x-4)(x+2)

练习:按照x2+(p+q)x+pq=(x+p)(x+q)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7x+10(2)x2-2x-8

(3)y2-7y+12(4)x2+7x-18

用x2+(p+q)x+pq=(x+p)(x+q)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能找到常数项的2

个恰当的因式,使得这2个因式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 “ 问题情境 —— 建立数学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 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 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 、及时归纳。根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1 、探索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原因之一。 2 、课堂预设没有完成,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基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交流,交流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诉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 、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注意纠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现。

4 、公式中的字母 a,b 可以表示数 , 单项式 , 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6

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相对来说还是稍微简单些。

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还是要搞清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结构特点:公式的左边是这两个二项式的积,且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公式的右边是这两项的平方差,且是左边的相同的一项的平方减去互为相反数的一项的平方。

有了前边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为基础,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只需要转换思维即可。但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可分三步:

1、写成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即找到相当于公式中a、b的项

2、按公式写出两项积的形式,即因式分解

3、两项中能合并同类项的各自合并。

例题及练习的呈现次序尽量本着先易后难的螺旋上升原则。

1、a、b代表单独的数字或字母,如:(1)m2-9(2)16-y2

2、a、b代表单独的数字、字母或只含数字、字母的单项式,

如:(1)4b2-9c2(2)m2n2-25

3、a、b代表多项式,如:(1)(2a+b)2-(a-b)2

(2)-(a+b+c)2+(a-b-c)2

在此要有“整体思想”的意识,注意:+部分的`底数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a,-部分的底数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b,然后再套用公式。

尽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学生作业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

1、不会找a、b

2、思维僵化,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难以入手,说明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

3、因式分解要养成先提公因式的习惯,结果要注意到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相应地对教材内容及教学进度做出调整。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7

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习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8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因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故结合着单项式*多项式的整式乘法讲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数部分: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数部分:各项中相同字母指数中最低的一个作为相同字母的指数。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项都转化成公因式与某个因式积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项剩余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作为一项。

学生课堂板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会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做。

我总结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视,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听起来觉着会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2、最好结合例子说明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拿到题目先观察各项特点,再动笔写。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9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0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 ,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公因式与最大公因式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

2.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课前应该对分配律适当复习。

3.公因式是多项式时的类型,应该分层设计,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它。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问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洁的仿照,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学问的意义,把握必要的技能,进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力量,本节课的详细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 “ 问题情境 —— 建立数学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实行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学问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稳固让学生逐步把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展因式分解。

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拟好的几点是 :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拟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学问的把握 , 提高学生解题的精确率 , 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力量也有好处。对以后敏捷把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学问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力量的进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表达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准时反应,准时稳固教学方式。

3 、准时归纳。依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赐予学生准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把握肯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进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构造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觉学生们思维很活泼,承受力量比拟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准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看、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制造胜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纳类比、探究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公平、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动身,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赐予帮忙、鼓舞、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念。

缺乏之处:

1 、探究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缘由之一。

2 、课堂预设没有完成,依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依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根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沟通,沟通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知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 、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留意订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觉。

4 、公式中的字母 a,b 可以表示数 , 单项式 , 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发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缺乏,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2

因式分解是第九章的重难点,公式法是多项式因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决定一个公式一节课。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两个整式乘法的运算。然后,我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两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只见我的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了。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轻而易举地讲出是将原来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马上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之后,我就顺利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讨论了“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本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m+n)2-(m-n)2化成(3(m+n))2-(m-n)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2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3

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先从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a+b)(a-b)=a2-b2引入,把公式反过来:a2-b2 =(a+b)(a-b)就成了因式分解了。让学生观察公式左右两边的结构特点,在这一环节有点着急,应该让学生多观察,让学生发现并说出公式左右两边的结构特点,我再加以归纳和总结,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紧接着,辨一辨,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为什么?(1)x2+y2(2)x2-y2(3)-x2-y2(4)-x2+y2想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在学生辨析中第(4)个,学生们说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x2+y2= y2-x2;方法二:-x2+y2= -(x2-y2)因为在前一节课中,学因式分解时,强调:当多项式第一项的系数是负数时,通常先提出“—”号,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成为正数,在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这个时候我对说出两种分解方法的同学及时表扬,并强调两种分解因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分解因式是多项式的恒等变形。

由此,只有具备平方差公式特征的多项式(即是二项式)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否则,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同学们判断以下两道题目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吗?学习例1.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m+n)2-(m-n)2

由于是20分钟的微课,所以我对例题进行了删减与重组。一个是公式的a, b代表单项式的题目,一个代表多项式的题目。讲解时先分析,分清公式里的a, b是题中的哪一项。(1)让学生尝试去做,(2)老师一边板书一边讲解。

讲完之后师引导学生总结:(1)公式里的两个数指的是a, b而不是a2, b2

(2)其中a, 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并结合具体例子给学生强调,刚好以上两个例题中有这个问题的体现。

为了检验同学们学的如何,老师再随机出一题:9a2-0.25b2正如我所预想的,学生很快集体口答出了结果。同学们能不能也给老师出一题呀?一位女同学很快说出:L4-1,我表扬她:“你很厉害!”师生一起分解,一边口述一边板演,并强调用两次公式才能分解彻底,在这一环节为了给后面节省时间,应该直接让学生给老师出题,下来同桌之间相互出题并解答,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三个:

(1)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

(2)运用一下所学的知识。

(3)设计一个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为了反映学生之间的出题情况,在黑板上展示了一组同学的题目,甲生(a2-2ab+b2)(a+b) ,乙生(9/4)2-(4/9)2,这两个同学所出的题目全在我的意料之外,乙生的纯数字分数且用两次公式。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4

素养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关注、关怀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展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展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展因式分解,始终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牵强承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仔细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缺乏:

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理念

落实得不够。特殊是在教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依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与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转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育学生的竞争力量,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二、这节课我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讨论不够,应针对学生进展备课。

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底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根底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简单承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局部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承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承受学问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

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肯定的步骤和程序进展,这样才觉得完善,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学问点,教师讲清每一个学问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依据学生、课堂的实际状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索、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表达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教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鼓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赐予恰当的帮忙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学问,体验猎取学问的乐趣。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5

公式法因式分解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

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五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

素养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关注、关怀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展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展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展因式分解,始终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牵强承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仔细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缺乏:

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理念

落实得不够。特殊是在教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依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与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转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育学生的竞争力量,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二、这节课我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讨论不够,应针对学生进展备课。

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底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根底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简单承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局部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承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展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承受学问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

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肯定的步骤和程序进展,这样才觉得完善,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学问点,教师讲清每一个学问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依据学生、课堂的实际状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索、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表达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教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鼓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赐予恰当的帮忙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学问,体验猎取学问的乐趣。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2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的学习,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习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堂上。

3、模仿练习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3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因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故结合着单项式*多项式的整式乘法讲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数部分: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数部分:各项中相同字母指数中最低的一个作为相同字母的指数。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项都转化成公因式与某个因式积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项剩余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作为一项。

学生课堂板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会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做。

我总结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视,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听起来觉着会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2、最好结合例子说明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拿到题目先观察各项特点,再动笔写。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4

因式分解是第九章的重难点,公式法是多项式因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决定一个公式一节课。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做两个整式乘法的运算。然后,我巧妙的将刚才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得出的'两个多项式作为因式分解的题目请学生尝试一下。只见我的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了。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我马上追问“为什么”时,学生轻而易举地讲出是将原来的平方差公式反过来运用,马上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之后,我就顺利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两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讨论了“怎样的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本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m+n)2-(m-n)2化成(3(m+n))2-(m-n)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2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5

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相对来说还是稍微简单些。

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还是要搞清平方差公式(a+b)(a-b)=a2-b2的结构特点:公式的左边是这两个二项式的积,且这两个二项式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公式的右边是这两项的平方差,且是左边的相同的一项的平方减去互为相反数的'一项的平方。

有了前边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为基础,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只需要转换思维即可。但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可分三步:

1、写成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即找到相当于公式中a、b的项

2、按公式写出两项积的形式,即因式分解

3、两项中能合并同类项的各自合并。

例题及练习的呈现次序尽量本着先易后难的螺旋上升原则。

1、a、b代表单独的数字或字母,如:(1)m2-9(2)16-y2

2、a、b代表单独的数字、字母或只含数字、字母的单项式,

如:(1)4b2-9c2(2)m2n2-25

3、a、b代表多项式,如:(1)(2a+b)2-(a-b)2

(2)-(a+b+c)2+(a-b-c)2

在此要有“整体思想”的意识,注意:+部分的底数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a,-部分的底数作为一个整体相当于b,然后再套用公式。

尽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学生作业中仍暴露出许多问题:

1、不会找a、b

2、思维僵化,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难以入手,说明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

3、因式分解要养成先提公因式的习惯,结果要注意到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相应地对教材内容及教学进度做出调整。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6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 ,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公因式与最大公因式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

2.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课前应该对分配律适当复习。

3.公因式是多项式时的类型,应该分层设计,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它。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7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问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洁的仿照,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学问的意义,把握必要的技能,进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力量,本节课的详细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 “ 问题情境 —— 建立数学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实行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学问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稳固让学生逐步把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展因式分解。

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拟好的几点是 :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拟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学问的把握 , 提高学生解题的精确率 , 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力量也有好处。对以后敏捷把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学问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力量的进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表达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准时反应,准时稳固教学方式。

3 、准时归纳。依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赐予学生准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把握肯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进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构造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觉学生们思维很活泼,承受力量比拟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准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看、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制造胜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纳类比、探究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公平、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动身,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赐予帮忙、鼓舞、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念。

缺乏之处:

1 、探究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缘由之一。

2 、课堂预设没有完成,依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依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根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沟通,沟通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知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 、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留意订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觉。

4 、公式中的字母 a,b 可以表示数 , 单项式 , 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发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缺乏,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8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教学,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我是课堂主人”的认知,课堂上看似学生学的很认真,但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并没有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把所有的项移到方程左端,右边为0,再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因此才有两个一次因式分别为0的这一步,感觉学生学习好像囫囵吞枣,并没有理解真正含义,懒得取分析算理,导致出错。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质——算理,而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课堂上的活跃很容易给我们一种假象,看似热闹的背后,值得我们深思,优生可能更优秀,学困生可能更落后,这样,学生的两级分化会更严重。所以,对于简单内容的教学,尤其是运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让学生理解算理,运用算理进行相关计算,而不是机械的套用公式,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9

这部分内容出现在“观察与猜想”栏目中,属于补充内容。但鉴于在分式部分应用较多,故拿出一节课专门讲解。

结合着前面课后练习中出现的等式(x+p)(x+q)=x2+(p+q)x+pq,指出

x2+(p+q)x+pq=(x+p)(x+q)

另外,还可以

x2+(p+q)x+pq

=x2+px+qx+pq

=(x2+px)+(qx+pq)

=x(x+p)+q(x+p)

=(x+p)(x+q)

例分解因式:(1)x2+3x+2(2)x2-5x+6(3)x2-2x-8

分析:(1)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2=1*2,一次项系数3=1+2.

(2)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6=-2*(-3),一次项系数-5=-2+(-3)

(3)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8=-4*2,一次项系数-2=-4+2

解:(1)x2+3x+2=(x+1)(x+2)(2)x2-5x+6=(x-2)(x-3)

(3)x2-2x-8=(x-4)(x+2)

练习:按照x2+(p+q)x+pq=(x+p)(x+q)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7x+10(2)x2-2x-8

(3)y2-7y+12(4)x2+7x-18

用x2+(p+q)x+pq=(x+p)(x+q)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能找到常数项的2

个恰当的.因式,使得这2个因式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0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1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晰。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排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特别顺当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把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觉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简单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缘由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洁,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洁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稳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制造条件来满意条件忽视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一样或者相像的式子比拟熟识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敏捷运用公式(特殊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力量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缘由,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留意是否进展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方最简洁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许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终结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拟适合的,但是我忽视了学生的承受力量,也没有留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稳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觉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缺乏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 “ 问题情境 —— 建立数学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 ” 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

1 、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 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 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 、及时归纳。根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 、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1 、探索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原因之一。 2 、课堂预设没有完成,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基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交流,交流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诉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 、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注意纠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现。

4 、公式中的字母 a,b 可以表示数 , 单项式 , 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3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4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向变形,能熟练地对一个代数式进行因式分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一:提公因式不彻底或提公因式后丢项。

问题二:应用公式分解因式,公式应用不正确。

问题三:分解因式不彻底。

问题四: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相混淆。

问题五:代数式不能灵活的分解或灵活应用。

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两个原则

第一、有因式分解要先提取公因式。

第二、每个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

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什么是公因式,提公因式提什么?

公因式的概念要叫学生明确,公因式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项所合相同字母的最底次幂的积。

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是要先找到公因式,再把各项写成公因式和某个式子的积形式。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分解因式。

2、讲清公式,应用时,

一要判断;二要化成公式形式。三明确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一个数,谁相当于公式中的第二个数。再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因式。

3、对于较难多项式要提醒学生要细心观察或分组或先整理再进行分解因式,应用了以上的方法,这段时间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留心提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15

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阶段所有方程的核心。它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后将应用于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有关应用性问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即等号右边必须为零,左边必须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不能是加减运算),利用零的特性,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通过因式分解法,转化为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领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让班上中等偏下学生先上黑板解题,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下载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共5则)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上的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内容。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理念,秉承以学生为主,先通过情景引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主动获取新知识......

    因式分解----公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门坎初中 胡超 本节课的内容是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虽然知识点只有一个公式:a2—b2=(a+b)(a-b)。但题型......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学反思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前面在整式的乘法中遇到的乘法公式,比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接着就让学生利用平方差公......

    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共5则)

    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大营初中 秦景花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了解公因式的概念,能熟练运用提公因式法进......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 商丘市第十三中学 沈钦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两种相反方向的变形。 2、让学生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