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之前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 -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二篇:因式分解----公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三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大布苏中学:杨慧敏
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解法后,由于在实际运用中十字相乘法解方程运用确实很广,而且用处之大不可忽视。在解题过程中实际用起来带来很大的方便,也能提高解题效率,所以加上些节课。
在介绍十字相乘法时,先从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引入,使学生分清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再进行十字相乘。在对系数的处理上,学生搭配较简单的数时很快,但对系数较大的十字分解还缺乏经验。所以介绍了小学学过的短除法,对常数项进行因式分解,再合理尝试十字交*相乘。学生经过理解后,感觉十分好用,且在经过多个方程的十字相乘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符号的处理上能找到巧妙方法,通过先考虑合系数的绝对值,再确定符号所处位置。
最后出现的问题在交*相乘以后对分解式的书写,部分学生习惯前面的交*相乘从而导致了书写分解式时也交*书写造成错误。正确的应是横向书写,所以要多强调、多指导、多个别指出学生的错误。问题二出现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所以还要用课外时间对这部份知识以前掌握不是很好的学生加以辅导。
第四篇:《公式法因式分解》教学案例及反思
《公式法因式分解》教学案例及反思
五龙口一中 卫艳艳
一、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使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
2、通过对平方差公式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经历探索因式分解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研讨问题的方法,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归纳等步骤,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二、学法引导
1、教师学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学生学法:细心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从而将之转化为能运用公式的形式在分解因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3、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授课应强化公式结构特征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自制课件、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媒体设备使课件,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
(一)、对一个多项式如x-4没有公因式可提,是不是就不能因式分解呢?事实上由乘法公式(a+b)(a-b)= a2 -b2猜想出(x+2)(x-2)= x2 -4,反过来就可得出它可分解为x2 -4=(x+2)(x-2),这样就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分解因式方法。
(二)、整体感知:由平方差公式a2 - b2 =(a + b)(a - b)让学生观察出该公式的特征,即左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右边可以写成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在实际解题中充分让学生能理解,一定要符合两个数平方的差的形式才能运用该公式来分解因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呈现新知
1、由多项式的乘法(a+b)(a-b)= a2 -b2引入由右向左用,则可以将某些符合条件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2、观察下列运算的特征,归纳使用平方差公式的条件。x2 -16 = x2 - 42 =(x + 4)(x - 4)↓ ↓ ↓ ↓ a2 - b2 =(a + b)(a - b)
↑ ↑ ↑ ↑ 9m2 - 4n2=(3m)2-(2n)2 =(3m+2n)(3m-2n)
3、通过例题的分析、示范及练习,使师生的思维、情感不断加以锻炼、交流从而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二)引导探究 探索新知
1、什么是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何联系?
2、整式乘法有哪些?(共5个)其中的字母可表示什么?
(三)交流评价
理解新知既然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运算关系,那么乘法公式除了可以进行整式乘法外,还有其他什么用途?(请同学回答)如果把乘法公式从右向左用就可以用来把符合某些条件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我们把这种多项式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我们先来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引出课题)把乘法公式(a+b)(a-b)=a2 -b2反过来写成平方差公式a2 -b2 =(a + b)(a - b)就得到了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该公式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请虚述总结)
该公式的特征:即左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右边是两个因式积的形式,这两个因式分别为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可以把具有平方差特征的多项式来分解因式。
(四)尝试应用应用新知
例题1把多项式 x2 -16 和9m2 - 4n2分解因式 解:x2 -16 = x2 - 42 =(x + 4)(x - 4)
↓ ↓ ↓
a2 - b2 =(a + b)(a - b)9m2 - 4n2=(3m)2-(2n)2 =(3m+2n)(3m-2n)
显然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任何数和单项式及多项式,若给出的多项式两部分不具备明显的平方差2,需要化成a2 - b2的形式,所以用平方差公式的时,能否把两部分写成平方的形式而且还需作差,是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
(五)学生自主探究
例题2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1 -25b2(2)x2y2-x2(3)m2-0.01n2
(六)拓展延深
例题3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a b+b)2 -(a+1)2;(2)(a2 -x2)2 -4ax(x -a)2;(3)(x + y z+)2 -(x -y +z)2.1、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可否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可以应分解成什么样子?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1)x 2+ y2(2)x2 - y2(3)-a2 + b2(4)3a2 -4 b2(5)0.9a2 - b2(6)-a2 - b2
2、巩固练习:填空题
(1)25m2 =()2;(2)0.49b2 =()2;(3)81n6 =()2;(4)c2 =()2;(5)x6y2 =()2;(6)64x2y2 =()2
(七)变式迁移 强化新知
(1)a2 -9 b2;(2)a2 -4b2;(3)36 -m2;(4)4x2 -9y2(5)0.81a2 -16 b2(6)36n2 -1(7)64x16 -y4z6(8)25a2b4c16 -16
(八)中考展望 点击中考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3x2-3 ;(2)(x+ y)2-4 ;(3)x3y2-4x
解:(1)3x2-3=3(x2-1)=3(x+1)(x-1).(2)(x+ y)2-4=(x+y+2)(x+y-2).(3)x3y2-4x=x(x2y2-4)=x(xy+2)(xy-2).(九)小结升华 整合新知
1、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应满足的条件:
3、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不仅可以表示任何数而且可以单项式及多项式
(十)精选作业 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a2 -49;(2)64 -x2;(3)1-36 b2;(4)m2 -81 n2;(5)0.49p2 -144q2;(6)121a2 -4 b2;(7)a2 p2 - b2q2;(8)a2 -x2 y2;(9)1.69p2 -0.16q2;(10)225x4y4 -9 m2;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
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 -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五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上的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内容。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理念,秉承以学生为主,先通过情景引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主动获取新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变形的特点和理论依据,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充分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出现。
在上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感到压力山大,自己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掌控上有进步,也有很明显的不足,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心存愧疚,因为你教得不够好,学生可能就学得不够扎实,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1.首先自己在教学用语上不够精炼,准确,教姿教态有大的进步,但是有些不该说的口头禅需要引起强烈的注意。所以,在今后无论上哪节课,我都要把这个问题坚决改正掉。当然,在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上,我采用“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更加体现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学生回答得也不错,这些亮点还要继续坚持。整个公开课,学生的积极性我感觉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有很多同学胆子小,怕犯错丢人,这些细节我再今后的课堂上要多加鼓励,另外提问的时候,学生回答不上来,可能也有教师的原因,问题提的不够明确,自然学生摸不到头脑,所以,教师点拨时要循循善诱,把需要注意或者学生迷惑的疑点难点搞清楚,讲明白。语言要尽量简洁明了。
2.在整个教学流程安排上,我基本上按照知识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习题的安排有基础性的题目,也有拔高的拓展应用题。总体上学生做的时候能基本学会提公因式法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但是在问题1,问题2的题目问法上,我还需要注意几个细节,第一点就是下列等式分别属于怎样的变形过程,这个问法最好改成“下列各组中的等式从左到右分别属于什么变形?”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因式分解的变形过程。同时,问题2也可以改成“判断下列各式从左到右是不是因式分解?”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问题导学”,那么要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就必须提出更准确高水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去放手探究,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好好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3.本节课在其他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还需要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公因式的寻找“,我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可是有的学生讲得比较详细,有的则说不上来,学生具有差异性这个很正常,那么在讲完之后,我应该在做一总结,把这个知识点固化一下,在后面的提公因式法方法的介绍上就会少出现些问题。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的时机还算合理,但是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数学学困生在讨论中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考虑到整个班级数学素养不高的特点,我经常是慢慢引导鼓励,希望学生能慢慢养成善于发表见地,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讲解提公因式法的例题时,光让学生自己去做,有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够妥当,学生理解上可能还会犯晕,比如提完公因式后,剩下的因式怎么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呢?里面蕴涵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这些该强调的地方点拨得不够多。“解一题就要通一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学,但是教师的角色不能被完全忽略掉,毕竟有些知识只有教师才能告知于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思想方法我们学生可能知道,也有些同学可能没注意到,或者不懂。本节课的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是我们这堂课最主要的精华。作为教师,我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刻,所以看问题的角度还很浅薄,那么自己没有一桶水,怎么端给学生一杯水呢?
最后,很感谢实验中学数学组的所有老师们给我提出的问题,更感谢宋校长的细心栽培和殷切期望,虽然每学期都有公开课,但是自己在历练中也在慢慢进步,相信“明天会更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多去提取教材中的知识点,信息点,然后自己通过整合,再展现给学生,这样课堂45分钟的时间便能充分利用好,学生学有所获,教师自然无需费劲。在当老师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自己虽然成长了一点,但是面前需要处理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去听听老教师们的课,多去总结,特别是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内心强大者,是能够正视自己缺陷的人,一堂公开课带给我的思考很多,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我要学的很多,很多。努力吧,希望自己真正从站上讲台,站稳讲台,到最后站好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