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猴子有礼貌》教学设计
《小猴子小礼貌》教学设计片断
一、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
1、2、学生初听,师提醒学生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习惯。
师生分析:稍快的速度,轻快的节奏,愉快、高兴、快乐的心情。
二、师范唱歌曲,学生张口默唱,再次熟悉歌曲的旋律 通过二次聆听和张口默唱,进一步熟悉歌词和旋律,加深印象。
三、学唱新歌
1、分乐句跟老师模唱第一段歌词,指导唱好两处节分节奏,一字多音,附点音符前长后短的唱法
2、分乐句跟钢琴模唱,区别两处切分节奏的异同,提醒学生在学唱新歌时要注意歌词和乐谱相结合;最后一个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要求把“想”字唱得短促一点。
3、完整跟琴演唱歌曲,要求唱准旋律音高、节奏等。(不足之处,另加指正、辅导。)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歌词。
5、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师生分析歌曲的情绪——欢快!表达欢快的情绪时要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轻快、有弹性!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来演唱歌曲。
6、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表现歌曲
(1)齐唱:师:全体起立,接下来有请××中队为大家演唱歌曲《小猴子有礼貌》,大家欢迎!(掌声)(这样的介绍让学生会有成就感,增强表演欲望,更富有表现力)
(2)领唱与齐唱。(请班级里的小歌星领唱,与同学们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时的注意力)
(3)表演唱,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设计简单动作表现歌曲。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时播放歌曲原唱。学生边歌曲边表演。
第二篇:待人接物有礼貌教学设计
《待人接物有礼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题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文明小公民”主题的第1课。依据《标准》“文明礼貌”德目认知第一条“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和第二条“知道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愿意做个有礼貌的人”设计的。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继承和发扬。2.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情感:
尊敬有礼貌的人,愿意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对不讲礼貌的行为感到不满。行为:
待人接物有礼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礼貌待人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照镜子”。
从刚刚那个小游戏中,同学们有何感悟呢?
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正如一句话所说:“若要人敬已,先要己敬人!”
提问:那么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教养从镜子里能看到吗?怎么才能知道呢?(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小结,请学生熟悉一下课本内容,用这种方式对以上活动进行小结。
二、明理
出示课本22插图,“尊敬老人”、“爱护幼小”。学生看图后讨论。
小结: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光孝敬自己的长辈、关心其他老人;不关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要爱护其他幼小的孩子。
待人接物就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访友、交谈、聚会、就餐、观看演出和比赛等场合讲文明、有礼貌,注意衣冠整洁,仪态大方,做到彬彬有礼。
三、深入明理、导行
今天,我们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以礼待人有什么重要作用?不讲礼貌会有什么后果?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听到的事情谈认识。出示课本第23页的场景图 学生讨论
指名朗诵《弟子规》——“父母户,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
小结:父母叫我们时,要及时应答。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哪里。回家后,要和父母礼貌地打招呼。
2.联系实际,深入明理
(1)出示课本23页右侧三幅图,学生观察并讨论。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礼貌待人方面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体会?通过刚才的学习,自己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夸夸本班在对人有礼貌方面做的好的同学。
(5)小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有礼貌的话可以给人带去无限的温暖,粗鲁无理的话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的寒冷。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客人来了先问好,待人接物有礼貌,谢谢、再见、对不起……
3.导行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遇到的不礼貌待人的人的事例,以及当时自己的感受。(1)电脑演示24页“讲谦让、不争抢”中同学的做法。(2)提问:这里面的同学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应该怎样做?(3)请同学表演应该怎样做到礼貌待人。
(4)小结:同学在一起,好说好商量。谦让得友谊,争抢伤和气。
四、探究活动
1、出示课本25页的场景图,学生讨论。
2、给大家说说自己能做到的互相谦让、平等待人的事。
五、总结
1.请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会。2.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总结全课。
3.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个礼貌待人的好学生,让我们用礼貌花装扮我们的社会,那时,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待人接物有礼貌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待人有礼
讲谦让、不争抢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情感目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手而回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一致,有始有终。
二、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明白“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识字写字检测量表、字卡。
四、教学过程:
1、(PPT:猴子图片)师:认识它吗?对,是小猴子,认识这三个字吗?单独这一个字还认识吗?(出示:猴)这是我们今天需要认读的一个生字。拼音节读一读吧。你能用猴组个词吗?
师:有一天,这只顽皮的小猴子想下山来玩耍,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你瞧,小猴子多开心呀,可是,回家的时候却变得垂头丧气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T:猴子高兴和垂头丧气的图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请大家跟我一起写)生齐读课题。
写时互动:小字都会写了,竖钩、点、点,反犬旁,横撇,弯钩、横,横平竖直点,竖要长,竖折,竖。
2、识字情况检测: 师:读好故事首先要认识这些生字。(PPT生字:1猴2结3掰4扛5满6扔7摘8捧9瓜10抱11蹦12追)其中哪些你不认识呢?赶快用笔圈出来吧。完成后就安静端正地坐好。
生生说出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老师把字卡板贴在黑板上。
3、识字:(1)拼音识字:
师:这是它们的拼音朋友,现在老师贴在上面。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拼音节读一读。结的读音。PPT(2)自主识字:
师:拼音识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识字方法,你们平时还用什么办法来识字呢?
(生说识字方法,师适当补充: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组词,问同学,问老师)
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己识字,等一会去掉拼音朋友,看看还能不能认识。完成后就安静端正地坐好。时间2分钟,开始吧。生自主识字后检查反馈:①指生读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②组词领读(3)规律识字:
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字宝宝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动词;带提手旁说明和手有关)
师:这是表示动作的词,人们通常叫它们动词。用眼睛看,用心想,会读,会发现规律,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猴子一起来做做这些动作吧。(PPT)一生读字,其他生做动作。
小结:读的正确,动作做的到位,掌声送给自己吧。
4、识字检测:
师:学到现在,这些生字你是不是都认识了呢?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吧。看到生字条,同桌互相检查,这边的同学先读,另一边的同学当小评委,读完再交换。(PPT:全部读对得A;读错一个得B;读错两个得C;读错三个或三个以上得D)如果同桌还有不认识的,你可以当他的小老师教教他。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开始吧。检测完毕后统计结果。
小结:为得A级的孩子点赞,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识字大王。得B、C、D的同学也不要着急,虽然你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我们这节课的识字要求,但是字可以反复读,下课后你可以和同学,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再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会认识的。
5、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想不想自己去读读这个故事?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文中插图。(1)生自由朗读。
(2)展示朗读。师随要评价。(你再读一遍,一定会读的更熟练。大家可以把掌声送给他,这就是进步。)(3)老师把故事编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问: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
小结:做事情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坚持专心做好一件事,这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就来专心地写两个字吧。
6、写字练习:
师: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很多外国人都在学习汉字,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非常重要,别人都会向你学习。想不想把字写端正又漂亮?首先要认真观察,看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笔画的长短等)观察非字,你有什么发现?师范写,生描红,临写两个字。师指导。评价:写的非常棒!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写非字的?(PPT:观察、描红、临写)下面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写“常”字,老师相信一定比非字写的更漂亮。
自我评价:(PPT)(1)写字姿势正确。(2)笔顺笔画正确。(3)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以上三条做到几条得几颗星,看看你能得几颗星?
7、总结:
师:这节课我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的很高兴,你们高不高兴啊?我们班同学真棒!课下刘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家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个故事比较长,如果忘了,怎么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诀:记住文中插图。
第五篇:歌曲《小猴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唱 《小猴子》 听 《野蜂飞舞》
动 跟随《小蚂蚁》的音乐跳舞 教学目标:
1、能注意集中的聆听音乐,尝试用体态语言来表现音乐的情绪。
2、熟练地演唱《小猴子》,并能用动作语言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听赏《小蚂蚁》、《野蜂飞舞》活动中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朋友们,天气这么晴朗,我们一起手拉手出去郊游好吗? 野营的队伍出发啦!
2、听《小蚂蚁》
二、欣赏《小蚂蚁》及律动
1、同学们出去野营的心情怎么样?出示题目
2、演唱歌曲,教师做好示范。注意音准
3、带领学生队列前进,随着音乐做攀登、拨开草丛、下坡等动作。
三、学唱《小猴子》
1、听听我们碰到了谁?听《小猴子》
2.师:你们喜欢小猴子吗?愿意和小猴做好朋友吗?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只可爱的小猴,我们来看看这只小猴有多调皮。(出示小猴子调皮的动作画面)同学们看了这只顽皮的小猴,觉得它是不是特调皮啊!它都在干啥啊?我们同学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这样才能把事情给做好,可不能学这只小猴三心二意哦。不过它虽然很淘气,但它还是非常可爱的,你们会做小猴可爱的动作吗?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们上来做做小猴子的动作。
(请个别学生上来模仿,表演过后奖励小猴头饰。)3.师:小猴平时除了喜欢嬉戏、打闹、做一些可爱的动作外,它最喜欢吃什么啊?生(桃子、香蕉等)同学们真聪明,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只特别喜欢吃桃的小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小猴是怎样吃桃的? 4.播放小猴吃桃的画面
5.师:哈哈,看小猴这样吃桃,同学们的口水是不是都要掉下来了?老师啊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小猴子》,你们想知道歌曲里的小猴是怎样吃桃的吗?好,那我们可要仔细听了。
6.听录音范唱,教师在间奏处做动作。听完后请学生回答。(出示小猴子歌词,播放伴奏)
7.师:这首歌里唱的是小猴在做什么啊?刚才在听歌的时候老师在做什么啊?因为这首歌在唱的时候,每段都有两处停顿的地方,老师就在这些停顿的地方做了小猴的动作,你们想知道哪儿是该停顿的地方吗? 出示: XX X|O O |XX X|O O | 小猴 子 一路 走 8.老师按节奏读读这句歌词,间奏处轻轻的按节奏点头。9.学生跟读一遍,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看着这首歌,老师要在歌曲停顿的地方变魔术了,呀!多可爱的一只小猴啊,我们按节奏来学学它的动作吧。)
10.点击出现一个跳动的小猴,让学生按节奏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再次点击另一个跳动的小猴,学生再次模仿。【设计意图:通过在歌曲的休止符处出现跳动的小猴,让学生更能快速的接受歌曲的节奏与乐趣。】 11.读歌词
现在老师想读一读这首歌,老师在读的时候,同学们能帮老师在歌曲停顿的地方按节奏做做小猴的动作吗?(放伴奏教师按节奏读歌词)
你们也想读一读吗?那就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这首歌,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12.跟老师读歌词,间奏处按节奏点头。
13.学生按节奏拍手读歌词,注意提示抢节拍的现象,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句子。
14.师生接读。(教师读第一句,间奏处做拍手或做小猴动作,学生读下一句。15.教唱歌曲《小猴子》
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着重提示两段歌词中最后两句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但有的同学唱歌的声音太大了,这样会破坏你的小嗓子,以后唱出的声音就不美了。
16.跟伴奏试着齐唱,间奏处按节奏点头。17.师生接龙唱,提示间奏处做动作。
(师:老师唱上一句,学生唱下一句,老师在唱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在心里默默的唱。)
18.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还想不想再听听刚才录音里的同学们是用什么样心情唱这首歌的吗?(播放录音范唱)
19.指名回答听后的感觉。
20.师:那你们能不能像录音里的同学们那样用开心、快乐的心情来演唱这首歌? 21.学生跟伴奏齐唱(提示间奏处做动作)
2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不但可以唱,还可以跳了,你们想跳吗?那我们就唱着这首歌来跳一跳。
23.听伴奏跟老师边唱边跳,模仿小猴子的动作。有节奏的做挠腮、手搭凉棚跳远等动作,24.师:同学们的舞跳的可真真优美啊!那你们还能想出更多更美的舞蹈动作和故事来表演《小猴子》这首歌吗?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表演小猴子,老师给你们每人都带来了小猴的头饰,待会儿你们表演的好,老师就把它们送给你们,好吗?那我们就分小组商量商量该怎么表演吧!
25.分三组讨论,根据《小猴子》音乐编动作,并用动作语言分组展示。及时评价每组展示的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游戏让学生仿佛就是身临其境,一个个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猴,在开心快乐的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歌曲知识】
四、欣赏《野蜂飞舞》
1、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我们走啊走啊,又碰见谁了?听《野蜂飞舞》
2、听了这段音乐你想象它描绘的什么动物呢?做做它的动作呢?
3、复听音乐,想象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能不能为这段音乐取个名字?引导定名《野蜂飞舞》
五、结束教学